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66895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苏 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

2、,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

3、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

4、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

5、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文中用了那些表达方式?,记叙(第一节) 描写(第二节) 议论抒情(第三节),理解内容:,理解内容:,简叙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至( ) (张怀民)步于(中庭)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用文中词语) 欲睡 寻张怀民 绘景抒怀。,起行,相与步于中庭,承天寺,寻,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

6、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竹柏影,皎洁、空灵、清丽、淡雅,月光如水,比喻的妙用 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交横”来喻陆上 “竹柏(倒)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

7、图画。,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明了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笔,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作者抓住瞬间感受,把冷月淡光写到极处,融情于景,可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襟。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作

8、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进入一个表里澄澈、透明的世界。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写景句总结,两层意思: 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如何理解“闲”?,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通达乐观,闲,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

9、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贬谪中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

10、,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拓展与积累,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1、北宋.王安石),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布置作业:,作业:,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再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1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苏轼 唐宋,考虑,想到 散步(或漫步、走、行走),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写作训练,看图写景抒情,碧水之月,记承天寺夜游,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