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送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3109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130 大小: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送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送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送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亲,该文档总共1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送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送审).doc(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目 录第1章 总论11.1 项目由来11.2 编制依据21.3 评价内容51.4 评价因子识别与筛选51.5 环境功能区划及执行标准71.6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11.7 环境保护目标131.8 评价重点14第2章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简况172.1 自然环境概况172.2 生态环境192.3 社会环境202.4 宜章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262.5 宜章县城关镇长冲村道水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概况292.6 宜章县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302.7 宜章县城镇污水处理厂33第3章 项目概况343.1 项目基本情况343.2 建设规模与

2、内容343.3 各站处理规模的确定363.4 建设地点433.5 工程方案463.6 设备方案493.7 运输方案513.8 公用辅助工程51第4章 工程分析544.1 生产工艺544.2 污染源分析57第5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695.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95.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15.3 地下水现状监测与评价745.4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6第6章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786.1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786.2 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826.3 交通运输影响分析906.4 风险评价906.5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916.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2第7章 主要环保治理措

3、施及可行性分析937.1 施工期污染控制措施937.2 营运期污染控制措施96第8章 项目合理性分析998.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998.2 规划符合性分析998.3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1008.4 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1048.5 环境制约性因素分析105第9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069.1 环境效益分析1069.2 社会效益分析1079.3 综合分析107第10章 公众参与10810.1 方法、目的和意义10810.2 公众参与方式10810.3 公众参与情况调查结果统计11110.4 小结114第11章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11511.1 环保管理与环境监测11511.2 环境管理11511

4、.3 环境监测11511.4 “三同时”建设内容116第12章 结论与建议11712.1 结论11712.2 建议121附件附件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附件2:评价委托书附件3:项目执行标准的函附件4:项目质量保证单及环境监测报告附件5:项目公众参与调查表(团体、个人)附件6:郴州市发改委关于核准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的批复附件7:宜章县城乡规划局关于本项目选址意见书附件8:宜章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用地预审意见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工程平面布置图附图3: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目标图附图4:项目所在地水系图附图5:环境监测布点图附图6:

5、工程用地现状128第1章 总论1.1 项目由来宜章县隶属郴州市,现辖11个镇、11个乡(含1个民族乡),348个行政村,总人口63.7万人,总面积为248平方公里。随着城镇生活垃圾产量的逐年增多,宜章县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现阶段,宜章县环卫部门对生活垃圾收运作业区域大多只限于县城和少部分城乡结合处,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大多由村民自行处理。已有的小型垃圾转运站也都集中在县城,处理设施和工艺落后,主要为地坑式,密闭效果差,垃圾泄露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城区及周边的环境。城区范围内垃圾和少部分城乡结合处的乡镇垃圾收集后,通过运输车将生活垃圾运输至宜章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纳入

6、城区垃圾处理系统;其它乡镇将垃圾收集后要么直接运输至自己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填埋,要么随意堆放,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很大。而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大多由村民自行处理。针对目前日益恶化的市容环境,宜章县亟需建立一个覆盖全县、收运及时、环保处理的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文明卫生水平,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卫生设施是市政建设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能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保护人民生活周边的生态环境,对于保护饮用水源和大气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相反,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不到位,会导致城市土地难以利用,城区无法开发建设,

7、土地资源受到浪费,城市规划的实施纸上谈兵。因此,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同步,尽量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实现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湖南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湖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湖南“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省生活垃圾处理总能力达到4万吨/日以上,完成新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22个,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14万吨/日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十一五”末的50.7%提高到90%以上。全省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体能力的23%以上,约为0.95

8、万吨/日。随着新一轮城乡总规确立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及环卫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更好地指导宜章县环卫建设,使宜章县城乡环境卫生符合宜章县城总体规划(2012030年)提出的环卫目标,达到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的水平,宜章县政府、县城市管理局制定了宜章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风暴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启动全县10座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建设正是为完成湖南“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为切实落实湖南“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宜章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提升运营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而努

9、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等环保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宜章县城镇管理局委托核工业二三研究所承担“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所课题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和规定,通过收集有关技术资料,实地踏勘调查,工程环境现状监测,并取得有关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编制了本项目环评报告书。1.2 编制依据1.2.1 国家法律、法规1.2.1.1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

10、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实施及2013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

1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起实施。1.2.1.2 法规、规划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文),1996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2005年12月3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环发200628号),2006年2月4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国家发改委9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2008年10月1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

12、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环境保护部文件;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2012年8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01号,1992年6月2十八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0 号,2000年5月29日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7号,2007年7月1日实施。1.2.2 地方法规、规划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 43/023-2005);湖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13、管理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5号);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省环境保护暂行条例(2002年修正);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湘环发200280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湖南省实施办法;宜章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宜章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风暴行动实施方案。1.2.3 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14、导则 声环境(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09-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2011)。1.2.4 其他依据 关于本项目环评工作的委托书; 技术咨询合同;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

