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0世上最美的地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课件人教大纲版.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5079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0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0世上最美的地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课件人教大纲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1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0世上最美的地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课件人教大纲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1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0世上最美的地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课件人教大纲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0世上最美的地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课件人教大纲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0世上最美的地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课件人教大纲版.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案 世上最美的地方写景 抒情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19分) 北京,我心仪的故乡 郭启宏 人如种子,落地生根、丰腴也罢,贫瘠也罢,总要在一方土上花开花谢。 我少小离家,老大返乡,适值南方沿海开放年代,精明的家乡人含蓄地喻示我,个子高了,学问大了,可惜仕途经济不在行,像个半老的雏儿。我很有些惆怅,走在街上,即使操着家乡的话,也被认作客居多年的憨厚的北方佬。家乡似乎不认同她的游子,,游子也颇有疏隔之感。小住旬日,返回北京。一踏上十里长街,呀!马上找回了感觉,自在,浩浩乎如风如水特别是案牍劳形之际,想起“半老的雏儿”竟是一份财富:创作者最难能的是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不愧煞我的变

2、憨。 北京是令我心仪的一方乡土!我喜欢北京四季分明,春絮、夏虫、秋叶、冬冰!无北疆的严寒,有瑞雪的飘舞;无南国的酷热,有花木的繁荫。我喜欢北京集山聚水,西北峰峦起伏,绵亘千里,而把峭拔让与五岳;东南开阔辽远,一马平川,又将沃野送给中原。九城之外,河如练,湖如鉴,真山水缀以假山水,参差错落,天然与人工得而兼之。我喜欢听小儿,女们那口地道的北京话,即使偶尔夹带些嘎杂语, 究竟瑕不掩瑜。也许昔年在大学里研究过方言的缘 故,我觉得江南女子带点嗲味是吴侬软语确乎醉 人,而男子汉说起来毕竟少了些阳刚;关西大汉一 开口诚然铁板铜琶,壮怀激烈,而婆姨们说起来又 未免少些婉约。惟独蚕食了入声的北京话,得了子 思

3、所向往的中庸!无论气候、山水,还是语言,北 京都能意达两极而介乎其间,北京是社稷坛中央 的黄色土! 啊,我爱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几番寒暑的感 受,若许山水的游踪,抑或小儿女的温言软语,最 令我心仪的还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大文化。林语堂说 过,“北京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比喻很浪漫,,恐怕发轫于故宫的琉璃瓦。我则认为,北京更像一个 学者的书斋。只要悄悄睁开慵眼,就会清清楚楚地看 见书斋四壁摆满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随手一触 摸,便是一本本厚厚的大书。巍巍然阅尽沧桑的宫殿 大概是王朝盛衰记,鸣虫啾啾的苑囿或许是博物志, 即使小胡同,寻常的小册子,也未尝不是一卷卷民俗 史!卷帙联翩,目不暇给!一段残缺的

4、磨块墙,一块 元宝脊的筒子瓦,一株古槐,一丛如火的石榴,都在 散发着书香,都在酿造着一种氛围,把你融化在历史 文化之中。或许你是款爷,无意中来到琉璃厂,你会 对着满目学问挤出深藏于西服革履的“俗”和“浅”。,你是官爷吧,突然遇见一块残碑,你不得不在下属面前露出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你是老先生了,皓首穷经,解得古典文献,说不定走到“人才交流中心”,仅仅因为不懂外语,你会觉着矮人一截!或许就在熟人堆里,你想不到那位不起眼的女孩子竟是民初一位大学者的孙女,学识决不在你之下。你正想询问那位写得一笔好字的汉子的家学渊源,旁边的人会悄悄告诉你,如果不是辛亥革命,他该是一位贝勒!在北京街头,忽然撞上一位名

