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8703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总论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总论2.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五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3.辩证与辨病相结合。,1、全面分析病情 就是说在辨证时,不仅要看到病证,还必须重视病人的整体和不同病人的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取得比较符合实际的辨证结论。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中医内科病证,可分为外感时病(包括伤寒温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二者各

2、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治应分别调整、恢复各自的脏腑功能。 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应按其寒热虚实、隶属脏腑的不同进行辨证。,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称为“同病异证”。如感冒一病,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 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称为“异病同证”。如水肿、腰痛、癃闭等不同的病证,均可出现“肾阳虚弱”的相同证候。 中医内科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均以证为名,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证在横的方面涉及到许多中医

3、和西医的病,如咳嗽,就是感冒、哮喘、肺痨、肺胀等许多肺系疾病常见的主证;胃脘痛是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的主证。通过辨证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给予相应施治。尤其是在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辨证取得疗效,解决问题。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如肺痨就是一个中医病的概念,虽有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耗伤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补虚杀虫的基础上再辨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辨病与辨证有机结

4、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二、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5.顺应异法方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8.重视调摄护理。,1、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联合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而组成的有机联合的整体系统,局部病变是整体

5、病理反应的一部分,因此,立法选方既要注意局部更须重视整体,应通过整体调节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这就是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 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系,不外去其有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还可以转化为水湿痰饮,阳盛也可转化为瘀滞燥结。故去其有余,有温、清、利、下等各种具体治法;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有补阴与补阳之不同。 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如攻邪时要注意勿伤正,补虚时注意不留邪,清热注意不要伤阳,散寒注意不要伤阴,补脾注意不要碍胃等。,2、

6、审证求机论治 就是要从整体和动态去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的征象,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证与病机,都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治疗疾病应遵从审证求机论治的原则,从疾病的本质入手,从根本上加以治疗。只要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一切复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同病异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例如,同是头痛病,就有外感头

7、痛与内伤头痛的区别。外感头痛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的不同。内伤头痛亦有肝阳上亢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之差别。治疗时应分别予以辛温解表、祛风胜湿、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活血通窍等不同治法,才会有较好的疗效。反之,若一见头痛,不求其本,不识其“证”,不知究其病机,概施川芎、白芷、吴萸、藁本诸止痛药物,则难取得满意疗效。可知,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 “异病同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如癃闭和遗尿虽系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疾病,但皆可因肾阳亏虚引起,故皆可予金匮肾气丸温肾助阳,癃闭病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

8、膀胱气化功能,遗尿病则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肾气的固摄作用。可知,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 同时,在同病异治时,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同一种病,证虽异但仍有“同”的一面。唯有如此,方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要求。,3、 明辨标本缓急治则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复杂,常常有邪正盛衰、病因病证缓急、旧病未愈新病又起、表证里证同在等等问题,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

9、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如鼓胀病人,重度腹水,致呼吸急促,难以平卧,二便不利,若正气可支,就应攻水利水,以治其标。待水消病缓,再予补脾养肝,以图其本。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如阴虚咯血,则咯血为标,阴虚为本。在咯血量不多,标症不急的情况时,当滋阴润燥以从根本上治疗咯血,阴虚之本得治,则咯血之标自除。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如水肿见咳喘、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恶寒等症,其本为肾虚水泛,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均急之候,必须用温肾助阳、发汗、利小便的治法,温里解表。,4

10、、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例如:张某 ,病之初起,其积未坚,治宜消散之;进入中期,所积渐坚,治宜软化之;转入后期,正气已虚,则宜攻补兼施,审其主次处理。,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的个体体质因素对疾病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季节、气候、地区、病人体质、年龄等不同特点而选用适宜治疗方法,这就是顺应异法方宜原则,具体包括因时治宜、因地治宜、因人治宜三个方面。,因时治宜:治疗疾病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

11、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因地治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称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7 先其治疗未病: 先其治疗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 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

12、施,阻断和防止病 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8 重视调摄护理: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调摄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精神护理、服药护理等。这些护理措施同样是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因此,也当辨证施护,随证而异。 如 对风寒表证,在应用解表发汗时,护理上不仅应避免病人再受风寒外袭,而且还要酌加衣被,给予热汤、热粥,促其发汗。 若属里实热证,在调护上则要注意多给清凉冷饮,保持室内通风

13、,衣着宜薄,且使大便通或以温浴降温,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概述,一、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在正气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 是自然界 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各体差异,虽在同 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辩证论治 一、风 风邪致病的特点有四: : 1.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14、,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疏泄: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风性善动: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4风性善行而数变: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常见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 等。,风邪证治简表,寒: 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可以在其它季节引起疾病。如盛夏贪凉,寒邪即可侵袭人体而发病,即前人所谓“阴暑”或“夏日伤寒”之类。寒邪的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寒邪伤肌表,

