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电生理学(N3)2016.1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89522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电生理学(N3)2016.1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医学电生理学(N3)2016.1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医学电生理学(N3)2016.1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电生理学(N3)2016.1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电生理学(N3)2016.12.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脑电图 第一节 脑电图发展概要 脑电图是大脑半球的生物电活动,通过电子放大器放大并记录下来,呈节律性脑电活动,是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及其顶树突突触后电位同步综合波,并由丘脑中线部位非特异性核团(包括中央内侧核、中线核等)起调节作用,而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层各部间的兴奋或抑制刺激和反馈作用,决定着脑电活动的节律性同步活动。,1875年Caton首先用电流计从兔和猴的大脑皮层描记出直流电位和动物睡眠时或死亡前脑电活动的变化。 1924年Berger从人脑通过头皮上安放电极,描记出人类的脑 和节律电活动,且发现这些电活动来源于大脑皮层神经元,与血管和结缔组织无关,但与年龄、感觉性刺激和机体

2、生理化学改变有关,从而奠定了脑电活动在人类的解剖、生理基础。 1936年以后,脑电图学在全世界范围发展,开始为临床和科研服务。 自1924年Berger首先发现从头皮描记人类脑电活动以来,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脑电生理技术已不仅限于常规脑电图检测。1965年Cooley、Tukey等首先提出快速傅立叶转换计算法(FFT)将原来傅立叶转换速度提高了数十倍到上百倍,是目前常用的谱分析法。近20年来又发展了现代谱分析,即A-R模式,大大加强了对脑电短数据的处理能力。上世纪80年代初彩色显像技术问世以来,脑电生理的检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到目前为

3、止脑电生理检测技术已形成了一整套可以彩色直观显示、自动快速进行频谱及功率谱定量分析、时空定位、自动打印成像、大容量贮存、无纸描记及24h有线或无线长期监测、较强的抗干扰装置等完整检测系统,脑电生理检测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划时代阶段。 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脑电生理检测技术,有脑感觉及运动(磁、电刺激)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脑电位分布图(脑电地形图)、显著概率地形图、脑时域地形图、压缩功率谱阵分析、24h有线或无线长期脑电监测及分析系统、无纸脑电描记等。 上述各种检测技术均是在常规脑电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更精确地反映人脑功能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状态,使脑电生理的检测不仅应用于临床医学,且已

4、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深海医学的研究,使脑电生理检测技术达到丰富多彩、完善、客观而前途宽广的境地。但不论脑电生理新技术有多大的发展,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方面,脑电图的基本描记分析和结合临床实际对照,仍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二、决定脑波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如下: 1周期(波频Hz)的主要决定因素 (1)神经元回路的物理性:回路的长短及神经纤维的粗细,以及神经冲动经过突触的数目。如皮层丘脑回路电位周期长于短的皮层内回路。细纤维、兴奋传导速度越慢,则周期越长;兴奋通过突触时,时间将延迟。 (2)神经元的不应期:约100ms。 (3)神经元物质代谢速度:突触后电位是在物质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当达

5、到一定水平时,导致细胞放电送入回路中,代谢越慢则有长周期慢波,如老年人。 (4)大脑皮层神经元同步化和去同步化程度。,2波幅(V)的决定因素 (1)皮层神经元同步化和去同步化程度。 (2)皮层神经元数量及大小,人脑枕叶和中央区波幅高于他区,因枕叶皮层的颗粒细胞体积虽小,但数目众多。中央前区的细胞数虽不多,但细胞又大又长。 (3)神经元排列的一致性:皮层表面排列一致,有规则;第6层神经元多,但排列方向不一致,故波幅前者高,后者低。 (4)记录电极和皮层间距大则波幅低,如硬膜下血肿。 (5)神经元兴奋性:兴奋性高,波幅高,频率快,多见于树突的持续性去极化或轴突侧支抑制系统被破坏后。,第二节 异常脑

