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阳工程勘察.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67246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z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阳工程勘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z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阳工程勘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z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阳工程勘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z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阳工程勘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阳工程勘察.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10学时)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如岩溶、土洞、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断裂、潜蚀、岸边冲刷、地面沉降等)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常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必须十分重视对不良地质作用的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查清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类型及其发育程度;分析与研究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机制、现状与发展演变趋势;评价与预测各种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危害程度,提出预防与整治措施等。同时还应调查、研究与预测人类工程活动对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防止人类工程活动诱

2、发各种不良地质作用,进而影响到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下面就岩溶、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岩土工程勘察作进一步介绍。3.1岩溶3.1.1概述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水(特别是具有侵蚀性、腐蚀性的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石膏、岩盐、芒硝等,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由于岩溶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工程实践表明,下列问题对场地与地基的稳定性影响极大,可能直接危害到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见教材P.235)1.石芽、溶沟、溶槽发育,基岩面起伏大,土层厚薄不一,岩面低洼处常有软土分布,从而导致地基土不均匀性

3、十分明显。2.在自重及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不稳定溶洞的洞顶塌落。3.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可在覆盖层中形成土洞,给建筑物造成隐患或发生地表塌陷等。4.排泄地表水的漏斗、落水洞以及其它岩溶通道被堵,造成季节性涌水,场地被淹。5.岩溶水一般无统一地下水面,水位及水量随季节变化大。当补给位置较高时,在雨季往往有较大的动水压力而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因此,在进行各类岩土工程勘察时,必须注意查清上述主要的岩溶特征与情况。然而,岩溶的发育与分布虽然在宏观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在微观上却无规律可循,且变异性很大。这就为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调查增加了不少困难,为此,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岩土工程

4、勘察技术要求。3.1.2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在不同的勘察阶段,其目的任务不同,因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1.可行性研究或选址阶段(1)目的任务:主要应查明岩溶洞隙、土洞的发育条件,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并对场地稳定性、适宜性作出初步评价。(2)工作方法与要求: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及综合物探方法相互验证。2.初步勘察阶段(1)目的任务:应查明岩溶洞隙及其伴生土洞、地表塌陷的分布、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并应按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进行分区。(2)工作方法与要求:仍以工程地质测绘及综合物探方法为主,在异常地段,应选择有代表性部位布置验证性勘探孔,并在初步划分的岩溶

5、分区及规模较大的地下洞隙地段适当增加勘探孔,孔深应超过表层岩溶发育带,但不宜超过30m。3.详细勘察阶段(1)目的任务:应查明建筑物范围对建筑物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及土洞的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围岩和岩溶堆积物的性状,地下水埋藏特征。评价地基的稳定性。(2)工作方法与要求:主要进行物探、勘探及测试工作。物探线沿建筑物轴线布置,并宜采用多种方法判定异常地段及其性质,在异常区段、重要柱位均应布置钻孔查明。勘探过程的具体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也可请参看教材P.236237(共3个方面)。1*勘探线应沿建筑物轴线布置,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上章(不同建筑物)相应内容的有关规定,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

6、础均应布置勘探点。2*勘探点深度除应符合上章(不同建筑物)相应内容的有关规定外,当基底下土层厚度较薄或地基条件较复杂时,应有部分或全部勘探孔钻入基岩。3*当预定深度内有洞体存在,且可能影响地基稳定时,应钻入洞底基岩面下不少于2m,必要时应圈定洞体范围。4*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宜逐柱布置勘探孔。5*在土洞和塌陷发育地段,可采用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小口径钻探等手段,详细查明其分布。6*当需查明断层、岩组分界、洞隙和土洞形态、塌陷等情况时,应布置适当的探槽或探井等。4.施工勘察阶段(1)目的任务:应对某一地段或尚待查明的专门事项进行补充勘察和评价。当基础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时,尚应进行专门的桩基勘察。

7、(2)工作方法与要求:根据岩溶地基处理设计与要求布置。(见教材P.237)1*在土洞、地表塌陷地段:可在已开挖的基槽内进行触探和钎探。2*大直径嵌岩桩或墩基:勘探点按桩、墩布置,深度达桩底之下3d且5m。当相邻桩底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加深。3*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应在墩底加设小口径钻孔,并应进行检测工作。5.岩溶勘察的测试与观测(1)当追索隐伏洞隙的联系时,可进行连通试验。(2)评价洞隙稳定性时,可采取洞体顶板岩样及充填物土样作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必要时可进行现场顶板岩体的载荷试验。(3)顶板为易风化或软弱岩石时,可进行抗风化试验。(4)当需查明土的性状与土洞形成的关系时,可进行湿化、胀

