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答题目精选整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4624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2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答题目精选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案例分析答题目精选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案例分析答题目精选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答题目精选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答题目精选整理.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案例分析答题技巧一、案例分析的内涵案例分析类试题是根据不同层级的领导对应等级的领导能力要求提出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是让应考者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应考者的公共管理和领导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道案例分析题可能包含着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若干个知识和技能鉴定点。案例分析类试题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领导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请应考者回答。应考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当前领导和管理中的“要点”“热点”“疑点”“焦点”或者是“难点”。应考者在回答试题时,应当从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

2、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答题。二、案例分析题的特点。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1)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2)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3)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对领导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三、案例分析题的类型。案例分析题一般分单一案例分析和复合案例分析。下面分别阐述单一案例分析题。一般科级以下干部公选居多。案例分析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描述评价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其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试题是要求应考者做“事后诸葛亮”,留给应考者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事后剖析,要求应考者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以测试应考者对现存问题进行判断和剖析的能力。分析决策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考者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类试题能有效地检测应考者对公共管理原理的认知度以及领导决策的能力。方案设计型。即通过案例所给出的环境、条件和可供使用的资源,要求应考者运用自身的才智,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者实施方案,以检测应考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案例分析题的解答首

4、先,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可以采用5W2H的方法。即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much(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提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应考者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一进门”就抓住事件的关键

5、,认清事物的本质。其次,应考者应当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应当对事件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即需要对“从事件的发生到问题的解决的全部过程”进行剖析;对“事件解决的途径、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工具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事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在这里,应考者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要求应考者提出计划或实施方案的试题,应考者应根据题意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要求应考

6、者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试题,应考者应依据所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详实的对策建议。最后,阐述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好结合自身所在单位的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撰写案例分析的答卷时,应考者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复合案例题。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中,案例分析是

7、考查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特定题型。近年来,在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公共科目或专业科目笔试中,出现了一种在形式上与案例分析题相似的复合型案例分析题(或叫做复杂的案例分析题)。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和解答方法有别于常见的单一案例分析题,准备参加副厅级级副厅以上公选考试的干部对此应予以关注。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复合案例又称综合案例,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案例在形式上不止个,而由3-5个300字左右的单案例组成。下面以近年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中的个案例题为例,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予以说明。【案例分析】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

8、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

9、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

10、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

11、启示)从上面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可以看出,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是在试题类型上,虽然由数个小案例构成,但试卷上仍标示为“案例分析”。在考查目的上,重在考查应考者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解决全局性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内容上,多以领导工作或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为主。在设问和解答上,一般不是针对某个单一案例设问,不是要求提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求把几个单一案例涉及的问题当做某类大的共性问题,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或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值上,由于复合案例分析题的题量和难度较单一案例略大,其分值相应也高,通常在20分左右。比如2009年9月湖北厅考笔试两

12、个材料论述题都与上面这个例子类似,都占了25分。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时,既要借助单一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方法又不能将每个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组合叠加,而应根据命题人拟制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针对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从领导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宏观层面出发,进行深度解读。因为不需要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方法,所以复合案例分析题最后形成的答案与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具有显著区别。具体来说,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颇似一道较大的论述题,甚至像一篇对策性论文。如同单一案例分析题一样,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也没有排他的最佳方法,只要应考者所答符合命题意图和考查期望,就是相对较好的答案。根据复合案例

13、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及其答题的客观要求,笔者建议尝试运用以下思路和方法。首先,把每个材料或事件视为一个单一案例,对其反映的问题予以定性,初步判断它是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中的什么问题。其次,把各个小案例综合起来看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找出它们反映了领导工作或管理领域中的哪类问题,一般要看是否能与领导职能中的某项职能联系起来,如决策、用人、协调、监督等职能;或是看能否与管理中的某个方面联系起来,如职能、机制、规则、方法、环境等。再次,联系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干部工作、政府工作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对该问题的背景、成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不要对每个具体的小案例分别去分析解答。最后,依

14、据有关理论或法律法规,站在较高的领导层次,联系实际工作,提出怎样才能做好这类工作的设想,或提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下面是关于上述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简略分析解答。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

