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介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55486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5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与孔子介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论语》与孔子介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论语》与孔子介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与孔子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与孔子介绍.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语选读,张岱年先生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张岱年全集第5卷第482页),孔子与论语介绍,一、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的民主、平等观念;禅让制度;并非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基础上的;到中国历史上的“五帝

2、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国家(阶级社会,文明时代)开始萌芽、产生。 2、夏代:夏禹因其治水、征伐三苗有功,做了部落联盟首领 ;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实行“王位世袭制”, (“益干启位,启杀之” ),中国“家天下”开始,阶级社会、国家、文明时代出现;夏代存在了4、5百年时间,到最后一王夏桀时期,由于其昏庸无道,夏朝被在东方崛起的商民族所灭亡。 3、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契;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占卜),青铜器,人祭、人殉;商纣王帝辛,为西方周民族所灭。,4、西周:始祖弃;周原;周文王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牧野之战, 武王克商;“周鉴于二代,郁郁

3、乎文哉”,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与周公“制礼作乐”密不可分。 周代三大制度: 一是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血而优则仕”、“世族世官”“世卿世禄”; “宗统”; 二是分封(封建)制度:周王自上而下分封诸侯,建立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同姓诸侯、异姓诸侯,而同姓诸侯居多;卫国、鲁国、齐国、宋国、燕国、晋国、郑国等等; “君统”。 三是井田制度,即贵族等级占有土地的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土地族内共有;“田里不鬻”; 依靠这三大制度,西周建立起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把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纳入有秩序的范畴。 西周制度比夏商两代有巨大进步:王权更加集

4、中,中国形式上是统一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代的礼乐文化、青铜文明,德治思想等都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5、春秋:周幽王时西北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阳,西周灭亡,历史进入到春秋(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王畿面积的缩小,宗法制度的松弛,);诸侯国崛起,大国争霸;社会旧秩序已难以维持,社会新秩序尚未建立,社会表现出混乱的现象;国家权力层层下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

5、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

6、、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孔子的身世,(一)孔子的家世 1、

7、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微子启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自己做了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2、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3、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4、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5、孔子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脚有残疾。于是又娶颜氏女征在 ,“野合而生孔子”(年龄过于悬殊,不合当时礼仪,叔梁纥66岁,

8、颜征在不到20)。,(二)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孔子早年丧父,

9、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

10、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

11、,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挫败了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预谋,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孔子师徒先至卫国,始受卫

12、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曾“厄于陈蔡之间”。 后孔子至楚,不久返卫,卫出公以受“养贤”之礼遇待之,但仍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宋一书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 赵普 1988年1月,世界

13、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7年祭孔大典,台南孔子庙,日本孔子庙,台北孔子庙,南京夫子庙,记者日从此间召开的欧亚教育论坛上获悉,中国计划于年前在全世界建立所孔子学院。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在论坛上表示,自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目前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课堂),其中有所已经开始招生。我们计划在年前在全世界建立所孔子学院。 曹国兴表示,孔子学院的建立并非中方的要求,而是世界多个国家都提出申请,由各自学校和社会团体具体落实。,(一)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

14、心,培养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的特点: (1)历史悠久:是最早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国家之一,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之一,五千年文明史 ; (2)一脉相承: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脉相承、历史从未中断过的民族,独一无二的;五千年历史有高潮,有低落,创造过多少辉煌,也遭受过多少磨难,甚至灭顶之灾,但它生生不息,一直延续到今日,生命力不可谓不强。 (3)灿烂辉煌的文明:包括物质的(30处世界遗产;马可波罗游记)、制度的(文官制度)和精神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三方面 ;至少领先世界一千年; 1988年8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联名呼吁,人类要想在21世纪很好的生存,必须从2500年前的

15、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季羡林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民族复兴”。,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二)人类发展进步离不开传统,传统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继承和发展是人类的两大任务,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继承发展无从谈起;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归宿。我们现代人就是生活在前人基础上的,别无选择,不管传统是好是坏,都是你的基础,你不可能离开、脱离传统。 传统的两重性:有精华,有糟粕。要辨证的看。但如果解决好传统的问题,吸收其精华、屏弃其糟粕,那么传统就成为一笔财富;如果反之,那么传统将成为一个包袱。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我们的优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华

16、所在 儒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期,自从在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封建国家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长期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历史被称为“儒学中国”。想了解中国历史,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儒学; (四)论语是儒学的精华和源头,是儒学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孔子是东方“圣人”,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无人能比;在美国人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孔子被排列在世界第5位(前四为是穆罕默德、牛顿、基督耶稣和释迦牟尼),中国第1位; 论语是 “东方圣经” ,影响中国二千多年,它被那些追求理想人格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17、下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读书士子奉为经典 ,以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五)从论语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孔子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周制的态度 (二)复礼和正名思想 (三)以“爱人”、修身为核心的“仁”的学说 (四)重人事、轻鬼神的理性思想 (五)以轻利重义为重要内容的完全人格的培养 (六)以“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教育思想 (七)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主要内容的整理中国古代学术的思想,(一)孔子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周制的态度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旧的奴隶制度、

