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1:古代政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59843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复习1:古代政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专题复习1:古代政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专题复习1:古代政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1:古代政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1:古代政治.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政治(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古代政治: 1、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权更替. 2、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加强. 4、封建时代的几次政治“清明”与“动乱”. 5、著名的改革与变法. 6、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7、杰岀帝皇的政绩. 8、重大的几次迁都. 9、古代的战争.,1、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权更替.,王朝: 哪些是统一的?实现统一的? 分裂的? 建立者: 农民起义领袖转化? 是少数民族首领? 权臣簒位?,存亡: 被少数民族灭亡? 被农民起义灭亡? 权臣簒位? 都城迁都.: 六大古都. 几次迁都? (原因)?,2、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在中国古代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2、出现过统一的局面。也存在过分裂时期。表面上看好象是分合的循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1)分裂:,大分裂时期: 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宋辽夏金时期.,原因?影响?,共同性的原因: A、经济上最根本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并且它的 分散性的、封闭性。 B、政治上:统治者的原因:中央集权不力、统治力量衰弱; 地方势力膨胀、割据一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时, 分裂现象更易出现。,分裂的危害 国家分裂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征战不断,既破坏生产 又加重百姓负担,使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严重阻碍社

3、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不同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王室衰微;诸侯力大;长期争霸。 影响:灾害严重。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国家 统一。剌激社会经济发展。,B、三国两晋南北朝: 原因: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势力膨胀.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互相混战不休。 民族原因: 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缺乏完成统一的决心。,A.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B.这种局面虽然仍属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 年相比,却是历史的进步。 C.它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基础。,影响:,C、五代十国: 原因: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发展。 相对地北方战乱,经济破坏,南方经济进一 步得到发展。,影响:五代

4、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使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D、宋辽夏金时期: 原因:少数民族发展,势力日益强大。 汉政权统治贫弱,并且无心统一,偏安江南。,(2)统一:,(时间、条件、作用),为什么统一是我国发展的主要趋势的原因?,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巩固多民族 国家的作用。 2、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 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后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春秋提倡大一统,董仲舒发挥了这种观点。这种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3、民族融合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

5、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关系越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就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就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中原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5、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即历史上多数重大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如马克思所说: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地理条件的整体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治黑暗,延缓经济发展。

6、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你认为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说明理由。,第一种观点: 分裂主要是这一时期主流.分裂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分裂战乱,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不利于民族的融合.,第二种观点: 而长期的分裂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促进了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分裂战乱中,也曾岀现过局部统一;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南朝末年士族势力衰落也削弱了割据分裂的社会基础。,古代政治(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

7、习,4、封建时代的几次政治“清明”与“动乱”.,分析其背景原因、内容、作用?,共同原因大致有: 农民战争打击,统治者吸取教训,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统治者比较开明,善于用人纳谏;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策具有一定连续性; 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及科技进步等。,评价:一般要看两方面: 一方面是其进步性和积极性,根本点在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是局限性,盛世时期,农民也仅能维持简单的生 产和再生产,所谓的“治”与“盛世”是从统治阶级而言的。,探究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国家治乱: 最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

8、也和最高统 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 从社会矛盾角度看,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三个矛盾关系的状 况: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 矛盾;C、民族矛盾,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 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 缓和阶级矛盾。 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 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 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封建时代的几次政治“清明”与“动乱”.,分析其背景原因、

9、结果、影响? 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反映的是统治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6、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朝代、内容、影响),变化: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掌握州 的军政大权.东汉未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 最高长官。这样,地方行政统治成为州、郡、县 三级制。 它原有的监察作用就失去了。,刺史制度:,时间:汉武帝时期.,职能: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用:,目的:,察举制:,变化:东汉时,注重“孝廉”一科。 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岀现了贿赂、 舞弊的现象.,目的:为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职能:选拨官吏.,影响:

10、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宰相,开始实行在隋朝,发展、完善在唐朝。,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影响与作用?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合作。更重要的相互制约.监督。(说明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制度日 趋完善。历朝基本沿袭。,在科举制度实施以前,关于人才、官吏选用,有哪些思想或办法措施?,战国时期墨子:尚贤。 秦朝时: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这两条主要途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11、,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使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实施: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质:选拔人才、官吏。,2、隋唐实施的背景原因:,1、目的: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官吏.,是维护封建统治。,、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抑制门阀,促使士族制度瓦解。 扩大管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 有利于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有利于社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4、影响:,、宋发展:,考试分为三级

12、. 严格了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考试课目逐步减少.进士科为最主要的科目. 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作弊. 录取的名额比唐代大大增加.,2.意义:北宋的政治统治的基础进一步扩大了。 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更加巩固.,、明朝:八股取士,目的:为了严厉地控制读书人的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变化。,实质: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 后果影响:它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这是明朝 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府兵制、募兵制.,1、隋朝:府兵制。 隋文帝改革. 有何进步作用?,府兵制源于西魏。,实行的基础是均田。 但是也应看到后来为什么崩溃的原因?,1)、唐太宗时,进行了调整

13、、健全: 实行三项措施: (增加军队数量;兵将分离;府兵待遇:免征.),2、唐朝:府兵制。,目的(P77页)是为了“防微渐,绝祸乱之崩也。”,影响:一方面,分离将帅的统兵权和调兵权,有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另一方面,给劳动人 民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2)、府兵制的瓦解:,时间:开元年间。,为什么?,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 府兵的地位下降。,3)、募兵制的实行:,时间:唐玄宗后期(天宝八年)时实行。 目的:为了增强军事力量。 内容规定:由国家召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 免征赋税。是职业性的。,影响:一方面,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 发展。也有利于封建国家建立一支强

14、大的 军队。另一方面,易导致地方军阀的形成。,A.中央: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 B.地方:行中书省。 C.宣政院(宗教、西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元朝的统治。,对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政治史上的一大 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形成空前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行省制度。,内容:,目的:,影响:,1主要治国方针与思想 儒家思想:春秋晚期孔子创立,经西汉时期董仲 舒发挥而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提 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道家思想:春秋晚期老子创立,战国时期庄子进 一步发展。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思想:韩

15、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提倡“一断于法”,厉行赏罚,强调中央 集权。,2典型朝代治国方略 秦: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和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 西汉:汉初,休养生息,轻摇薄赋;汉武帝时期,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唐朝:轻摇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兼容并蓄,对外开放。,3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法家思想是最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要求的派别,法家思想和代表人物推动了当 时各国的改革运动。 (2)法家所强调的政治统一和中

16、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方针,被战国时期的秦国所采纳,成为秦国的治国方略和统治工具。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了法家路线。然而,法家的严刑、酷法、暴政的治国理论、政策导致秦二世而亡。 (3)西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的凋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摇薄赋;另一方面实行郡国并行的政策。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因循而治, 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作用的治国思想。实践证明,黄老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社会稳定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在解决王国问题和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础上,大一统的局面日益形成。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 儒家思想做了发挥和完善,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一直到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基本上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儒法相剂,辅之以道”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