15、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

16、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

17、误的后顾之忧。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第二,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

18、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

19、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有1500余字,超过了干部考试中一般作文要求的写作字数,相当于干部考试中申论的最后论证部分,或策论的多半文字,足见做好复合案例分析题之不易。在实际考试中,囿于时间限制、思维差异、专业局限、经验多寡、基础强弱,多数应考者分析不到这个程度,答不这么全面,写不了这么多,表达上做不到如此专业,可以不必强求这样的答案。但通过上面的介绍,准备参加较高层级公选的应考者

20、,至少应该了解复合案例分析试题需要这样做,尽量这样做。应试者要认知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揣摩复合案例分析题的回答方法,纠正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认识误区,提高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的技巧,增强信心,从而在公选考试中胜出。一、【材料】从4月份的河南灵宝“王帅事件”,到5月上旬的杭州飙车案,从5月中旬的东莞城管殴打小贩,到7月重庆云阳两位官员因嫁女大办宴席在电视台“悔过”。近年来,官员道歉逐渐增多。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一个又一个道歉官员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道歉形式也很多样:开会道歉的、登报道歉的、上电视检讨的已成为官场生态中的一大热点。在国外,官员道歉极其平常。最近,美国总统奥巴

21、马就为发表含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言论而道歉。如何看待官员道歉现象,官员可不可以学习一些国外道歉的艺术?【问题】如何看待官员道歉现象?官员道歉存在什么问题?【参考答案】问题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表明,政府管理机构与官员并不必然是公正无私的“道德人”,有可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特征。因此,一个道德再高尚的政府在遇到麻烦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害趋利,都想尽量最大程度地化解责任,而道歉就是化解责任的公关方式之一。“道歉既不伤害道歉者,也不伤害接受道歉的人。”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较为生动地概括了“道歉”带来的好处。对官员道歉这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各级官员更好地执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道歉,是

22、公民意识逐渐提高的体现。公民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政府治理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公民美德和公民责任是公民获得公民资格的前提条件,如果缺少必要的公民道德和公民责任,那么就不成为公民了。官员作为公民的一员,有必要为自己错误的施政行为或权力范围内的各种不作为或损坏人民的行为,向人民和社会道歉。这体现了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官员官德的提高,为政治民主进步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道歉,是官员思想解放的体现。以民为本,不仅是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更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曾几何时,官员们已经习惯了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囿于我国现有的行政运行制度和政治伦理,官员即便不作为也依旧我行我素,对“道歉

23、”讳莫如深,让他们俯下身段向社会、民众鞠躬道歉认错,本身也是官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改革,它们共同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成长,面对来自社会的民意压力,如果官员继续保持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治理模式,势必使自己为时代潮流所抛弃。道歉认错是官员解放思想民本意识的真实体现。道歉,是以道德制约权力的体现。道歉,不仅是社会主流观念达成共识的一种美德,更是基于和谐意识和道德良知的社会价值取向。任何国家权力除必须有法律依据外,还需要有道义基础和社会道德舆论的支撑。一方面,权力持有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责任心,是其合理行使权力、保证

24、权力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一旦权力持有者行政不作为或者施行恶政,社会就会发挥道德伦理的强制力即道德舆论力量的制约作用,迫使其履行道德义务,或受到道德的惩罚,是以德治官、以德制权,用道德约束官员权力,以规范掌权者的行为,使权力行使者为政以德,以德服人。道歉,是官员问责方式的体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实现者和维护者,当公共利益受损时,向社会道歉,其实就是正视矛盾,向公众承认自己工作的不足,向公众承诺改进工作的决心,是对自身管理职责的一种尊重,也是理性看待自己过失,严于律已、敢于担责的表现。其行为本身就是社会民主的一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问责可以赋予民众以更大的政治空间,有利于构建

