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2531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麻痹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儿麻痹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儿麻痹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儿麻痹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麻痹症.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儿麻痹症,演讲:吴会东 学号:0843055051,论述点,什么是小儿麻痹,病因学,迹象与症状,治疗的目的,矫形器的干预治疗,小儿麻痹学名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病毒主要损害脊髓的前角细胞,造成肌肉松弛性麻痹,从而引起肢体或躯干的肌肉瘫痪,弛缓、麻痹瘫痪、萎缩变细和丧失运动功,由于肌力不平衡造成肢体畸形,是一种常常留下终身残疾的急性传染病。,什么是小儿麻痹?,脑干 :大脑、中脑、延髓、小脑 等 脊髓 :以运动神经细胞为主,涉及范围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

2、c contents.,小儿麻痹患者,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皮肤粘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病因学,少部分患

3、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脊髓灰质炎最突出的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

4、(本病毒具嗜神经毒性),病灶有散在和多发不对称的特点,可涉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以脊髓损害为主,脑干次之,尤以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变最显著。脊髓以颈段及腰段的前角灰白质细胞损害为多,故临床上常见四肢瘫痪。大部分脑干中枢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都可受损,以网状结构、前庭核及小脑盖核的病变为多见,大脑皮层则很少出现病变,运动区即使有病变也大多轻微。,偶见交感神经节及周围神经节病变,软脑膜上可见散在炎性病灶,蛛网膜少有波及。脑脊液出现炎性改变。无瘫痪型的神经系统病变大多轻微。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

5、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病前迹象,轻型,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呕吐,腹泻、脸红、多汗,接着出现嗜睡等,全身不舒服。经过3-7天以后出现麻痹,常见的部位是下肢。麻痹出现后1周,如果不继续发展,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重型,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无前驱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

6、呼吸衰弱,吞咽困难,不能咳嗽,鼻反流,发声时带鼻音。,症状及原因,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主要表现为肌肉麻痹和肢体瘫痪。下肢瘫痪比上肢瘫痪多见,肌肉的麻痹和肢体的瘫痪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造成各种各样的肢体畸形残疾。这些残疾的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定、双侧肢体不等长等。例如以下肢来说。两侧肢体不一样长,患肢细小、走路瘸。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甚至形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脚也可以发生各种畸形,例如走路时脚跟不能落地或脚尖不落地,也可能是足内翻用脚背外侧走路等。另外,身体其他处也可发生畸形,如上肢的畸形、脊柱的弯曲畸形、骨盆

7、的倾斜畸形等等。,特点,(l)患儿出生时正常,病发生在6个月以后,先发热,伴有腹泻,然后出现肌肉瘫痪。 (2)肌肉瘫痪可以发生于全身各处肌肉,以下肢肌肉最常见,一般是单侧下肢。 (3)肌肉瘫痪为软瘫,多为部分性和不对称性。 (4)发病年龄愈小,肢体畸形愈严重 (5)病程长的患者,瘫痪肢体出现萎缩,肢体缩短,正 常反射减弱或消失,而健侧肢体显得更加强壮 (6)患肢血运差,皮温低。 (7)患者智力正常,感觉正常。,早期来看,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两边的力量不平衡,内侧有力,外侧无力,就会发生足内翻。 患肢关节

8、周围的软组织挛缩,造成畸形。比如膝关节后面的软组织挛缩,就会造成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 不正常的行走等负重活动,加重畸形。比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软组织挛缩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纠正的,但是患者不了解这一点,而是在不正常姿势下继续行走或做其它活动,就会使畸形加重;相反,如应用夹板把肢体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势,就可防止畸形的发生。,4. 肢体的废用不活动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发病后患儿肢体瘫痪,不活动,而肢体的生长发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肢体瘫痪不活动的结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肌肉及其它软组织的发育迟缓,甚至退化,而出现患肢短小、细瘦、关节松弛,甚至发生脱位。 5. 长期不良姿势的维持是产