8、缩、可溶性与剪切试验等。(5)查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预测土洞、地表塌陷的发生和发展时,可进行水位、流速、流向及水质的长期观测。总之,在进行岩溶的岩土工程勘察时,就其工作方法与程序而言,应强调以下几点:(1)突出工程地质研究的地位。那种试图削弱场地基本地质研究及岩溶规律的工程地质分析,而只寄希望于通过勘探手段便可查明岩溶形态和岩溶发育规律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工作程序上,必须坚持以岩溶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先导。(2)对岩溶规律的研究与勘探,应遵循从面到点、先地表后地下、先定性后定量、先控制后一般以及先疏后密的工作准则。(3)按探测对象和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勘探

9、手段。(4)采用综合物探,要求多种方法相互印证。(按当前工作水平,不宜以未经验证的物探成果作为施工图设计、地基处理的依据。)3.1.3岩溶场地岩土工程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可对比下列情况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1.场地稳定性评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判定对工程不利,一般应绕避或舍弃。否则,会加大日后工程处理的工程量,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这些情况具有5种(参见教材P.238239。)(1)浅层洞体或溶洞群,其洞径大,顶板破碎且可见变形迹象,洞底有新近塌落物。(2)隐伏的漏斗、洼地、槽谷等规模较大的浅埋岩溶形态,其间和上覆为软弱土体或地面已出现明显变形。(3)地表水沿土中缝隙下渗或地下水自然升

10、降使上覆土层被冲蚀,出现成片(带)土洞塌陷地带。(4)覆盖土地段抽水降落漏斗中最低动水位高出岩土交界面的区段。(5)岩溶通道排泄不畅,可能导致暂时淹没的地段。2.地基稳定性评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对二级及其以下的建筑物可不考虑岩溶稳定性对场地的不利影响。这些情况共有两种(参见教材P.239)。(1)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大于3倍单独基础宽度或6倍条形基础宽度,且不具备土洞形成条件。(2)基础底面与洞体顶板间土层厚度虽小于上述基础的倍数,但是,如能满足下列四种条件之一时,也可不考虑岩溶稳定性的不利影响:1*洞隙或岩溶漏斗被密实的沉积物充填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2*洞体为“微风化”岩石,顶板岩体厚度大

11、于洞跨。3*洞体较小,基础底面积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4*宽度(长径)小于1m的竖向溶蚀裂隙、落水洞、漏斗近旁地段。3.洞体地基稳定性分析:不满足上述各条件时,可根据洞体大小、顶板形状、岩体结构与强度、洞内堆积物及岩溶水活动等因素进行洞体稳定性分析。并符合下列四项规定:(详见教材P.239。)(1)当判定顶板不稳时,但洞内为密实堆积物充填,且无流水活动,可认为堆积物受力,按不均匀地基评价。(2)如有可能取得参数,可将洞体顶板视为结构自承重体系进行力学分析,据顶板形态、成拱条件及裂隙切割情况,分别将其作为梁板、或拱壳受力情况计算,也可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3)有建筑经验地区,可按

12、类比法进行稳定性评价。(4)基础近旁有裂隙及临空面时,应验算基底岩体向临空面倾覆或沿裂隙滑移的可能性。4.在覆盖型岩溶区,土洞会发展成为地表塌陷,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岩体中的洞隙。尤其是人为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时,将促使和加速土洞及地表塌陷的形成与发展。5.岩溶地基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荷载传递线交汇法、洞体顶板塌陷自行堵塞法、结构力学近似分析法、成拱分析法、电阻应变片测试法、载荷试验法等。(详情请参看有关书籍,如工程地质手册等,在此不再赘述。)3.1.4岩溶地基基础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就是要充分考虑岩溶洞隙、土洞与地表塌陷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对岩溶洞隙、土洞与地表塌陷进行处理时,必须选