15、卫阳被遏,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所谓“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 ,伸曲困难,如痹证中的痛痹;或寒邪侵袭,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头痛等症。此即素问举痛论所说“寒则气收 ”。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等痛证。,寒邪致病证治简表,三、暑,暑邪致病特点有三:,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2、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

16、昏 迷,不醒人事等症。,3、暑多夹湿:,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 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暑邪致病证治简表,四、湿,湿邪致病特点有四,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2、湿性重着,“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证,症见面垢眵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3、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为病,多见淋浊,带下

17、,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但外湿伤人,又可与风邪相合,郁遏卫表,而致肢体酸重,肿痛。如湿毒浸淫肌肤,可出现多种皮肤病。,4、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 一定的联系,可以互为因果。,湿邪致病证治简表,五、燥,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 、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温燥: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燥邪的致病特点: 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又有燥邪上 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燥邪致病证治简表,六、火,火邪的致病特点有三:,1、火为阳邪

18、,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 表现为热证、实证,且最易耗伤阴津:可见高 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2、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 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状;火热太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等。,3、 火性燥动,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可见神昏谵妄、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可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失常症状,火邪致病证治简表,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概述 一、内生五气的概念: 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

19、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内风证治简表,二、内寒,1、病因病机,脾肾阳虚而生,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2、病变脏腑及临床表现,表现为脾肾阳虚的证候。,内寒证治简表,4、 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或口干口苦等。 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 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泻与痢疾。 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 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内湿证治简表,内燥证治简表,内火证治简表,第 四 节 脏 腑 病 证 辨 治 概 要,概述 脏腑病证的概念: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

20、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这就是脏腑辩证。脏腑辩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肺系疾病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证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实证有风、寒、热、痰、饮、瘀等证。 二辨主症 1、辩咳嗽,2、喘证,3、辩痰,4、辩咯血,5、辩失音,三、治疗原则 肺实者,宜疏邪驱痰利气。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两虚者,治当兼顾。,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二)实证,兼证,心 脏象与病能 一主血脉 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为血液循行的

21、隧道,营血行于脉道之中,全赖心气心阳的推动,使之周流全身,濡养机体。心病则可致血脉运行失畅,气血瘀阻,而出现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心主血脉的令一个表现为“其华在面”,故当心血不足时,则面白少华。 二藏神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心的气血旺盛,则精神充沛,思维敏捷;若心有病变时,则可导致精神神志异常,而出现失眠、健忘、昏迷、癫狂、痫,厥等病证,同时也可以引起其它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 三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故心病可反映在舌体和舌的功能异常。如色淡白无华,红绛少津,紫瘀不泽等变化,或舌体强硬,口舌糜烂肿痛等症,均与心的病变有关。,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心病

22、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证有阳虚(包括气虚)和阴虚(包括血虚)两类,亦可阴阳两虚并见。实证为痰、火、水饮、瘀血等病邪的阻滞,也可相兼为病。 二辨主症 1辨心悸、怔忡,2辨真心痛 此证由气血瘀滞,心脉痹阻不通所致。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但以实证为主。辨证应辨清寒邪、痰浊、瘀滞、阳虚的不同。 3辨昏迷、虚脱 昏迷:是指意识消失,神志不清的症状,多属邪实闭证,可见于温热病,真心痛等疾患的严重阶段,临床应辨清热闭、痰闭、寒闭。 虚脱:表现为神志烦躁不安而意识尚清,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大汗淋漓,呼吸短促,甚者神志昏昧不清,脉细微欲绝,多为阴阳衰竭,尤以亡阳为主。,4辨水肿 由于心阳不振而致脾失转输,肾失蒸化,

23、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而为饮,或泛溢于肢体形成水肿,其肿以下肢为甚,并可延及腹部,甚至全身皆肿,面唇紫绀,颈脉动,胸闷心慌,短气不足以息。 5辨失眠、健忘 两症常相兼见。多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或痰热上扰,导致阳不能入阴。,三治疗原则 虚证分别用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法。实证宜予清火、涤痰、化饮、行瘀法。若热陷心包者,当清心开窍。心神不安者,宜镇心安神。虚实夹杂,又须兼顾调治。,四、证治分类,(一)虚证,实证,(三)、兼证,脾 脏象与病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是指脾有运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其具体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

