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85570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本章主要内容 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及其理论特征 历史背景、方法论的特点和影响 斯密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 分工、交换和货币理论,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生平、著作与方法,亚当斯密(1723 1790) 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1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 亚当斯密学说形成于18世纪5070年代,比威廉配第晚100多年。 生产关系:18世纪中叶,英国已从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转变为工业占据首要地位

2、的工业国,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展开。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工业: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最后的繁荣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局限性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与此同时,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已相当细密并日趋专业化,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为机器大生产创造了条件。1760年,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引擎、飞梭、改良织布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和应用,标志着英国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农业:资本主义农场成为英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圈地运动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兴起,加快了农民的破产,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了劳动力和原料。 商业:外

3、贸取得了惊人发展,已居世界首位,英国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外贸伴随着殖民扩张,英国确立起了海上霸权,发展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资产阶级掌握大量货币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货币资本。 社会阶级结构:18世纪中叶,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英国已形成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社会中明显区分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这时,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重商主义国家政策,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成为清除封建法制残余、反对国家干预和扩张对外贸易的新口号。斯密经济学说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2亚当斯密的生平 亚当

4、斯密(17231790)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14岁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进入牛津大学。 1746年斯密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回到柯卡尔迪,1751年到格拉斯哥大学任教。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的讲授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其中讲义的第二部分作为道德情操论的主要内容发表,第三和第四部分由别人根据一个学生的笔记在1896年出版,题为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 1764年,斯密作为私人教师陪同布克莱公爵到欧洲大陆游历。曾在法国停留三年,同法国启蒙学派著名学者伏尔泰、重农主义创始人魁奈、重农学派著名代表人物杜尔哥等人交往并结下友谊。 1767年他回到家乡

5、,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写作。1773年 5月斯密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76年 3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的经济观点集中地体现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受到了热烈的赞扬。该书对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76年斯密被授予爱丁堡市荣誉市民称号。17871789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3亚当斯密的著作 斯密生前只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后人在斯密去世后出版了哲学问题论集(1793)。他的学生所做的他于1763年讲课的笔记在1896年出版,即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格拉斯哥大学出版的亚当

6、斯密著作和通信全集(6卷)是斯密著作最完整的版本。 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既是古典派的又是庸俗派的各学说的启发点。 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含了经济科学的各方面内容,并同时运用了抽象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书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

7、民。 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自由。,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 在第1篇中,斯密说明了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原因和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分配给社会各阶级的顺序。这一篇的基本结构是分工货币价值三个阶级的基本收入(工资、利润、地租)。 在第2篇中,斯密分析了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斯密把资本看做积累的一部分,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又一主要原因。他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分析资本作用和积累的条件,叙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以及资本的几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区别。 在第3篇中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农村的衰落与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论述了不同国度中财富的不同发展途径和后果。 在第4篇中,

8、斯密集中讨论了政治经济学体系,对早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其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详尽的批判,对重农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在第5篇中,斯密以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为题,讨论了国家的出现、地位、作用及各项经济职能,并提出了国家税收的公平、确立、便利、经济四大原则。,4亚当斯密方法论的特点 在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论,在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析上常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和论述,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斯密理论的这种二重性是斯密著作中反映出来的他的方法的二重性的结果。 斯密的二重方法是同他的二重研究任务相联系的。 一方面,他使用内在的分析方法,试图深入研究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9、制度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理学。 另一方面,他又使用外在分析方法,只把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过程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按照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分类、叙述并归入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中。 因为这两个任务是各自独立进行的,所以在他的书中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两种表述方法,这是造成他对各种经济范畴双重解释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他的的经济理论既有科学因素又有庸俗成分的原因之一。,二、斯密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分工、交换和货币理论 1分工理论 斯密的经济学说是从分析分工开始的,分工理论不是从斯密开始的(如古希腊色诺芬),但他结合所处时期生产特点,更系统地说明了分工。 斯密把劳动生产率看做财富增长的