13、择合理的方法与措施。(详见教材P.239240。有6个方面)3.2滑坡3.2.1概述滑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它是指坡上的岩土体沿坡内某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或剪切破坏带,以一定的速度整体地向前向下滑动的现象。下滑的那部分岩土体称为滑坡体,剪切破坏面或剪切破坏带称为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动面以下未动的坡体称为滑坡床。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拟建工程场地或场地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滑坡或有滑动可能时,应进行专门的滑坡勘察。滑坡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位移的空间,即要具有足够的临空面;(2)有适宜的岩土体结构,即具有可形成滑动面的剪切破碎面或剪切破碎带;(3)

14、有驱使滑体发生滑动位移的动力。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对滑坡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查明这三方面的条件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滑坡的防治与整治设计提出建议与依据。3.2.2滑坡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技术要求滑坡勘察应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地质背景、性质及其危害程度,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及滑动原因,并判断其稳定性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对滑坡的预防与整治方案建议。滑坡勘察的主要工作方法,一般包含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与试验等,各种方法的基本技术要求为:1.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邻近稳定地段,比例尺可根据滑坡规模选用120011000,用于整治设计时,比例尺宜为12

15、001500。测绘与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教材P.241242,共5点)(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图与构造地质图、地震与人类工程活动等相关资料。(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各要素,并详细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动带的组成与滑坡体的岩土性状等;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发展变化等。(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与湿地的分布、变迁以及植被情况等。(4)调查滑坡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与过程。(5)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过程与经验。此外,对滑坡的重点部位或判别滑坡的重要证据还

16、应进行摄影或录象。2.勘探(1)主要任务:就是要查明滑坡体的范围、厚度、物质组成和滑动面(带)的个数、形状和各滑动带的物质组成;查明滑坡体内地下水含水层的层数、分布、来源、动态变化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2)勘察方法的选择:根据需要查明的问题的性质及要求进行选择,可参考教材P.243表3-2-1。(3)勘探点的布置原则:一般沿滑坡的主滑断面布置勘探点;对于大型复杂滑坡,还需在主滑断面两侧和垂直主滑断面方向布置适当勘探点。勘探点的间距视具体地质条件而定,但不宜超过40m。在滑床转折处,应设控制性勘探孔(或布置一定数量的探槽和探井),在预计采取工程措施的地段,也应布置勘探点。(4)勘探孔深度

17、的确定:A.可根据滑动面的可能深度确定,必要时可先在滑坡中、下部布置12个控制性深孔,其深度应超过滑坡床最大可能埋深35m。其它钻孔可钻至最下滑动面以下13m。B.当堆积层滑坡的滑床为基岩时,则钻入基岩的深度应大于堆积层中所见同类岩性最大孤石的直径,以能确定是基岩时终孔。C.若为向下作垂直疏干排水的勘探孔,应打穿下伏主要排水层,以了解其厚度、岩性和排水性能;在抗滑桩地段的勘探深度,则应按其预计锚固深度确定。3.试验与测试工作试验与测试主要是为了获得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以及进行滑坡的整治设计所需的各种设计计算参数(物理、力学性质与水文地质参数),尤其是滑动带的力学参数。主要试验内容有:(参看

18、教材P.243244)(1)对滑坡体的不同岩土层(包括滑动带)应取样进行常规室内土工试验,特别是滑动带或软弱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2)测定滑坡体内的各种水文地质参数:A.做抽水试验,以确定其渗透系数与涌水量;B.作分层止水或连通试验,以观测各含水层的水位动态、流速、流向及其相互联系;C.在滑体内外各含水层分别取样进行水质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以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含水层的数量。(3)测定滑动面(滑动带)土的抗剪强度c、值:滑动面(滑动带)土的抗剪强度c、取值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的正确性以及滑坡整治的成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原则上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室内、野外滑

19、面重合剪,滑带宜做重塑土或原状土多次剪试验,并求出多次剪和残余剪的抗剪强度;2)采用与滑动受力条件相似的方法(如快剪、饱和快剪、固结快剪、饱和固结快剪等);3)采用反分析方法检验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在反算抗剪强度指标c、值时,应采用滑动后实测的主断面进行计算;反算时采用的稳定系数Fs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对正在滑动的滑坡,可取0.951.00,处在暂时稳定的滑坡,可取1.001.05;计算时,可根据经验先给定c、中的一个值,反求另一个值。根据工程经验,当滑动面上、下土层以粘性土为主时,可给定值,反求c值;当滑动面上、下土层为砂土或碎石土时,可给定c值,反求值。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判断值的合理性与正

