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86779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太阳病脉证辨治上,六、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 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病:病人,病证。 阳:阳证,(太阳,阳经)。 阴:阴证,(少阴,阴经)。 注意:无热恶寒与或未发热的区别。,七、辨寒热真假 原文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通大。 骨髓:深层,内在。 皮肤:表浅,外在。 注意:病人的外在表现与喜恶相矛盾时,应探求本质。 从 精神、面色、胸腹、舌象、语声、气息、口渴、二便、脉象等加以区别。,第二节 桂枝汤证 原文12:太阳中

2、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啬啬:“瑟”之通假字。寒秋之风声。畏怯貌。形容怕冷之状。 淅淅:拟声词,指风雨声。形容冷雨洒身、不禁其寒之状。 翕翕:聚合貌,以鸟之合羽状形容发热轻浅。,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辛温,温通卫阳而解肌祛风 芍药苦酸微寒,益阴和营 生姜助桂枝辛甘化阳, 大枣益脾和胃 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上五味,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3、。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 药后啜粥 2.温覆微汗 3.病差停服 4.未效守方 5.药后禁口,原文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三节 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与禁忌证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1. 桂枝加葛根汤证 原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升,以水一

4、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几几:紧固拘牵不柔和貌。 内:同纳,加入。 将息:调养,休息,养息。 葛根味甘性平,其作用有三: 1. 升阳发表, 助桂枝解肌祛风; 2. 舒经通络, 解经脉气血之凝滞; 3. 起阴气而润燥, 以缓解经脉之痉挛.,问题: 1.太阳病的提纲证是什么? 2.太阳伤寒与中风的异同点是什么? 3.中风的病机是什么? 4.桂枝汤的兼证包括哪些? 5.说出桂枝汤的组成和方药功效。,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素患喘息之人。 无宿疾鼻鸣(肺气不利

5、) 风寒迫肺 有宿疾喘(肺寒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 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行气平喘 杏仁苦温,止咳定喘 与35条麻黄汤之“无汗而喘”及63条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应鉴别。,3. 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漏不止过汗伤阳,卫外不固 恶 风卫阳亏虚,表邪未尽 小便难过汗伤阳损液,气化失司,津液不足 四肢微急,难以曲伸阳虚液损,四肢失于温煦滋养,桂枝三两 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6、,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制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二、桂枝汤证的变证 原文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气上冲正气犹能与邪抗争 与桂枝汤正气受挫,表邪仍在,不可峻汗 不上冲正不胜邪,邪陷于里 不得与之表邪入里 与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 枝 汤 误下后正气受挫,尚可与邪相争,表邪未解 气上冲 桂枝加桂汤 汗伤心阳,下焦阴寒之气上逆,发为奔豚,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 芍药汤主

7、之。 原文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脉促:脉象急促有力,非脉来数时一止之促脉。 阳盛,正邪相争 胸满 胸阳不振,阳郁不伸 微寒:脉微恶寒。 阳气不足 去芍药酸敛阴寒,非胸阳郁遏所宜 加附子借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表里双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胸阳不足所致胸满脉促, 温经复阳 去芍药之阴敛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表阳虚漏汗不止,留芍药以酸收,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反烦不解邪重药轻,正邪交争,邪郁不解 刺风池、风府疏通经脉 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原文4: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 (烦而躁)

8、烦 原文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烦而渴) 原文24: 烦而不燥,原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大汗出服药不如法,以至汗出太过(温覆令一时许,不可令如水流漓) 脉洪大汗出使阳气浮盛于外 原文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烦渴胃热津伤 脉洪大阳明里热蒸腾,鼓动气血 原文25: 阳气浮盛于外 ,表邪不解 大汗出,脉洪大 原文26: 邪入阳明,里热蒸腾,鼓动血脉(大汗出后),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 清阳明独盛之热 知母辛苦寒滑而润 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免寒凉之剂伤

9、胃 总结桂枝汤变证,三、坏病处理原则与桂枝汤禁忌证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原文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原文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坏病指因误治导致病情恶化,证侯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侯称其名者。 不中不适合。 知犯何逆知:明确;犯:违犯,侵犯;逆:违背,错误。意指辨明犯了怎样的治疗上的错误而导致相应的坏病。 识记住。,汗不得法 太阳病汗之 未遵服药宜忌 坏病 病重药轻 体质虚弱

10、 桂枝汤的三种禁例 表邪郁遏芍药之酸敛不利营阴之郁滞 湿热内蕴辛温助热,味甘助湿,湿热壅滞,胃气上逆 热毒内伏热毒壅盛,灼伤血络,四、太阳病轻证 原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清便:大小便。清同“圊”,厕所。 阴阳俱虚:表里皆虚。,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太阳病时日已久未愈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正邪交争,阳气进而邪气少 其人不呕邪未传少阳 清便欲自可邪未传阳明 可有以下三种转归: 1、脉微缓

11、脉由浮紧转为和缓,正复病邪欲去 2、脉微而恶寒脉弱无力,表里俱虚 3、面有热色当汗未汗,邪郁不解,阳气为之郁遏 身必痒邪郁卫阳,阳气不能宣发 不能得小汗出营阴为微邪所郁滞,原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形似疟,一日再发太阳病汗后余邪未尽,正邪相争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倒装句法,阳虚正气弱者禁汗。 27条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与23条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略有区别,何以得知?27条治用石膏之故。(以方测证当有心烦、口渴等症)证属表寒轻里热微。,桂麻

