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朝花夕拾展馆设计(同名19613).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2883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4.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朝花夕拾展馆设计(同名196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浅谈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朝花夕拾展馆设计(同名196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浅谈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朝花夕拾展馆设计(同名196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朝花夕拾展馆设计(同名196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朝花夕拾展馆设计(同名19613).doc(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黄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浅析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 朝花夕拾展馆设计 姓 名: 杨正丰 指导教师: 鲁超 院 系: 艺术系 专 业: 艺术设计 提交日期: 2010年4月20日 134目 录中文摘要2外文摘要3引言41感性设计产生的时间背景及现状41.1信息社会是感性设计产生的时间背景41.2感性设计的现状42感性设计的内容、及表现方式42.1 感性设计的内容42.2感性设计的表现方式52.2.1 感性设计首先应表现出使用产品时的指示性52.2.2 感性工具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人机工学和美学的成果53感性设计理论产生的环境基础63.1 从心里学的角度理解人的需求变化63.2

2、 从生理学的角度对人类情感的认识74感性设计在建筑中的表现84.1 建筑艺术的感性表现94.2 建筑文化的感性表现105感性设计发展的前景 12结束语12注释12参考文献13致谢14附录15浅析感性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 朝花夕拾展馆设计杨正丰指导老师:鲁超(黄山学院艺术系,黄山,安徽 245041)摘 要:感性设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时间的环境条件,即信息社会的大环境。科技的进步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一方面不能完全归结为是种观念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绝对的是非物质的,所以信息社会是明显的非物质属性,同时,受利于工业社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得以实现小批量的化的生产,以生

3、产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产品,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量就开始急速增长。感性设计理论就设计在此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人的需求;感性设计;情感认识;建筑文化;建筑艺术Brief Analysis Perception Design in Modern Design PerformanceAscends th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Toward the Flowered EveningYang Zheng FengDirector: Lu Chao(The Art Department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 Huangshan ,Anhui

4、, 245041)Abstract:The perception design theorys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have a ti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namely information societys environment. The technical progress leads the people to enter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ime, the information “, on the one hand cannot sum up for is the idea t

5、hing completely, on the other hand, what he is also absolute is the non-material, therefor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 the obvious non-material attribute, simultaneously, is favored the industrial society good material base and the productive forces level of development, can realize the small batch

6、the production, produces satisfies the people spiritual needs the product, the people energetic aspects demand starts to grow rapidly. The perception design theory designs in this environment forms and develops. Key Words: Humans demand; Perceptual design; Emotion understanding; Construction culture

7、; Chitectural art引 言“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英文译为Sensibili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译为“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传达的。人们在创造产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这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直观认识,一般称为认识的感性阶段。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产品具有了“人情味”时,我们称之为感性设计。

8、 1 感性设计产生的时间背景及现状1.1 信息社会是感性设计产生的时间背景信息社会具有非物质属性,即信息社会中3,产品成为一种信息也被非物质化。产品的形象逐渐成为一种符号的象征,故产品的非物质属性日益成为信息社会人活动的主要动机。“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发展取代了物质财富生产物质动力”与是,信息社会产品的非物质化,是人由迫切追求物质转化为迫切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觉设计在此背景下产生,追求自我,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把人情味带入设计中,让其成为设计的出发点积设计元素。1.2 感性设计的现状20世纪中期以来,以微电子、通信、计算机灯信息技术的群体突破和产业化为标志,人类社会迎来了心的信息和产业革命,在信

9、息化的背景下,产生了感性化设计,信息化的非物质属性成为社会人活动的主要动力6。人们从迫切的物质追求转向精神方面是追求,社会学家称:“我们正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的社会过渡到基于服务或非物质产品的社会化的变化”。2 感性设计的内容、及表现方式2.1 感性设计的内容设计一般给人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知识即理性的信息,如常提到的产品功能、材料、工艺等;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前者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而后者则更多的与设计形态的造型和审美相关,感性信息指的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审美信息。在设计过程中,客观理性的分析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重要过程,是设计严谨、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

10、对空间的心理上的审美要求,设计必须赋予空间某种文化性和审美性,这种文化性和审美性是大众的审美认知和设计师独特个性的具体体现,是设计的感性因素,具有轻松、活泼、感情丰富的一面。从各个时代、各种风格的设计的设计理念与表现过程中都具有感性因素。其中,“联想”是感性设计思维中重要的手段。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的作品是在审美水平、个性特征、表现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等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创作设计的。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这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直观认识,一般称为认识的感性阶段。2.2 感性设计的表现方式2.2.1感性设计首先应表现出使用产品时的指示性。(1

