2013年2月长春市集体备课.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334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2月长春市集体备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2013年2月长春市集体备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2013年2月长春市集体备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2月长春市集体备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2月长春市集体备课.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 第一、二、三章 集体备课,吉林省实验中学 林耀春,备课思路,一、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 二、对必修三本教材的理解 三、必修第一二三章的内容解读及教学体会 四、备课体会,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近三年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 近三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 高考试题给我们的一些启示,近三年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人口方面,城市方面:三年均无题,农业方面,近三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2010年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2011年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2012年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高考试题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一、重视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动向 二、重视

2、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 三、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培养地理基本思维方法 四、不刻意追逐热点也不回避热点,将热点与地理知识、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备课思路,一、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 二、对必修三本教材的理解 三、必修第一二三章的内容分析及教学体会 四、备课体会,学科领域,基本内容,价值追求,自然地理 必修1,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尊地之规,建设美好 家园,人文地理必修2,以地为生,协调人地 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促进区域 发展

3、,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2 必修的内容结构,备课思路,一、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 二、对必修三本教材的理解 三、必修第一二三章的内容分析及教学体会 四、备课体会,第一章 知识结构,第一章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2、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3、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概述人口的自然增长,接着回答了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

4、标准”的基础。 2、然后对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对比,在比较过程中,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3、最后,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3、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阐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5、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第一节 知识结构,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材分析 1、教材采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来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 2、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

6、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 2、人口迁移的流向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第二节 知识结构,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材分析 1、用“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这一框题来说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

7、”,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2、用“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这一框题来阐述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知道环境人口容量的几种观点。 3、了解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理解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讨论分析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8、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2、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第三节 知识结构,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教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习惯和方法。,A,正确读图:,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教

9、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方法。 2、在学生正确读图的基础上,深入浅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转换。,数据转换,问题设置: 各大洲人口增长最多的是?增长最快的是?(绝对数据域相对数据),地理数据的转换方式主要有两种:相减、相除(如距平值和比率),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教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方法。 2、在学生正确读图的基础上,深入浅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转换。 3、教师要对教材及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地理图表做到心中有数。,三角坐标图:由学生直角坐标图的读图方法迁移,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

10、会,一、本章教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本章试题的考查侧重量化,所以,对一些特征数据要重视。 三、要充分重视教材各部分内容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活动: 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 ,那么,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7 ,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2、对比十年前后的新增人口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道理?,第二章 知识结构,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课标要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

11、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章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城市形态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属于了解部分;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虽然也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但是与后面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联系密切,属于理解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重点,需要详细讲述“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12、示意图”,“影响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还要达到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性与否(城市布局合理性);还可以在其中以一两个例子介绍不同宗教文化会影响城市景观,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时的安排,介绍“工业城市”“科技城市”“文化城市”三类特色城市文明。,(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教学目

13、标,教学重、难点,1、分析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了解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第一节 知识结构,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课标要求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解读 行为条件:“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行为动词:“说明”;认知内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技能认识水平属于迁移水平。 注意:这里的“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就是“中心地理论”。没有把这一理论放在标准中,就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本身。对高中学生来说,可用深入浅出的事例涉及“中心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

14、认识。,1、教材通过文字“阅读”材料,概述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2、教材通过“活动”对不同级别城市服务的选择,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通过案例“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 4、通过“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例子、案例“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以及“城市服务范围的形成”的“阅读”材料,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含义。 2、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3、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理解某一区域内

15、,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章、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电子版向其它同学作演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二节 知识结构,第三节 城市化,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

16、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材分析 (1)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随时间进程而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教材提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等材料,满足本条“标准”要求,帮助学生运用有关资料进行概括。 (2)教材通过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

17、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 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1、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读图分析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知识结构,教材与课标的对应解释,课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课标

18、这条要求被分散揉到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中。 (2)如教材第一章P5图1.5及读图思考,试图说明地域文化对不同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 (3)又如,第一章 P6案例1“芬兰”及随后的活动,引导学生从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再如,第二章p24移民文化对少数民族居住区形成的影响。,第二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选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再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验证,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第二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选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再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验证,这样更易于学

19、生理解。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关注学生可能直接得到的结论和通过分析才可以得到的结论。,城市数量增 多,规模扩 大(城市等 级提升、城 市等级体系 完善)。 城市人口增 多,用地规 模扩大。,第二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选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再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验证,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关注学生可能直接得到的结论和通过分析才可以得到的结论。 三、对教材中的一些图文资料重组,可能更易于学生理解。,还可以进行跨章节的重组,比如这个“活动”内容,就没必要在本章节“难为”学生,第四章结束再来做更合适。P24,我国北

20、方某城市的居住区与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声明:重组教材不是不尊重教材,尊重教材也不是迷信教材,第二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选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再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验证,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关注学生可能直接得到的结论和通过分析才可以得到的结论。 三、对教材中的一些图文资料重组,可能更易于学生理解。 四、有些看似生涩的问题,通俗易懂地引导学生理解,可能事半功倍。,当经营者的市场区彼此相切时,地域范围内就会出现服务空白区(A) 当经营者的市场区有部分重叠时(B),重叠市场区内的消费者如果按照最小距离去最邻近的中心地购买

21、商品或取得服务,这样,圆形市场区就被正六边形市场区所取代了(C) 正六边形既没有服务盲区,又能保证每个经营者的市场区一样大(D)。,中图版,人教版,再如关于“中心地理论”,适当加以说明,引导学生理解,对前面 城市等级及等级体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第三章 内容结构,第一节 内容结构,第二节 内容结构,第三章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分析 1、第一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课标要求落实在第一框题中;第二框题是农业地域的基础知识,包括什么是农业地域?农业地域是如

22、何形成的?为后面两节做好铺垫。 2、第二节选取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内容,其中又以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案例深入分析 。 3、第三节选取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内容,其中又以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为案例作深入分析。 4、教材抓住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引导学生对这些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进行了区位因素分析。,第一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

23、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第二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 2、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两种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2、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

24、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第三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

25、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第三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补充。 如在学习本章内容绪言中补充农业类型是有必要的。,水 稻 和 小 青 蛙,第三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补充。 二、农业区位分析是建立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理论基础之上的,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念。,D地:这里地形陡峭,降水较多,容易产生水土流失。,A地:这里地势低洼,河湖

26、众多。,C地:这里是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草原辽阔。,B地: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可种植粮食!这叫“宜粮则粮”,要发展林业,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可以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第三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补充。 二、农业区位分析是建立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三、本章第二、三节(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采用比较法效果较好。,横向比较 农业地域类型差异显著、要点鲜明、理解深刻,教学设计应体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迁移,备课思路,一、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 二、对必修三本教材的理解 三、必修第一二三

27、章的内容分析及教学体会 四、备课体会,备课体会,一、重视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动向 二、案例教学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要高度认识并重视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形成高阶能力作用显著。 3、案例教学的呈现形式与高考试题的呈现形式一致。 4、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适度,活动不宜太多。 三、引导学生逐步构建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 1、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的把握。 2、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 3、学生学习的迁移。,备课体会,四、备课要备学生,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五、传统教学的魅力不可泯灭。 六、正确认识存量知识与学生能力提升的关系。 七、多做高考试题。 八、做个“有心”的地理教师。 1、随时随地捕捉地理信息。 2、不断学习、勤于思考。 3、坚持课后反思,并做笔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