5、家、大家,你用不着咋舌称奇。北京,藏虎卧龙之地!没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安确实米贵,居也弗易!,我依然如痴如醉地眷恋着北京!因为北京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北京是书山,聚土壤,积泥丸,成其巍峨;北京是学海,汇九派,纳百川,就其浩淼。今天的颐和园就像是一个象征,她向世人展示着她的襟怀,各种风格的建筑,尽纳入皇家园林的格局之中!北京不排斥外来者,北京荟萃着四海的精英,北京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 北京,我心仪的乡土!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拥有三十余年北京户籍的我,把自己算作北京人了,虽然口音还不准。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我为我的后代也选择了他们的北京家乡!,【注】 社稷坛:“社”

6、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社稷坛筑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精明的家乡人”语含贬义,一针见血地批评 了家乡人在改革开放年代只看重仕途经济的狭 隘思想。 B.在作者看来,林语堂把北京比作“国王的梦 境”,虽然很浪漫,但不如“学者的书斋”来,得更准确。 C.第段用款爷的“俗”和“浅”,官爷的不那 么“知识化”的窘态,衬托出北京丰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 D.文章将白居易因赋得古原草送别闻名长安 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说明北京是藏龙卧

7、虎 之地。 E.“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一句,饱含着作 者对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的北京的由衷赞美 之情。 答案 A B 2.文章第段看似闲来之笔,其实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加以分析。(4分),答案 第段将“回家乡时疏隔的感受和惆怅的情绪”与“回到北京后自在的感觉和无愧变憨的赤子之心”进行对比,照应标题,突显了心仪北京的主旨;同时,写家乡人精明中透露出的“不认同”,与文章第段呼应,反衬出北京的“豁达大度”,也为后面写眷恋北京的情感和给后代选择北京家乡的行为张本 3.阅读第段,回答问题。 (1)将文中加点的“婉约”一词换成“阴柔”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案 不好。“婉约”这里指说话委婉含蓄

8、,是相对于关西大汉说话“壮怀激烈”这一特点而言的。,而“阴柔”是指温柔细腻,与“阳刚”相对,在文中用它形容江南女子的说话特点倒是可以的,但没“婉约”好。 (2)结合第段,分析“北京是社稷坛中央的黄色土”一句的含意。(3分) 答案 北京的气候介于北国的严寒和南国的酷热之间,四季分明。北京有大气度:北京西北的山连绵起伏,但不和五岳争峻拔;北京东南的平原开阔辽远,但不和中原争沃野;北京的河湖,天然与人工得而兼之。北京的语言,男女说起来都好听。(北京的气候、山水、语言等具有调和折中的特点,不显示极端的特性。),4.作者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他是从哪些方面怎样加以描述或诠释的?这样设喻有什么表达

9、效果?(6分) 答案 首先,用夸张的手法,写书的数量多,占的空间大;其次,用比喻的手法,通过排比句形式举例诠释,写书的种类多;再次,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进一步写书多;最后,用比拟的手法概括描述书香营造的氛围。 这样设喻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同时,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作者对北京的喜欢和眷恋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2分) 姑苏看水 张 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

10、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

11、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到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

12、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

13、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徵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

14、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5. 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惧怕”指北方人对江南湿漉漉的生活环境不适应。衬托出姑苏水独特的魅力,自然引起下文对姑苏水的描述与评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6.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

15、些方面。(6分) 答案 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与繁盛,带来了富裕;带来了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浸润人的气质,带来了苏州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 7.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3分) 答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3分) 答案 用“碧螺春”和“三白酒“写出了姑苏水同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姑苏水的温柔,姑苏水的执倔与刚韧。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写抽象的事物,富有情趣。

16、 8.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6分) 答案 在它的温柔里面,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因为姑苏水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水养育了姑苏人,并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人与水有过相似的命运,都曾经坎坷、不幸,但都不失刚韧的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2分 可可西里 学 群 这是一种辽阔的宁静,一种深厚的安详。山川大 地如此壮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在这里,无论你 朝哪个方向,无论你走多久,都是这么静美,这样安 详,这样无穷无尽。 我注视着周围的宁静,山,一副静思默想的样子。 草地、湖泊、大地和天空全都带着静默的

