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课件治燥--涌吐45.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70724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5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课件治燥--涌吐4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新教材课件治燥--涌吐4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新教材课件治燥--涌吐4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教材课件治燥--涌吐4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课件治燥--涌吐45.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治燥剂,目的要求,1、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各类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及应用注意。 2、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教学内容,一、概述:,2、适应证: 外燥证(外感燥邪致病) 内燥证(脏腑津液亏损),燥证,治法,轻宣外燥,滋阴润燥,1. 概念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3,分类,(1)轻宣外燥,外燥证,温燥(燥邪与温邪合邪为患)-清宣温燥。,凉燥(燥邪与寒邪合邪为患)-温宣凉燥。,组方配伍: A.治温燥以辛凉清宣药为主组方(桑叶、石膏、豆豉等) 。,B.治凉燥以辛温轻宣药为主组方(苏叶、荆芥、生

2、姜等) 。,C.燥易伤肺,肺失宣降,常配宣肺止咳药(杏仁、桔梗、 前胡、枇杷叶等) 。,D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治温燥证常配养阴生津药(麦冬 沙参、阿胶等) 。 治温燥证不宜过用辛温燥烈。,(二)滋阴润燥,内燥证-滋阴润燥。以甘寒滋润药为主组方。 上燥证宜养阴润肺, 中燥证宜滋阴养胃, 下燥证宜滋肾润燥。,4.使用注意事项: (1) 辨清外燥与内燥,外燥治以轻宣,内燥则宜滋润。 (2) 燥邪最易化燥伤津,辛香苦燥之品宜慎用。 (3) 脾虚挟湿者宜慎用。,二、方 剂,杏 苏 散,主治证病机,外感凉燥 袭于肺卫,卫表不宣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肺失宣降 咳嗽痰稀 津聚为痰 鼻塞 津液敛肃咽干,治

3、法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寒兼饮-脉弦,方药配伍,君,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杏仁-宣降肺气,润肺止咳,臣,前胡-降气化痰,宣肺散邪,桔梗、枳壳-一宣一降,理肺化痰,佐,半夏、橘皮-燥湿理气化痰,茯苓-渗湿健脾,以助化痰,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生姜-辛散以助解表,大枣-滋脾津以润燥,调和营卫,轻宣凉燥 理肺化痰,清燥救肺汤,主治证病机,温燥伤肺 气阴两伤,燥热炽盛身热心烦,舌红脉数,灼肺伤阴 肺失宣降,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咽干口渴鼻燥,舌干少苔,耗伤肺气脉虚大,外感温燥 重证,清宣燥热 (辛 凉),桑叶清宣肺中燥热(君),石膏清泄肺热,滋阴润肺 (甘 润),麦冬-清热

4、养阴润肺,臣,阿胶、胡麻仁-助养阴润肺,宣肺利气: (苦 辛),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 润肺止咳,益气补肺 (甘 味),人参-益气补肺生津,佐,甘草调和诸药,合人参 益气补中以培土生金,(佐使),治法与组方配伍,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类方鉴别,清燥救肺汤 桑杏汤,清宣燥热 润肺止咳 主治温燥伤 肺,清燥救肺汤:清宣燥热、养阴润肺力强,并补肺气,主治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重证。,桑杏汤:清宣燥热、养阴润肺之力较弱,主治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麦门冬汤,主治证病机,胃 阴 亏 虚,不能输津养肺 肺 阴 亏 虚 肺 失 润 降,阴虚内热,虚火灼肺 肺失宣降,津液失布 虚火灼津,炼为涎沫 涎沫阻肺,肺气上逆

