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1454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工程 )*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总 经 理:总工程师:审 定:审 核:技术负责: 目 录1 前 言1.1 工程概况1.2 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1.3 勘察依据及采用的技术标准1.4 勘察工作布置、勘察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1.5 几点说明2 场地地理位置、交通、气象、水文及周边环境概况2.1 场地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2.2 气象及水文概况2.3 周边环境概况3 区域地质概况3.1 地形地貌特征3.2 地质构造3.3 地震3.4 地层岩性3.5 水文地质条件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1 地形地貌4.2 地质构造4.3 地基岩土的构成与特征4.4 水文地质条件4.5 工程地质分区5

2、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5.1 地震安全性评价5.2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5.3 断裂构造活动性评估5.4 场地适宜性评价6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6.1 抗震设防烈度6.2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6.3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及分区6.4 地基土的液化判别6.5 软土震陷7 场地地基本岩土工程特性初步分析与评价7.1 地基岩土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7.2 地基岩土的工程特性初步评价7.3 桩端持力层适宜性和沉桩可能性评价7.4 场地岩土可挖性分级评价及填料性能评价7.5 土的胀缩性评价7.6 土壤电阻率8 岩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9 场地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及分区10 结论与建议l 附件部分1

3、. 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2. 波速测试报告3. 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4. 地球物理勘探报告5. F11断层活动性地球化学勘探报告6. 检验报告(岩矿鉴定报告)l 图表部分1.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图号:1-11-62. 土工试验成果表 图号:2-12-883. 岩石常规试验成果报告 图号:3-13-24. 岩石点荷载试验成果报告 图号:4-15. 土质化学分析报告 图号:5-15-26. 水分析成果报告 图号:6-16-217. 图例 图号:7-18.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0) 图号:8-19. 综合工程地质图(15000) 图号:9-110. 玄武岩、淤泥分布范围及建筑场地类别分区图图号

4、:10-111. 水、土腐蚀性分区图 图号:11-112. 玄武岩顶板等高线图 图号:12-1 13. 玄武岩底板等高线图 图号:13-114. 玄武岩等厚线图 图号:14-115. 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号:15-115-5816. 钻孔柱状图 图号:16-116-19217. 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图表 图号:17-117-4618. 探槽展示图 图号:26-126-219. 扁铲侧胀试验图表 图号:19-119-620. 承压水观测图表 图号:20-120-221. 土壤压缩试验综合成果 图号:21-121-722. 固结试验成果表图(普压) 图号:22-122-19623. 固结试验成果表图(高

5、压) 图号:23-123-1424. 固结试验成果表图(固结系数) 图号:24-124-9325. 三轴试验成果图表 图号:25-125-241. 前言1.1 工程概况1.1.1 *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是由*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单位)设计,并于2008年7月22提出勘察任务书(附件2),受*公司工程技术部(以下简称委托单位)的委托,我公司承担该项目的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程。1.1.2 *工程一期设计生产规模为1000万吨/年,主要包括自备电厂、原料场、海水淡化、中央水处理厂、制氧站、废钢堆场、烧结厂、石灰厂、炼铁厂、炼钢连铸厂、2030mm冷轧厂、2050mm热轧厂、17

6、80mm热轧厂、1750mm冷轧厂、1450mm冷轧厂、公辅设施、翻车机站、总降、化产、焦炉、高、焦煤气柜区、转炉煤气柜区、全厂仓库机修设施等,各拟建建构筑物分布区域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8-1)。1.1.3 拟建场地整平标高约为8.0m。1.1.4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本次勘察的范围约14.5km2。1.1.5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13.1.4条判定,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一二级,地基的复杂程度为一二级,故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1.2 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遵照现行国家、地区及行业规范、规程及标准的岩土工