17、神情,我感 到,这片土地上藏有某种只有沉默的山和旷远的天才 知道的东西。我感觉到了,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些散布在草地上的牦牛和羊,每天看着这些,只是低着头,把大地的静默吃进肚里,然后反刍。仿佛它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了什么,仿佛他们反刍的是一些伟大的思想。 是的,在这天空才有的高度上,在这天空般辽阔的宁静里,山水木石,在其间走动的动物无不带上神性。一朵花、一片叶子就像一位先知。因此,羚羊的啃食,牦牛的反刍就有了修炼的意味。 真的羡慕那些在这里游走的生命;不用开会,不用呼吸污浊的空气,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做出一副笑的模样,不用去做那些你并不想做的事情,坚守简单而纯粹的生命。真想变成一头

18、羚羊,,一匹野驴,或者哪怕一只兔子,用博大的心脏从这里走过,走过自己的一生。饿了,就低下头,伸出舌头撩起一把草,用嘴唇捉住,一扯,把大地,把季节,把遍洒阳光和雪花的天空一齐扯动。 我试着像野兽一样行走,一直走到看不见公路看不见汽车的地方。在这里,寂静是可以吸入脏腑的。你响亮地听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脚步。满世界都是这种声音。 只要有足够的宁静,大地便显出他的神奇。沉静的大地离永恒这样近。在永恒的宁静里行走,那就是朝圣。人用他的脚步向着大地朝圣。我从大地上走过,大地从脚上走进我的血液走进我的体内。我留下,的脚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走进我体内的大地成为我的灵魂。大地走进你以后,就装得下山川人物,就可以把

19、自己的辽阔在原野上铺开。风在我的里面吹拂,河水在里面奔涌,连雪山也牵带着白云移来胸间。 第二天,一场大雪把一片安静纯美的童话铺在可可西里,从辽阔的草地到远处的山。雪山就像童话中的城堡,阳光给它披上一层甜美的红云。野生动物纷纷出场:藏羚羊,牦牛,野驴,黄羊,白唇鹿,狼,还有许多鸟类。它们是童话的主角。连天上的白云也忍不住来到童话中,它们的影子在雪地上轻轻悄悄地游移。,雪其实是来到地面的天空。天空来到地面上, 也就成了天空。走在雪地上,每一个脚印都印在天空的洁白上。 惟其高,我们这个星球上总算留住一块不事稼穑没有被耕耘过的地方,好让我们站在高处放眼遥望,灵魂有一个驰骋的地方。 庸常的市井生活,似乎

20、不再缺少什么。它缺少的只是辽阔。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惟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静静地抵达自己。 梭罗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如此说来,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 (选自散文),9.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我从大地上走过,大地从脚上走进我的血液走进我的体内。我留下的脚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走进我体内的大地成为我的灵魂。 答案 我从可可西里走过,我的身心与这片宁静而辽阔的大地似乎完全融为一体,我的生命、我的脚印成了大地的一部分,我的灵魂也获得了大地赋予的宁静和辽阔。 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惟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静静地抵达自己。 答案 人们实现了自己的许多目标,但

21、惟独没能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像大自然中的旷野和旷野中的诸多生命那样,拥有和谐、安详、淳朴和开阔。,10.可可西里这片天地具有怎样的特征?这里的生命具有怎样的特征?(4分) 答案 可可西里这片天空辽阔壮美,宁静安详。这里的生命活得安详平和,自在自得,活得简单而纯粹。(“可可西里的特征”“这里的生命具有的特征”各2分。) 11.第、段写雪景。请简要分析这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怎样的效果。(6分) 答案 写作手法:(1)比喻:把可可西里下雪的情景比喻为童话,把野生动物比喻为童话中的主角。(2)拟人:如说“阳光”为“雪山”“披上一层甜美的红云”,“天上的白云也忍不住来到童话中”,,赋予自然物天真、纯朴、