10、一个重要原因,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是由分工引起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最早全面地考察和叙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认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分工使劳动专业化,提高工人熟练程度; 分工节省变换工种的时间; 分工使使操作简单化从而易于改良和发明机械。 斯密还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认为两种分工具有同样作用,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她们之间的区别只是观察者主观认识上的区别。 斯密还分析了分工对工人的不利影响。认为分工唯一不利的结果是使工人终生从事一种简单操作,没有机会发挥才智,是他们边的愚钝无知,所以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分工理论的重大意义和缺陷错误 重大意义: 斯

11、密的分工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分工问题,较为客观地说明了分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以及分工对工人的不利影响等事实,揭示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创造了必要条件的事实。 根据斯密的观点,财富的源泉不仅在于劳动,还在于已形成分工之下的劳动,从而否定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或商业活动的错误观念,也否定了重农学派只把农业劳动看做财富惟一来源的错误思想。 缺陷错误 (1)斯密的分工理论较为重视分工对技术进步和发展生产的作用,而忽视了分工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2)斯密把机器的发明仅仅归结为分工,在理论上具有历史局限性; (3)斯密混同了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忽视

12、了分工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当作一般分工,忽视了它赖以形成的条件; (4)将分工不利影响归因于分工的本身,而不是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2.交换理论 斯密从分工产生的角度分析了交换。 交换是产身分工的原因,分工是交换的结果。 根据斯密的观点,分工的产生是由人类本性决定的,人类生来就有利己心和交换倾向,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所取得的好处,要比自己包揽一切工作取得的好处多,于是就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从而形成了分工。 分工程度也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斯密强调交换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交通的发展对分工有促进作用,这在当时是一种创见,具有进步意义

13、。 缺陷: (1)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分工产生交换,交换又反过来促进分工。 原因:重视了交换对分工的促进作用;用超历史和超社会的人性论看问题。 (2)从“人的本性”来考察交换,抛开了交换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不能区分简单商品生产者的交换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混同了物物交换和商品交换。,3.货币理论 斯密在讨论分工之后,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各项职能。 他论述了作为交换工具的货币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交换中的作用。他认为货币是在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中自发地、客观地产生的。 他认为,金属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是劳动的产物,也包含一定的劳动量。货币之所以最终固定在金属上,因为它具有合适的

14、物理属性。 斯密探讨了货币的各种职能。在货币各种职能中,斯密认为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主要职能;也探讨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指出:“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此外,也谈到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但他认为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从流通手段中派生出来的。 斯密还创造性地探讨了货币流通的规律和纸币流通的规律,赞扬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减少了费用。 不足之处: (1)没有从商品的内在矛盾探求货币的起源,未能从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来探寻货币产生的原因。 (2)认为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主要职能,把价值尺度看成是从流通手段中派生的,是错误的,这表明他不了解货币的真正起源和本质。,(二)价值理论 斯密的

15、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理论的最早的系统论述,是其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其价值理论的任务是要解决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价值含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和价值规律四个方面。 1.价值含义 斯密从价值一词出发,最先明确地区分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提出其概念。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斯密初步探讨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指出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指出一个商品可能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或者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

16、有使用价值,而有很大交换价值 不科学之处: 没有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而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区别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错误的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并导致他完全抛开使用价值而只从交换价值来考虑商品; 混淆了价值和价值的表现形式,斯密所说的交换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有时是指价值。,2.价值尺度 斯密着重研究的是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什么决定? 斯密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并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商品价值量是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认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这些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17、不足之处: 斯密对作为价值尺度的劳动进行说明时,其解释是二重性的。 他认为作为价值尺度的劳动,既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该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两种劳动价值论,从而他的价值理论既有科学因素,又有庸俗成分。 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是生产领域中价值本身的形成和决定问题,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是流通领域中价值实现和表现问题(交换价值问题)。斯密混淆了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等一系列概念。 根本原因: 不能区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的价值。 斯密在分析中发现了资本主

18、义条件下资本和雇佣劳动相交换同等价交换相违背的矛盾,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而是转向有购买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从而陷入价值决定价值的循环论证。,3.价值构成 斯密在研究中发现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之间存在矛盾,二者量不相等,但由于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能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相交换,因此,认为劳动决定价值论只适用简单商品生产,不适用资本主义社会,故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转变为收入构成价值论。 在简单商品社会,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耗费劳动同购买劳动相等,商品交换比例是有劳动决定。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劳动生产物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除工资以外还要给资本家以利