7、程勘察技术要求,并结合拟建*工程总平面红线图(一期建设的范围),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介于工程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地质初步勘察之间的深度)。主要要求如下:1.2.1 对场地内各拟建地段工程地址条件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为优化建(构)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制定场地平整方案、确定主要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工程方案及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和建议。1.2.2 初步查明场地内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1.2.3 初步查明场地各土层厚度与分布,并对其特性作出评价,重点查明玄武岩分布与层厚(在平面图中以等高线表示)。1.2.4 判定地下水和土壤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8、建议。1.2.5 初步对拟建场地各岩土层作为桩持力层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对各类桩型(预制桩及钻、挖、冲孔桩)的成桩条件进行评价。1.2.6 在适当位置(如高炉、炼钢等)布置深度不小于150m的钻孔。1.2.7 搜集、整理已完成的拟建场地地震安全性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相关内容,对拟建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全面评价。1.2.8 对拟建场地内的断裂带进行稳定性评价。1.3 勘察依据及采用的技术标准1.3.1 勘察依据:1.3.1.1 委托单位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附件1);1.3.1.2 设计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附件2)及平面图;1.3.1.3 *工程防震研究院于二00

9、四年八月提供的广东*基地建设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1.3.1.4 *工程地质二00四年四月提供的广东省*基地项目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1.3.2 采用的技术标准:1.3.2.1 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3.2.2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3.2.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3.2.4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其中部修订;1.3.2.5 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3.2.6 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0、1.3.2.7 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3.2.8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1.3.2.9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1.3.2.10 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3.2.11 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YS合订本);1.3.2.12 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3.2.13 行业标准铁路工程物理勘察规程(TB10013-2004);1.3.2.14 行业标准氡及其子体测量规范(EJ/T605-91)1.3.2.15 行业标准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

11、03-91)1.3.2.16 行业标准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1.3.2.17 行业标准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3.2.18 协会标准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1.3.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1.3.3.1 GB/T19001-2000/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1.3.3.2 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1.3.3.3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1.4 勘察工作布置、勘察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1.4.1 勘察工作布置1

12、.4.1.1 为查明F11断裂的具体位置、走向、倾角和倾向等要素,主要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勘探CSAMT方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大功率电测深等物探方法辅以坑探、槽探及工程地质测绘;为判别F11断裂的活动性,采用了气汞浓度和土氡脉冲测量的方法。具体布置原则如下:a) 共计布置物探剖面线三条,每条剖面线长度2km,对称布置于断层两侧(垂直于断层走向);b) 每条物探测线上,分别采用三种物探方法(浅层地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电测深)进行探测。c) 化探测线共计四条,垂直于断层走向布设,点距5m,每条测线长3km,对称于断层布设。化探以气汞测试为主,辅之以土氡测试,其中三条测线长3km,一条长0.3

13、5km,对称于断层布设。化探以气汞测试为主,辅之以土氡测试,四条化探测线均进行了气汞测试及土氡测试。总计化探测线长18.7km。d) 具体测线位置详见“地球物理勘探报告”(附件5)和“F11断层活动性地球化学勘探报告”(附件)。1.4.1.2 为初步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对潜水水位主要以调查及搜集资料为主;对承压水采用钻孔观测的方法,预计观测时间一个水文年,目前已观测一个月。1.4.1.3 为初步查明拟建场地内地层结构、分布情况及其工程特性,采用钻探、取岩样、取土样、取水样、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方法。原则上勘探线主要垂直于地形线、地貌单元以及地质构造线布置,

14、勘探线间距为300m左右,勘探点间距为200m左右,同时兼顾平面上均匀性。确保每个地貌单元至少有一个勘探孔控制。1.4.1.4 勘探孔分为取土孔、标准贯入试验孔、取土标贯孔和静力触探孔四种类型。根据2008年7月22日审查意见,考虑到本勘察阶段特点以及本阶段勘察资料能在后续勘察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所有钻孔深度按60m考虑(深度从整平标高算起),且需满足进入硬塑状态粘性土层或密实状态砂层(标贯击数大于50击)不少于10m,另在高炉、烧结、炼钢、原料厂布置4个150m的超深控制孔以了解深部地层情况。静力触探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情况,主要布置在软土及风成海积砂地砂堤区域。1.4.2 勘察手段本次勘察工