6、波概述 一、异常脑波产生的原因 异常脑波是脑机能的异常状态在脑电图的表现,其产生原因如下: (一)脑器质性病变。 (二)全身性疾病继发,特别是中毒、代谢病,导致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或机能改变。 1神经元树突基部侧棘的形态变化和该部的持续性去极化。 2神经元轴突侧支抑制系统被破坏。 3神经元数量减少。 4神经元物质代谢障碍。 5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 由于上述因素,导致脑波波率、波幅、波形、位相、出现形式、反应性的异常,产生各种异常脑波的出现。,二、异常波的分类及病因 (一)生理波病理化 1波异常 (1)广泛性波变慢,伴调幅差,多见于广泛性慢性脑功能低下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外伤、脑炎恢复期,各种病

7、因的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等。 (2)广泛性低电压(20v)或无波,见于重度脑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但正常人偶可见到。 (3)连续性全导联波,波幅增高,频率慢,调幅差,枕区前移,诱发波无反应,见于脑干受损又名昏迷。 (4)懒波:局限性波减少或缺如,频率减慢,左右差大于10,要注意硬膜下血肿。 (5)波局限性波幅高,双侧差大于2025或在50V以上。多见于脑功能亢进包括癫痫。 (6)枕叶以波光反应消失,可见于该部脑梗塞等。,2快波异常 (1)波幅高于30V (见于癫痫症,服安眠剂量不足、垂体功能障碍等)。 (2)限局性波幅增高,可见于颅脑外伤、外伤后癫痈、深部肿瘤等。 (3)局限性波幅下降或消失。

8、3睡眠波异常 纺锤波、驼峰波、K-综合,一侧减弱或消失。 (二)异常波 1棘波 时程在70ms以下,波幅高于100V,示皮层有超同步性放电。属短周期、高波幅阳性棘波者,最接近于病灶部位。但和一般诱发电位者不同在于前者是在慢波基础上产生,且有较长周期,而阳性棘波不能成为痫灶定位指标,一般属病灶远隔部位,孤立性棘波,散在出现,持续间隔短,一般不伴以临床症状及体征者,无定位价值。,2尖波 时程在70-200ms,波幅高于100V,阴性者多,可双相或三相,是因神经元同步化不足所致。另可因原发焦点在对侧半球或深部核团者,因传导时间较长所致。 3棘慢波 100-200V波幅,3Hz,常伴以临床症状,为癫痫

9、小发作的特异波,当局限出现时,示癫痫灶所在;但不规则者,且频率多变;棘波及慢波关系不规则者,则和痫灶元直接关系。6Hz方形波,可持续1-2s,多见于脑外伤后,精神运动性癫痫。在正常人中偶可出现,但波幅低。 4阵发性节律波 (不包括快波,均属慢波频段) (1)3Hz癫痫小发作。(2)6Hz同步者为精神运动性癫痫,可广泛或局限于颞区。(3)波范围、高频、连续、不受外界刺激影响。(4)高幅,波幅100V,多见于癫痫患者的额颞区。(5)14和6Hz阳性波 见于浅睡时,有的单独或同时出现。 高波幅和年龄有关,1岁以下只有6Hz阳性波,10-39岁则二波同时出现者占60-70,40岁以上则6Hz多见。 5

10、非阵发性异常波 散在或波,或局限出现者,多见于脑各种器质疾病,示神经元代谢低下。,癫痫的脑电变化 癫痫发作的典型症状是惊厥和意识障碍,但均为一过性的,难以及时观察和确诊,而在癫痫发作期间或发作时,多数病例可有特征性的脑电变化,因此,脑电图检查即成为癫痫的重要诊断手段。 一、癫样放电的基本波形 癫痫发作时或间期,脑电图上出现突发性的高波幅放电,称为痫样放电(epilepform discharge)。其常见波形如图。,1棘波(spike wave)时程在70 ms以下,幅度50-150V,波的升支及降支极为陡峭,可有单相、双相或三相,但以负相为主的双相多见,并呈单个或节律性出现,常见于颞叶癫痫。