19、润,给地主以地租,这时商品交换的比例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有工资、利润、地主三种收入构成。 斯密还认为,利润、地租同工资一样,都是商品的生产费用,商品价值就是由生产费用决定,这样他又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发展到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论。 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混淆了价值生产和价值分配、价值决定和价值增殖、普通商品和作为资本同劳动相交换的商品、商品价值和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收入和生产费用。他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发展到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论,为以后庸俗经济学的生产费用论敞开了方便之门。,4.价值规律 斯密第一次详细考察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问题。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探讨了价值规律。 他认为每

20、个社会和地区的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即自然率。 他把产品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自然价格:与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地租所构成的价格。自然价格随着各个组成部分的自然率的变动而变动; 市场价格: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出售的价格,它受供求影响。 他认为,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由于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作用,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但市场价格受自然价格的调节而趋向于同自然价格一致。 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背离通过资本和劳动的增减可以对生产起到自发的调节作用,使供求相符,并最终是市场价格同自然价格趋向一致。 科学意义: 斯密已把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波动看成是规律性的现象,并论述了它同生

21、产者、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不足之处: 不了解价值与价格的内在联系,未能科学说明价值规律的形成。因而没能说明价格背离价值是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常的、必然的表现形式。,斯密的价值理论功绩: (1)第一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初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指出了交换价值的源泉不是使用价值。 (2)斯密的价值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关于价值的见解。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决定商品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 正确地指出了生产商品所还费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量是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时间,它同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认为

22、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3)第一次详细考察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不仅看到了价值围绕价值波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而且看到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发现了价值规律同资本与雇佣劳动交换关系的矛盾。,(三) 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核心。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个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分析了三种收入,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 他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取得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大基本阶级: 工人阶级: 只有劳动自身,以劳动换取工资 资本家阶级:用以购买劳动而取得利润 地主阶级: 占有土地,用以出租而取得地租 斯密认为,三个阶级的收入是社会上的基本收入

23、,其他收入如利息等是派生的收入,利润和地租都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 1.工资理论 (1)工资的性质 斯密认为,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之前,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了。 错误:认为前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工资,把独立劳动者的产品也看作是工资,混淆了一般劳动收入和工资的区别。说明他不真正理解工资的本质,工资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斯密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中的第一扣除,然后才是利润和地租。,在阐明工资的性质时,斯密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矛盾的提法: 第一,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构成的,但它仅仅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

24、者维持其基本生活、延续后代所必需的收入。 第二,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 第二种见解是同他的收入构成论相一致的,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是把工资看作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是看作是劳动的价格,从而表示工资是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价值,掩盖了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2)工资的数量变动 工资既然是劳动的价格,当然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分。工资的自然价格是维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生活并传宗接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资的市场价格是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量,由劳资双方的竞争决定。市场价格是以劳动的自然价格为基础而波动的。 (3)工资变动的趋势 工资的升降

25、取决于市场上劳动的供求情况。对劳动的需求与国民财富的增长状况密切相关。国家的繁荣富足与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是明显的资产阶级观点,但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有一定客观性,在劳动的实际价格受劳动力供求的影响条件下,雇主常居于有利地位。,2.利润理论 斯密认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关于利润问题的一大功绩 斯密对利润的看法也是二重的、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从劳动决定价值出发,指出利润是工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有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 另一方面,从收入构成价值出发,把“来自运用资本的收入称为利润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生

26、产费用的一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 前一说法正确,但由于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利润和剩余价值,也没有有意识地明确使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所以不能根据价值规律来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从而不能科学系统地说明利润的起源及其变化规律等问题。 后一说法错误,以收入构成理论为基础,割裂了利润与劳动的关系,认为资本是利润的源泉,掩盖了利润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以及剥削于被剥削关系的实质。,利润量的决定问题 认为利润总是同资本量成比例。斯密讲的利润是平均利润。 把利息看成是利润的一部分,是派生的收入。他指出英国法定利息率不断下降,正是由利润率下降引起的。 利润变动的