12、各半汤 桂二麻一汤 桂二越婢一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呈阵发性 表郁不解 均含桂枝汤 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 表郁轻 之略重者 之略轻者 里热微 辛温轻剂 辛温微剂 辛温微汗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麻桂各1/3 麻黄汤为前方之2/3 小剂石膏,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水饮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翕翕发热太阳经气中之阳气为水邪所郁遏 似表而实非表 无汗无表证,营阴未外泄 不可汗之 心下满微痛水邪凝结,里气不和 小便不利气化不利,水气内停 似里实而真非里实 下非所宜

13、方后注云:小便利,则愈。说明治疗本证的关键在于通利小便。,去桂枝历代争议颇多: 1.柯琴等:维持去桂。无汗非桂枝证;表里同病而以在里之水饮为主,故以苓、术、芍专治水; 汗下后邪不在太阳之经,已入太阳之腑。 2.医宗经鉴:去桂为去芍之误.去桂无以治表;去桂则方后注中“余以桂枝汤法煎服”无法理解;心下满微痛应去芍药之酸收. 3.成无己:不去桂.用桂枝汤以解外,加苓术利小便,以达表里双解之功.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本处“心下满微痛”(水邪凝结,里气不和)与21条之“胸满”(下后胸阳不振,阳郁不伸)应予鉴别。,原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

14、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味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表证夹里虚而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太阳表虚 小便数阳虚不能敛摄津液 心烦,脚挛急(筋肉拘急,伸展不利)阴液不足,心神不安,筋脉失养 得之便厥误汗更伤阴阳,阳虚不温四末 咽中干阴伤不润 烦躁,吐逆阳气亏虚,阴寒气逆 其脚即伸阴津恢复,筋脉得以濡润 谵语(疾而寐语也,即神昏妄言)胃热炽盛 重发汗,复加烧针汗为心液,阳随汗脱, 可致肾阳虚衰,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守)补中益气 辛甘合化为阳,复中焦之阳气

15、 干姜(走)温中复阳 芍药甘草汤 芍药酸苦微寒,养营和血 酸甘化阴,养阴复液解筋脉拘急 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 可用于各种平滑肌痉挛的病症胃肠,膀胱.输尿管等空腔器官,原文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经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当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筋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小 结,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

16、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转变,原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的证治) 太阳病,无汗恶风风寒外束,腠理闭郁,营阴郁滞 项背强几几邪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经脉失养 葛根汤 = 桂枝汤 - 桂枝、芍药各一 两 +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 葛根甘辛微凉,解肌退热解表 升津舒经疗项背拘急 入脾胃,升发清阳止泻利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利太阳经气运行 麻黄发汗解表,以治恶风无汗之表实 减桂枝、芍药经脉受阻,津液难以升达,麻桂同时重用虑其峻汗,故减之,金匮要略痉湿谒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寒束肌表,卫气闭塞无汗

17、 小便反少津液受伤 气上冲胸邪不外达,势必上冲 口噤不得语筋脉失养而拘挛 说明葛根汤能够:升津液 解外邪 舒筋脉,桂枝加葛根汤证 葛根汤证 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项背强几几 太阳风寒表证 均用桂枝汤 表虚中风 表实伤寒 汗出恶风 无汗恶寒 解肌祛风,生津舒筋 发汗解表,生津舒筋 加葛根 减少桂、芍,加葛根、麻黄,原文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原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合病:两阳经或三阳经同时发病。 自下利太阳之邪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非误治所致。 内犯胃腑,胃气上逆不下利但呕 风寒之邪涉及阳明 内迫大肠,传导太过自下利(非因里虚等)

18、 葛根汤解散风寒,升津舒筋 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推而广之,若胃肠俱受其累,呕利同时并见而非里热、里寒、里虚所致者,仍可投葛根加半夏汤治疗。,原文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误下后入里化热,里热挟表邪下利证治) 反下之应汗而下故曰反 利遂不止表邪入里化热,热迫大肠,传导太过 脉促表邪未全入里,邪正相争较为明显 喘表里之热逼迫于肺,肺失清肃。且肺与大肠相表里 汗出热邪蒸腾,迫津外泄 本条有两种解释,一为通读(成、汪),一为分两节看(程、刘),前者指表里俱热之下利,即发热恶寒头痛兼有心烦口渴尿黄利下臭恶粘稠肛门灼热等素至真要大论:“

19、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后者指前为表邪未解,迫于胃肠治用桂枝汤,后为里热下迫致利。 葛根解肌以散热,升清阳而治利 黄芩黄连苦寒直清里热,厚肠胃,坚阴止利 炙甘草和中缓急,协调诸药,风寒之邪内犯肠道,表实无汗葛根汤 下利,治用葛根 表证误下,外邪入里化热,热迫大肠;喘而汗 出葛根芩连汤,第二节 麻黄汤证 原文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头痛太阳经脉运行受阻,经脉不利 恶风发热卫阳被遏,正邪交争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风寒侵袭,经脉为之不利 无汗营阴郁滞,毛窍闭塞 喘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原文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阳明合病有大便硬,发热,目赤,鼻干等征象,非有腑实 喘而胸满风寒外束,肺气不利,非实邪壅滞胃肠 不可下即使大便硬,只可润之 原文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节 风湿证,1原文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