11、一般认为出现高幅度、短周期的负向棘波的部位常为靠近癫痫病灶的部位。 2尖波(sharp wave)时程为70-200 ms,幅度100-200V。亦以负相为主,波顶较钝,升支较陡,而降支较缓,其与棘波均系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高频率放电的结果,但尖波可能是发生在癫痫病灶较深部位和同步化时间延长的场合。 3棘慢波综合(spike and s1ow wave complex)即在棘波之后紧随一个慢波,或次序相反,慢波时程达200-500 ms,幅度100-200V,有时也可出现多个棘波后紧随一个慢波,称为多棘慢波综合。 4尖慢波综合(sharp and s1ow wave complex)慢

12、波时程达500-1000 ms。 上述两种综合波,若局限性地出现在皮质某个部位,多为局限性癫痫,散在性者则多见于长期癫痫大发作而未能控制者;两侧同步性出现者多为小发作。 痫样放电的形式尚有多种,但基本上是以上尖波、棘波和慢波的不同节律的组合,脑电图中痫样放电的记录对癫痫的诊断及可能的癫痫灶的定位有重要价值。,二、痫样放电的发生机制 应用电生理学方法可以观察到癫痫发作时大脑神经元放电的某些特点,从而了解痫样放电的可能机制。 1神经元的高频放电正常时,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大多为每秒10次范围内,在人体或动物大脑皮质癫痫病灶区表面出现棘波时,用细胞外微电极可记录大脑皮质神经元爆发或短串冲动发放,频率

13、可达每秒数百次以上。用微电极做细胞内记录,则可记录到去极化和过度去极化电位。当去极化电位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即爆发短串动作电位,这种大幅度的去极化电位,可能由大量同步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而形成,也可能和各种因素(化学环境、代谢状态改变)影响下树突膜电位的不恒定有关。 2神经元放电的超同步化单个神经元的放电各有其本身的节律,当二群神经元中多数细胞倾向于共同活动而产生大致相同的放电节律时,即称为同步化(synchronization),而当这种共同活动达到极端,即出现所谓超同步化(supersynchronization)。癫痫样放电即因癫痫病灶及邻近区神经元放电节律的高度一致(超同步化),而表现

14、为高波幅的棘波或尖波。以上有关痫样放电发生机制的解释尚待深入探讨。,第四节 电极及导联联结方法 一、电极及其放置 (一)电极 电极是安置在头皮上用以导电的导体。常用电极有以下几种: 1银管电极:应用很广。一般银管电极接触头皮一端用纱布和棉花裹住,并有塑料座固定。银管电极最好一两个月氯化电镀一次,以减少干扰现象。测量时用丙酮、酒精擦拭头皮,使电极与头皮接触良好,将电极用橡皮带或松紧带制成的帽子戴在被试者头上,把电极压在相应部位。此种电极容易清洁、无痛,但长时间戴帽子很不舒服,又不易进行睡眠时检查。 2针电极:可以订购或自行制作。针电极是前端细小针5cm左右长,后面焊接导线。针电极最好用蒸汽消毒或

15、平时将针电极放置于75酒精中。在相应部位快速针刺至皮下。伪差少 ,方便,但不易消毒。刺痛不易被接受,尤其是儿童。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感染。头皮血管丰富在拔针时应稍加压迫以免出血。目前国际脑电图学会规定最好不用,因为:(1)局部感染;(2)AIDS病毒等感染;(3)因刺入深度不同故定位不准确;(4)阻抗高。 3粘连电极:此乃银制的小盘状电极。直径810mm,尾部焊接导线。应用时将头皮用丙酮、酒精擦拭干净,用导电胶固定,导电即可进行描记。方便、舒适、伪差少,任何病人均适合,尤其小孩、欠合作者,并对卧位病人方便,便于睡眠诱法,应广泛推广应用。在电极外面用纸胶布固定以免脱落。 小脑电极可用针