22、活泼的特征。 (3)映衬:第段,红色的阳光、白色的云朵映衬洁白的雪野;第段,开阔洁白的雪地和辽阔明净的天空互衬。(4)精于炼字:“扑”“披”“游移”等词语很传神。(4分。每正确指出一种手法且能作简要分析得2分,答出两种手法并能简要分析即可得4分。) 效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可可西里雪景的纯美。宁静和雪野中野生动物们的自在、安详,将这片天地的宁静安详、辽阔壮美以及这里的生命的平和自在的特征推向极致,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可可西里的赞美之情。,12.请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把“可可西里”称为“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 (6分) 答案 我们这个世界因有太多的人为痕迹而失去了自然气息,因过多

23、地满足了人类的意志和需求而失去了和谐;这个世界的人们固然实现了许多功利性目标,但内心也陷入了浮躁、冲突,失去了安闲、平和。因此这个世界需要救赎。可可西里是惟一一块未经人类践踏的地方。这里天地辽阔壮美,宁静安详;这里生命安详平和,自在自得,活得简单而纯粹。它可以让人们放眼瞭望,驰骋灵魂,凭此人们既可领悟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能疗治心灵。因此,可可西里可以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救赎。(须从“可可西里的特征”和“我们这个世界的状况”两个方面答题。每方面3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8分) 边 城 彭学明 是沈从文走时,端放着的一颗心脏。 河也还是天保兄弟放排下江的那条

24、河,船也还是翠翠送人过渡的那条船,渡口的石板依然是青青的亮色,依然一级一级地沉默着,开开阔阔地看一河风景。,一根铁丝在河的中央直直地摆着,穿过船心,横接两岸。船盖了乌黑的篷子,任艄公拉了铁丝,顺着这自然的依托,于河的两岸簌簌而荡,两岸的目光,被这铁索轻轻串起,停栖在渡船的顶端,来来往往。对岸的洪安,于河码头竖起了一丈高的语录塔,却斑驳脱漆,没有语录,古朴地显示着那个年月、那种忠诚,成为一座笔立的风景。 一河的水就绿莹莹的,一河的阳光就闪射了白光金光,温柔而又美丽,一群鸭子正沐浴着波光粼粼的水色,骄傲地挺起脖子,飞起翅膀,成一路纵队,向前奔跑,“呜哇”“呜哇”“呜哇”,,绿色的、白色的、蓝色的,

25、全都向天高唱着,纵情于河水的温存里。 这说不清年代的吊脚楼,便极为自然地立着岸靠着河俯着水,檐檐相接,错错落落,一如一行垂袖而立的老人,在暮鼓晨钟里,任由河水去旧添新,自己却安然本分地过着寂寞凝定的晚年。几只船,如鸟收了翅膀,在岸边恬然栖着晃着,想象着一个母亲正在摇着摇窝。 桃花汛的时候,水就黄黄地翻滚,汤汤地上涨,漫过石堤,漫过渡口,然后在吊脚楼下懂事地停了,拍着石壁,抚着屋基,勾着伸进水中的吊脚,女人就坐在楼上面对河水缝缝补补,男人就坐在楼上闭目养,神,一根几根的渔竿从楼上甩下,悠哉乐哉地做了一回姜太公。那几棵古老的柳树和那一排小小的柳树,都被水淹进了一截,枝叶扶疏,飘然若仙,恰如刚刚出浴