5、,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虚数,咳嗽气喘 咳浊唾涎沫,阴虚内热,虚热肺痿 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方药配伍,君:麦门冬 (重用七升),滋养肺胃之阴,并清肺胃虚热,臣:人参益气生津,粳米 大枣 甘草,益气养胃,益气养 胃生津,以输津养肺,“培土生金”,半夏 (一升),降逆气,化痰涎,麦冬配半夏 ( 71 ),半夏之燥性被制 化痰降逆之用存,半夏开胃行津 使麦冬滋而不腻,佐,使:甘草清热利咽,调和诸药,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麦冬能养胃阴而清虚热,人参、粳米、大枣、甘草益气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故治胃阴不足,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之证,亦是对证之方。,使用注意:虚寒肺痿不宜用。,本方为何亦能

6、治胃阴不足,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临床运用 咳痰粘稠难咯,可加知母、贝母 (二母散)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阴虚重而口渴咽燥甚者,加沙参、玉竹滋阴润燥;如咽喉疼痛,加玄参滋阴降火,利咽散结;胃脘灼热隐痛,可加石斛、白芍滋阴缓急止痛;胃酸少而纳呆食少可加乌梅、鸡内金以助消化等。,十五章 祛湿剂,目的要求,1、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实脾散、独活寄生汤。,教学内容,一、概述,1、概念: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2、适应证:,水湿病,外湿-外感湿邪,伤于肌表、

7、经络、筋骨、关 节等。,内湿-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化输布障碍,水 湿内停。,3、水湿病的治法,(1)治湿三大法,开鬼门 洁净府 去宛陈莝,发汗。,利小便。,攻逐水湿,(或活血化瘀)。,(2)根据湿病的病位及寒热虚实论治,水湿在表在上微汗祛湿。,水湿在里在下芳香化湿、苦味燥湿、淡渗利湿。,湿从热化清热祛湿。,湿从寒化温化水湿。,湿夹风邪祛风胜湿。,水湿壅盛成实攻逐水湿。,(3)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湿治本之法,肺失宣降,水道失调宣肺以调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健脾运湿,培土以制水。,肾虚水泛温肾化气以行水。,三焦气滞,決渎不利宣畅三焦气机以化湿。,膀胱气化不行温化膀胱之气以行水。,(4)治湿常需调理气

8、机,气主运行布化水液 气滞则水湿内停,湿为阴邪,重着粘腻 最易阻滞气机,调理气机 配理气药,气行则水行 气化则湿化,4、分类: 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5、使用注意事项: 祛湿剂多由芳香苦燥或甘淡渗利之品为主组方,易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 慎用。,二、方 剂,平 胃 散,主治证病机,湿滞 脾胃,湿阻气滞-脘腹胀满 脾失健运-口淡无味,不思饮食 常多自利,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湿性重滞-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湿浊内停-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湿滞脾胃,阻滞气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治法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药配伍,苍术(重用)

9、厚朴 陈皮 生姜 大枣 甘草,燥湿运脾,君:,行气燥湿 消胀除满,臣:,理气和胃 化湿醒脾,气行则湿化,消胀除满,温散水湿 和胃降逆,益气补脾,调和脾胃,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佐,佐使:,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临床运用,1、本方为治湿滞脾胃的基础方、代表方,凡湿滞脾胃者,均可以本方化裁运用: 湿从热化,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湿从寒化,加干姜、草豆蔻温化水湿;湿盛泄泻,加茯苓、泽泻渗湿止泻;脘腹胀痛,加木香、砂仁行气止痛;兼食滞,加神曲、麦芽消食导滞;呕多加半夏、藿香化湿和胃,降逆止呕。 2、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病例 病者,男,23岁。腹痛,吐泻,伴恶寒发热十小时。患者于昨晚参加修筑邕江

10、大堤,因气候炎热,复因劳动汗出口渴,既食西瓜,又饮冰水。回单位时衣湿乘车受风,夜半即觉恶寒发热,头微痛,无汗,胸闷,恶心,呕吐 3 次,为胃内食物,脘腹胀痛, 肠鸣漉漉,大便泄泻如水样,至天明已十余次,小便短少,肢体困重,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濡。医者以藿香正气散治之而愈。 请分析其病因病机。请问此为何证?藿香正气散为何能愈此证?,病因病机分析,衣湿受风 外感风寒,风寒束表-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脉浮,饮食生冷瓜果 内 伤 湿 滞,湿滞脾胃,阻滞气机,胸闷 脘腹胀痛,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湿浊内阻-舌苔白腻,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治法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藿香正气散的方药配伍