16、灸针,刺入后颅骨外小脑底部,即风池穴以取小脑电极。,(二)电极安置 1前额区:位于发线之上,并与瞳孔成一直线。 2中央区:位于鼻根与枕骨粗隆形成的连线与两侧外耳孔形成的连线之点(即百会穴)旁开3cm。 3中额区:位于前额区和中央区等距离之点。 4枕区:位于枕骨粗隆上及旁开各3cm。 5顶区:位于枕区与中央区等距离之点。 6前颞区:位于外眦和耳屏水平等距离之点。 7中颞区:位于中央区和外耳孔等距离之点。 8后颞区:位于乳突上枕区与中颈区等距离之点。,二、导联联系法 导联联系法,也就是脑电图的导联联系方式,对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什么样的导联联系法对脑电

17、图研究是极有实用价值的。一般脑电描记导联联系法分单极导联联系法及双极导联联系法。 1单极导联联系法 乃安放一个电极(作用电极)于某一皮质区域,另外一个电极于一侧耳垂或把两耳极联在一起并与地线连结更佳,作为无关电极。这种联系法,称为头皮-耳电极联系法,实际不是单极,也是双极导联联系法,因为实践证明从耳垂也能描记出颞叶下部发放的电活动。由于作用电极和所谓的无关电极距离较长,所描记出的电活动的波幅也较高,所以异常电活动的表现亦较明显,这是单极导联联系法的长处。但由于同样的原因,距离长则难免有干扰,因此定位性受到影响。,2双极导联联系法 双极导联联系法又称头皮-头皮电极联系法。系把两个电极安放在两个皮

18、质,两个电极相距约为3cm,不须接连地线,所描记出来的电活动乃来自两个不同皮质内的电位差,由于两个电极距离较短,描记出来的电活动波幅较低,但由于距离短而干扰小,所以定位比较准确。此外可以通过直线导联联系法、横导导联联系法、环导导联联系法及三角定位联系法所表现的形象倒置来定位。 (1)纵导导联联系法 从前向后相邻电极联接的导联联系法。分大脑左侧半球,大脑右侧半球的直线定位。 (2)横榜导导联联系法 从左向右相邻两电极连接的导联联系法。前额及颧骨划一条直线(称为前额线)。从中额至耳前点划一条直线(称为中额线)。外耳孔-中央-中线-中央-外耳孔(称中央线)。顶点-耳后点(称顶线)。枕点-乳突-直线(

19、称枕线)。 (3)环导导联联系法 沿着大脑外侧各两个相邻电极之点连接及两侧颞部两电极连接的联结方法。 采用多种导联联系法能提高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不能只从延长了描记时间来解释,而重要的是多种连结方式弥补了原来联结方式疏漏的部位。通常在单极导联联系、双极纵导联联系法脑电图不正常者,在横导、环导导联中脑电图不正常更为明显。,第五节 脑电图检查诱发试验及意义 脑电图诱发试验是指在安静、清醒状态下描记的正常脑电图,通过给予生理、物理或药物诱发,使潜在的异常脑电波被引导出来,或使原有的异常更加显著的方法。它是提高脑电图阳性率的重要手段。如果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诱发试验,作得准确,合乎标准,能进行全面充分完

20、整的描记,并能正确地判读,那么脑电图的诊断价值即便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不断问世的今天,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癫痫。关键是描记方法,而诱发试验的正确应用又是描记的关键。各诱发试验的方法如下:(1)睁闭眼实验; (2)过度换气实验;(3)闪光刺激实验;(4)睡眠诱发实验;(5)其他诱发实验:如颈动脉窦实验,颈总动脉实验,声刺激、低血糖诱发实验等。,第四章 听觉电生理 从感受细胞接受声音刺激开始,听觉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随有生物电活动。分析这些电活动对了解听觉过程的本质和听觉功能的状态都有重要意义。它们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