24、血津液,转输供养全身。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倦怠无力等症。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指脾将水谷中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而排泄于体外。若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二脾主升清 “升”指上升,是脾运动的特点。“清”是水谷精微和营养物质。所谓“升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经脉,四肢百骸。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脏下垂,脱肛等症。 三脾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能使血行脉道之中。若脾气虚弱,统摄失

25、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崩漏,紫癜等。,四脾主肌肉,主四肢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组织,四肢都要依靠气血的濡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身体健壮。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气血化源不足,则肌肉瘦弱,软弱无力,肢体倦怠,甚则发生痿软不用等症。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反之,脾虚气弱,则口中乏味,食欲减退,甚则不思谷味。若脾经湿热交蒸,则口舌生疮,或口甜口黏。其华在唇者,脾气旺盛,气血充足,唇色红润;反之,则唇淡无华。,1辨泄泻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 病机:为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 病程有久暴之分,性质有虚实之别。 急性暴

26、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内停,伤及脾胃,水谷清浊难分,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暖脾,难以腐熟水谷,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2、脘腹痛:,3、辨便秘,虚证:温中祛寒,温中益气。 三、治疗原则 实证:清热化湿,温化寒湿。 虚实夹杂:祛邪与补脾兼顾。 四、证治分类,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二)实证,(三)兼证,肝 脏象与病能 一肝主疏泄 表现有三: 是指肝具有调畅气机的功能。疏泄正常时,气血调畅,经络通利。若疏泄功能 失常,可使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因疏泄升发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头胀,目赤,易怒。 是指肝有疏土助运的功能。肝气能助胆汁泄注

27、于胃肠而促进脾胃的消化。若疏泄失常,肝木乘土,则脾胃运化不健。 是指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疏泄功能正常,则心情爽朗,精神愉快,思维敏捷。若疏泄失常,则性情急躁,或优柔寡断,甚则发生脏燥、郁证、癫狂等疾患。此外,妇女的月经与肝气之疏泄功能有关,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二、肝藏血、主筋: 肝藏血:肝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藏血,有利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勿使过亢而升腾,且对人体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肝的藏血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血虚证侯。 肝主筋:是指筋脉有赖肝血的濡养才能主持全身关节的曲伸转侧活动,故筋与肝密切相关。 若肝血虚不能养筋,则发生肢体麻木,手足振颤,甚则瘛

28、疭。,三、开窍于目: 肝的经脉上连目系,故目的视力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 若肝血不足,则泪少,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或夜盲; 肝经风火上扰,则目赤痒痛,羞明流泪; 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则目睛上视。,四、肝藏魂,主谋虑 魂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魂以血为其物质基础。 若肝血不足,营血亏损,则魂不守舍,从而发生惊骇多梦、睡眠不安等症状。主谋虑:谋虑属于精神意识活动的范畴,为肝所主。 胆主决断,肝谋胆断,则筹划周全。若过于谋虑,损伤肝体,影响肝用,则出现精神抑郁,优柔寡断。,二、辨主证 1、辨头痛,3、辩痉、抽搐,4、辨麻木,6、辨黄疸,一治疗原则 实证: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息风。

29、 虚证:滋阴潜阳。养血柔肝、养血祛风。,四、证治分类(一)实证,(二)、虚证,兼证,肾 【脏象与病能】 藏精 肾所藏之精气是脏腑阴阳之本,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肾的精气可分肾阴、肾阳。肾阴又称真阴,元阴;肾阳又称真阳,元阳,亦称“命门之火”。 主水 人体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有密切关系,但肾为水脏,主津液,是调节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其调节功能赖肾阴肾阳的互相作用。如阴阳偏胜,关门不利,开合失常,则发生小便异常,尿少,水肿,或多尿,遗尿等症。,主骨,生髓,充脑 肾的精气充养骨骼,生髓,上通于脑,故称为髓海。肾的精气充盈:则骨骼轻劲有力,思维敏捷。若肾精不足,则骨髓空

30、虚,在小儿则囟门迟闭,骨软行迟;在老人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若髓海失养,可发生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症状。 主纳气 肺司呼吸,但肾有助肺纳气的功能,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纳于肾,使呼吸均匀,以保证体内外清浊气体的正常交换。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即见动则气喘,呼多吸少。 开窍于耳 耳的听觉灵敏与否,与肾的精气盈亏密切相关。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听觉灵敏;反之,肾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或见耳鸣、耳聋,【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虚证:应辨别阴虚还是阳虚,阳虚包括肾气虚弱、肾阳不振、肾不纳气,阴虚为肾阴(精)亏虚。 本虚标实证:应辨肾虚水泛、阴虚火旺等。,二辨主症 辨腰膝酸软 肾