11、与功用分析:,藿香 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苏叶、白芷 厚朴、大腹皮 桔梗 生姜、大枣 炙甘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辟秽和中止呕,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君:,健脾运湿以止泻,助君药外散风寒,芳化湿浊,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使气行则湿化,臣,宣通肺气,以助解表散邪、化湿,内调脾胃,外和营卫,补中和胃、调和诸药,佐,使:,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茵陈蒿汤,主治证病机,湿热蕴 结中焦,无汗 热不能外越,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湿热熏蒸 于 肝 胆,胆汁外溢 浸染肌肤,黄疸: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阳黄),湿热阻滞:发热、口渴、恶心呕吐、腹微满 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苔黄腻、脉沉数,治法 清热、利湿、

12、退黄。,方药配伍,茵陈 (重用) 山栀子 大 黄,:清热利湿退黄,君:,清 热 降 火 通 利 三 焦 导湿热下行,引湿热下行 从小便去,臣:,: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从大便走,佐:,前后分消 湿热之邪,清热 利湿 退黄,临床运用,1、本方为治湿热黄疸的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者,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为辨。,2、如热毒重者,可加黄芩、胆草、板蓝根以清热解毒;湿重者,加猪苓、泽泻以渗湿;胁肋胀痛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瘀滞重,胁下痞块者,加丹参、赤芍、丹皮以活血祛瘀;如见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3、使用注意:寒湿黄疸(阴黄)不宜使用。,治

13、黄疸选方,黄疸,湿热黄疸,湿热并重-茵陈蒿汤,热重于湿-柏皮汤,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 (见渗湿利水剂),寒湿黄疸-茵陈四逆汤,(阴黄),(阳黄),八正散,主治证病机,湿热 蕴结 膀胱,气化失司 水道不利,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或气化闭阻小便癃闭不通 小腹急满,湿热内蕴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方药配伍,滑 石 木 通 瞿 麦 扁 蓄 车前子 山栀子 大 黄 灯心草 炙甘草,-滑利窍道,清热利水通淋,-清心火,利湿热以通淋,君,清热利水通淋,臣,-清泄三焦湿热,导热下行,-荡涤邪热,使湿热从大便而泄,(清源洁流),-清心利水通淋,佐,-和

14、中调药,缓急止淋痛,佐使:,清热泻火 利水通淋,临床运用,1、本方清热利水通淋之力专而功著,是治湿热淋证的常用方,最宜用于湿热俱盛,正邪俱实者。 2、热毒重者,加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如伴尿血,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用治砂淋,加金钱草、冬葵子、鸡内金通淋排石、化石;小便癃闭,小腹胀满,加乌药、肉桂( 少许 )以助膀胱气化等。治淋病尿道炎,加土茯苓、蒲公英、半枝莲、黄柏、苍术、川萆薢清解湿毒。 3、湿热日久不解,正气已虚者慎用。,五 苓 散,主治证病机,膀胱气化不行 内传太阳之腑 太阳表邪未解,太阳表邪未解-头痛微热,脉浮,膀胱受邪,气化不利-小便不利,水蓄不化,津液不