25、政府权力与责任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平衡。并且,向公众道歉的举措,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避免事态的激化;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政府应对矛盾赢取一个缓冲期,对解决好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问题二:在对积极意义上的道歉进行分析后,我们再看看道歉存在的消极或者是有待完善的一面。如作秀道歉、洗责道歉、缺位道歉、被迫道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众有了“道歉疲劳症”,亟需对其弊病进行分析。一是重视政府内部系统的“道歉”。虽然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可是官员的升迁奖惩来自于”组织”,因此,官员在职权范围内出现”失误”,更重视政府内部系统的”道歉”。因为此种道歉直接关系着官员晋升,所以,道歉措词的拿捏、道

26、歉分寸的把握、道歉态度的表露、道歉场合的选择、道歉方式的甄别等等,都会让出现“失误”的官员煞费苦心。此时道歉已沦为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是对“失误”的问责。二是无法上升为政治意义上的道歉。目前,官员道歉整体状况仍然处于自发与非制度化的阶段。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官员职位、职权、职责一致性基础上的、运行自如的现代政府问责的制度化体系。现行的既有党的条例,也有政府的规章,既有中央出台的,也有地方政府制定的,这些规章在问责的尺度、对象、结果等方面形式多样,缺乏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当官员出现失职导致重大失误或事故时,对其问责事宜是带有浓重“人治”色彩的同体问责,全系“组织”的一念之间,全建立在领导个人意志

27、的基础之上的。如此局面也就造成,失职官员的道歉仅仅在私德意义上存在,无法上升为政治意义上的道歉。三是道歉有时流于形式。目前,很多道歉从内容到程序缺乏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而评价的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有时候流于形式。就当下看,先前的不少道歉,大多基于官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仅取决于领导者的自省和觉悟或者是迫于社会舆论,这样就使得道歉流于形式,以至于形式大于内容,不少道歉过后,“失误”依旧没有改进。流于形式的道歉,不利于责任政府的建立,也不利于强化官员的责任意识与政治伦理。并且,道歉太多而过错又未见解决,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公众也会逐渐失去信心,对政府公共政策的信任包括对政策制定机制

28、的信任和政策绩效的信任也将会降低。四是道歉有时并没有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一些官员或政府出现失误后,不是将道歉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防御的手段,当某一方面问题成堆,引起社会强烈反应时,才出面道歉,谋求改正,因而总是陷于被动。虽然一些官员也知道,民众的不满是压制不了的,压得了一时,压不了一世,但他们总是漠视民众的需求,不把民众利益放在心上,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试图将民怨压制住。更有甚者,以道歉柔性地选择回避而不是勇敢地直面责任。五是成为某些官员逃避责任的“避雷针”。一些政府或官员向社会道歉,只是政府问责中一个表层姿态。如果没有相应的督查、追惩措施,“道歉”可能异化为别有用心

29、者逃避责任的烟幕弹,问责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在中国古代,当老百姓对某些贪官污吏发生信任危机时,历代统治阶级往往使用“避雷针”原理进行处理,即用其他名声较好的清官来取代这些贪官。于是,老百姓的怨恨和愤怒就会通过“避雷针”那下台的贪官传到地下去了。故此,道歉沦为某些官员公关“作秀”的方式和职能部门“规避责任”的工具。一些道歉是假,害怕上级追究是真;一些道歉不是基于没有解决好人民利益问题而反躬自省,而是害怕自身利益受损,是在实践一种规避责任的行为,保护自己的权力。六是道歉主体不太明确。问责的责任体系一般包括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目前,我国的部门职能交叉,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行

30、政首长的正副职之间、行政官员之间的职权和职责划分模糊,出现了权责不清,或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权力和责任不平衡、不对称的现象。什么情况下需要道歉,什么职级的官员出来道歉,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形式道歉,公开道歉以后怎么办等等,都未形成制度,走向规范。同时,包括道歉的主体、道歉的客体、道歉的条件、道歉的表达方式、道歉的期限、道歉后的相应追责措施等一系列规范也很不完善。事实上,我们过去也常常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道歉官员的行为,把他们的道德动机作为评价他们的道歉行为的唯一依据,从而对于他们的道歉行为表现出大度的宽容和理解。太多的事实也表明:喧嚣如斯,问题依旧。官员们公开道歉的价值何在?显而易见,精彩的

