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样式1·博士论文答辩duoduo.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690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样式1·博士论文答辩duoduo.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PPT样式1·博士论文答辩duoduo.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PPT样式1·博士论文答辩duoduo.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PPT样式1·博士论文答辩duoduo.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样式1·博士论文答辩duoduo.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04级博士毕业答辩,答 辩 人: 张 朵 朵 研究方向:艺术与科学,导 师: 李砚祖教授,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1课题的缘起 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1.2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 1.对“地方性知识”及“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关注; 2.传统手工艺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传统手工艺的丰富文化内涵及研究现状;,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二、对论文题目的阐释,绣的书写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研究,2.1主标题:绣的书写 1.“绣”:(embroidery) 指:刺绣,又名“鍼(针)绣”,俗称“绣花”。以 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

2、 它是我国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受工具的局限不大;能自由表现图纹;是“女红”的一种,并多由女性操作。,2.“书写” :(writing) 1.书写, 在辞海中的释义是:写、记载(名词或动词 ); 2.在语言学中,“书写” 与口头表达的言语相对,书写的是文字记号亦即“文本”(text)。 在符号学中,“文本”是符号的集合,符号则依据某种媒介或交流形式惯例、规则加以建构与解释。小说、诗歌都可以理解成“文本”,艺术作品也是一种“文本”,但这种“文本”不再只是文字记号,它指涉的是艺术作品本身。 3.艺术是一种语言,这一点无论是在一般意义上将艺术客体看作一种有表现力的对象,借助相应媒体加以表达;还是

3、从将艺术看作符号体系,借用语言学的方法来理解,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由女性创造的中国刺绣,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语言。 当我们将艺术看作是语言,无论是从一般意义上或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理解,“书写”不仅可以体现表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方式手段,也可以体现成为文本的艺术作品本身。 *相关“书写”的概念,还可以参见福柯词与物中“物的书写”一节;以及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等著作,4. 当代对艺术或对工艺美术的研究的关注点已经有了向“新艺术史”或向“工艺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从对作品自身的研究,扩大到对作品赖以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的研究。在新艺术史中,涉及作品赖以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常常被表述为

4、“上下文”,并常常引入新社会艺术史、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心理分析等多角度对“上下文”的研究。 因此,本文的“书写”在这一层面上,既可以看作是对作品自身内容与形式的“文本”(text)的表达,也可以看作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上下文”(context)的记录。,3.“绣的书写” :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书写”:书法与绘画艺术创作,属于男性的“文本”; 刺绣 手工艺,被忽视的女性艺术“文本”。 2.绣的“书写”与书画的“书写”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工具材料、书写方式类似: 书法与绘画笔、墨、丹青二维平面上(纸、绢等)表达; 刺绣 针、各色线 二维平面上(绣地)“绘制”; 表现题材

5、的内在联系: 早期的刺绣描绘的图案纹样,与文字和绘画同源, 欣赏性刺绣兴起之后又是运用刺绣的方式来描绘绘画。 清代丁佩绣谱:“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绣即闺阁之翰墨也”。,本文以“绣的书写”为主标题的目的在于: 强调刺绣中女性创作者千百年来进行的“文本”创造; 它展示了手工艺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涉刺绣“文本”创作中的“上下文”。 从而从当代的角度重新认识刺绣,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在中国传统农耕时代中具有的特殊意义,并获得在当代作为传统手工艺存在的刺绣所具有的特殊价值。,2.2 副标题:“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研究” 1.中国,界定的是研究对象刺绣的地域

6、。 2.“传统刺绣艺术”则表明了本文研究对象,及相关时间段的侧重: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女性生活以及由她们创制的刺绣艺术的讨论。 “中国传统农耕时代”主要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该提法是为了强调受到妇德等性别制度规范的传统女性与刺绣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2.3 主、副标题之间的关系 “绣的书写”既是本文对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展开研究的理解认识基础,也是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要达到和证明的目标,即刺绣是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女性生活、文化乃至生命的一种记录方式,而它的手工艺本质使人构建了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 通过刺绣艺术和文化本质的分析,阐述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女性的人生态度,情节和独特的“刺绣

7、文化”的内涵,揭示在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女性以针和线通过“绣”书写人生,书写女性文化,乃至书写中国另一半人的伟大历史。,三、论文的思路及研究方法,3.1思考的路径 本文紧紧地围绕论文主标题“绣的书写”逐层展开,回应了如下问题,同时形成了各主要章节: 1.刺绣如何进行“书写”?即刺绣的工艺技术问题。(第2章) 2.是谁在进行刺绣的“书写”?即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性生活与刺绣的关系。(第3章) 3.刺绣作品具有怎样的艺术特性?涉及刺绣的艺术形式、内容及评判标准的阐述。(第4章) 4.对当代刺绣“书写”的分析。(第5章),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 与刺绣相关的文献、考古报告、图像、实物(主要体现在第2