15、布-烦渴欲饮,饮入之水 不得布化 亦无去路 愈饮愈蓄,水逆于上 拒水不受,饮入即吐 (水逆证),太阳经腑同病 (蓄水证),治法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解表邪。,方药配伍,君:泽泻(用量偏重) 利水渗湿,臣:茯苓、猪苓助君利水渗湿,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 培土以制水,桂枝,外解太阳之表邪,内以温阳化气 助膀胱气化 使气化则水行津布,佐,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 (解表健脾),服法:药后多饮暖水,以助气化、解表之功。,治水湿内停证:,脾 失 健 运 膀胱气化不行 水 湿 内 停,水湿泛溢肌肤-水肿,健脾化气利水消肿,水湿渍于肠道-泄泻,健脾化气利湿止泻,利小便以实大便,水湿渍于肠胃-泄泻、呕吐 (湿藿乱),

16、健脾燥湿,化气行水 以止吐、泻,治痰饮:,水饮停 于下焦 膀胱气 化不行,饮无去路,欲上逆而 而动于下,水饮上泛,头眩 吐涎沫 短气而咳,脐下动悸,水饮停蓄下焦 当从小便去之,温阳健脾 化气利水,附方,五苓散,去桂枝-四苓散 健脾渗湿。 主治脾虚湿停,大便溏泻,小便赤少。,合平胃散-胃苓汤 健脾祛湿,行气利水。 主治脾失健运,水湿壅盛之泄泻、水肿, 脘腹胀满,小便不利。,重加茵陈-茵陈五苓散 利湿清热退黄。 主治黄疸,湿重热轻,小便不利。,方药配伍,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利水渗湿,君,助利水渗湿,臣,-清热利水,-滋阴润燥,佐,利水不伤阴津 滋阴不碍利水,利水 清热 养阴,实脾散,脾

17、肾阳虚 阳不化水 水停气滞,主治证病机,水溢肌肤水肿,身半以下肿甚 水阻气滞胸腹胀满 阳虚湿停 脾失健运,治法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阳虚水肿,手足不温,口中不渴 大便溏簿,舌苔白腻 脉沉弦而迟,阴水,方药配伍,君,附子温肾阳,助肾以 化气行水 干姜温脾阳助脾以运化水湿,温肾暖脾 扶阳抑阴 以阳化水,臣: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去,佐,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和中,厚朴、木香 大 腹 子 草 果,行气导滞 消胀除满 化湿利水 使气行则水行,佐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临床运用,本方为治阳虚水肿的常用方,常用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水肿,以水肿,身半以下肿甚,胸

18、腹胀满,舌淡苔白腻,脉沉迟为辨。 若小便短少不利,加泽泻、猪苓以利水消肿;泄泻重以大腹皮易大腹子;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久病血瘀,舌暗或有瘀点,加益母草、丹参活血利水,胁下有痞块,按之硬,加鳖甲、炮山甲、或三棱、莪术活血破瘀、软坚散结。,独活寄生汤,主治证病机,风寒湿痹着日久 损 伤 肝 肾 耗 伤 气 血,营卫气血不畅 经络痹阻不通,腰膝疼痛 屈伸不利,肝肾两虚-腰膝痠软,气血不足,肌肤麻木不仁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止痹痛以治标 补肝肾,益气血以治本,方药配伍,君:独活-祛下焦、筋骨之风寒湿邪 宣痹止痛,细辛-搜剔阴经之风散寒湿邪而 止痹痛,秦艽-祛

19、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臣,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佐,使:甘草调和诸药,祛风湿 止痹痛 补肝肾 益气血,临床运用,1、本方为治疗风寒湿久痹,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临床运用以腰膝冷痛,软弱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 2、寒盛痛多者,加附子、或制川乌、制草乌祛风逐寒止痛;瘀滞重者,加炮山甲、白花蛇或全蝎、蜈蚣等搜风通络;湿重加薏苡仁、防己以利湿。 3、使用注意: 上部肩臂之风湿痹痛不宜用,湿热痹痛忌用。,第十六章 祛痰剂,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组