31、罪己式“道歉”,仅能说明领导对问题重视了。“公开道歉”不是根治症结的良药,形成有组织的公共舆论压力和社会道德强制力,监督官员承担政治和道义责任,迫使其克服行政不作为现象才是猛药。二、【材料】:广州市某分管局领导两会期间公开表示“中国看病不贵”曾引热议;近日,河南郑州市某局领导面对中国之声记者又有惊人之语。随着媒体监督的不断深入,地方各级官员话语中的“BUG”似乎也多了起来。这就引出了一道干部“说错话”的是非题:民众应当怎样看待官员公开言论中的纰漏和错误?【问题】:怎样看待少数政府官员在特定场合讲错话?【参考答案】:一方面,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这是不可容许的。因为在不少人看来,政府官员天

32、生就不能犯错,讲了错话就是犯了错,这是不可原谅的。这种见解中包含着一个假设,即政府官员总是对的。其实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认识也有其个性的一面,他们不可能是真理的化身,不可能总是对的。一旦某个政府官员在面对公众质询和媒体采访时,出于各种原因讲一些错话,只要不是本质性的重大错误,就不应当轻率地、简单地被处理。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讲了错话的政府官员进行严肃批评,让他们在认识错误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公众也应调整心态,给他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秉持严肃的态度,决不能一味姑息和听之任之。公众人物讲了错话,就应当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评论和批评。对于具体的

33、政府官员来说,讲了错话,就应当主动承认错误,就应当在已经产生不良影响的范围内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影响,并且要以此为鉴,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力争不讲错话。三、【材料】从2008年7月至今,江西60多位县级官员实名开博,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议题。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空壳博客”没有实质内容,有的半年都没更新过一次。(10月6日中国新闻网)江西官员集体实名开博,始于江西省委领导的一篇关于“网络问政”的文章。官员们当初开博并不是主动自愿,由此出现“空壳博客”很容易理解。因此,要让“民生博客”名副其实,首先要让官员从心里接受。出现“空壳博客”,有些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问题】试就“民生博客”变成“空壳

34、博客”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首先是官员开设“民生博客”的风气没有真正形成。如果主动开博官员越来越多形成风气,“空壳博客”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在一个争先写博客氛围中,“空壳博客”很难存在。要想让官员开博成风,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的官员越要带头示范。只有当省级官员、地市级官员勤于写博客时,在县级官员乃至乡镇官员中才会避免“空壳博客”出现。其次是官员博客缺少“安全”保障。由于博客是相对个性化的空间,因此要允许官员在博客中有个性张扬,甚至要允许官员说错话。但现实是,因为官员有特殊身份,个人观点往往被当成官方声音,担心招惹是非,所以有话不敢说。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表示,“以前自己是新闻发言人,

35、如果批评某个现象,或者说了某些话,由于身份所限,别人都会认为是代表教育部,现在不受身份制约,反而能够更尽情地发挥自己。”一方面在制度上要允许官员在博客中张扬个性,充分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包容官员博客的某些观点。再者是对官员的思想教育不够。一个原因是某些官员对博客这种载体认识还不充分,没有正确认识“博客问政”的价值,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问政模式上。另一个原因是某些官员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写“民生博客”会给自己增加工作负担,不仅要在博客中回应民意,还要在博客之外来落实民意。四、【材料】为了解更真实情况,避免走过场,某市规定市人大代表视察应当采取多种形式,这就意味着可在不事先告知的情况下采取

36、“突然袭击”,对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明察暗访。鬃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由日前召开的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修订通过。办法明确,全市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代表的权利,支持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依法进行视察。办法明确规定,视察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兼顾不同类型单位,便于代表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据介绍,视察的“多种形式”,就包括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也包括增加一些事先不通知被视察单位的视察活动。对视察工作的开展,办法规定市人大常委会应当组织或者委托区、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进行集中视察,视察的内容包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本市国民经济

37、及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集中视察应当制定视察方案,确定视察内容时应当听取代表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视察方案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后实施。”同时,办法规定:“根据代表的要求,经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联系安排,代表可以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建议代表就某一问题持代表证进行视察。”办法明确了相关单位接受视察的法律义务。规定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在接受代表视察时,应当提供相关材料,其负责人应当向代表如实汇报情况,认真听取代表意见,回答代表提出的问题。国家机关和组织接到代表书面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后,应当按照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

