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3842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3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ppt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社会心理学,于丽丽 宁波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TEL: 8760 9312(9312) E-MAIL: ,2,教学内容-1,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范畴 如何思考他人并与他人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个体心理 第二章 社会知觉:理解他人 第三章 社会认知: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第四章 态度:评价现实世界 第五章 社会认同:自我与性别 第六章 偏见:起因、影响及消除方法,3,教学内容-2,第三部分 人际心理 第七章 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 第八章 亲密关系:家庭、朋友、恋人和配偶 第九章 社会影响:改变他人行为 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助人 第十一章 攻击:性质、原因和控制 第四部分 群

2、体心理 第十二章群体与个体:归属的结果 第五部分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第十三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4,参考书目,课本 巴伦和伯恩著、黄敏儿和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上、下册)第10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资料) 1、孙时进编著.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申荷永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文章。,5,第一部分 导论,

3、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范畴:如何思考他人并与他人相互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 紧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给他(她)更好的第一印象?2 当我们想象在不同情况中“可能发生什么”时,会发生什么?3 我们的态度有可能被那些我们没有注意的信息所改变吗?4 假如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成某件事情,就可能增加事情的成功机会吗?5 近年来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已经改变?它们还在变化麽?5 是否存在“反肥胖”的偏见?这种偏见是不是在所有国家都存在?6 我们更愿意与那些喜欢我们,或者与自我认识一致的人恋爱么?7 什么是嫉妒?主要原因是什么?8 如何使别人接受我们的请求?9 是否存在“纯粹的利他”帮助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10 天气

4、热会增加攻击性么?这种关系有极限么?当天起非常热时,攻击性有可能减少么?11 当人们一起工作时,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否比他们单独工作时更高一些?12 公证其实是“盲目”的么?在审判中,陪审员受审判当事人的外貌、种族及性别的影响吗?13,6,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定义及含义,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1、社心学家的任务:认识在社会情景下个体实际或想象与他人一起的情境个体行为、思维、感受的表现及原因。 2、定义: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行为和思维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领域。 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 主要因为社会常识没有办法揭示社会行为的奥秘。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与 眼不见心不烦 性格互补 与 物以类聚 伪善效应:

5、我们一般倾向于相信自己比别人更愿意做好事,而且在许多方面,自己比一般人好一些。(自我服务效应),7,二、社会心理学含义 1、社心着重研究个体的行为 2、社心试图理解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原因 1)他人的行动和特征: 加塞事件与被观看事件 他人的外貌 是否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反应 2)认知过程: 对朋友迟到的反应取决于朋友给你留下的 印象以及你对朋友解释是否真实的推理 3)环境变量:物质世界的影响 炎热气候容易产生攻击行为/令人愉快气味使人更愿意助人 4)文化背景:时代对美女要求的差异 交谈时的人际距离 5)生物因素:选择配偶的条件(对外貌的偏好) 有益于生殖 进化论认为我们遗传的不是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

6、行为倾向 或易感性,它们能否转变为现实取决于我们生存的环境。,8,总结: 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本质及原因 认识影响和塑造我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感受、行为及思想的因素。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社会心理学努力寻找合适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仔细纪录各种社会的、认知的、环境的、文化的、生物的因素对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影响。,9,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与新的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1875年, 德国学者谢夫勒最早提出社会心理这一术语. 1894年,斯莫尔和文森特在美国首先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并将“社会心理学”列为社会研究导论一书的重要章节。(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8

7、98年,法国人塔德出版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写出了第一本同名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一般以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奥尔波特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富有实验研究成果的社会心理学。,10,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1、美国学者霍夫兰德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即: 哲学思辨阶段围绕人性的争论, 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经验描述阶段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和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即科学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 2、申荷永:新学科出现时期(1908-1924)

8、;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11,社会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1 认知研究:重视认知过程的作用。 案例:小岛上的人不穿鞋子,鞋厂的不同反应。 2 应用研究:强调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案例:留守儿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 3 多元文化观点:全面认识社会差异。 案例:浪漫爱情 的文化差异。 4 生物因素的潜在作用和进化论观点更受关注 案例:面部支配性与职业成功。,12,第三节 研究方法,1、系统观察(systematic observation):描述我们周围的世界 此类观察伴随细致的和准确的测量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经常与观察法嵌套

9、使用 使用要求:抽样代表性/项目措辞客观中立性,13,3、相关研究:对关系的探讨(用来预测) 相关:一事件伴随另一事件改变的倾向。 相关法:一种研究方法,科学家系统观察两个获两个以上变量,已确定一个变量变化是否伴随另一个变量变化。 变量:自然界中可以改变的方面。 相关范围: -11,0表示没有任何关系,与0越远表示相关越强,正值表示两个变量变化趋势一致,负值则表示两者变化相反。 假设:一个基于理论的未证实的预测。 注意:相关的两个变量并不一定有因果关系。,14,4、实验法:系统干预所得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 是一种通过系统操作一个或多个因素(自变量)以确定此变化是否对其他一个或多个因素(因

