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5598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3,第一讲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4,(1)其主要缺陷: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2、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 阶级根源 认识论根源,5,2、唯物主义历史观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 (2)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合力的动力系统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6,(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为研究社会历史的其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7,(二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8,2、社会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生产的不同影响来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 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科学发展。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9,(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

4、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等多种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增长速度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和阻碍作用 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上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更替,10,(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1

5、1,3、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 从意识的高低层次可分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 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要研究的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12,4、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作用 政治思想 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 含义、地位、作用 见教材 道德 是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是对经济基础比

6、较直接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性,13,艺术 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 宗教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的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宗教常为统治所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世界有三大宗教 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4,5、二者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B社会存在决定

7、社会意识的性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变革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15,(1)表现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途径 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3)手段方法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16,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 1、生产力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特点 直接现实性 社会历史性,17,3、生产力水平、性质和状况 水平,是生产力量的规定性,表现为

8、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性质,是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状况,是生产力水平和性质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18,4、生产力构成 (1)实体要素 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作用: A是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B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作用: A是现实生产的必要条件 B影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19,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作用: A决定着对物质资料开发的深度与广度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力的劳动过程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才有意义。所以人力资源

9、是第一资源 (2)智力要素(附着要素) A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中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20,(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支配和制约着社会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及其他关系 2、生产关系内容 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21,3、生产关系内容作用 A生产资料

10、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B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C它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 D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所有制关系有着重要和制约作用,具体表现: A积极的巩固发展作用 B消极的削弱、瓦解作用,22,4、生产关系的类型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是: A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C产品分配上没有剥削 (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是: A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很少占有或者不占有生产资料 B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C人与人之间包含剥削关系,23

11、,(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4,这种不适合具有复杂性: A新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的不适合 B旧的生产关系的总体不适合 C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人为“拔高”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基本适合 生

12、产力发展 基本不适合 社会变革 基本适合,2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中内在的本质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矛盾运动过程就揭示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26,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第一次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当前是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

13、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27,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经济基础实质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往往具有复杂性,有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与生产力更为直接。对于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作用重大,28,(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建立

14、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上层建筑分为二个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 (1)政治法律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2)政治法律设施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29,2、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3、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职能:国家有着对内与对外两种职能 对内包括:维护、镇压、调节的职能,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对外包括:外交的职能、防务职能

15、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产生,也将会在一定历史时期消亡,30,(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服务自己,排斥异己,31,保证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控制社会生产服务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有两种性质 A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B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起阻碍作用,32,3、二者

16、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基本适合 变化发展 基本不适合 革命变革 基本适合,33,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一定要适合”表面: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与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合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然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现实意义 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就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34,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分为三个部分: 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的政治形态,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三者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社会形态=社会制度,35,历史上经历了如下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形态、奴隶制社会形态、封建制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根本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18、与多样性 统一性:一般的民族和国家都是按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实现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36,(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并不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但是人们的是有条件制约的,不是随心所欲 (四)社会形态跟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37,第二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基

19、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依据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38,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见图表,39,(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唯物主义依据: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必然是社会基本矛盾 2、表现: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原动力),是人

20、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40,(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社会发展动力的根源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激

21、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彻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方法和动力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中,解决基本矛盾的有效手段,41,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的定义:(参加列宁的阶级定义P115)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的产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并被一部分人占有用以剥削他人的劳动。所,42,以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不能以政治标准、思

22、想标准,而只能是经济标准,阶级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条件下消亡 3、阶级斗争: 含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根源:经济利益。是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统治与反统治的斗争 形式:思想斗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43,(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2、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力的表现: (1)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总是利用所掌握的

23、国家机器,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在这种对抗中,总是先进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前进。,44,(2)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被剥削阶级通过阶级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科学评价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状况、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不能脱离现实,片面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45,(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

24、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去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2、要正确判断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46,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一)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的手里 历史上出现的社会革命有: 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47,3、社会革命的根源 在

25、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的成功需要一定社会条件。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是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具体作用可分为三点: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48,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三)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马克思重视社会革命,但不反对社会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手段。但坚决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不触及社会主义矛盾,用改良替代社会革命,49,四、

26、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另一个手段。 2、改革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改革的内容有: 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50,4、改革的目的:使生产关系更适合变化发展着的生产力的要求,使上层建筑更适合变化着的经济基础的状况。 5、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古代改革 古希腊的改革 资本主义的改革 6、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51,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1、科学是指对客观世

27、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它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2、技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技术即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融为一体,这些统称为科学技术,52,(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科技的发明和创新,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科技的发明和创新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科技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

28、代 要求人们不断知识更新,学习已成为人们中不可缺少的内容,53,现代科技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出行、交往带来极大的方便 现代科技带来了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可以从事各种活动以利于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3、科技发明与创新,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扩大交往,开阔视野) 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客体、工具,引起思维方式变革。 意义:是我国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依据,54,(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种性 科技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

29、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后果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滥用农药化肥以及原子能的利用等 2、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 3、现代科技带来的“全球问题” 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55,第三讲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认为社会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宿命论: a.黑格尔,认为只有英雄人物(伟人)才能够认识体现绝对精神的意志而社会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意志。

30、 b.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c.儒家的“天命论”和宣传封建皇帝是“真龙天子” 宿命论表面上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否定了,但把英雄人物看作是授命于天,替天行事的“救世主”。,56,(2)唯意志论 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英雄史观。 认为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梁启超:“一言以兴邦,一言以衰邦”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 英国托马斯*卡莱尔鼓吹历史实质上是伟大人物的历史,这些伟大人物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灵魂。 俄国民粹派代表米海洛夫斯基把人民群众说是一串“零”,而少数人英雄人物才是实数,只有把实数放在“零”的前头才能变成正数,成为有效数字,否则只能是一堆毫

31、无价值的“零”。 德国的尼采则鼓吹“超人”哲学。,57,(3)英雄史观的根源 认识根源: 主要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看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实作用。 社会历史根源: 同生产力水平低,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的历史作用,而用英雄史观为自己服务。,58,2、唯物主义群众史观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因而也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略,参见教材P

32、128页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首先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认清类、群体、个体在创造历史中的关系。,59,(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范畴的内涵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对大多数。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

33、史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60,(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为创造精神财富者及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制约性 经济条件的制约 政治条件的制约 精神条件的制约,61,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意义 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 (1)群众观点: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

34、中来到群众中去。,6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作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3,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1.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2.比普通的个人作用大一些,曾在历史上留下一定痕迹,我们称之为历史人物。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

35、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或者是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64,历史人物就其作用的性质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另一种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历史人物之所以起到这样作用是因为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 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会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决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65,(三)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但是一个历史任务由某一杰出人物组织领导来完成,这是偶然的。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体现时代的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相反。,66,(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 1、坚持历史分析方法 2、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