31、之精气虚弱,则腰痛绵绵,活动欠利,胫酸腿软,足跟疼痛,甚则骨痿足弱不能行走。寒湿侵肾,腰痛酸重。 辨耳鸣、耳聋、眩晕 肾开窍于耳,脑为髓海,肾精亏虚,不能上充于耳,则耳鸣耳聋且渐重,头昏目眩。 辨阳痿、遗精、月经失常 肾虚不能固藏精气,可见遗精,精少不育;女子则冲任不固,引起崩漏,或化源衰少,导致经少、延期、经闭、不孕。肾阳虚者,则有滑精或阳痿、早泄等。肾阴虚者,则导致梦遗。,辨淋浊、尿血;膏淋与尿浊,均为小便混浊如泔浆。 膏淋:初发多伴尿频急灼痛,属湿热下注,日久转虚,灼痛消失,症同尿浊。 尿血:为小便中混有血液,轻者如洗肉水,重者色殷红夹血块,多因肾阴亏虚,虚火伤络,或阳气虚衰,不能摄血所

32、致。 辨小便异常 阳虚阴盛:开少合多,不能化气行水,则尿少不畅,排出无力,甚至癃闭。 阳虚不能蒸水化气,肾气不能固摄:反而小便清长量多,尿意不尽或遗尿。 辨水肿 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如肾阳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水肿者,属阴水,症见水肿迁延,日久不退,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难起。,三治疗原则 虚证:“虚者补之”,当以补肾为主。 肾阳虚应补肾阳;肾阴虚用滋养肾阴。本虚标实者宜补泻兼施。,四证治分类,虚证,(二)本虚标实,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概述 一气血的概念及功能 1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

33、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气的功能有五,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 。,2血循行于脉道,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其生成虽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但和营气的参与及精髓的化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的主要功能是充养全身,使脏腑、四肢、九窍能各司其职。 3气和血,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滋生、相互依存。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对气有濡养和运载的功能。气血病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经络的每一种疾病中,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又都能反映出气血盛衰的不同变化。故治疗疾病,重在调整气血,平衡阴

34、阳。,辨证论治 一气病 辨证要点:气的病变很多,临床辨证当分虚、实。虚证为气虚、气陷、气脱;实证为气滞、气逆。 治疗原则:虚者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实者治以理气、降逆。,气病的证治简表,二、血证 辩证要点:一般可概括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五种。除血虚外。血热、血寒、血瘀属实,血溢有虚有实。 治疗原则:虚者当补血养血,实者当凉血、散寒、化瘀。,血病证治简表,三、气血合病 辨证要点: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四痰病 病因: 外感六淫,阻碍气化,津液凝结为痰; 七情内伤,郁结不畅,气不布津,液聚成痰;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醴,积湿生痰; 劳欲体虚,脾

35、肾亏虚,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为痰浊。 病机及病变脏腑: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肺气瘀滞,治节无权,则津液停聚而成痰;如脾运不健,则津液停积而生痰;如火衰水亏,蒸化无权,津液亦可转化为痰;此外,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津液亦可停滞而成痰。 痰成之后,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临床表现: 痰涎:指排出于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咯痰。 痰核、痰块:指凝集于躯体局部,呈有形之粒块状物。痰证;指流注于内脏或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痰象,如关节疼痛,拘挛麻木,精神失常等。 辨证要点: 痰的病证以本虚标实为多见。辨证应掌

36、握脏腑虚实,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根据痰的性质,采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之,寒痰宜温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 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痰病证治简表(一),痰病证治简表(二),五饮病 定义: 饮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产物,并常可转为致病因素。 病因病机:饮邪的产生,或因外感寒湿,或冒雨涉水,或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肌表,肺气不及输布,水津停滞,积而成饮;或因饮食不当,或贪食生冷,而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津液停聚而为痰饮;或因劳欲所伤,劳倦伤脾,纵欲伤肾,脾肾阳虚,水津失于

37、输化,停而为饮。 辨证要点:饮病辨证,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证。并应根据饮停部位、症状特点,分别虚实主次。 治疗原则:温化为主,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饮病证治简表,课外作业及思考题: 1内科疾病的辩治原则是什么? 2简述“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意。 3试述风入经络的症状、病机、治法及方药。 4内生五气的概念是什么?其各自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5脏腑病证的概念是什么?肺和心的病理表现有哪些? 6脾、肝、肾、胆、大肠、小肠、膀胱的病理性质及证候有哪些? 7气血津液的病理性质及临床证候是什么? 8内火的形成主要有哪些? 9简述内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10内生湿热是如何形成的?常见有哪些临床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