26、的少女,水灵灵地于水中站着,低下头来,让水拨弄着长长的头发。 可是水清了,桃花汛的日子已经过去,你看不到这垂钓这水柳,看不到泛泛黄雨的迷蒙了,里把长的河堤,蜿蜒舒缓地从上往下而过,河如带子,透明,清澈,抖动,流淌,然后猛然地几下跳跃,卷起白雪白雾和白白的花朵。女人们很朴素的影子,蹲了河堤,洗衣洗被洗碗洗筷子。堤的那头,又一群年轻的女孩提了桶子,背了背笼,鱼贯而来,也蹲下来,也,洗衣服,也讲男人女人神神秘秘的故事。眼睛盯在河中时,河中有阿哥的影子打鱼;眼睛盯在山上时,山上有阿哥的影子放牛;眼睛盯在木楼时,楼上有阿哥的影子吹木叶;眼睛盯在脚边手边时,还是有阿哥年少情旺的影子向她挑逗。 这是茶峒,是

27、沈从文点一杆草烟凝望,于沉默中感悟所有亲人的茶峒! 这里是充满了爱情与诗意的地方,这里每年都有那么几个充满爱情的节目,专为男女的节目。“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还有五天一场的赶场天,都是青年男女的好日子。对歌、定情、恋爱,多是挑这种日子。当年的翠翠就是与天保兄弟,在月光下对歌的,否则就少了一个让世界嫉羡的爱情 故事。 那么,在夜晚起风的时候,请你邀约了朋友,再 到这河边上来。一河的灯火,在水的涌动里,明明灭 灭,变成极美极美的流行色,一层层淌,潺潺地流。 往四川洪安流来的一条小溪和湖南茶峒上方流来的一 条小溪,与大河交汇时,围成了一个沙洲。银色的月 光,朗朗照在沙洲,有攒动的身影,却没有

28、沸扬的声 音,那些汉子们,赤条条的,在月光下朦胧地站着, 洗一天的劳作与疲倦。一对对的男人女人就选了这么 一个所在,你恩我爱。那螃蟹、脚鱼,都耐不住水中,的寂寥,纷纷爬上岸来,懒洋洋地来此歇凉,因此有 更多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拿了手电一照,那小子 们精灵们都“嘟噜”一下闭了眼睛装死,你便不费吹 灰之力,捉了,放进铁桶。收获了爱情,又收获了河 水的野味,你哪能不满心的喜悦与舒坦?你哪能不怀 念这个夜晚与城市?你又哪能不为此时你的朋友激动 与自得? 只是别忘了,这并不是一个城市,只是湘西边地一个很美很美的集镇,它的名字就叫茶峒。 (选自我的湘西,有删改) 13. 第段的“一颗心脏”比喻什么?文章

29、为什么以“心脏”来打比方?(4分),答案 “一颗心脏”指浸透着沈从文一片深情的茶峒;(2分,要答出“沈从文”“茶峒”两个词) 以“心脏”喻指茶峒,形象地表明它是沈从文的精神栖息地,它始终有着生命的律动,眼前的“一河风景”一如当年(沈从文边城中的景象),充满生机和活力。(2分,关键词“精神栖息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14. 怎样理解第段中的“一如一行垂袖而立的老人,在暮鼓晨钟里,任由河水去旧添新,自己却安然本分地过着寂寞凝定的晚年”这句话?(4分) 答案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这个富有典型意蕴的“吊脚楼”的悠久、古朴、随岁月渐渐老去的特点。,15.第段作者说茶峒是“沈从文点一杆

30、草烟凝望,于沉默中感悟所有亲人的茶峒”,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案 有着神奇的风貌的茶峒在沈从文的笔下不仅是故乡,更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它在沈老的凝望和沉默中是定格了的“边城”,它浸透着沈老对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和钟情;所以作者如是说。作用:呼应开头,强调茶峒在沈从文、作者心中的地位;过渡,总承上文(上文的结句),,引出下文对茶峒人们生活的抒写。(第一问3分,第 二问2分。第一问要分析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和含 意;第二问要明确指出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 用。) 16.文章末尾说茶峒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结 合文意,简要分析茶峒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31、分) 答案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茶峒的山光风景很 美,摆渡的篷船、沐浴的群鸭、汛来汛去的宜人风景 等,富有诗情画意;茶峒的人情风貌很美,暮鼓晨 钟里的恬然生活、吊脚楼上男人女人、月下河滩的悠 闲和喜悦等等,富有情趣和生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桐庐行 柯 灵 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多次渡过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对于这样的旅行,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 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