21、ntial)和动作电位。由声刺激引起的统称听觉诱发电位。 20世纪30年代初Wever等首先记录和描述了耳蜗的微音电位,揭开了听觉诱发电位研究的第一页。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入生理学领域,听觉电生理的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诱发电位的研究一直处在各个系统的领先地位,在神经生理学中很有代表性。,借助于计算机的叠加等处理,目前已可从体表或远场记录到起源于听觉系统的从听神经到皮层高位整合中枢各结构的诱发电位。形成这一优势的主要客观因素是声音的主要参数都较易精细定量、调节和控制,声电或电声的转换又可在很宽范围内保持线性关系,对计算机的应用极为有利;听觉系统各级中枢和通路的解剖结构较

22、清楚,也便于分析各种电位的起源。听觉的单位电活动与其他系统神经元有共性,本节只描述要点,着重介绍听觉诱发电位。,听觉(audition)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耳蜗以及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人耳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的传递,引起耳蜗中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使耳蜗螺旋器中的毛细胞受刺激而产生兴奋,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然后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2)中耳气导

23、: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仅当听骨链损坏时才起作用,但听觉敏感度要大为减低。,声 波,外耳道,鼓 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鼓室内空气,圆 窗,鼓阶外淋巴,(1)中耳骨导: 为正常听觉传音途径。,声 波,外耳道,鼓 膜,基底膜,2.骨传导 声波颅骨耳蜗壁蜗管内淋巴基底膜。 骨传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传导要低得多,当气传导明显受损时,骨传导才相对增强。助听器就是根据骨传导的原理设计的。,特点: 正常时:气传导的传音效应骨传导 传音性耳聋时:骨传导气传导 感音性耳聋时:气传导和骨传导都减弱甚至消失,1单位放电 听神经及中枢神经元都有程度不等的自发活动;它们对声音有无反应通常以放电是否增

24、多或减少来判断。有些单位在给声过程中放电增多,有些则只在给声开始时或结束后有反应(给、撤反应,)。有些单位对多种声音都有反应,另一些则仅对特殊的声音,甚至仅对声音某种特征有反应。有些单位对稳态声无反应,却对其参数的瞬态变化灵敏。,以刺激开始为准,把对重复多次刺激的单位放电在时间上的分布进行叠加,得出以时间为横坐标、放电数目为纵坐标的直方图称刺激时或刺激后放电直方图(PSTH)。,一、听觉神经元单位活动的一般特性,2调谐曲线及特征频率 多数听神经元对不同声频有不同的灵敏度。反应阈值(以声强的dB数表示)与频率的关系曲线称调谐曲线(tuning curve),典型的呈单谷型,与谷的最低点相应阈值最

25、小的频率,称特征频率(CF)。调谐曲线和CF反映该单位的频率选择性,调谐曲线越陡,频率选择性便越好,CF也易于确定。,3反应面积和Q10值 阈强度调谐曲线与某一高强度(如90dB)水平线间所围的面积称反应面积,意为频率和强度在反应面积内的声音都可引起反应。反应面积大,只笼统地表示频率选择性差,要准确定量评估可用Q10值:在该单位的调谐曲线上,从CF阈上10dB处作一横线,CF值除以横线与调谐曲线升降两臂交点的频差便是Q10值。调谐曲线越陡Q10越大,频率选择性便越好。,二、耳蜗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 在安静或声刺激时耳蜗可产生直流和交流的多种电位,统称耳蜗电位在动物

26、以从圆窗处引导最为方便。从外耳道处经叠加处理也可记录到,只是振幅较小。,特征 在一定声强范围内能与声刺激的频率、极性、幅度完全相同; 无不应期、无适应性、无疲劳现象; 对缺氧、温度下降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 是一种交流性质的电位CM无潜伏期,后效应很短。 CM的产生完成了声电换能过程,是听神经末梢兴奋的动因。CM能较好地反映感受器一级的功能状态,是听觉研究的重要指标。,1耳蜗的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 是起源于毛细胞的一种感受器电位,其主要特点是能较准确地复制刺激的声学波形,可跟上很高频率,显示听觉在时间上高度的灵活性。,2听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