38、意见办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办理,并答复代表。拒绝或者阻碍代表依法进行视察以及对提出批评或者反映问题的代表进行威胁或者打击报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规定处理。对于代表在视察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办法规定,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对需要由本市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的问题,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书面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问题】1、材料中为什么要做可搞“突然袭击”的规定?2、如何认识人大代表“突然袭击”中的难点问题所在?【参考答案】1、不少领导干部对自己管辖内的政务只上报好的,对于对自己不利的则能瞒就瞒。无论是何种形式

39、的督查、视察,都离不开听汇报,看现场等,而如果事先知晓了,一般都会精心准备、周密布置。领导人的汇报材料必定要字斟句酌、润色加工;要察看的现场也是多少天前就安排人员进行打点;有时连被访谈人员要讲的话都要预先操练几遍。这样一来视察者看到的、听到的,肯定都是亮点、好话。而隐藏着的深层次的问题,则不会暴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要搞“突然袭击”的原因所在。而该市关于人大代表搞“突然袭击”的规定正是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使人大代表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情况。这一做法有利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建设。2、搞“突然袭击”最大的难点在于必要的保障是否到位。虽然,代表法已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保障”,但数

40、据显示,当前大多地方代表的活动经费,一般每人每年仅有几百元,多的也不过数千元。这也制约“突然袭击”不能有效实施。3搞“突然袭击”,也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对人大代表的“突然袭击”也要制度化、规范化。因为“突然袭击”不能排除掺杂进人大代表个人的因素,甚至会出现“人情袭击”现象:关系不错的事先通知,关系不好的就进行“突然袭击”。这样,“突然袭击”这一了解真实情况的手段就有被滥用的可能,滋生新的腐败。五、【材料一】45岁以下干部成腐败高危人群?日前,广州市政府召开廉政工作会议,会议通报的一些数字引起人们深思。据通报,2007、2008两年间,广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违反党纪政纪案件

41、580件637人,其中,政府系统违纪违法案件198件227人,而31岁至45岁年龄段的就占55.95%,共计127人。广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苏志佳指出,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注重对一些年轻干部实施长期“感情投资”,进行“期权”谋利,31岁至45岁的年轻干部成为腐败高危人群。【材料二】31岁45岁年轻干部已成违纪违法案件多发年龄段早年,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因贪污锒铛入狱时仅39岁。贪官马德从政之路一帆风顺:32岁做副县长,34岁当县长,35岁任县委书记,37岁走马副市长。几乎在每个岗位上,他都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干部。近年,国家药监局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上海市宝山区原区长秦裕等一批年轻

42、干部“翻船落马”,更引起人们对年轻干部德的关注和担忧。【材料三】重庆5年623年轻干部落马:59岁现象变35岁现象4月8日,重庆市检察院发布消息称,目前重庆市职务犯罪在年龄上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35岁现象”,而传统的“59岁现象”已不再突出。从2003到2007年,我市检方立案查办的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有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问题】由以上材料,有人断言:“35岁现象”代替“59岁现象”,年轻干部成腐败高危人群。请分析此现象,并谈谈如何预防年轻官员的腐败。【参考答案】“59岁现象”出现时,有人总结说是权力过期,不用白不用,“35岁现象”出现时,又有人说是“只问年龄只问能力”

43、,其实都是很片面的理解。本质上,这是同一个问题,说明我们的反腐工作还没有找到治本之策。腐败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权力滥用,而权力滥用又是因为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所以说,腐败哪里有什么高危人群,只有高危的权力,即那些不能被有效制约的权力。无论在哪个领域,或是权力被什么人掌握和行使,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受不到有效制约的权力总会想方设法进行腐败,这跟个体的诸如年龄、从事的职业等因素没有直接关系。该如何预防年轻干部的腐败?年轻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首先是要常打“预防针”。对年轻官员常打预防腐败的预防针,目的就是要告诫年轻官员,腐败不可为。二是要常上“廉政课”。除了党风廉政教育,关