27、趋势 资本增加会提高工资,因而倾向于减低利润;此外,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会自然地倾向于减低该行业的利润。 斯密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国民财富增进和社会繁荣的标志。 错误之处: 混淆了利润量与利润率,把利润率的下降说成是利润本身的下降。实际上,随着资本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利润量不一定会下降,大多情况下还会增加。,3.地租理论 斯密是经济学说史是最早系统研究的人,斯密所分析的地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主阶级的收入。但他对地租的研究比较混乱,提出了四种见解。 (1)从劳动价值论论述的地租 斯密认为,地租是地主凭借土地私有权无偿占有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收入,是不劳而获

28、的收入;从而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此外,他还分析了垄断对地租的作用。 (2)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观点论述的地租 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地租看作是价值的基本源泉之一,是使用土地的报酬,是地主阶级自然而然的收入。 (3)第三种地租理论 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的见解是正确的 认为地租是农产品市场价格超过“足够价格”的余额的观点是错误的。 足够价格是指足够补偿使产品进入市场所使用的资本、并提供普通利润的价格。 由于没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不能解释土地私有权垄断和绝对地租的实质。 。,(4)关第四种地租理论 受重农主义关于自然力参与农业生产的思想影响,认为地租是自然

29、力的产物。 混同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把剩余产品看作是自然的恩恩赐,不了解自然力的参与只会影响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与价值无关。 关于地租的其他观点 第一性地租和派生性地租 农业地租是第一性地租;畜牧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是派生的地租。 级差地租 斯密的论述不及配第。在涉及地租量时谈到:“地租随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随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四)资本、生产劳动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资本理论 斯密把资本看做是使国民财富增加的积极因素之一,他从增加积累、扩大生产的角度,最先系统地考察了资本。 斯密关于资本的论述可以分为几个方面:资本的性质、资本的分类、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用途。 (1)资本

30、的性质 资本是用于再生产的那部分“预储资财”,是为取得收入而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正确错误并存 正确观点:资本是雇主用于购买劳动从而占有劳动成果并获取利润的手段,这种看法实际上已接触到资本是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手段的实质。 错误观点:资本是用于继续生产并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过去劳动的积累“预储资财”。 错误原因:把资本的利润说成是资本自身提供的,割裂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掩盖了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手段以及资本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的实质,抹杀了资本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范畴。,(2)资本的分类 第一次提出了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概念,并奖资本的范畴扩大到一切经济部门,对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资

31、本运动有重要意义。 固定资本:用于改良土地或购买机器等不用通过出卖即可提供利润的部分 流动资本:用于生产或购买物品,然后通过出卖以取得利润的部分 错误和缺陷: 把社会全部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不科学。 只有生产资本才区分为这两部分。流通资本、商业资本不能作这样的区分。 从提供利润即价值增殖的角度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妥。 从价值增殖的角度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资本周转方式不同的角度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认为固定资本不流通是错误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是生产资本,在价值上都参与流通,只是二者流通方式不一样。 把货币和未出卖的商品以及商业资本都看作

32、是流动资本是错误的。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都是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实际上也是流通资本。 把工人通过学习获得的才能看作是固定资本的一部分,包含着人力资本的思想,但把熟练工人的技能也说成是固定资本,就是将工人看作是资本家,与其阶级划分理论矛盾。,(3)资本的积累 斯密是从资本与收入的相互关系出发来分析资本的积累的。 资本是扩大社会生产和增加资本主义财富的条件。资本的增加,由于资本家的节俭;资本的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 错误之处; 把产业资本的积累和小生产者预付的部分本钱相混淆。 错误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俭的结果。不仅否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暴力掠夺的事实,而且也说明他不懂资本激烈是有资本注意生产关系决定

33、的,是剩余价值必然要求。 (4)资本的用途 斯密把资本的用途分为四种: 获取原生产物的农、渔、矿业 制造原生产物的工业 运输原生产物和制造品的批发商 分散原生产物、制造品的零售商 斯密的这种划分思想是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划分三次产业的最初思想来源。,2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在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理论同样具有两重性。 (1)认为生产劳动是同资本交换并生产利润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同收入交换不生产利润的劳动 这是较为正确的划分,是与他的劳动价值论相关的。这种划分认为: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切劳动