10、变量)造成影响的研究方法。 自变量:在实验中被系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在实验中被测量的变量。 实验法本质(1)相信影响社会行为或社会认知的一些变量的呈现和强度可以系统地加以改变(2)这些改变的作用被仔细的测量。 成功的条件(1)各种实现条件的被试的随机分派。(2)除自变量外,其他所有可能影响被试行为(因变量)的因素都要尽可能地保持恒定。,15,例子:握手轻重与第一印象,自变量 混淆变量 结果 轻握手 助理不太友好 对助理评价(第一印象)差 答案:不可能回答 问题: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重握手 助理比较友好 对助理的评价(第一印象)好,16,注意: 1、研究者效应:由研究者引起的对被试行为的无

11、意作用。 2、外部效度:实验效果能够被泛化到真实生活情景和那些与参与实验的被试不同的人群中的程度。 往往因为伦理的或实际的考虑,以及外部效度而不采用实验法。,17,5、研究结果的解释:统计的使用和永久持怀疑观点的社会心理学家 通过统计推断来解释研究结果 统计推断:一种特殊的数学形式,它使我们能够评估研究结果的某种模式随即发生的可能性。,18,第四节 知识的追寻与个人的权利的平衡,欺瞒:一种技巧,研究者向被试隐瞒关于研究的意图或程序的信息。 欺瞒的条件:知情同意与事后解释,19,第二部分 个体心理,第二章 社会知觉:理解他人,社会知觉: 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20,一、非言语沟通:表

12、情、注视和姿势,非言语沟通:基本通道 思考:你感到高兴时的行为与感到悲伤时的行为是否相同? 然后请两位同学,一个扮演高兴时的表情行为,一个扮演悲伤时的表情行为,然后让大家总结两者的差异 五种基本的通道: 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身体动作、姿势、触摸 内在信息通过以上五种基本的通道表达,21,不戴面具的脸孔: 作为理解他人情绪线索的面部表情,人类面部能清晰表达6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快乐、悲哀、惊奇和厌恶。(适应机体的生存而产生的,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先天的、固定的心理模式。如怒发冲冠、咬牙切齿) 混合情绪: 悲喜交加、又惊又恐。 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吗? 面部表情并不完全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性其准确含

13、义受到文化和情境的差异的影响(恐惧的照片愤怒的暗示描述)与口语相比,他们通常很少需要翻译。,22,眼睛心灵的窗户,含情脉脉,会说话的眼睛。 与戴墨镜人交谈的感受 注视与瞪目: 目光接触的非言语线索 瞪视:不顾接受者反映并持续注视他人的目光接触方式。愤怒敌意 道路冲突时驾驶员处于高度的攻击状态,甚至导致实际的攻击行为驾驶员应该回避与违反交通规则的驾驶员目光接触。,23,身体语言:手势、姿势和动作,回忆一件令你愤怒的事-越愤怒越好,并仔细想一会儿,再回想一件让你感到悲哀的事-同样越悲哀越好。比较两种情景下的行为。念头转变时你是否移动了你的身体? 身体语言经常揭示他人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手势。(演讲、

14、诗朗诵、歌手唱歌) 不同的文化手势有时有不同的意义。,24,触摸:握手握紧一点有用么?,身体触摸与信息传达 握手:世界上很多文化用以表达欢迎的方式 紧握手时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途径 握手指数:持续时间、紧握度、力量、活力 握手指数与人的人格的几个方面有较强的联系,指数越高越外倾,对经验越开放且较少害羞。,25,识别谎言:非言语线索的作用,谎言的非言语线索: 1、微表情瞬间闪烁的面部表情:这是一种在一个情绪唤起事件之后快速出现而且很难抑制的反应,能揭示人的真实感受。 2、各种通道之间表达的非言语线索不一致 3、非言语方面:说谎时,声调经常升高、并且他们更加犹豫,还会有很多错误。(浪漫满屋- 经

15、典吵架对白) 4、目光接触的某些特征会揭示谎言:更经常眨眼、瞳孔更大,与人目光接触的频率较低或惊人的高(企图通过直视别人的眼睛获得诚实的假象。,26,5、撒谎者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笑得更开,悲伤过分。例:对你说“不”后,过分的道歉谎言 注意: 1识别谎言过程的认知因素 关注他们说话内容或非言语线索 两者很难同时兼顾 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仔细关注说话内容而忽视最重要的非言语线索 2 谎言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识破么? 识别力高于随机猜测 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言语线索,27,对他人性格特征的认知 (一)认识他人性格的困难 (二)认识他人需采用多种途径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28,二、归因:理解他人