15、司,2015年1月;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环评执行标准的函 郴州市环保局; 建设方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1.3 评价内容 结合工程可研及相关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国内同类项目,确定工程建成运营后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分析拟采取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对转运站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达标分析。 在收集区域常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和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基础上,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预测工程建设及运营对拟建区域周围空气、水、声、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相关规划和区域环境特征,结合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对工程厂址选择的可行性和场区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根据

16、工程生产的特点,通过环境风险识别,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将转运站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降低至最小程度。 通过采取公示、调查问卷和现场调查等方式,调查拟建工程周边公众对本工程建设的观点和意见,并将其反馈给建设单位,作为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重要依据。 以总量控制为原则,以文明生产、清洁生产为目标,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对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对工程运营期的环境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及要求。结合区域环境状况,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1.4 评价因子识别与筛选1.4.1 评价因子识别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以及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对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要素进行识别,识别过程见

17、表1.4-1。由表1.4-1看出: 工程建设施工期由于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及对部分自然资源占用,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渗滤液对水环境的影响;臭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其次为设备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表1.4-1 工程环境影响要素识别阶段环境资源施工期营运期占地基础工程运输垃圾运输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垃圾堆存事故风险垃圾运输补偿绿化社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安定土地作用自然资源植被生态自然景观地表水体居民生活质量空气质量地表水质农田声学环境居住环境经济收入/表示长期不利影响/有利影响 /表示短期不利影响/有利影响 空格表示影响不明显或没有影响1.4.2 评价因子筛选根据工程性质、生产工

18、艺与污染物排放特点,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详见表1.4-2。表1.4-2 评价因子一览表项 目评价因子环境空气污染因子:粉尘、NH3、H2S现状评价因子:SO2、PM10、NH3、H2S预测因子:NH3、H2S地表水污染因子:pH、COD、BOD5、氨氮现状评价因子:pH、COD、BOD5、氨氮、类大肠菌群预测因子:COD地下水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铅、镉、汞、砷、六价铬、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声环境连续等效A声级1.5 环境功能区划及执行标准根据现场查勘和走访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见表1.5-1。根据郴州市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关于宜章县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建设运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

19、行标准的函,本次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见表1.5-2。表1.5-1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及执行标准项目功能属性及执行标准水环境功能区垃圾站附近水体,III类区;GB3838-2002 III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GB3095-1996 及修改单二级标准声环境功能区2类区和4a类区,GB3096-2008 2类区和4a类区标准是否基本农田保护区否是否森林、公园否是否生态功能保护区否是否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否是否人口密集区否是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否是否三河、三湖、两控区两控区是否水库库区否是否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否是否属于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否表1.5-2 本评价采用标准一览表类别标准名称质量

20、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相应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2000年修改单二级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4a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排放控制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

21、9-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和4类标准1.5.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5.1.1 空气环境质量SO2、NO2、TSP、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二级标准,H2S、NH3参照执行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TJ36-79)中的表1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具体标准值见表1.5-3。表1.5-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值污染物名称标准值选用标准SO2日平均0.15mg/m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

22、B3095-1996)及修改单二级标准1小时平均0.50mg/m3NO2日平均0.12mg/m31小时平均0.24mg/m3PM10日平均0.15mg/m3TSP日平均0.30mg/m3H2S一次值0.01mg/m3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TJ36-79)中的表1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NH3一次值0.20mg/m31.5.1.2 大气污染物排放NH3、H2S等恶臭气体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新改扩建二级标准,颗粒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的表2二级标准。 表1.5-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单位:mg/m3污染物名称标准值选用标准颗

23、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0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NH3厂界标准值1.5臭气浓度(无纲量):20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H2S0.061.5.2 水环境质量标准及废水排放标准1.5.2.1 水环境质量标准(1) 地表水:本项目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具体指标及标准值见表1.5-5。 表1.5-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III类项目III类DO5硒0.01pH6-9砷0.05COD20汞0.0001BOD54镉0.005氨氮1.0六价铬0.05总磷0.2铅0.05铜1.0氰化物0.2锌

24、1.0石油类0.05氟化物1.0硫化物0.2粪大肠菌群10000(2) 农灌渠:本项目农灌渠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相应标准,具体指标及标准值见表1.5-6。 表1.5-6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作物种类水 作旱 作蔬 菜BOD56010040a,15bCOD150200100a,60bSS8010060a,15bLAS585pH5.58.5硫化物1总汞0.001镉0.01总砷0.050.10.05铬(六价)0.1铅0.2粪大肠菌群400040002000a,1000b氟化物2(一般地区),3(高氟区)氰化物0.5石油类5101(3) 水塘:本