15、作量的布置原则是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的有关规定、设计单位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附件2)、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重点与难点以及勘察阶段的特点确定的,本次勘察中以收集资料、工程地质调绘、物探及化学探测、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为主要勘探手段,辅以静探、坑探、槽探及扁铲侧胀试验等手段。1.4.2.1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方法以收集分析既有资料及现场地质测绘为主,工作内容如下:a) 调查、收集工程区域已有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航运、水利、交通等资料。b) 搜集拟建厂址区海潮资料等。调查地下水类型、基本特征、补给来源和排泄条件。c) 研究地貌的基本特征,划分地貌

16、基本成因类型和成因形态类型,分析其与基底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的关系。d) 采取追索法与穿越法相结合,对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尤其是玄武岩层、软土层)、地下水露头和不良地质作用等特殊地质点,采用仪器进行定位。e) 调查可液化土层及新、老堆积土、特殊土工程地质特征。f) 对规划的厂址地段开展工作。测绘精度按1:2000比例尺进行,成图按15000比例尺绘制。1.4.2.2 物探及化学探测a) 本工程主要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大功率电测深法和地震法等物探方法以确定断层的通过位置、埋深及宽度等。b) 采用土氡脉冲及气汞浓度测量等化学方法,以判别通过场地的F11龙水岭笔架山断裂的活动性。1.4.2.3

17、 勘探a) 钻探:目的是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并在钻孔内进行取土、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水上钻探措施主要根据拟钻探海域水深情况而定。对海水涨潮水深大于5m、退潮水深大于3m的地段采用300吨水泥船作为水上钻探平台;对于涨潮水深小于5m,退潮时水深小于3m的海域则采用油桶扎排作为水上钻探平台。b) 探井、探槽:目的是查明、追索地层结构及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c) 取岩土样:目的是取得室内试验所需的试样。对淤泥、淤泥质软土采用薄壁取土器,对其它土层采用常规取土器采取土样,对砂样采取环刀取砂器采取原状砂样,在代表性岩芯中采取岩样。为评价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场地内选取代表性土样进行地基

18、土腐蚀性试验。d) 取水样:目的是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为初步查明地下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水腐蚀性分布规律,在场地内各地貌单元选择代表性的地段采取水样,并尽量在已有民用水井中取样,以保证所取水样具有代表性和取水质量。 e) 标准贯入试验:目的是判别土的状态、密实程度,判断沉桩的可能性。f) 静力触探试验:目的是划分土层,判定饱和砂土、粉土的液化势及液化等级,评价地基土承载力,选择桩基持力层、确定桩侧摩阻力和判断沉桩的可能性。g)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目的主要是判定残积土、强风化玄武岩等的分层界线,评价其地基岩土承载力。h) 扁铲侧胀试验:目的是判别土类、确定粘性土的状态,

19、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等。i) 波速测试:目的是测定场地土内各地基土层的剪切波速,为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划分提供依据。j) 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为初步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设置两个长期观测孔,监测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主要是针对承压水,观测时间需一个水文年。1.4.2.4 室内岩、土、水试验室内岩土水试验项目如下:a) 岩石常规物理性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提供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b) 岩矿薄片鉴定:确定岩石的名称。c)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项目:含水量、重度、比重g,粘性土液限L、塑限P,粉性土、砂土及Ip 12的粘性土的颗粒分析。d) 固结试验:测定土层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提供压缩系数表

20、、ep曲线及拟建场地各土层的压缩曲线,根据土层埋深确定加荷压力值。当加荷压力大于0.4MPa时,采用慢速法。e) 直剪(固快)试验:提供各土层固快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K和内摩擦角K值)。f) 直剪(快剪)试验:提供各土层直剪快剪强度峰值指标(粘聚力CK和内摩擦角K值)。g)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提供上部软弱土层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h)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提供上部地基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灵敏度。i) 渗透试验:主要提供上部土层水平和垂直渗性系数。j) 静止侧压力系数:主要提供上部土层静止侧压力系数K0。k) 自由膨胀率、自由膨胀力:主要是确定老粘性土层的膨胀性及膨胀潜势。