32、看明月,一路从从 容容地走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 尽了再走。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行程只有一 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抗战期间,从杭 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舟 楫往来,很热闹过一时;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 峰青”才还了它原来的清静。在目前这样“圣明”的 “盛世”,专程游览而去的,大概这还算是第一次。 论风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庐到严州之间, 出名的七里泷和严子陵钓台都在那一段;可是我们到,了桐庐就折回了,没有再往上去。因为那边不太平, 据说有强盗。妙的是桐庐这扇大门着实有点气派,虽 然望门投止,也可以约略想象那“侯门似海”的光景。 从钱塘、

33、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到桐庐,整整走 了九小时,约莫有近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 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 粼的清流,天连水,水连天,交接处迎面挡着一道屏 风似的山影。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 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 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 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 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 满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 时间太久了,不断的“疲劳欣赏”渐渐使人感到单 调,直到

34、壁立的桐君山在船头出现,这才士气大振, 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我想象中的富春江没有这么开 阔,夹岸对峙着悬崖峭壁,翠嶂青峰,另是一番深峻 的气象。看到桐君山,我才像是看到了梦中的旧相识。 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庄严,似乎颇藐视我这,个昂首惊喜的游人。山上没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却是 杂树葱茏,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 在当令。绿云掩映之间,山巅掣出几间缥缈的屋子, 有人正在窗前探首,向江心俯瞰。 船转过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 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 桐君山并不高,却以地位和形势取胜,兼有山和水 的佳趣。背后是深

35、谷,是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 垠,原野如绣。而两面临水,脚底下就是那滔滔汩汩 的大江;隔岸相望,两江交叉处是桐庐的市廛一撮, 另一面又是隔岸的青山。山顶的庙宇已经破残不堪,,从那漏空的断壁,洞穿的飞檐,朱痕犹在的雕栏画栋之间,到处嵌进了山,望得见水。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那耀眼的艳红真当得起“如火如荼”的形容,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配有它。站在山顶,居高临下,看看那幽深雄奇的气势,我想起历史,想起战争,想起我们的河山如此之美,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缅想敌人立马山头,面对如此山川,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坚忍的、不可征服的民族,我不知激励他的是一种怎样的

36、情感。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也是个山城,所以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想起我们民族的困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幸运。,数年来梦

37、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逛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不虚此行!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回,做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 (选自柯灵散文集,有删节) 17.文章的标题为“桐庐行”,联系全文的内容,找出作者“行”中所提到的游踪。(用文中短语标识)(4分),答案 (1)从杭州出发。(2)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3)过了富阳。(4)船转过山脚。(5)站在山顶。(6)渡水过桐庐。(本题记4分,答对一点不记分,答对

38、两点记1分,对三点记2分,对五点记3分,全对记满分4分。) 18.文章第二段说“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其中“心愿”指什么?为什么说“无关紧要”?文中有何照应?(6分) 答案(1)“心愿”指作者对富春江的美景向往已久,想去观览一番。(2)在国家不靖的时候,这样的心愿当然“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国家安定,,天下太平”。(3)所以文中说“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等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在当令”与“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树”“石榴”以人的灵性,暗示了作者坚强清醒、特立独行的人格,流露出作者不屈于情势的情怀。,20.文中第八段是从哪一个观察点来描写桐君山的?段尾说:“我不知激励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联系文章,说说你对这种“情感”的理解。(4分) 答案 从第八段描写的内容看,其观察点应是在山顶。(文中也有交代,“站在山顶,居高临下”)(1分)这是日本侵略者一种感叹中国山河壮美,而中华儿女英勇不屈、誓死保卫,因而无可奈何的情感。(2分,照抄原文不记分),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