44、键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和评议,让群众来给年轻官员上“廉政课”。三是要常算“问题账”。常算“问题账”,就是要抓住各个细节,加强审计,加强财务制度检查,加强对违反常规事例的追问,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查处,以此防止年轻官员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六、【材料】近日,黑龙江省某市出台了关于贯彻执行黑龙江省犬类管理规定的通告,规定从5月23日起,城区禁止养狗;违者,对其所养犬只一律捕杀。此捕杀令一出,立即引来舆论一片哗然。不过,仅数日之后,此事件又“峰回路转”,据媒体再次报道,“捕杀令”突然变脸,“一律捕杀”字眼消失,已经成立的打狗队也暂时解散。地方政府刚出台某项规定,在引发社会普遍“质疑”后,又暂缓执行或

45、撤销的事件,媒体近来多有报道:广东某市出台禁止养猪规定被旋即取消,山东潍坊市某区政府出台红头文件强制要求公务员卖房被紧急叫停,湖北省某县发红头文件规定全年公务用烟数量被很快废止【问题】请你从科学决策的角度谈谈对以上现象的看法。【参考答案】上述影响大众的公共决策,一推出就遭遇“夭折”命运,折射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如何完善决策制度,才能避免决策“见光死”,实现决策的真正科学化。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某项规定原本是为老百姓做好事,但群众并不买账;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地认为某项政策是为群众谋福利,但老百姓却并不领情。出现这种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决策的“长官化”、“随意性”和“

46、封闭性”,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将主观意愿强加到老百姓身上,没有体察百姓处境,了解百姓疾苦,弄清百姓期待。实际上,避免决策失误,说难也不难,只要真正实现党中央、国务院一贯强调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让老百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在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公开听取各方意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决策失误就完全能够得到有效防范。复杂如近来的新医改方案、物权法草案,以及更早时候的劳动法修订,之所以能被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就在于这些重大公共决策在正式出台之前广泛征求了意见,让不同利益方参与制定进程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当然,要实现决策的真正科

47、学,要求那些习惯于“直接拍板”的决策者们放下“身段”,自觉“去长官化”,在制定某项公共决策时,不要对此决策先有结论或明确意向并完全控制决策的进程,使决策程序流于形式;要求决策者从那些决策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在一个地方跌倒了,在另外一个地方又以同样的原因再次跌倒。公共决策影响深远,需要决策者广泛搜集信息,科学理性分析,深思熟虑。公共决策的“朝令夕改”,损害的是决策部门的公信力,耗费的是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这样的昂贵学费,还是少交为好。七、【材料】近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综合考核评价中被评定为优秀档次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奖金奖励。奖励被评定为优秀档次的县(市)区

48、党政主要领导人民币10000元,班子其他成员8000元;奖励人大、政协主要领导8000元,班子其他成员5000元;奖励被评定为优秀档次的市直单位主要领导8000元,班子其他成员5000元。【问题】请就“重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一、重奖领导是典型的“权力自肥”“权力自肥”的形式越来越多,有的已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正大光明,大有“合法合规”之势头。比如,齐齐哈尔的奖励办法,是经过市委十一届四十五次常委会议审议的,是“集体智慧”,更是民主与集中的“结晶”。要是有朝一日问责起来,只怕是“集体担责”,人人有责,有时会成为“人人无责”。二、不能将公共财政变成私家金库虽然齐齐哈尔市这笔钱的具体来源暂时还不为外人知,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公共财政负担这笔费用真是太冤枉了。令人担忧的是,今天组织综合考核发奖,明天、后天,是否会将日常之本分、职业底线性质的其他工作单项列出,一一给予额外奖励呢?隔离开来看,似乎都有奖励的必要,然而再想一想,凡此种种,尽为本分、职业底线性质的工作,公众早已为此支付了超标准的报酬,便能轻易发现到此种行为的荒谬、不合理,是公共财政变成了政府私家金库的恶劣后果。八、【材料】最近,云南水富发生一起前往安徽凤阳县石英干粉厂务工的77名村民中,有12人陆续死亡,另有30人感染矽肺病的事。大量的矽肺病,是因为工作环境的恶劣:几乎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