21、l) 填土的击实试验:测定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量,对以场地土作为回填土的性能进行初步评价。m) 砂土休止角:主要是确定砂土的抗剪强度。n) 土的腐蚀性评价:主要是确定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o) 水质简分析: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4.3 完成的工作量1.4.3.1 本次外业钻探工作是由*于2008年7月28日9月10日负责完成,其中300吨钻探船钻探时间为2008年8月15日8月29日,油桶扎排钻探时间为2008年8月15日9月5日。1.4.3.2 现场静力触探、扁铲侧胀试验、波速测试、电阻率测试及物探、化探工作是由*于2008年8月1日9月3日负责完成。1.4.3

22、.3 室内岩、土、水样的试验分析工作是由湖北中冶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原中冶武勘院检测中心)于2008年8月5日9月20日负责完成的。1.4.3.4 勘探点的测量工作由*负责完成的,所采用的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1.4.3.5 本次勘察完成的工作量汇总于下表(表1.4.3.5)完成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1.4.3.5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1工程地质测绘Km224.2精度1: 2000,成图1:50002物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个268含试验点21个电测深法个92最大AB=2000m地震勘探法km6.15反射多次覆盖3化探气汞深度测量点/km/条3740/9.35

23、/4土氡测量点/km/条3740/9.35/44钻探陆域钻孔m/个10885.72/169上部填土下套管,其下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海上钻孔(油桶扎排钻探,共计22个工作日)m/个1029.85/17海水部分采用下套管的方式钻探、退潮时水深小于3m,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海上钻孔(300吨钻探船,共计15个工作日)m/个303.6/5海水部分采用下套管的方式钻进,退潮时水深大于3m,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探井个83长、宽、深各0.5m探槽m/条6/2长3.5m、宽1.0m、深1.5m5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m/孔1146.00/46双桥扁铲侧胀试验次/m/孔516/105.40/6标准贯入试验次3866重型动力触

24、探试验次/m14/1.4波速测试m/孔631.0/12地下水长期观测m/孔/台班85/2/30目前已观测一个月6取样取原状土样件67薄壁取土器取样取原状土样件750常规取土器取样取原状砂样件6环刀取砂器取扰动样件982颗粒分析取扰动样件43击实试验、腐蚀性试验、砂土休止角取岩样组40其中柱状岩样29组、块状11组取水样组41地表水、地下水7室内岩土水试验岩石物理常规试验组40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组29饱和状态岩石点荷载试验组11165点岩石薄片鉴定组9含水率组1789容重组825比重组841液限组819塑限组819颗粒分析组982直剪(固快)组150直剪(直快)组571固结组563压力加至P=

25、400KPa组77压力加至P=800KPa组93压力加至P=1600KPa高压固结组54压力加至P=4000KPa先期固结压力组54压缩指数组54渗透系数组270水平及垂直各135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组46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组52应变法、测灵敏度静止侧压力系数组51土壤电阻率测试次/件34/17膨胀性试验组12固结系数组248垂直水平各124组天然坡角组30水上水下各15组填土击实试验组6最优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土质化学分析组22水质简分析组41地表水、地下水8测量组日40收放勘探点240个9利用钻孔m/个489.95/111.5 几点说明1.5.1 受图幅的限制,本次勘察工程地质测绘按1:20

26、00的精度要求进行,但按1:5000成图。1.5.2 本次勘察方案和工作量是由我公司根据勘察技术要求和现行有关规范拟定,委托单位和设计单位于2008年7月22日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审核,经过调整和完善后实施的。1.5.3 本报告利用了我公司2007年6月提供的*有限公司球团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初步勘察阶段)中7个钻孔的资料和2008年三月提供的*限公司球团项目料场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中4个钻孔的资料,所有勘探孔编号前面均冠以“L”表示。1.5.4 本报告采用的是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采用的测量仪器是中海达V8型GPS,仪器编号0881388及0880

27、617。引用控制点和成果如下表(表1.5.4):引用控制点及成果 表1.5.4序号控制点编号XYH1w172329994.62537448175.1837.4932w272329289.34737447410.9408.7043w282329289.3437447660.8658.6544w292329289.35637447929.0119.0385iv93132328854.10737448196.89529.8906iii07032330081.18137446886.96614.1901.5.5 本报告书中“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15-115-58)和“钻孔柱状图”(图号:16-11