11、)通过造型形象相似性暗示使用方式如建筑内部人性化的标志设计,防火的使用说明及所放的高度,安全通道的指示灯及应急灯的设计。充分利用了人的感性神经,暗示性地去告诉人们它的作用。是建筑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感性设计的使用性的指示性的最好证明。(2)通过造型的因果联系暗示使用方式如旋钮的造型楼梯利用周边侧面凹凸纹槽的多少、粗细这种视觉形态,传达出旋钮是精细的微调还是大旋量的粗调,容器利用开口的大小,暗示所盛放东西的贵重与否、用量多少和保存时间的长短,卫生间门头上的男女简易图形标志来表明哪个是女卫生间,哪个是男卫生间。(3)通过设计物的表面肌理和颜色暗示其使用方式及提醒人们的注意。人们早就发现手指尖上的

12、指纹使把手的接触面变成了细线状的突起物,从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并增加了把持物体的摩擦力,这种称为肌理设计的设计使产品尤其手工工具的把手获得有效的利用并作为手之用力和把持处的暗示。色彩在感性设计中更具重要性,如照相机大多以黑色为外壳表面,显示其不透光性,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避光,并给人以专业性的精密严谨感。 2. 2. 2感性工具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人机工学和美学的成果。(1)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造型材料来增大产品的感性成份。在选择建筑材料制作产品与人直接接触的部件时,不能仅以材料的强度、耐磨性等物理量来作评定,而且还应从所选材料与人情感关系的远近作为尺度来评价。研究指出,与人类情感最密切的材料是生物材料

13、(如棉、木等),其次是自然材料(石、土、金属、玻璃等),然后才是非自然材料如塑料材料。一般来说,与人类越接近的东西,越令人感到亲切,更多一份感性因素。(2)通过研究现代人的审美方式来表现建筑的感性。建筑设计之美体现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由合理的人机关系而产生的内在美和由外观形态产生的外在美。人的审美观是在不断地变化的1,建筑的外在美更是如此。“造型优美”其丰富的内涵也包括了变化中的审美因素,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均衡、韵律与节奏等美的规律都是人们在劳动中通过与产品视觉形象的和。谐化为审美因素。了解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审美观有利于把握产品中的感性因素。7如具有现在建筑设计前沿的“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的

14、结构、材料、构造及自然元素的营造决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彼此关联、相互衬托,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建筑。而室内空间则是建筑的精华,建筑师根据建筑及其场所不同的性质而营造不同的空间感觉和氛围,在掌握尺度、深度的分寸上,需要敏锐的感觉和深厚的修养,既充满感性的直觉,又不乏理性的掌控。(3)通过在对建筑物的生命现象与形态关系的研究来探索产品感性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的方法。建筑物的美感往往体现在该建筑物的形态是否富有生命力,建筑物形态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建筑物本质的外泄形式。在建筑的感性设计中,设计的产品不仅要功能明确、材料合理,而且其的形态要有如自然界生物的内在生命之神韵,研究并理解有机物及无机

15、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命循环过程(即孕育、出生、成长、死亡、再生、转化)及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3 感性设计理论产生的环境基础3.1 从生理学角度谈对人类情感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深入,发现情感产生的原因,揭示自身的秘密,这些都为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科学支持。人们的感官在接触信息时具有二段式的处理特征。第一阶段,感官寻找信息对象中的式样和形状,或者其他特征表达,这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发生在潜意识中。第二阶段发生在有意识的处理状态中,此时感官会有意识地聚焦在信息的细节中,并审视其组成元素。而第一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优先权”。潜意识看到的是通过感官收集到外界信息的整体印象,而非某个局部。

16、当一款产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潜意识就对它进行最本能的评价和判断了。3.2 从心里学的角度理解人的需求变化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人们对物质需求和对精神需求是有偏移的。即使在原始社会,生成者同样在陶瓷上绘上精美图案,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移,只能说明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是同时客观存在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料生产欠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迫切是和强烈时相当本能的,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进程,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为信息社会提供必要的极度丰富的物质基础,一旦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保证,对精神需求是渴望就越来越强烈。心理学者认为认知心理的主要理论架构是信息处理

17、模式,它视人类为主动的信息处理者。探讨人类如何凭借感官来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以及运用信息。人们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吸收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和知觉,当碰到问题或困难,认知将分析所碰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最后执行思考过的解决方案行为,处理解决问题。这是接受信息的过程。然后将认知层次的思考、对比、推理、理解等的一系列大脑活动存储为记忆。这种变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是十分自然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的5种层次,如图3-1马斯洛提5种需求层次图3-1 马斯洛提5种需求层次(1)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础需求。(2)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合物质上的安全保障。(3)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