20、方配伍规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教学内容,(一)概述 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2、适应病证:痰病(痰、饮所致的病证) 3、痰病的治法:,(1)根据痰饮性质论治 湿痰燥湿化痰 燥痰润燥化痰 热痰清热化痰 寒痰温化寒痰 风痰化痰熄风,(2)治生痰之源,如:外感六淫生痰:宣肺散邪,脾虚失运,湿聚为痰:健脾祛湿,肾虚水泛为痰:温肾行水,火热炼液为痰:清热泻火,阴虚火旺生痰:滋阴降火,饮食积滞生痰:消食导滞,“见痰休治痰”,治其生痰之源” “善治痰者,治,(3)治痰常须理气,气滞则痰生 痰阻则

21、气滞,理 气 (配理气药),气行则痰化 气顺则痰消,5、使用注意: (1)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咯血。 (2)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4)治痰常须祛湿,(痰因湿聚而成)多配祛湿药。,4、分类:五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二、方 剂,二 陈 汤,脾失健运 聚湿为痰,上犯于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痰阻气滞胸膈痞闷,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清阳不升头眩,上凌于心心悸,痰湿重着肢体倦怠,湿痰-苔白滑或白腻,脉滑,主治证病机,湿痰证,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药配伍,君: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臣:橘红 理气行滞,燥湿

22、化痰 既助半夏化痰,又使气顺则痰消,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降逆化饮,和胃止呕,既助半夏 化痰之力,又制半夏之毒性,乌梅收敛肺气以止咳,配半夏散中 有收,使辛散而不伤肺气,佐,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助健脾和中,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临床应用,1、加减运用:,风痰:加南星、竹沥、白附子; 热痰:加黄芩、胆南星、瓜蒌; 寒痰:加干姜,细辛; 食痰: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气痰:加枳实、香附; 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 湿痰甚:加苍术、泽泻; 脾虚:加党参、白术。,2、使用注意: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3、附方,(1)导痰汤(二陈汤去乌梅,加天南星,枳实)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祛痰行

23、气之功著) 主治:痰厥眩晕头痛,及咳嗽喘促等痰涎壅盛之证。 (2)涤痰汤(导痰汤加菖蒲、竹茹、人参) 功用:涤痰开窍。(祛痰力强,兼开窍扶正)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去乌梅,加熟地、当归) 功用:滋养肺肾,燥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痰湿内盛之咳嗽气喘,痰多带咸 味,伴口干咽燥者。,温 胆 汤,主治证病机,胆失疏泄 气郁生痰 胆木犯胃 胃失和降 液郁为痰,情志不遂,胆郁胃逆 痰浊内扰,痰浊内扰 胆失宁静,胆怯易惊 心烦不眠 夜多异梦 惊悸不安,胃失和降-呕恶呃逆,痰蒙清窍-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治法 理气化痰,利胆和胃。,方药配伍,君:半夏-燥湿化痰

24、和胃降逆止呕,臣:竹茹-清热化痰 和胃止呕除烦,化痰和胃 止呕除烦,佐:枳实 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并利胆解郁,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使: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化痰和胃,制半夏之毒,大枣-合生姜调和脾胃,理气化痰 和胃利胆,临床运用,1、本方善化痰利胆和胃,为主治胆郁痰扰之常用方。现代医学中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心悸;冠心病之胸闷心悸;慢性胃炎、胆囊炎之胸脘胀闷,恶心呕吐;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之眩晕;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见舌苔白润或白腻或微黄者皆可用之。,2、若心经热重,可加黄连清热除烦(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口渴舌燥加麦冬养阴润燥,清心除烦 ;治癫痫可加胆南星、

25、全蝎、钩藤清热化痰,熄风止痉;虚烦失眠重者,可加炒枣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如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惊悸不眠等,还可加党参、熟地益气养血,壮胆气而养心安神,如附方十味温胆汤,即本方去竹茹,加人参益气,熟地养血,枣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清气化痰丸,主治证病机,火热犯肺 炼液为痰,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 内壅于肺,肺失宣肃-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阻碍气机-胸膈痞闷 呕恶,痰热内壅-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痰热 咳嗽,治法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方药配伍,君: 胆南星,瓜蒌仁,清热化痰,臣:半夏-化痰散结,黄芩-清肺泻火,助君药清肺化痰,佐:枳实 陈皮,使气行则痰消,气顺则火降,行气化痰,开痞