28、6-192)上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均以现场实测值表示。评价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进行了钻杆长度修正、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进行了杆长与锤击数双向修正,本报告书表7.1.2-5中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和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为修正后的统计值。1.5.6 因“岩石点荷载试验成果报告”先于“检验报告(岩石薄片鉴定)”提出,故“岩石点荷载试验成果报告”中的凝灰质砂岩未按岩石薄片鉴定报告调整为蚀变沉凝灰岩。1.5.7 由于在勘察期间,本工程项目征地工作尚未完成,受房屋、虾塘及经济作物等的影响,部分钻孔进行了移位钻探。1.5.8 受场地条件的限制67和90号钻孔改为静力触探孔,

29、编号分别改为K67、K90。1.5.9 受当地农民的阻挠,本次勘察未能完成30、45、46、57、58、59、109、190共计8个钻孔施钻工作。1.5.10 本次海域部分钻探过程中,共投入一艘300吨水泥船、二个排(油桶扎成),共计三个钻探工作平台及三艘交通艇。1.5.11 海上部分共有22个钻孔,其中水深较大的21、22、23、24、25号孔共计5个钻孔是在300吨水泥船上完成的,其余26、27、28、29、36、37、38、39、40、41、42、43、44、51、52、93、94号钻孔共计17个钻孔是在以油桶扎排上施钻。1.5.12 由于地下水位观测时间需要一个水文年,该项工作目前仍在

30、进行之中。1.5.13 为使图幅简洁美观,未将探井及探槽点位表示在勘探点平面图上,仅在表1.4.3.5中将工作量表示出来。1.5.14 鉴于原定测线处覆盖层偏厚,可能影响化探效果,故在覆盖层相对较浅的龙水岭北侧增加了测线。1.5.15 与利用资料地层关系对照表地层代号(球团)地基土名称(球团)密度或状态(球团)地层代号(本次)地基土名称(本次)密度或状态(本次)备注0冲填土松散1冲填土松散2砂性土素填土松散稍密2素填土松散本次将砂性土素填土与粘性土素填土合并为素填土一层3粘性土素填土松散稍密4淤泥流塑淤泥流塑1中砂松散2中粗砂4淤泥流塑1淤泥粘土夹碎石可塑粘土夹碎石1玄武岩强风化1玄武岩2玄武

31、岩中风化2玄武岩1粘土软塑1-0粘土软塑2粘土可塑1-1粘土可塑3-1中粗砂混粘性土松散稍密1-2含粘性土中粗砂稍密3-2中粗砂混粘性土中密1-3含粘性土中粗砂中密1粘土可塑硬塑2-1粘土可塑硬塑本次将球团1细分为2-1、3-13-1粘土硬塑坚硬2中粗砂中密2-2含粘性土中粗砂1.5.16 在本报告之前提交的中间资料若与本报告不一致,以本报告为准。2. 场地地理位置、交通、气象、水文及周边环境概况2.1 气象及水文概况拟建场地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气候特征表现为风害多、雷暴频、夏长而冬短、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根据*气象台资料:2.1.1

32、 本区多年平均气温23.5,7月最高,平均气温32.4,极端最高气温38.1,1月最低,平均气温15.6,极端最低气温2.8。2.1.2 多年平均降雨量1556mm,4-9月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0%,秋夏间雷暴雨较多,最大日暴雨量为199.4mm,最大时暴雨量为114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冬末和春季有雾,主要集中于12月至次年4月,多年平均有雾天数24.9天,最多52天,最少11天;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774.1mm,7月蒸发最强,多年月蒸发量达213.0mm,且旱季节蒸发量比降雨量大。本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日约95天。2.1.3 拟建场地属东南沿海台风7区,季节风较明显,4-9月