9、生肢体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患儿瘫痪后长期盘腿坐位,就会造成髋、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长期胸、腰挺不直的弯曲坐姿就会造成脊椎弯曲畸形等。,晚期来看,1肌力的失衡:正常的肢体,一部位的伸肌和屈肌、内收肌与外展肌、内翻肌与外翻肌等,均处于对抗而平衡的状态。当某一部位、某一组肌肉发生瘫痪,而对抗组肌力正常,则生理性平衡受到破坏。初期随着肌肉的单向运动收缩,久之则发生肌肉、筋膜和关节囊等软组织萎缩,进一步发展为骨与关节的畸形。 2.肌肉、筋膜的变性:由于肌肉长期瘫痪,肌肉发生变性,筋膜增厚、挛缩,导致肢体畸形。,3不正常的负重:肌力失衡与筋膜挛缩,是引起肢体畸形的重要因素,而不正常的负重,则促使畸

10、形恶化。 4肢体的废用:肢体的生长发育与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肢体瘫痪废用,使其 营养较差,肌肉进一步萎缩。骨质疏松脱钙,皮质萎缩变薄。由于肢体供血差,引起肢端发凉,严重者在冬季出现冻疮。,治疗的目标,防止畸形,代偿患肢 功能,矫正畸形,补充短缩肢 体高度,矫形器干预,防止畸形 从小儿麻痹患者的恢复期,就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治疗措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和代偿功能。例如,经常地进行按摩、推拿、理疗、体疗、针灸等治疗。同时必须注意防止肢体畸形。 在小儿麻痹瘫痪的早期,往往不自觉地将患肢放置在感到舒适的非功能位上,如置髋关节于屈曲外旋位,膝关节屈曲位、踝关节下垂位等。肢体长期放置在

11、非功能位上而不注意,久之,由于肌肉、筋膜挛缩则产生畸形。因此,对非功能位的体位必须及时纠正,进行积极的治疗,在治疗的间隙或夜间,将肢体保持于功能位上。例如,采用轻便塑料或轻金属材料,根据病情特点和部位制成合适的矫形器,将踝关节保持于直角防止足下垂畸形;将膝关节置于功能位,髋关节伸直中立位,以防止肌肉,筋膜和关节的挛缩。直到肌力有相当的恢复,能自控畸形不再发生,矫形器才可停用。,有些病情较重的小儿,由于肌肉瘫痪范围较广,不能站立行动,长期坐、卧爬行,导致患肢得不到锻炼,肌肉更加废用萎缩,血运减少,骨与关节发育迟缓而细短。如果能及时装配适合的矫形器,借助机械外力,得到站立负重锻炼,即可避免或减轻“

12、废用综合征”。 有些患儿,肌肉有瘫痪不平衡,但早期尚无明显骨性畸形,因年龄幼小,在56岁之前不宜做肌力均衡手术,可暂时用矫形器防止畸形发展,等到可做手术年龄时,根据需要再调整肌力取得均衡后,矫形器即停止使用。矫形器有时用于矫正手术之后,以巩固手术效果。如肌腿转位手术的肌力不足,但又无更理想的供肌可选,术后仍难达到完全均衡,因此术后要继续用矫形器以巩固手来矫正的效果。当观察到发育定型,若畸形未复发,则停止使用。即使达不到完全防止,畸形的发展也较缓慢,或程度轻微,到适当年龄再做手术矫正,效果也会更好。,矫正畸形 矫形器,是利用机械力学的作用原理矫正肢体畸形的辅助器具。根据临床应用经验,对早期软组织

13、病变、肌力不平衡、骨组织尚无明显改变、关节力线尚属非固定性畸形者,此时采用矫形支具,效果较为满意。包括脊柱侧弯,髋关节的屈曲外展,膝关节的屈曲,反曲,踝足部的马蹄,内翻、外翻等。凡可用手法得到矫正者,均可用不同结构的矫形器矫正并防止畸形的发展,多可获得满意效果。部分患者,由于肌力不平衡的程度相差悬殊,不能完全防止,但可减轻畸形程度。等到患儿达到适合手术治疗的年龄时,将肌力调整或切骨矫形,消除畸形后,矫形器即不需再用.,代偿患肢功能 代偿肢体功能的矫形器,多属永久性或终生使用的矫形器。在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中,一侧下肢肢体肌肉广泛瘫痪(裢枷腿),患肢完全失去自控能力,手术治疗困难或不可能。可使用设