18、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和赞许。(4)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真正感到有意义。人需求的5个层次是逐渐递进的,不能跳跃进行,惟有物质基础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他们才能开始对精神需求的追求与渴望。3.2 从生理学的角度对人类情感的认识人类对其自身的研究的深入,发现情感产生的原因,揭示自身的秘密,这些都为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科学支持,人们的感官在接触信息时局有二段式的处理特征。第一阶段,感官寻找信息对象中的式样和形样,或者其他特征表达,这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发生在潜意识中。第

19、二个阶段发-生在有潜意识的处理中,此时感官会有意识地聚集在信息的细节中。并审视其组成元素。而第一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潜意识看到的是通过感官收集到外界信息的整体印象,而非某个局部,当一款产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潜意识就对它进行最本能的评价和判断了,不管是否承认这一点,生理特征决定了我们第一时间对产品的整体产生的印象。4 感性设计在建筑中的表现建筑是生活的舞台。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态连结在建筑上。古代的器物,包括艺术品,如果没有建筑空间的架构为基础,就显不出其文化上的光辉,而论为美丽的古董,一直倡导的建筑设计感性化与建筑设计环境化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始终

20、认为,9建筑作品应该为人着想,应该为人的生存空间、活动空间提供更完美的体验和经历。因此,建筑作品不应只是雕塑品,建筑空间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比建筑本身更重要,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能够深入人心。如图(4-1)通过建筑的外观,就能感受到这是针对80后设计的建筑。再如,医院的设计,就应该让人通过设计感受到这里是个安全、健康、舒心而有希望的地方;办公室的设计,应该让人感觉到这里是个有效率、有工作乐趣的地方;购物中心的设计,应该能够让人感受到轻松愉快;住宅的设计,就应该是一个能够让人表达感情和欲望的地方。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作品,应该能够提升人的经历和感受。我们不仅仅关注建筑作品的外表美观与否,我们更关注人们的

21、需求,更关注建筑的空间概念。因为合理的空间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充满人性的观点,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空间所带来的乐趣。图4-1 朝花夕拾展观造型局部建筑的感性设计,在强调建筑本身所固有的属性的同时,有融进了建筑生命,和设计的人性味。使钢筋混土的物体具有了灵性。从建筑的功能性及功能性所要表大的含义来塑造接着的形态。更能直观的来表现设计的设计意图。4.1 建筑艺术的感性表现建筑艺术感性设计的表达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5(材质相近、造型和谐、功能呼应、色彩的运用)和文化特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或伦理功能)的建筑物的影响空间的复合或叠加性如图(4-2)建筑空间的性格是指不同的

22、环境要素的布局与安排的感性表现,它能刺激和启发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反映,和保护人们对环境的理解,产生和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正如古诗所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建筑包含着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以人工环境为主,也就是人主观创造的实体环境。8一个良好的建筑形式,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并和它们一起构筑和谐的共生关系。建筑表现的性格正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内涵,它是一个城市的 图4-2 上海世博会波兰馆 形象所在,要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感性表现的设计必须慎重考虑。建筑艺术的感性的表现有时还具有玩偶性,如图(4-3和4-4)从一点、线、面及各种形态的体态去思考,去

23、构思和表现,传达一种思想,表现一个主体,或引领种设计的潮流,或有一种玩偶的童趣。 图4-3 朝花夕拾展观造型提炼 图4-4 朝花夕拾展观平面图 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10建筑物虽然是实体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而建筑文化内涵的感性化设计在表现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建筑表现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景观规划设

24、计,雕塑的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4.2 建筑文化的感性表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应该有灵魂的。文化的素养,决定了人的气质,文化的积淀。文化表现为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所以文化表现必须放在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背景中观察,组成文化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表现才有意义,建筑的感性化表现形式有很多方法,如图(4-5)4再如雕塑、彩绘、图案风格等等。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

25、德罗曾经提出过“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创造了密斯风格,即通过线条、色彩和总体的形可以创造出动人的美,实现了一种自我纯化的建筑向实现艺术在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中已经实现的东西过渡。“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诠释了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雕塑可以说是固化了的艺术,其在建筑装饰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像法国凯旋门中的群雕,不论其整体还是细部都是一部建筑艺术雕塑品,应当说凯旋门是雕塑的建筑;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建筑一部分的雕塑,像哥特式建筑的巴黎圣母院其中的门中柱以及入口门楣上的雕塑,其艺术造型被人赞叹为天才的创造。作为雕塑种类之一的浮雕也是经常用到的建筑装饰。还