33、盛行东风、东南风,10月-次年3月盛行北风、偏东风,全年最多为东风和东南东风,强风向为东风和东北东风,年平均风速为2.5m/s;6-11月为台风(热带风暴)季节,其中7-9月较多,登陆机率达46%,会引发风暴潮灾害。历年*登陆台风(热带风暴)(登陆中心最大风力8级以上)平均每年约0.8次,最多年份有3次,其中1996年9月9日的15号台风,极大风速达57m/s。2.1.4 陆地水文2.1.4.1 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以源近流短的季节性谷溪流为主,具有长年流水的溪流仅有场地中部的坑里水和蔚律水。坑里水发育于东简镇东南北界、南岭一带,向北流经东简镇东南侧、西边村西侧、坑里村东侧后汇入坑里港,全长约

34、6.5km,坑里村附近出口流量约2.0L/s;蔚律水发育于龙水岭北侧大村附近,向北西流经衔头、蔚律西,于西头坡东北侧流入蔚律港,全长约3.7km,西头坡东侧的流量约80L/s。2.1.4.2 场地内分布有那洋水库、厚皮山水库及衔头塘等水库,水量充沛,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蓄水量动态变化较大。2.1.4.3 场地东北角沿海一带砂堤砂地,大部分已开发为对虾养殖场,分布大片咸水虾塘。2.1.5 海洋水文2.1.5.1 海水的的温度海水一般呈黄褐色-绿黄色,透明度秋季比春季差。水温随季节而变化。根据硇州海洋站多年(1960-1991年)水温实测资料,多年平均水温在17.429.0,月平均最低水温

35、为2月(17.4),极端最低水温为11.9,月平均最高水温为7、8月(29.0),极端最高水温为34.6。具体详见“多年平均月水温变化表”表(表2.2.5.1)多年平均月水温变化表 表2.2.5.1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值17.517.419.423.127.228.729.029.028.826.523.319.62.1.5.2 潮汐和潮流a) 潮汐和潮流特征本海区潮汐和潮流均为不正规半日潮,其特点是在一天中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相邻两次高潮和低潮的高度都不相等,涨、落潮历时也不相等,随月球纬度的增大,潮汐日不等现象越显著。b) 潮位与潮差本海区多年实测平均海平面高程介于-

36、0.12-0.35m(1956年黄海高程系,下同)之间,逐年平均海平面波动值介于0.130.30m之间;历史最低潮位-2.54-2.82m,平均最低潮位-1.23m,历史最高潮位3.194.53m,平均最高潮位0.540.95m;历史最大潮差4.185.45m,多年平均潮差1.762.15m,且多年平均潮差逐月变化大体相同,其月最大平均值与最小平均值之差在0.150.20m之间,在同一个月中,一般以朔望大潮潮差较大,上下弦小潮潮差较小。c) 潮流运动形式及流速在场区附近海域,受岛屿和沿海地形的影响,潮流运动形式为带有旋转流的往复流。旋转方向以顺时针为主,往复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潮流流速表层

37、在0.691.06m之间,底层流在0.730.99m之间。余流大小受风场、地形及沿海泾流等因素影响,春夏季一般盛行东南风,余流方向多为西北-西向,表层余流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分别为0.060.23m/s和0.020.09m/s;秋冬季,余流方向为南-南东向,余流速度表层为0.080.20m/s,底层流速为0.040.08m/s。2.1.5.3 波浪a) 波浪的特征本场区附近海域波浪以风浪为主,受风场控制,波浪方向以东北东向为主,次为南东及东向,偏西向波浪极少出现,而涌浪分布大体与风向相同。b) 波高受季风和地理环境影响,波浪多呈单峰型。以北-东向波高较大,年平均为1.01.2m,峰值多出现在北东

38、和东北东向;而南南西-北西向因风速较弱,平均波高只有0.40.6m。最大波高一般出现于偏北和偏东向范围内,最大波高可达7.09.8m,南南东-西-北西向范围内,最大波高一般在3.1m以下。c) 波浪周期变化场区附近海域内,波浪多年来平均周期为3.6s,其中夏季(5-8月)平均周期为3.23.3s,最小值出现于8月,冬季(10-3月)平均周期为3.7-4.1s,最大值出现于11月份。而月最大波浪周期一般出现于台风活动频繁的季节(7-11月),波浪周期可达9.6s以上。d) 风暴潮风暴潮是热带风暴或台风与天文大潮重合而引起的增水所致。而本场区热带风暴频繁。据历史资料记载,1951-1992年间登陆