18、奴隶主阶级已经腐朽,新的封建制度、封建地主阶级尚未确立,尚未完全掌权,正在展开向奴隶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春秋时期表面上看来很混乱,“礼崩乐坏”,实际上是社会进步现象,是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变时期。对当时的大转变,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有道”,显然是指西周奴隶主贵族阶级还能维持它的统治的时期。“天下无道”,是指东周以来奴隶主的统治日趋崩坏的时期。显然它是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这一变化的,是站在当时的被变者的立场上说话的。,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西

19、周社会,他探讨过夏、商、周三代因革的历史,得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他为周礼(周代制度)所折服,对周礼的奠基人,制礼作乐的周公充满了敬意,“吾甚衰也,久矣,我不复梦见周公。” 因此,从政治和阶级立场上来说,孔子思想是消极落后保守的,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与时俱进”,他不合时宜,不识事务,这也是孔子一生的悲剧所在。文革期间说他开历史倒车,花岗岩脑袋,顽固不化,基本上是正确的。,(二)复礼和正名思想,1、礼的含义:礼的意义在古代很广泛,它包括国际交往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吉、凶、军、宾、嘉等的典礼,也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

20、孔子认为周王朝吸取了夏朝、商朝制度的优点而制定的周礼是十分完备,值得尊奉的。学而:“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此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周礼的基本内容。 2、 “复礼”:当时“礼坏乐崩”,人们都不照周礼行事,“复礼”是孔子的政治任务和主张。“复礼”就是回归于礼。,3、“正名”的思想和主张:怎样才能复礼,孔子提出“正名”的思想和主张。因为春秋末期,旧制度(礼)加速的崩坏,名存实变、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孔子认为当时的“实”不

21、符合西周的制度,认为“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这就是“正名”。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政治涵义就是用周礼作为尺度去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正名的主要内容。,(三)以“爱人”、修身为核心的“仁”的学说,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礼

22、字出现75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仁有多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是把人当人看。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人也”。(仁的理解,即以人为人,把人当人看。)孔子怒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马棚失火,“不问马,先问人”。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这是西周以来“敬天保民”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也是孔子思想的进步,值得肯定的一面。到孟子时将“仁”发展为“仁政”。,“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

23、于人。”(颜渊)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学而:“巧言令色,鲜于仁”。这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厚德载物”的基础。,(四)重人事、轻鬼神的理性思想,孔子也相信“天命”,相信鬼神的存在,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他没有停留在对鬼神、天命的探讨上,而是理性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事、人世间的事务上。 “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所重,民、食、丧、祭”, 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人文

24、色彩、理性之光,避免了欧洲中世纪的愚昧和狂热。,(五)以轻利重义为重要内容的完全人格的培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余不处也”,“不义之利,于我如浮云”。(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贤哉回也,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利有弊),(六)以“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开辟了平民教育的新时代。 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教育不分种族、等级贵贱), “自行束修以上,无未尝无诲也

25、”;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2、在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启发教育,“循循善诱”,等等。,(七)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主要内容的整理中国古代学术的思想,以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整理、继承中国传统文献,成为文化巨人。(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四、孔子的历史影响与历史地位,1、先秦评孔,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战

26、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

27、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2、 秦汉评孔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尚法术,以法家为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之学,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儒术于一尊,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儒学一变为经学,再变为神学。,司马迁评孔: 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见礼其家,余低回

28、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者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人矣。”,3、 魏晋南北朝评孔,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儒学并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时期学者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

29、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4、隋唐评孔 自南北朝以后,迄于隋唐,佛教盛炽,儒学统治地位虽受到严重挑战,但其正统性并为改变。,5、宋元明清评孔 宋元明清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这一时期,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孔子在宋元明清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6、近代以来评孔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

30、现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1)早期改良派提出了“器变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 (2)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3)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冲决儒家罗网”。,(4)五四以后,无产阶级的观点:毛泽东:“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

31、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5)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批林批孔”。 (6)文革以后: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五、孔子重要弟子介绍,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重要者有: 1颜渊 - 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

32、,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2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 ,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

33、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3子贡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34、4曾参 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参也鲁”。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5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

35、,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6子游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

36、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子游自称重视仁义之根本,批评子夏的门人曰:“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荀子的严厉批评。 今江苏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遗迹。,7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

37、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敢于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他指出孔子“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后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8子思 - “子思之儒”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子思是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及,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