25、项目水塘执行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具体指标及标准值见表1.5-7。 表1.5-7 渔业水质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标准值项目标准值DO连续24h中,16h以上必须大于5,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汞0.0005镉0.005铅0.05pH6.58.5铬0.1BOD5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侯不得低于4,不超过5,冰封期不超过3锌0. 1镍0.05砷0.05氰化物0.005总大肠菌群不超过5000个/L(贝类养殖水质不超过500个/L)硫化物0.2氟化物11.5.2.2 废水排放标准项目各站点产生的渗滤液可采用密闭运送至宜章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执行生

26、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标准。站场产生的其他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一级标准。具体限值见表1.5-8和表1.5-9。 表1.5-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标准项目标准色度(稀释倍数)40总氮40COD100总汞0.001BOD530总铬0.1SS30总镉0.01氨氮25总砷0.1粪大肠菌群10000总铅0.1总磷3 表0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标准pH69COD100BOD520NH3-N151.5.3 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1.5.3.1 声环境质量标准分布于农

27、村地区的站点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位于交通干道两侧35米以内,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表 010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2类60504a类70551.5.3.2 噪声排放标准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运营期,分布在农村地区的站点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分布于交通干道两侧35米以内,声环境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4类标准。

28、表01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2类60504类70551.5.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生活垃圾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1.6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6.1 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本工程含10个垃圾转运站,其选址均属于乡村生态环境,本项目影响范围主要限于垃圾转运站选址区及垃圾转运道路沿线,由于本项目垃圾转运道路为沿现有道路进行加固改造而成,因此本项目影响范围主要限于项目选址区。同时,经调查,工程所在区域不涉及珍稀濒危物种。根据以上分析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29、中表4-1所列的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划分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包括各转运站占地红线范围向外延伸1km以及垃圾收运路线沿途。1.6.2 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运行期。项目主要的废水污染源为垃圾压缩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车间冲洗水及生活污水。10座垃圾转运站的总渗滤液产生量约65.5t/d,冲洗废水产生量约57.11t/d,站场及县城办公场所生活污水产生量分别为1.6t/d、18.6t/d。冲洗废水经收集沉淀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各站场生活污水经各垃圾转运站配备的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周边农田农肥,县城办公场所生活污水经市政管网进入宜章县污水处

30、理厂集中处理;渗滤液水质复杂,定期将垃圾转运站渗滤液运送至填埋场,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一起处理,经处理达标后外排至市政管网,进入宜章县污水处理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有关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原则,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1.6.3 大气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工程建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仅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作业粉尘、车辆运输及机械燃油废气无组织排放,各污染指标的等标排放量较小;运行期,垃圾转运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臭气和NH3、硫化氢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中有关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原则,结合工程分析结果,选择

31、营运期正常生产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其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和达标10%的最远距离D10%,然后按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确定本次评价的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为三级。计算结果及评判依据见表1.6-1。表1.6-1 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依据表污染物H2SNH3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9.332.06达标10%的最远距离D10%(m)/评价等级Pmax10%,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根据HJ2.2-2008的规定,确定本次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各转运站为中心,边长为5km、面积为25km2的正方形区域。由于本项目垃圾采用日产日清的方式,各种恶臭污染物产生量较小,

32、本评价对大气环境进行定性分析。1.6.4 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拟建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的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运行的噪声、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等,其噪声产生的强度相对较小,声源分布较为分散,影响时间呈现间断分布。项目区周边敏感人群很少。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有关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的2类区,本工程环境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二级,详细划分原则见表1.6-2。表1.6-2 声环境评价等级依据表项目指标项目区域声环境质量类别2类二级评价判定依据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2类区建

33、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5dB(A) 含5dB(A),且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本次评价等级二级评价根据HJ2.4-2009的规定,确定本次声环境评价范围为各转运站厂界周边200m的区域。1.6.5 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有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本工程属于类建设项目,本次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评价范围为同一地下水块段。1.7 环境保护目标1.7.1 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1) 保护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 保护建设项目周边河流水

34、环境质量,使其符合相应水体水质标准;(3) 保护项目所在地区空气质量,使其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2000年修改单中二级标准;(4) 保护项目地声环境质量,使其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标准要求;(5) 保护站场周围的环境敏感点,使其不因项目所排污染物的影响而改变现状环境质量级别。1.7.2 环境保护敏感点本项目10个站点均位于宜章县域内的乡镇。项目站场用地现状及周边环保目标照片见附图7,项目周边环境敏感点具体情况见表1.7-1。1.8 评价重点根据项目区所在的环境现状特征及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主要影响特征,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重点为工程分析、环保