14、计合理的矫形器,借助机械外力代偿瘫痪的肌力,稳定关节,支撑体重,补充患肢短缩,从而可实现站立行动。对双下肢全瘫的患者,装配矫形器后,使用双拐,借助上肢的力量,尚能站立行动,摆脱爬行。这种情况下,因手术治疗无条件重建功能,矫形器终生不能脱离。,矫形器种类和结构特点,髋部瘫痪的矫形器 (HKAFO) 1.单侧髋大腿矫形器:有骨盆带、双侧支条、半月箍、足蹬和髋、膝、踝关节铰链组成,可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采用带锁或不带锁的髋、膝关节铰链。患侧下肢明显缩短时,可附上补高鞋。 2.双侧髋大腿矫形器:由腰骶椎矫形器和双大腿矫形器用髋铰链连接组成,适用于髋部肌肉瘫痪的患者。其特点是可以通过使用不同功能的髋、膝、

15、踝铰链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例如臀大肌瘫痪病症:负重行走时,将出现躯干后仰,挺腰鼓腹姿态,以使重心移向髋关节的后方,依靠髋关节前方肌肉的收缩和髂骨韧带的紧张保持平衡,有的甚至用手扶住患侧臀部,加强支撑。这种情况下可用髋部瘫痪的矫形器控制髋关节的固定、屈曲、伸展 、内旋、外旋等,膝部瘫痪的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KAFO),坐骨承重式膝踝足矫形器,瑞典式膝矫形器,1.该矫形器适用于膝部肌肉瘫痪的患者。,2.该矫形器适用于大腿肌肉瘫痪,拌有髋关节半脱位或疼痛者。,3.适用于膝关节内、外侧稳定而膝反屈患者,膝的屈曲挛缩矫形器,4.适用于膝屈曲挛缩20时,通常用双支条膝踝足矫形器(KAFO)。对于膝

16、伸展挛缩的患者,其矫形器的矫正方向正好相反。,KAFO,坐骨承重式,双侧支条型膝矫形器,例如股四头肌或腓肠肌瘫痪病症:如果膝关节无畸形,则步态可以正常,如果出现膝反屈,或者出现下肢旋内或旋外,患者通常通过改变下肢的负重线和膝关节的相对位置来使膝关节稳定,严重的则用手撑膝慢步行走,这种情况可采用膝部瘫痪的矫形器来控制膝关节活动,用于治疗膝关节不稳定,膝反屈限制膝、踝运动,达到保持稳定、支撑、免荷、预防和矫正变形等目的 改善膝关节的屈曲和伸展挛缩 / 矫正膝内、外翻,足踝部瘫痪畸形的矫形器,单侧支条式AFO,适用于足内翻或足外翻畸形者,特点是可根据病情治疗的需要,将支条放置在小腿的内侧或外侧。,双

17、侧支条式AFO:,挠性支条式AFO,适用于踝关节不稳定,并可矫正足的畸形。,适用于足下垂畸形患者。,踝足矫形器(AFO),对儿麻后遗症患者来讲,通常采用金属AFO,对轻度畸形患者也可采用塑料AFO。,AFO,西蒙斯型小腿矫形器,双侧支条型小腿矫形器,矫形鞋,儿麻后遗症引起的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马蹄足、跟行足及下肢短缩等足畸形可采用补高鞋、矫正鞋,以预防畸形进一步发展或矫正畸形。,塑料踝足矫形器,髌韧带承重式(PTBAFO),适用于胫骨骨折、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马蹄足,适用于膝下骨折患者及在治疗中需短期免荷的患者。,内翻矫形鞋,塑料踝足矫形器,例如:腓肠肌对稳定膝踝关节有重要作用,该肌瘫痪时,跟腱松弛,踝关节极度不稳定,足前半部分翘起,由足跟承重,足底由三点负重变为一点负重,行走时的推进力和足的弹性消失,于是出现踩高跷样步态,称为跟行步态,此时就可以用足踝部瘫痪畸形的矫形器控制脚的运动,固定踝关节,治疗晃动,挛缩等 / 矫正足内翻,处翻,足下垂等 / 保持足部的背屈,跖屈功能 .,对于肢体长短不一 适用矫形器:增高鞋、鞋垫等,,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