27、d action potentials,CAP),是听神经所有纤维动作电位的总和,其波形因刺激声和记录部位而异。 听神经AP是一串先负后正的双相复合波(N1、N2、N3)。各波代表潜伏期不同的和起源部位不同的多组神经纤维的同步放电。是耳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电位幅度与声强、参与反应的神经纤维数目及放电的同步化程度有关。 CAP的振幅与声强不成线性关系,其反应阈值接近听阈,是听觉功能测定的有用的指标。,3总和电位(summating potentia1,SP) 是一种声诱发的直流的感受器电位,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它是多源电变化的总和,以源于外毛细胞的+SP和源于内毛细胞的-SP为主的直流电位。

28、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组合的SP可呈正或负。SP无潜伏期和后效应,阈值较高。通常与CM及CAP重叠在一起.,4蜗内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EP) 是蜗管内的直流静息电位,正常状态时一般维持在+80mV左右(以鼓阶处外淋巴的电位为0)。EP的产生和变化与蜗管内内淋巴中的K+含量有密切关系。,耳蜗内电位分布区域图,耳蜗示意图,-70-80mV,耳蜗内电位,+160mV,+80mV,特征: 耳蜗内电位是正值; 与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细胞膜上的Na+-K+泵: 泵K+入内淋巴量泵Na+回内淋巴量有关。 对缺氧非常敏感(因为Na+-K+泵耗能)。,毛细胞RP,耳蜗内电位,耳

29、蜗内电位,0电位,参照电极,探测电极,三、听性脑干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potentials) 从颅顶或乳突处可远场记录到来在耳蜗及各级中枢的声音诱发电位,其中潜伏期在8ms以内的一串早期反应称听性脑干电位(ABR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波形以用短声诱发的最为典型。 1人的ABR通常有5个波(短声诱发),波源于听神经,峰潜伏期1.5ms左右。后面各波一般认为依次来自耳蜗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及下丘。波较突出,最大振幅约1V(图2-4-2,F)。ABR的阈值接近听阈,是客观测听的常用指标。,2动物的ABR与人的大同小异。豚鼠的短声ABR

30、通常只有4个波,后面两波由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下丘3结构的电活动复合组成。豚鼠ABR以从颞区颅骨处记录较方便,最大振幅可达10V(G)。,四、皮质诱发电位(cortex evoked potential) 1听皮质的原发反应(primary response,PR) 多数动物的原发听皮质在脑颞区的表面,PR很易记录。人的原发听皮质卷进外侧裂内,PR因而很难从远场记录到。 从脑膜外或颅骨表面记录时PR的典型波形为正负双相或正负正三相,潜伏期10ms左右,反应总时程20ms到30ms,振幅可达300V。若将引导电极插至皮质的、层细胞的深度,则电位的极性倒转,该细胞层是电位的“源”。PR的阈值也可

31、代表听阈(图2-4-3,A-D)。短纯音的开始也可诱发PR,对其结束有时会有较小的反应(C)。纯音的调频则在开始和或结束时都常可诱发PR(D)。,2皮质慢反应(slow cortica1 response SCR)从颅顶可记录到来自皮质的一串多相的慢电位,出现在刺激开始后40ms至500ms或更迟,统称SCR,它是多源多级继发性的皮质诱发电位,反映皮质高级整合中枢的活动。SCR并非只对声刺激有特异性,起源不限于听皮质,也不限于皮质一个区域。对听觉研究,刺激开始后40ms至200ms的一段反应较为重要,典型的波形为正负正三相。第一正峰的潜伏期约50ms,负峰的潜伏期约90ms,最大振幅在豚鼠约5

32、0V(脑膜外记录),在人约5V(颅外记录)。对时程较长的声刺激,SCR有给和撤反应,SCR受心理影响较大,深麻醉时电位可消失。SCR是测定听阈较好的指标,其更突出的用处是测定各种听觉辨别阈:连续声某一参数变化的瞬间 能诱发SCR,最小的有效变量即可作为对该参数的辨别阈(图2-4-3,E-G)。,第五章 动态脑电图、脑电磁图、脑电地形图,第一节 动态脑电图 (dynamic electroencephalogram) 所谓动态脑电图是指在病人24h正常活动中进行脑电监测。24h脑电监测也有称为脑电Holter及Oxford,于1980年由英国伦敦国家医院神经科研究所的Quy研制成功。脑电信号可记