26、散结,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姜汁为丸-以助化痰开结,清热化痰 理气止咳,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痰热咳嗽之常用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炎、气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痰热互结于肺者,以咳嗽,痰稠色黄,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 如肺热重,加石膏、鱼腥草清肺解毒;气急喘促者,加桑白皮清肺止咳平喘,或合麻杏甘石汤;如兼感风热,加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本方实为二陈汤之变化方,即方中去乌梅、甘草,加胆南星、蒌仁、黄芩清热化痰;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变燥湿化痰之剂为清热化痰之剂,而用于热痰咳嗽之证。,小陷胸汤,主治证病机,表证误下 邪热内陷 炼液为痰 痰热互结,

27、互结于心下 气郁不通,心下痞闷 按之则痛,(小结胸病),蕴结胸肺 肺失宣降,心胸闷痛 咳痰黄稠,(痰热咳嗽),痰热内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方药配伍,君:瓜蒌实清热涤痰,理气宽胸散结,臣:黄连苦寒清热泄痞,半夏辛温化痰 开结除痞,辛开苦降 清热化痰 开结除痞,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贝母瓜蒌散,主治证病机,咳嗽呛急 咯痰不爽 艰涩难出 咽喉干燥哽痛 苔白而干,燥痰咳嗽,治法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灼伤肺津 气道干涩,灼津成痰,肺燥有痰,燥热伤肺,邪热伤肺,病机特点:肺热不重,阴虚亦不甚,肺有痰浊。,方药配伍,君:贝 母润肺清热,化痰止咳 瓜蒌仁清热涤痰,润肺止咳 臣:天

28、花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佐: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桔梗宣利肺气,祛痰止咳,润肺清热 理气化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证病机,脾阳不足,脾失健运 湿聚为饮,寒从中生,寒饮犯肺 肺失宣肃,咳痰量多 清稀色白 胸闷不舒 舌苔白滑 脉弦滑,寒饮咳嗽,治法 温肺化饮。,方药配伍,君: 干姜,温肺散寒以化饮 温运脾阳以化湿(治生饮之源),臣: 细辛-助干姜温肺散寒,化已聚之饮,茯苓-健脾渗湿,既化已聚之饮,又杜生饮之源,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姜、辛配伍,辛 散酸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司肺气之开合,增强止咳之功 使辛散而不耗伤肺气,甘草-和中调药,合干姜温补脾阳,佐:,使:

29、,温肺化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证病机,治法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脾虚失运,不能运化水湿 湿聚为痰,生化泛源 土不荣木 肝失所养 虚风内动,风痰上扰-眩晕,头痛,痰阻气滞 胃失和降,胸闷呕恶,苔白腻 脉弦滑,方药配伍,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止眩晕,佐:,化痰熄风 除眩晕头痛,君,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既治生痰之源,又资生 化之源,培土以植木,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甘草-调药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臣,临床运用,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头晕重,加天南星、钩藤化痰熄风; 头痛重,加川芎、蔓荆子止痛; 气虚甚者

30、,加党参、黄芪以补气。 使用注意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头痛,皆不宜应用本方。,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常用方,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第十七章 消食剂,目的要求,1、熟悉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组方配伍规律及 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保和丸、健脾丸。 3、熟悉枳实导滞丸。 4、了解枳实消痞丸、葛花解酲汤。,教学内容,一、概述,1、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 导滞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统称 为消食剂。 2、适应病证:食积停滞证。,3、分类,饮食停滞,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消食化滞。,脾胃虚弱,食积不化-健脾消食。,4、组方配伍规律,(1