20、确性。3.2.3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计算具体分析计算方法在前述相关课程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但滑坡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正确选择有代表性的分析断面,正确划分牵引段、主滑段和抗滑段;2.正确选用强度指标,宜根据测试结果、反分析和当地经验综合确定;3.有地下水时,应计入浮托力和水压力;4.根据滑动面(带)的条件,按平面、圆弧或折线,选用正确的计算模型;5.当有局部滑动可能时,除验算整体稳定外,尚应验算局部稳定;6.当有地震、冲刷、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时,应计入这些因素对稳定的影响。3.2.4滑坡的防治原则和方法滑坡的防治应贯彻“早期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对症下药;综合整治,有主有从;治

21、早治小,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正确施工”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滑坡防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1.避开:对场址有直接危害的大、中型滑坡应避开为宜;2.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危害:水是促使滑坡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尽早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危害。其方法有1)截:就是在滑坡体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的稳定地段设置环形截水沟(或盲沟),以拦截和旁引滑坡范围外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之不进入滑坡区;2)排:在滑坡区内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或修筑盲洞、支撑盲沟和布置垂直孔群、水平孔群等,排除滑坡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3)护:就是在滑

22、坡体上种植草皮或在滑坡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建“丁”坝,改变水流流向以及在滑坡前缘抛石、铺石笼等,以防止地表水对滑坡坡面的冲刷或河水对滑坡坡脚的冲刷;4)填:用粘土填塞滑坡体上的裂缝,防止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内。(3)改善滑坡体的力学条件,增大抗滑力:方法有1)减与压:对于滑床上陡下缓,滑体头重脚轻或推移式滑坡,可在滑坡上部为正值的主滑地段减重或在前部为负值的抗滑段加填压脚,以达到滑体的力学平衡,对于小型滑坡,可采取全部消除。减重后应验算滑面从残存滑体的薄弱部位剪出的可能性。2)挡:设置支挡结构(如抗滑挡墙、抗滑桩等)以支挡滑体或把滑体锚固在稳定地层上,由于能比较少地破坏山体,有效地改善滑体的力学平衡

23、条件,故“挡”是目前用来稳定滑坡的有效措施之一。(4)改善滑带土的性质:采用焙烧法、灌浆法、孔底爆破灌注混凝土砂井、砂桩、电渗排水及电化学加固等措施,改善滑带土的性质,使其强度指标提高,以增强滑坡的稳定性。3.2.5滑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满足一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要求外,尚应包括下列要求:1.滑坡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2.滑坡的形态要素、性质和演化;3.提供滑坡的平面图、剖面图和岩土工程特性指标;4.滑坡稳定分析;5.滑坡防治和监测的建议。3.3泥石流3.3.1概述1.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

24、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介于滑坡土石移动和水流搬运之间的过渡类型泥石水流。严重泥石流的发生,一般都是骤然的和阵流状的,通常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和破坏作用。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等是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之一,缺一不可。(1)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1)上游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圈椅状(瓢状)地形,周围山高坡陡,但地形开阔,山体光秃破碎,植被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的集中。

25、2)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通过,直泻而下。3)下游堆积区:地形多为开阔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泥石流停止流动并堆积固体物质。(2)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固体物质产生、来源的条件。凡是泥石流活跃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性软弱,具有丰富的物质来源。具体表现为1)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高。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为固体物质来源创造了条件。2)地层岩性:岩性软弱、结构松散、易于风化的岩层,或软弱相间成层的、易遭受破坏的岩层,都是碎屑物产生的良好母体。(3)水文气象条件: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

26、,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充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结构破坏、摩阻力降低、滑动力增大,从而产生流动。泥石流的形成是与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主要来自:1)强度较大的暴雨;2)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3)冰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上述条件概括起来就是:有陡峻便于集物、集水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大量水的来源。三者缺一不可。3.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的分类,不仅是为了识别和鉴定泥石流,也是防止泥石流的依据。(1)根据流域特征分为:1)标准型泥石流流域:呈扇形,能明显地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规模大)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狭长形,形成区不

27、明显,松散物质主要来自中游地段,泥石流沿沟谷有堆积、也有冲刷搬运。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流域面积小,呈漏斗状,流通区不明显,形成区直接与堆积区相连,堆积作用迅速。(规模一般较小)(2)按物质组分分为:1)泥流:以粘性土为主,砂粒、石块少量,粘度大,呈稠泥状。2)泥石流:由大量的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块石组成。3)水石流:以大小不等的石块、砂粒为主,粘性土含量较少。(3)按物质状态分为: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仅是组成物质,石块呈悬浮状态。爆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堆积物在堆积区不散流,石块堆积成“舌”状或“