8、章和第4章) 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对于女性生活的记载,在梳理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女性生活与刺绣的历史时,本文引入了当代女性主义妇女史看待传统农耕时代女性生活状况的视角,并未将女性看作是纯然的被压迫者,来进行对历史上女性生活与刺绣的关系的讨论。(主要体现在第3章) 2田野调查 目的:其一是为了切实地了解绣女们在刺绣创制过程中的感受,观察其刺绣过程,并以数理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人在手工艺操持中获得与自然和谐的原因。 其二是为了从当代的角度考察现有刺绣的发展情况,反思刺绣艺术在当代的存在价值。(分布于第2章、第4章和第5章)。 3数理统计及分析 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在田野考察获得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数理

9、统计找出人们在从事手工刺绣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规律,同时尝试结合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如对称、分形等对现有的刺绣图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刺绣中展现的秩序感和规律性的根源,进而揭示人在手工艺中达到与自然和谐的本质原因。主要体现在本文的第2章。,四、论文内容的展开,论文围绕“绣的书写”展开,全文共分为6章: 1.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确定“绣的书写”为题的必要性。对国际国内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针对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分别展开讨论。,2. 第二章以“绣的技术之道”为题,主要探讨刺绣工艺的技术。首先介绍了刺绣工艺所需的各种工具、材料以及具体的工艺,并归纳了针法的工艺规范。在此基础上借助对称、分

10、形,神经生物学、视知觉等理论,运用数理分析,探讨在手工刺绣创制过程中,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状态的本质原因,并将其归纳为“真”。,第2章 绣的技术之道 2.1刺绣的材料、工具与环境 2.1.1线与绣地 2.1.2刺绣的工具 2.1.3绣的两重环境 2.2刺绣的制作工艺 2.2.1刺绣的工艺流程 2.2.2刺绣工艺的内核:针法 2.2.3传统刺绣“书写”的工艺规范 2.2.4工艺进化:从有序到无序的针法 2.3刺绣工艺中的秩序感 2.3.1刺绣工艺制作中的秩序感 2.3.2刺绣作品中的秩序感 2.3.3刺绣观看中的视觉原理 2.4刺绣的技术境界 2.4.1主于“真”的刺绣技术 2.4.2“以无常运有常

11、在悟”,目录,3.第三章以“绣与生活”为题,从“书写”这一行为发出的主体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女性生活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形成女性“绣的书写”这一生活形态的社会环境和背景。 本章引入了女性主义妇女史研究的成果,从生存模式、制度模式、观念模式及哲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性的生活情况,以及刺绣是如何被赋予了社会性别色彩,成为社会另一半成员的自我展现方式,并在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女性生活中展开。 根据刺绣创制者所处的不同阶层,本章分别从贵族和统治阶级妇女与宫廷刺绣,文人士大夫阶层妇女与闺阁刺绣,平民阶层妇女与民间刺绣几个方面,探讨了各阶层女性与刺绣的关系。 作为小结,本章将在中国传统农

12、耕时代刺绣体现的女性道德特性归结为“善”。,第3章 绣与生活 3.1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妇女生活样态概述 3.1.1生存模式 3.1.2制度模式与观念模式 3.1.3阴阳乾坤的性别哲学模式 3.2刺绣与女性的一生 3.2.1女性的婚姻生活与刺绣 3.2.2 婚姻之外的生活与刺绣 3.3各阶层妇女与刺绣 3.3.1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妇女与宫廷刺绣 3.3.2文人士大夫阶层妇女与闺阁刺绣 3.3.3平民阶层妇女与民间刺绣 3.4刺绣的伦理境界 3.4.1刺绣对于传统农耕社会之女性的意义3.4.2主于“善”的刺绣伦理境界,目录,4.第四章以“绣的艺术”为题,首先从刺绣的内容、形式和意蕴等方面分析了刺绣与众

13、不同的艺术语言。从刺绣“书写”出的几种典型的文化符号形式:纹样刺绣、画绣,分别讨论了中国刺绣“书写”的不同内容。 从刺绣的艺术语言入手,将其归结为丝线的艺术。并将刺绣作品置入作品、观者、作者的关系,提出了属于刺绣工艺艺术独特的评价标准“巧”。得出既保留刺绣工艺特性,又包含女性美德的独特评价标准“巧”。进而讨论最初作为工艺技术的刺绣,如何通过内涵的“真”与“善”最终上升为“真、善、美”合一的艺术境界。,第4章 绣的艺术 4.1绣的内容分析 4.1.1“纹化的符号”:纹绣的内容 4.1.2“传移模写”:画绣的内容 4.2绣的形式 4.2.1绣的语言:针绣与书写之道 4.2.2内蕴柔美:绣品的光与色

14、 4.2.3重复的“经纬”:绣作的肌理 4.3作为情感符号的刺绣艺术 4.3.1刺绣的创制过程,“复制”与投射 4.3.2慧心、巧智与情感的物化 4. 4 绣的观看 4.4.1使用者与他者的观看 4.4.2刺绣的品评标准 4.5绣出来的艺术之境 4.5.1刺绣作品中的“天人合一” 4.5.2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刺绣境界,目录,5.第五章以“书写”当代新篇为题,结合受到现代性影响的而发生变化的当代生活方式与男女关系的变化,讨论传统由女性操持的刺绣艺术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内涵的变化和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并指出,在当代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去作为女性生活方式的传统刺绣已经不复存在。刺绣如今不