31、)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者,以消导药为主组方。 (2) 脾胃虚弱,食积不化者,宜消补兼施,以健脾药合 消导药组方。,(3) 食积内停,易阻滞气机-常配理气药。,(4) 食积内停,脾失健运,多生湿浊-常配祛湿药。,(5) 食积易于化热-常配清热药。,(6) 宿食积滞成实者-宜配泻下药,导积滞从大便去 (以下为消)。,5、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纯虚无积者忌用。,二、方剂,保 和 丸,主治证病机,暴饮暴食 运化不及 食积内停,阻滞气机-脘腹痞满胀痛,胃失和降-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脾失健运-大便泄泻,宿食内停苔厚腻,脉滑,治法 消食和胃。,饮食停滞 阻滞气机 升降失调,方药配伍,君:山楂-消一切饮食积

32、滞, 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健脾,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 善消谷面之积,臣:,佐:,陈皮-理气化滞,使气行而积消,半夏-燥湿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消食和胃,临床运用,本方是治食积的基础方,可治一切食积: 若食积较重,加枳实、木香行气导滞; 积热重,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泄泻重,加泽泻、猪苓渗湿止泻; 大便秘结或里急后重,加大黄、槟榔攻积导滞; 兼脾虚,加白术健胖固本(大安丸)。 使用注意:脾虚食滞者,不宜使用本方。,枳实导滞丸,主治证病机,饮食不节 食积不化 蕴湿生热,食积湿热 内阻肠胃,壅滞胃肠 气机不畅,脘腹胀痛,腑气不通-大便秘结

33、,湿热下迫-下痢、泄泻,舌苔黄腻 脉沉有力,治法 消食化积,清热利湿。,方药配伍,君:大黄-攻积泻热,导积热下行从大便下,臣:枳实-行气导滞,消积除满,佐:神曲-消食化滞和胃,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以止泻、痢 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分消水湿而止泻 白术-健脾燥湿,俾攻积而不伤脾胃,清热利湿,消食化积,健脾丸,主治证病机,脾虚失运 食积停滞 阻滞气机 蕴湿生热,脾失健运食少难消 食积阻碍气机脘腹痞闷 湿浊下注大便溏薄 食积湿浊化热苔腻微黄 脾胃气虚脉虚弱,脾虚停食证,治法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兼以清热。,方药配伍,君: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以止泻,人参 山药,益气补脾,臣:,助君药补脾健运,山楂、

34、神曲、麦芽-消食化滞,佐:,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 醒脾化湿,消痞除闷,使气行而积消,补中有行使补而不滞,肉豆蔻-合山药涩肠止泻,黄连清热燥湿(小量健胃),佐使:甘草-补中调药,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第十八章 驱虫剂,目的要求,1、熟悉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组方配伍规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乌梅丸。,一、概述: 1、概念: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2、适应病证:消化道寄生虫病。,3、组方配伍规律,(1) 针对病因 -以安蛔、驱虫药为主组方。,(2)根据不同的病机以配伍:,A. 病情属热者-配清热药;,B. 病情属寒者-配温里祛寒药;,C.

35、寒热错杂者-宜寒热并用;,D. 兼食积不化者-配消导药;,E. 久病脾胃虚弱者-配健脾和胃药。,3、使用注意: (1)空腹服,忌食油腻香甜食物。 (2)掌握好剂量。 (3)脾胃素亏,年老体弱,孕妇等应慎用。 (4)服药驱虫后,应适当调理脾胃。 (5)服药驱虫,宜适当配伍泻下之品。 (6)服药前,应做粪检,确定寄生虫种类,便于选 药组方。,二、方剂,乌梅丸,主治证病机,肠中素有蛔虫 复因胃热肠寒 蛔虫扰动上窜,蛔虫扰动 动静有时,腹痛阵作 烦闷呕吐 时发时止,蛔闻甘味而上窜-得食则吐 甚则吐蛔,痛甚气机逆乱-四肢厥冷,蛔厥证,治法 温脏安蛔止痛。,治蛔厥用药:酸、辛、苦味并用。,方药配伍,君:乌