35、措施可行性与可靠性分析、选址合理性分析为重点。表 01 项目周边环境保护敏感点类别保护目标方位和最近距离功能和规模执行环保标准五岭乡转运站:站场位于五岭乡分水村,西南相邻县道117线,北距京珠高速约200米;大气环境五岭乡分水村村民S, 250m 居住商业混合区,约2000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赤石乡转运站:位于赤石乡栗坪村七、八组大气环境平光村八组NW,630m农村居住区,7户,25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栗坪村七、八组SW,360m农村居住区,25户,88人栗坪村九组E,530m农村居住区,30户,105人瑶岗仙镇转运站:位

36、于瑶岗仙镇严廊村八组,省道219线西侧,对面为一个采石场,北侧旁边是一个废弃的煤场大气环境严廊村八组散户居民NE,150m农村居住区,20户,70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地表水环境上山水库W,500m水库,渔业用水区GB3838-2002 类声环境严廊村八组散户居民NE,150m农村居住区,20户,70人GB3096-2008 2类梅田镇转运站:位于梅田镇母老村十一、十二组。西北向相邻省道353线,东北向距离梅田镇垃圾填埋场约150米,正西为一片水田(非基本农田)大气环境梅田镇E, 580m以外居住商业混合区,约3000人GB3095-1996,二级;TJ36-

37、79,居住区。散户居民W, 270m农村居住区,4户,14人地表水环境武水N,800m中河,渔业用水区GB3838-2002 类浆水乡转运站:位于浆水乡杉树山村七、八、九组,为一块坡地,相领村道302线。大气环境浆水乡杉树山村NW, 220m农村居民,约40户,140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黄沙镇转运站: 站场位于黄沙镇五甲村六组,西距107国道约300米大气环境五甲村W,200m农村居民,约150户,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蔡家村S,400m农村居民,约15户,53人龙塘村E,530m农村居民,约50户,175人地表水环境鱼塘E,

38、360m水库GB3838-2002 类声环境五甲村W,200m农村居民,约150户,GB3096-2008 2类岩泉镇转运站:位于岩泉镇东河村,宜章天泉林产品有限公司对面,为荒地。大气环境东河村NE,90m农村居民,约5户,18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红桥村NW,190农村居民,约40户,140人声环境东河村NE,90m农村居民,约5户,18人GB3096-2008 2类红桥村NW,190农村居民,约40户,140人一六镇垃圾转运站:位于一六镇观音寺村十一组,西距县道064线约200米,北距国道107线约2公里,东侧与一六镇宏翔驾校相邻,计划用地为荒地大气环境观

39、音寺村二组S,260m 农村居民,约5户,18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观音寺村四组SE,280m农村居民,约15户,53人观音寺村七组N,80m农村居民,约5户,18人地表水环境鱼塘N,500m渔业养殖GB3838-2002 类麻塘水库NE,610m水库声环境观音寺村七组N,约80m外农村居民,约5户,18人GB3096-2008 2类杨梅山镇垃圾转运站:位于杨梅山矿一工区,临近省道207线,北面为山阴河水电站,计划用地为矿区废弃用地;大气环境山阴河水电站办公楼N,30m行政办公楼,约10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原矿工居住区N,2

40、5m农村居民,2户,7人杨梅山煤矿工区NE,190m农村居民,约10户,35人声环境山阴河水电站办公楼N,30m行政办公楼,约10人GB3096-2008 2类原矿工居住区N,25m农村居民,2户,7人杨梅山煤矿工区NE,190m农村居民,约10户,35人天塘乡垃圾转运站:位于天塘乡满塘村九、十组,西面临近县道169线,计划用地为菜地大气环境天塘乡满塘村村民N、S, 20500m,县道169沿线农村居民,约20户,70人GB3095-1996,二级;TJ36-79,居住区。满塘村七组、九组SW,520m农村居民,约60户,210人满塘村十组、六组SE,340m农村居民,约20户,70人声环境天

41、塘乡满塘村村民N、S, 20200m,县道169沿线农村居民,约10户,35人GB3096-2008 2类第2章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简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本项目建设覆盖宜章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所有乡镇,包括现有的11个镇、11个乡,服务人口62.72万人。具体位置见附图1。宜章县位于东经1123711320,北纬24532541之间,地处湖南省南端,东邻汝城县、广东乐昌市,南邻广东乳源县、阳山县,西接广东省连州市、湖南临武县,北接郴州市北湖区、资兴市,全县边境长392公里,其中与广东交界长达225公里,古称“楚粤之孔道”。2.1.2 地形、地貌、地质宜章县境南北两端高,中间低,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个方向向中部和东部倾斜。东面长策乡仙鹅抱蛋海拔1842米,北面骑田岭二尖峰海拔1654米,南面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为境内最高点。境内最低点是东面的栗源镇老坪山村高车,海拔155米。最高与最低点相比,高差1747.3米,全县地形平均比降44.2%。宜章县内山地面积共185.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7.68%;丘陵面积共80.5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5.04%;岗地面积共17.3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41%;平原面积共32.9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26%;水域面积共5.1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