15、再是女性操持的手工艺术,但它将由于手工艺所构筑的人与自然的独特联系,而继续存在于现代的社会之中,并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第5章 “书写”当代新篇 5. 1当代的手工刺绣创制者 5.1.1当代妇女的生活状况 5.1.2当代妇女的刺绣创制 5. 2当代手工刺绣的艺术语言 5.3传统手工刺绣在当代面临的问题 5.4手工刺绣的当代价值,目录,6.第六章 结论 附录A 刺绣操作中的节律 附录B 苏州镇湖田野调查报告,绣的 书写,境界,外界环境,伦理境界 善,技术境界 真,艺术境界 美,绣与生活,刺绣的技术,刺绣的艺术,社会性别制度、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丝织技术、手工劳动,文化、艺术感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

16、的另一半人书写的文化,女性,针、线,作者、绣品、观者,外在环境 的内化,主于和谐,“天人合一”,过去人们了解的历史,往往注重文字记载的历史。 本文所探讨的是那些被“文字记载的历史”所忽视、由女红所创造并带来视觉愉悦、可触及的、用丝线表现的纹绣和画绣所书写的历史。创造这部“史书”的人或许不识文字,但她们却用针“绣”书写了自我人生,书写了女性文化,乃至书写出中国社会另一半人的伟大历史。 在对刺绣的工艺技术、刺绣与女性生活、刺绣艺术的分章讨论中,这部历史得到了较充分地展示。同时,对刺绣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揭示,围绕“真”、“善”、“美”三个环节展开。真,表现的是工艺技术中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本性;善,表现

17、的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女性处于特殊环境中通过刺绣表现出来的与社会的和谐;美,则是女性在刺绣的艺术创作、艺术观看和他者的观看中,基于真、善的基础上,通过刺绣作品表现出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上表现的“天人合一”。由刺绣中的“真”、“善”、“美”集中体现的“天人合一”,则是根植于中国人心灵的、观念的、无形的内在历史,也是从整体上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农耕时代女性运用针绣已经成为历史,当代刺绣的“书写”却在进行时。与传统农耕时代相比,今天社会中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是平等的,是真正地趋于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却发生了失衡。但是在这一切

18、的背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要求却从未变化,也不会变化。因此,刺绣艺术在大机器工业化完成阶段性的历史重任,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途中,必将会以自己最原始、也最超越的姿态,期盼人们重新审视手工艺,也就是重新认识自身后,加入到更高一级的人与手工艺的和谐创造活动中去,这是必然到来的设计新潮。虽然当代刺绣的“书写”不再具有过去女性文化书写的内涵,但人们仍旧会用刺绣独特的针绣艺术语言书写出体现当代社会性质的文化和艺术,以待后人来阅读。,五、论文的创新点及成果,5.1论文创新点及成果 1本文采用包括对称理论、分形理论、视知觉理论等理论与方法对传统刺绣的手工技术进行了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剖析; 2.吸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19、与成果,重新审视了刺绣的主体:中国妇女。通过刺绣这门手工艺而形成的家庭、社会乃至人生的关系,从生存模式、制度模式、观念模式、哲学模式的分析入手,解释了刺绣之所以成为伟大艺术的原因; 3对传统刺绣艺术以现代艺术理论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以“书写”为核心概念。从当代学术角度重新阐述了这门传统手工艺。,4.从与刺绣相关不同的层面讨论同一对象和主题,将其上升到技术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的层次,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揭示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5.2本人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1 张朵朵:“绣”的书写中国刺绣艺术与文化的分析. 北京:文艺研究.2006(12):127-132.(中

20、文核心) 2 张朵朵:网格的艺术.南京:艺术百家.2006(06): 107-114. (中文核心) 3 张朵朵: 从“生计”到“艺术”: 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调查. 中国工艺美术研究.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7(01):133-139. 4 张朵朵: 源于当代生活的北欧设计.产品.2005(02): 41-44. 译著译文: 5 美艾伦卢普顿.解读伊索体系.张朵朵.译.艺术与科学(卷三).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61-170. 6 美包华石.中国之“道”的物理学含义.张朵朵.朱怡芳.柳沙.译.艺术与科学(卷三).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18. 7

2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史与心理学. 张朵朵.译.艺术与科学(卷四).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0-173. 8 瑞典尼古拉斯金恩.世纪之交的瑞典设计. 张朵朵.译.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7-323. 9 美史蒂文赫勒.设计文化理解平面设计.张朵朵,王树良,张玉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在校对中,2008年出版) 科研课题: 10 参与了2006年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以及围绕评选展开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课题。参与编写了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一书。主要负责染织刺绣、编织编结、地毯、其他工艺美术类各章节的编写。参见:欧新黔.主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谢谢各位专家、 老师和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