36、梅酸以安蛔止痛,(蛔得酸则静) 并能涩肠止泻,臣: 蜀椒、细辛-温脏以祛寒,辛以伏蛔 (蛔得辛则伏),附子、桂枝、干姜辛热以增温脏祛寒之力,佐:,黄连、黄柏-寒以清上热,苦以下蛔 (蛔得苦则下),人参 当归,补养气血,配桂枝养血通脉 以解四肢厥冷,使:蜂蜜-甘缓和中,温脏安蛔,配伍特点 1. 酸、辛、苦味并进,增强安蛔止痛之功。 2. 寒热并用,以调和上下之寒热,但以温脏祛 下寒为主。 3. 邪正兼顾,使祛邪而不伤正。,久泻 久痢,湿热未清 脾肾虚寒,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虚寒为主,温补脾肾 清热燥湿 涩肠止利,寒热并用 补泻兼施 标本兼治,第十九章 涌吐剂,目的要求,1、了解涌吐剂的概念、适应

37、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2、了解:瓜蒂散、救急稀涎散、参芦饮、盐汤探吐方。,教学内容,(一)概述 1、概念: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剂,统称为涌吐剂。,2、适应症证: (1)中风、癫狂、喉痹之痰涎壅塞 (2)宿食停滞胃脘 (3)毒物尚留胃中 (4)干霍乱吐泻不得,病情急迫,急 需吐出之证,3、使用注意: (1)涌吐剂易伤胃气,宜中病即止。 (2)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慎用。 (3)服后吐不止,可服姜汁,或冷粥,冷开水止之, 或据所服吐药的不同进行解救。 (4)药后不吐,应助其涌吐。 (5)服药得吐后,须令病人避风。 (6)吐后须注意调理脾胃,

38、糜粥自养,勿骤进油腻 及不易消化之食物。,总 复 习 一、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必须记忆。其中主治尤其 要记其主治证的主要病机。 二、组成中一些药物的用量特点。如当归补血汤当归与 黄芪的用量比例,麦门冬汤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 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复元活血汤、阳和 汤、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等方中用量最重的药物。 三、方剂的特殊用法。如桂枝汤药后啜粥法,小柴胡汤 去渣再煎,大承气汤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化,十枣汤宜作散剂,于清晨空腹服,银翘散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等。,四、组方配伍规律。如泻下剂、活血祛瘀剂、祛湿剂、 祛痰剂中常配理气药的意义,止血剂中常配活血祛 瘀药的意义

39、,补血剂中常配补气药的意义以及补阳 配补阴、补阴配补阳的意义等。 五、方解的内容重在理解。 1、注意方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药物。大柴胡汤中重 用生姜,黄龙汤中之用桔梗,清营汤中配银、翘、竹 叶,犀角地黄汤中配芍药、丹皮,补阳还五汤中重用 黄芪,镇肝熄风汤之重用牛膝及方中配生麦芽的意义 等。 2、一种药物的功用有多方面,但在不同的方剂中 有不同的配伍意义。如大黄在大承气汤、茵陈蒿汤、,八正散、复元活血汤、大黄牡丹汤中的配伍意义; 桂枝在桂枝汤、小建中汤、肾气丸、五苓散、苓 桂术甘汤中的配伍意义;黄芪在补中益气汤、玉 屏风散、补阳还五汤、防己黄芪汤中的配伍意义 等。 六、同治一病的方剂,由于主治病机不同,应予归类 鉴别。如五苓 散、防己黄芪汤、真武汤、实脾散 均治水肿,当如何区别;麻黄汤、小青龙汤、泻 白散、麻杏甘石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之治咳 喘;小青龙汤、十枣汤、五苓散、肾气丸、苓桂 术甘汤之治痰饮等,当如何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