34、,即使是对社会有益的,也是非生产劳动。他说:“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他已认识到生产劳动是能生产利润,并直接与资本交换的劳动。 (2)认为生产劳动是生产价值的劳动,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不生产价值的劳动,不固定或不物化在特定对象或商品中的劳动。 这是错误的划分。单纯从劳动的内容和物质规定性中得出来,离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只反映出一般商品生产的性质和特点。,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法国重农学派曾提出过具有天才见解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可是斯密对法国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在

35、他的著作中,未能提出更有见解的再生产理论。同时,由于“斯密教条”的影响,在涉及再生产问题时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混乱与矛盾。 “斯密教条”: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由三种收入构成的观点,一直被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遵循,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根据这种断言,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就只能分成两个部分,即工资(可变资本)和利润与地租(剩余价值),或者说,只由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组成,而c(不变资本)部分就被去掉了。这形成了“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 总收入和纯收入: 斯密认为,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括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总收入中减去维

36、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就是纯收入。,(五)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 1国家及其职能 斯密在国家和私有财产的起源上与洛克、休谟等人持有本质上相同的看法。他曾说:“自然权利的来源是十分明显的。一个人有权利保护他的身体不受损害,而且在没有正当理由剥夺自由的情况下有权利保护他的自由不受侵犯,这是毫无疑问的。财产权的保护和财产的不平均是最初建立政府的原因,而财产权的状态总是随着政权的形式而有所不同。 斯密原则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经济人”的利己本性,符合“自然秩序”的要求。 根据斯密的观点,国

37、家的职能主要有三项:“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益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补偿所费而有余,但代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2财政和税收理论 斯密把国家的职能归结为上述三项,从而国家的费用也从这三项分别加以说明,并据此把一国的经济分成了两大部门:私人的部门和公共的部门。前者指各种私人的企业,后者指一国的国防、行政司法和各种公共工程和设施。 斯密主张支出节俭的

38、“廉价政府”。他认为,国家所必需的费用须有其合理的收入来源,各项费用应由受益人分别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长。 斯密分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税收的原则。 斯密指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公债。税收的来源不外是工资、利润、地租等三种收入。他认为,最适合课税的是地租,同时斯密也不反对向工资和利润课税,只要遵循合理的税收原则。 斯密提出了四项税收原则: 第一,公平。一国国民都须按各自收入的一定比例或各自能力纳税,做到负担公平。 第二,确定。纳税日期、数额、方法都应明确,并且避免随意变更。 第三,便利。纳税方法、日期都要顾及纳税人是否方便或容易。第四,经济。赋税征收尽量减少税收费用。 第四,经

39、济。赋税征收尽量减少税收费用。,(六)经济自由主义与国际贸易理论 1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类交换倾向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其财富自然发展的分析为基础。 斯密认为财富有其自然发展的顺序或途径,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外贸易上。斯密认为应听任资本和劳动寻找自然的用途,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才会迅速地增加。因为,不论什么管制措施,其实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私人运用其资本,而管制的目的不过是使资本和劳

40、动投入到某个特定部门。但其结果是使资本和劳动由较有利的用途改到较不利的用途,从而使社会产品或其价值总量减少。 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但他并不反对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国家干预。,2国际贸易理论 斯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是他的分工和交换学说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发展或延伸。 斯密第一次明确论述了分工优势原理。 指出各国由于各种原因都可能形成自己一定的优势。 有的优势是自然固有的,如气候、土质、矿藏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等;有的优势是后来获得的,如劳动熟练程度、技术水平等。两种优势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生产上,节约劳动时间,造成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价格优势。因此,各个国家都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斯密

41、把分工优势原理又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两种。 斯密较多地论述了绝对优势原理,并把绝对优势看做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不过,斯密也注意到了相对优势的存在。他曾说:“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固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在农业方面,富国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劳动生产力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方面一般情况那样大得多。”“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斯密已认识到,按绝对优势分析,贫国难以同富国发生贸易,但根据相对优势分析,富国专门从事制造业,贫国专门从事农业,它们之间也可以形成国际分工并进行相互之间的国际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