26、有壁画,把一些有意境的名画经过固化的方式显现在建筑上,成为固定的艺术品,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加强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像颐和园院,中的长廊就以彩画为主要装饰,样式为苏式彩画,体裁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样就会使更多的2元 素融入到建筑当中去,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厚重感,产生了别样的艺术魅力。4-5 北京四合院 图4-6 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感性性化即在保持设计的科学结构和合理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中注入包括情感的、心理的、伦理道德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人性化。如图(4-2-2)它给人以想像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空间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

27、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冷冰冰设计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设计的感性性化内涵,即是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最优化设计的物质功能,使设计符合和充分适应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界面,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同时关注人们的自然情怀和人文需求,在设计中表现人们的人文趋向,使人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尊重。在建筑设计中10,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

28、在这样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 只有这样才能以蕴涵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真正做到周到、细腻,使更多的使用者感动。建筑的感性表现不胜枚举。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的结构、材料、构造及自然元素的营造决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彼此关联、相互衬托,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建筑。而感性设计则是建筑的精华,建筑师根据建筑及其场所不同的性质而营造不同的空间感觉和氛围,在掌握尺度、深度的分寸上融入人情味的元素在里面,需要敏锐的感觉和深厚的修养,理性的掌控。5 感性设计发展的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物质以无法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感性消费的一个显

29、著特征是消费者要求商品能成为满足其寄托情感、展示个性、愉悦等感性需要的道具。这种消费需要的提出,显示市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阶段。感性设计在信息社会环境的背景下产生,是信息社会产品的非物质,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物,从其的设计概念中解放出来,以寻求自我,追求自我,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把人情味带入设计中,让其成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设计元素。感性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融入了自我的设计元素,设计者的价值观、哲学价值,提高了艺术的观赏性和文化的品味性,解放了功能性和商业性的设计观念,并使设计向人本化,多元化趋势发展。结束语感性设计是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相信,设计的感性成份越多,其的附加值就越大,感

30、性设计也对设计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上的,它无疑是对设计师素质的一种挑战。 感性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它反映的不只是其本身的造型和设计关系。从感性设计是作品里,你能解读到设计者的人生观和设计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点、线、面般的设计角度看世界,用视觉传达的词汇构筑起空间领域全新的视觉焦点。突破原有空间与建筑结构逻辑,独立参与到空间系统中,成为“感性”空间的重要角色,感性系统的各要素相关的作用,使得整个系统产生高于局部的新的特征,是设计空间的内涵升华了。注释 信息社会:社会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手工社会时期、机器大生产时期、电力、内燃机时期、原子能、IT和空间技术时期

31、。 马斯洛提: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 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格罗皮乌斯齐名(Walter Gropius)。“少就是多”: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上世纪时期,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原理。参考文献1 陈放. 创意风暴M.中国: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

32、 23-302 赵鑫珊. 建筑哲学与建筑美学M.中国: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00-150. 3 安筱鹏.李瑶,信息社会综述,情报杂志,第 1 期,2006: 44-45.4 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M.中国: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20-45.5 潘颖静.刘国余.貌似神离的“生态设计”J.艺术生活,1998: 85-106.6 舒湘鄂.工业设计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M.包装工程,2004(04): 104-106.7 李林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J.中国:中国时代建筑,1999(3): 44-45.8 杨锐.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M.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

33、计学院,2004: P197-199.9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3-26.10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mputer cartographyM.Jose Buitrago, Ashiey Calabria, Publishing: CENGAE Delmar Learing, 2008: 90-13011 Forces tanoak Bussy Ye:Moves toward the new constructionJ.New Yor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

34、98: 100-150致谢随着论文答辩的结束,我的大学生也将划上一个句号。四年里,我在老师们的培养和关心下走过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成长、学习。此时此刻,我不想太多的伤感,只想在此时此刻说句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说的话,感谢辛勤劳苦的老师们,感谢我的导师。附录感性设计的时效性张帆(上海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摘 要:感性设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时间的环境条件,即信息社会的大环境。科技的进入带领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一方面,不能完全被归结为是种观念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它又绝对地是非物质的”,所以信息社会明显的非物质属性,导致产品的形态逐渐与其功能脱离,两者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关系,促使人们放弃

35、在工业社会中习惯了的物质追求,转而投向寻求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受益于工业社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得以实现小批量化的生产,以生产满足人精神需求的产品。另一个产生条件是人自身需求的变化。人无论何时都具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外界环境不允许的时候,多倾向于物质需求的追求。但是进入物质过剩的时代后,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量就开始急速增长。关键词:信息社会;人的需求;感性设计;情感认知TIMELINESS OF EMOTIONAL DESIGNZhang Fan(University Art layout Institute Jiaotong Shanghai)ABSTRACT :The f