33、录在标准的录音磁带上,120min的磁带可以记录24h。任何发作事件均可在记录过程中加以标记,并在回放中寻找和检索。病人携带的记录装置为一整体结构且非常轻便,安装的电极和前置放大器均在头发下面,导线通过衣服与记录盒相连。许多病人在24h的记录过程中可以没有任何妨碍,如果病人或家属认为有了发作即按下按键以作为标记。,记录完成后,磁带在回放机荧光屏上进行回放,回放机可与标准脑电图机相连,任何需要的部分均可在脑电图纸上加以描记。回放机还可与计算机相连,将记录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与计算。近年来,回放机已逐渐计算机化,并配置了各种分析软件。24h的脑电信号可以作各种图形分析,其中包括脑电图的分析及睡眠分期

34、。这样,过去需要大量人力及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方便。 脑电24h监测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手段,用于癫痫及其相关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实现了脑电图在自然状态下的长时间监测。同时,这一检查无论对于医生和病人都是既方便又经济的。,第二节 脑电磁图 Cohen于1968年发现伴随脑电活动的离子流在头部产生了非常微弱的磁场,以后在1972年及1975年成功地测定了这一磁场,为脑电磁图的描记奠定了基础,近30年来,为了阐明脑电图(EEG)和脑电磁图(MEG)的关系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MEG技术的飞速进展,脑电磁地形图(MEG,tomographic mapping)为大脑

35、神经元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新的依据,证明这一技术较EEG更能准确定位。头皮EEG只能反映头表面的电现象,而MEG可以反映大脑深部电向量的位置和方向,而这一向量是由无数的电向量综合而成。现在,脑电磁图已由临床研究逐渐转向临床常规应用,一些国家的大型研究中心及医院相继配备了MEG,但由于价格昂贵,临床的广泛使用仍受到限制。,过去,成像技术一般是指形态和结构方面而言的,如CT、MRI等。随着PET的问世,代谢及功能方面的异常也能得到清晰的成像,脑电磁图病灶成像(electromagnetic source imaging)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能显示某一瞬间脑电磁场的状态,而且能反映其动态变化。不仅能显示一

36、个病灶,而且能显示多个病灶。 MEG与EEG均可以直接测定脑组织内的电变化,但MEG需要使用更多的电极(几十个甚至100个以上)。可以测定每1s内脑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并显示出其立体空间的图像,即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这一技术与 positron emissiont tomography(PET)联合使用已为大脑深部功能性病灶的无创诊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另外,MEG还能区别不同来源的电向量及不同性质的电位变化。EEG伪差往往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而MEG能够不受伪差的影响给临床以正确的诊断。对照研究表明,在一组EEG诊断困难的颞叶癫

37、痫病人中,大部分均能经MEG正确诊断,并能区分出病灶位于中央或外侧颞叶,经手术最后得到证实。 目前,MEG已成功地用于检测癫痫病发作及发作间歇期的病灶定位。还可用于检查轻度脑外伤、脑血管病、痴呆和精神疾患的功能诊断。另外,MEG在大脑皮层的功能研究,特别是感觉运动皮层的功能定位方面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第三节 脑电地形图 一、概述 脑电地形图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用于评定脑功能的一种先进的检查方法。CT、磁共振成像(MRI)的问世,大大简化了颅脑疾患的诊断过程,但这些方法主要是对形态结构变化的判断,而反映大脑机能变化的脑电图、脑诱发电位,在当今生理学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如何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去揭示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为揭示大脑的机能和脑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定等,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是目前生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关心的课题。 国外学者将这种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分析脑波的方法称作脑电信号的二次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