28、岗”状。2)稀性泥石流: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有强烈下切作用。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似“石海”。(4)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分类工程分类(详见教材P.265表3-4-1)泥石流虽然有其危害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泥石流沟谷都不能作为建筑场地,而决定于泥石流的类型、规模、目前所处的发育阶段、爆发的频繁程度和破坏程度等。对那些规模小、爆发频率低、破坏性不大的泥石流堆积区等,在采取相应措施后,还是可以作为建筑场地的。因此,在决定其能否作为建筑场地之前,关键就是要做好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工作。3.3.2泥石流岩土工程勘察基

29、本技术要求泥石流能否给工程建设带来危害,与建筑场地的选择和总平面图的布置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泥石流问题不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中解决,必然会给后期工作造成被动,或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故泥石流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在选址或初勘阶段进行。1.目的与任务主要有:(1)判断上游沟谷是否具备产生泥石流的条件,即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2)预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3)评价工程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2.工作方法与内容(1)工作方法:主要以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当测绘资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需对泥石流采取防治措施时,才布置适当的勘探与测试工作。(2)工作

30、内容1)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比例尺,全流域宜采用15万;中、下游可采用12000110000;测绘调查的主要内容有9个方面。(详见教材P.262)在测绘与调查过程中,如何判断与识别泥石流是否存在或产生呢?野外工作中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判定:1*)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判断即判断能否产生泥石流*地形条件:汇水面积小,一般不足数十平方公里;山坡坡度一般在40以上,坡面不稳,有大量松散物质堆积,沟的纵坡比降在形成区达30%以上,在流通区达20%。*物质供给条件:形成区地层多为片岩、千枚岩、板岩、页岩、泥岩、砂岩及黄土等质软易风化岩层。*

31、水源条件:多由暴雨激发而成。2*)根据沟谷形态特点判断可判断沟谷已发生过泥石流*中游沟身常不对称,参差不齐,往往凹岸发生冲刷,凸岸堆积成延伸不长的“石堤”,或凸岸被冲刷凹岸堆积,有明显的裁弯取直现象。*沟槽经常大段地被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堵塞,构成跌水。*由于多次规模不同泥石流的下切淤积,沟的中下游常有多级阶地,在较宽阔地带,常有垅岗状堆积物。*沟谷内清清流水在杂乱无章的大小石块中下切成小沟,沟床有较厚松散堆积物构成的跌水。*沟谷中常有泥石流冲刷碰撞等留下的痕迹。3*)根据泥石流堆积物的特征判断可判断沟谷已发生过泥石流*下游堆积扇的轴部一般较高耸,稠度大的堆积物其扇角小,呈丘状。*堆积扇上沟槽不固

32、定,扇体上杂乱分布着垅岗状、舌状、岛状堆积物;*堆积的石块均具尖锐的棱角,无方向性,无明显的分选层次。*泥石流堆积区的典型堆积扇,一般表面垅岗突起,巨石累累,犹如一片波浪起伏的“石海”。2)勘探与测试以进一步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结构、厚度、固体物质含量、粒径、流速、流量、冲出量和淤积量等。1*)需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组成与厚度时,可采用钻探、挖探方法,条件合适时也可采用物探。2*)为查明泥石流堆积厚度的钻孔,钻入基岩的厚度应超过沟内最大块石直径35m。3*)泥石流试验的取样工作应在测绘调查后进行,应选取流域内的代表性泥石流堆积物土样。4*)泥石流流体密度、固体颗粒密度、颗分试验应在现场进行;

33、粘性泥石流要做湿陷性试验及可溶盐试验;稀性泥石流还要取固体物质补给区试样做颗分试验。5*)对严重危害铁路的大规模泥石流沟谷应配合有关专业建立观测试验站,以取得泥石流各项特征值的定量指标。3.3.3泥石流岩土工程评价1.建筑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应结合泥石流工程分类表(即P.265表3-4-1)进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结论。详见P.2642.泥石流的防治防治原则: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方法: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1)预防措施:a.上游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种植草皮,以巩固土壤不受冲刷、不使流失(即改善生态环境);b.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修筑排水沟系,以疏干土壤或不使土壤受