36、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otional design theory cost a lotof time i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namely the information societys bigenvironmen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 the people to enter the informationtime. Information, on the one hand, cannot completely say itself is the ide

37、a thing.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bsolutely immateriality. Therefore the obviousimmateriality attribute in the informationsociety, causes the products shape is gradually separated from its function, thetwo is pair of relations no longer. These make the people to give up the materialpursue which

38、 they have used to in the industry society. They turn to seek obtain inspiritual satisfying. At the same time, profiting from the industry society goodmaterial base and the productive forces level of development, the production canrealize the small batched. These can satisfy the person spirit needed

39、. Anothecondition of producing is the person own demand change. Anyone does have thespiritual demand and the material demand. Wh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oesnot permit, favors the material demand pursue. Wh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does not permit, the person favors the material demand pursue. B

40、ut after enteringthe material surplus time, the peoples spirit aspect demand quantity starts rapidlyto grow. Above two aspects change, all have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 demands of human being; emotional design; cognition of emotion; customer value第一章 感性设计理论产生的时间背景和环

41、境基础第一节 信息社会是感性设计理论产生的时间背景1.1 信息社会具有非物质属性延续几百年的工业社会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任何一种产品的形式、功能都与其物质材料紧密相连。美轮美奂的巴洛克家具是建立在木材基础上的,款式别致的汽车是建立在金属材料上的,各种形式和功能的实现都依赖其“物质”基础。所谓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勿庸置疑,工业社会是建立在追求高效的物质产品生产、实现和促进产品快速消耗基础上的社会。在工业社会中,人创造出来的所有物品,从简单的日常用具到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感知, 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 为感觉所复写、摄影、

42、反映。而且工业社会中的产品功能属性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牢牢根植于人类的生存需要,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这些都表明,工业社会阶段的产品具备强烈的物质性。20 世纪中期以来,以微电子、通信、计算机和软件等信息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和产业化为标志,人类社会迎来了一次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带动性使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不断扩散,而且加速影响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在工业化社会中,主要以原材料的价值和体力劳动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衡量标准。而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以先进技术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的比例作为其衡量标准的。1.2 社会的非物质属性促进人追求物质需求到

43、追求精神需求的转变信息社会具有非物质属性,即信息社会中,产品成为一种信息,也被非物质化。产品的形象逐渐进化为一种符号或象征,产品的功能更多趋向于服务和绩效。故产品的非物质属性日益成为信息社会人活动的主要动机:“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愿望取代了物质财富生产的物质动因”。于是,信息社会产品的非物质化,使人由追求物质转变为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信息社会的非物质化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科技的进步,制造业的发达,也为信息社会中如何满足人精神需求奠定了技术基础。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精神需求,需要小批量化生产,但这在信息社会之前的工业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信息社会的客观环境促使人开始追求和满足

44、精神方面的需求。第二节 感性设计理论产生的环境基础2.1 从生理学角度谈对人类情感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深入,发现情感产生的原因,揭示自身的秘密,这些都为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科学支持。人们的感官在接触信息时具有二段式的处理特征。第一阶段,感官寻找信息对象中的式样和形状,或者其他特征表达,这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发生在潜意识中。第二阶段发生在有意识的处理状态中,此时感官会有意识地聚焦在信息的细节中,并审视其组成元素。而第一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优先权”。潜意识看到的是通过感官收集到外界信息的整体印象,而非某个局部。当一款产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潜意识就对它进行最本能的评价和判断了

45、。不管是否承认这一点,生理特征决定了我们第一时间对产品的整体产生印象。我们知道,人受到信息的刺激产生出情感,而且它将自始至终影响着我们以后的决定与行为方式。所以对情感在生理上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的了解,便于我们对情感的进一步认识,为“用设计注入情感因素、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创造了可能。2.2 人价值观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人在社会中表达自我的机会远超过社会对人要求的。传统“两级对立”逻辑准则逐渐失效,人们建立了一种以自我价值标准为中心的原则,即“我”认为“好”就是“好”,“我”认为“不好”就是“不好”。在物质丰裕、变化迅速的时代,人渴望在生存环境中证明自身的存在,得到同伴的认可,这其实就是人类作为地球生物的精神需求。这种想要在社会中不断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渴求,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成就或者是对社会的突出贡献来表达,在非物质社会中,这种渴求更多的是通过对自身的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