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总论第4次课(2)-2011.9.28.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84291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总论第4次课(2)-2011.9.2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细菌总论第4次课(2)-2011.9.2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细菌总论第4次课(2)-2011.9.2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菌总论第4次课(2)-2011.9.2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总论第4次课(2)-2011.9.28.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40年代,青霉素作为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成功解决了临床上金葡菌感染这一难题。当时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被称为抗生素“黄金时代”的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而这一数字到了1999年上升到2000万。在号称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国家的美国,1982至1992年间死于传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了40,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89。造成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用药困难。,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最小抑菌浓度(MIC),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1)固有耐药

2、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 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 由种属特性决定。 (2)获得耐药性:*染色体突变 *质粒介导 *转座因子,R plasmid,RTF Conjugative plasmid Transfer genes,R determinant Resistance genes Transposons,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1)钝化酶的产生:如B-内酰胺酶,可以 特异性打开药物分子中的B-内酰胺环, 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其他还有氨基 糖甙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如红霉素作用靶 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和L12蛋白, 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使该蛋

3、白改 变,便影响了红霉素的结合,(3)细胞壁通透性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G-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孔蛋白 决定的,突变会造成孔蛋白的缺失或低表达, 影响药物向细胞内运输。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固有耐药性即源于此;另外,E.coli还有四环素主动外排系统。,细菌耐药性使得抗生素的开发进退两难,花费数万元、历经十年以上时间研制出的新药,从一上市就开始要面对逐渐失效的厄运。,可能有价值的新型抗菌药物,噬菌体有望成为新型抗生素,噬菌体的发现使当时西方医学界感到振奋。医学专家曾设想:能否利用噬菌体来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致病菌。,人类与细菌的战争远远没有结束。 正如前面所讲,开发新型

4、抗生素的速度,远没有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快,照此下去,有专家估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后抗生素时代就是没有抗生素可用的时代,就是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那绝对是人类的重大灾难。而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将率先自食恶果,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严格掌握抗菌药的适应症,合理应用,给予足够的剂量与疗程,避免滥用。要注意必要的联合用药和有计划的轮换供药。 2.在医院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如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引起交叉感染。 3.新抗菌药物的继续寻找和灭活酶拮抗剂的研究,改造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耐酶特性或易于透入菌体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4.加强药政管理,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并非稳固不变,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又可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动态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批、分期地交替使用,可能是一项具重要意义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