34、浸湿;c.修筑防护工程,如沟头防护、岸边防护、边坡防护等,在易坍塌、滑坡地段设支挡工程,以加固土层、稳定边坡。(2)防治措施:a.拦截措施: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拦渣坝,如石笼坝、格棚坝,以拦截泥石流中的石块。设置停淤场,以减轻泥石流的动力作用。b.滞留措施: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低矮拦挡坝(谷坊坝),泥石流可以漫过坝顶。坝的作用是,拦蓄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减小泥石流的规模;固定泥石流沟床,防止沟床下切和各种坍塌;平缓纵坡,减小泥石流流速。C.疏排和利导措施:在下游堆积区修筑排洪道、急流槽、导流堤等设施以固定沟槽,约束水流,改善沟床平面等。3.泥石流的动态监测详见P.2663.4强震区场地与地基的

35、岩土工程勘察3.4.1概述1.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是当前地壳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产生构造运动,积蓄了应变能,一旦达到岩体强度极限,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坏(脆性破坏)或沿已有破裂面产生突然错动(粘滑),于是积蓄的应变能即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来而引起的地震。地震时,震源所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可由地震震级来定量描述。所谓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的最初定义是距震中100km处用标准地震仪(周期0.8秒,阻尼系数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m)表示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振幅)A的对数值,即M=lo

36、gA。例如,当测得的振幅A=10mm,即10000m时,它的对数为4,地震即为4级。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作微震;24级地震称有感地震;5级以上就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1个7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近30个2万吨级原子弹的能量)。一次地震尽管震级是固定的,但随距震中距的加大,地震所引起的地表震动的强烈程度却是递减的,因之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递减的。为了表征地震时震动强烈程度随震中距加大而产生的递减变化,和距震中距一定距离的点的震动强烈程度,还需要另外一个尺度,这就是地震烈度。所以,一次地震虽然只有一个震级,但震中周围却随震中距的加大而出现由大到

37、小的多个不同的烈度区。所谓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或者说是地震对地表和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我国根据地震时地表和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不同,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级)。在我国工程防震抗震标准中,地震烈度可分为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两种: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5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风险水平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2.建筑抗震设防与抗震设防水准所谓抗震设防是指建

38、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标准的选择是与其预期防御目标相联系的,它不仅考虑地震的危险水平,更重要的是考虑工程重要性、功能和效益(减轻灾害损失所发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以及增加设防投资的承受能力。所以,抗震设防目标与抗震设防标准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决策,它不仅受当前科学水平的局限,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制约。抗震设计采用的小震烈度为在50年内地震烈度概率密度曲线峰点的烈度,即发生频度最大的地震烈度,称为“众值烈度”。从地震烈度的重现期来看,众值烈度在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0.632。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39、500112001)将众值烈度作为抗震设计强度验算的小震水准。国际上通常采用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也采用了该烈度值,称为“基本烈度”,作为抗震设计强度验算的中震水准。我国抗震设计标准原则是:小震(常遇地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罕见地震)不倒。体现在地震概率方面为:建筑使用期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相当于小震,约比中震低1.55度)建筑使用期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相当于中震,取基本烈度值)建筑使用期50年,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相当于大震,烈度约比中震提高1.0度)3.4.2活动断裂与地震3.4.3强震区的场地与地基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

4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

41、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

42、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

43、性地开展工作。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

44、。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

45、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

46、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约束标准,勤俭节约的传统

47、美德有些淡化,对奢靡之风的极端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诚然,造成自身存 在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自身的固化思维方式,缺乏居安思危的深层次思考等。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查摆问题,剖析根源,关键在于“洗澡治病”、解决问题。本人决心从党性原则出发,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行立改,取得实效。(一)求真务实办公室主任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全局、沟通内外的重要角色,要立足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品质做出表率。一是增强大局意识。要站在全局高度想问题,立足本职岗位做工作。要注重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及早提出比较

48、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二是增强超前意识。要认真研究领会组织意图和领导思路,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可靠依据。要广泛搜集资料,研究各乡镇、机关单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借“他山之石”来攻玉,为领导提出决策预案。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赶前不赶后,尽可能早半拍、快半拍,提高敏感性,增强主动性。唯其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参谋”才能参在点子上,“助手”才能助到关键处。三是增强创新意识。要强化服务理念,做深、做透、做好服务工作;要以协调、配合作为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做到服务不越位;要围绕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切实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