39、的热带风暴(指中心风力大于等于8级)共有32次,引发风暴潮4次。2.2 周边环境概况2.2.1 建筑物拟建场区内及周边存在的建筑物主要为民宅、LPG油库及砖场等。建厂时涉及到的主要民宅主要分布于东简镇坑里村、西头坡村、北海村、番昌村、水源村、风口村、衔头村、西边村共八个自然村。2.2.2 文物及保护物拟建场地内除分布有灯塔外,未发现有文物及其它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2.2.3 矿产拟建场地内除零星分布有采石场和采砂场外,无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2.2.4 地下管线拟建场地主要为村落及农田,无地下管线,目前可不考虑地下管线的影响。3. 区域地质概况3.1 地形地貌特征本区区域地形总体上为北高南

40、低,*由北向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剥蚀残丘和海岸等地貌。3.2 地质构造3.2.1 场地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南褶皱系雷琼断陷盆地的东北部。早古生代,场区处于地槽发育阶段,形成一套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志留系末爆发了加里东运动,使寒武系岩层(雷琼断陷盆地的基底)遭受强烈褶皱,加里东运动之后,雷州半岛长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没有接受沉积,至三叠纪印支运动发生,雷州半岛北部局部地区有中、酸性岩浆的侵入,三叠纪末燕山运动爆发,造成以北东走向为主的褶皱和断裂,如“区域地质构造图”(图3.2.2)中的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基底断裂均在这个这个时期形成。燕山运动晚期,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白垩系断陷盆地的沉积并伴有中、

41、酸性岩浆的侵入和火山的喷发,喜马拉雅运动期,近场区仍处于断陷状态,接受沉积,在基底控制下,形成雷琼断陷盆地。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初,一些断裂复活,导致晚第三纪地层倾斜和玄武岩浆的喷发。第四纪以来,近场区以差异的间隙性升降为基本特征。总体来说,断裂的活动和玄武岩的喷溢强度都有减弱的趋势。3.2.2 场地附近区域地表均被第四系沉积层或玄武岩及其风化残积层覆盖,构造形迹出露不明显。根据物探布格重力、航磁、卫片解译、火山活动及深孔钻探等资料推测,场地附近区域构造主要由北东向及北西向基底断裂组成,次为东西向及南北向基底断裂,均为隐伏状,构成网格状构造格架,详见“区域地质构造图”(图3.2.2)。区域地质构造

42、图 图3.2.23.2.3 在新生代,基底断裂主要呈不均匀的断块活动,控制基底局部断陷和断隆形成,并控制沉积作用、火山活动、地震及形成地热异常区。部分还控制着*断陷和东山断陷的边界,但晚近期活动不明显,不会对工程构成威胁。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描述如下:3.2.3.1 北东向基底断裂主要有F1-F7共7条断裂,走向40-60,推测F1、F3、F6倾向东南,其余倾向东北,倾角均较陡。断裂主要形成于燕山期,为压剪性;新生代断裂呈不同程度的张性或张剪性复活,控制沉积作用及基性火山喷发。断裂现今仍有活动,控制了部分海岸线、海叉和河流的延伸方向,是主要的控震和发震构造,也是形成地热异常的主要热源通道之一。3.2.3.2 北西向基底断裂主要有F8-F14共6条断裂,走向310-325,推测F8、F9、F12倾向南西,其余倾向北东,倾角均较陡。断裂主要形成于燕山期,为压剪性;新生代呈张性或张剪性继承复活,活动性较强,是控制新生代沉积作用及火山活动的主要构造,也是现今主要的发震构造和地热异常的主要热源通道。3.2.3.3 东西向断基底断裂主要有F15、F16两条,推测F15倾向南,F16倾向北,倾角均较陡。形成于燕山期。新生代以张性活动为主,对沉积作用及火山活动有明显控制作用。3.2.3.4 东山头断陷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