16、行为的原因,(一)归因:确定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而了解谈人稳定特质和性格倾向的过程。(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如销售员的赞美) 1、对应推断理论:我们如果以他人行为为基础推断他们稳定性格的理论,把他人的行为看作持久特质的体现,往往会忽视环境的作用,做出错误的判断。 措施 1)关注自由选择行为,忽视被迫行为(飞机场人的反应) 2)选择产生独特的非共同效果-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它因素产生的效果-的行为 (她和一个既没钱,对她又冷淡但是比较帅的人结婚) 3)关注低社会赞许行为 (邻居不为其狗的不良行为忧虑道歉),29,扩大与打折扣:我们如何处理大量潜在的原因,打折扣: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在时,某个行为原因

17、的重要性将减少的倾向。 (主管表扬后给你一个大的任务, 胡萝卜加大棒) 扩大:尽管存在阻碍某行为出现的因素,但该行为发生了,因此,增强了该行为发生潜在原因的重要性。 从不公开评论学生的老师,某天当众表扬了你。 (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受到更多的美评),30,调整聚焦理论: 扩大和打折扣必然发生吗?,调整聚焦理论:人们调整自己行为以达到目标时,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考焦点:一种是提升考虑,重视考虑肯定结果是否出现;(较少出现折扣效应) 另一种是预防考虑,着重考虑否定结果是否出现。(较少出现扩大效应) 我们分析他人行为原因时除了分析,内部(个人)因素和外部(情景)因素外,还经常考虑他人行为的理由(他们有意

18、识的动机、愿望、意图)和其他因素。(如犯罪心理),31,(二)归因:错误的基本来源,1、对应偏见对性格原因的高估(基本归因错误):就算存在显著的情景原因,也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性格的结果的倾向。 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见):在解释他人行为原因时,过高估计性格作用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如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比在强调团体合作、服从和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表现得更加普遍明显。(大规模谋杀事件),32,2、行动者观察着效应(看我是被逼的) 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原因,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性格)原因的倾向。 跌倒 他人:他很笨 自己: 路滑 3、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你只是运气好

19、” 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如自己的特质/性格),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运气、任务难度)的倾向。 该倾向在强调团体和谐的文化中(亚洲国家),比在强调个人成就、对生理自鸣得意的西方文化中表现较弱。,33,(三)归因理论的应用,1、归因和抑郁 正常人 肯定的结果 归于 内部持久的原因 否定的结果 归于 外部暂时的原因 自我服务的归因模式 抑郁的人 肯定的结果 归于 外部暂时的原因 否定的结果 归于 内部持久的原因 自我攻击的归因模式 2、不抱怨社会歧视,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他们将负性结果归因于歧视,将被被人消极地看待(如被认为是习惯性的抱怨者),34,Kelley:因果归因理论:归因于个人

20、还是情景?,皮肤的比喻内外归因 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甚至是行为表现与当事人一致的程度。 一贯性:在不同场合(如跨时间的)对同一给定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一贯程度。 区别性:一个人对不同刺激或时间以相同方式反应的程度。 1)三者皆高,归因于外部因素(顾客有吸引力) 2)低高低,归因于内部因素(侍者爱调情) 提问:这位同学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 内因(这位同学爱睡觉),外因(厌倦了讲课内容) 因果归因的其他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这三个维度,35,三、印象形成和管理 我们如何整合并使用社会信息,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

21、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 2、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 ) 3、刻板印象(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36,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发挥着重要和持久的影响。 Asch关于中心特质与边缘特质的研究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认为第一印象的形成不是简单得把观察到的特质相加起来的结果,而是包含了更多信息。 认知观点的研究扩展了该观点,认为在他人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只重视某些类型的信息(如关于他人特质和价值

22、的信息而不是关于能力的信息),37,更多研究表明,对他人印象包括与特质联系的行为样例(范例)和在许多观察行为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抽象。 起初是范例作用大,后来接触增多,对他人的印象主要由心理抽象决定。 当个体发现自己在比别人权利低的情景下时,他们要花更多努力去形成关于别人的准确印象。,38,印象管理: 让自己看起来很棒的美妙艺术,1、概念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印象管理:个体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做出的努力。 2、常用的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

23、自己(4).投人所好 自我美化- 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 衣着、装饰、肯定语言 他人美化-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别人感觉很好。奉承、赞同他人观点、对其施小惠、询问他们意见并予以反馈。,39,3、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小心使用有效,过分使用不好 媚上欺下效应:对这样的人形成的不良印象的倾向。 印象管理可能造成认知负荷过大,而影响主要表现受到影响。 但做分心可以减少我们担心不良状态所导致的焦虑和恐惧时,效果是好的(内向害羞的人当众作比较复杂的问题)。,40,Kelley:因果归因理论:归因于个人还是情景?,皮肤的比喻内外归因 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甚至是行为表现与当事人一致

24、的程度。 一贯性:在不同场合(如跨时间的)对同一给定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一贯程度。 区别性:一个人对不同刺激或时间以相同方式反应的程度。 1)三者皆高,归因于外部因素(顾客有吸引力) 其他侍者也与这位顾客调情(一致性高) 在其他场合这个侍者也与这位顾客调情(一贯性高) 这个侍者不与其他顾客调情(区别性高) 2)低高低,归因于内部因素(侍者爱调情) 别的侍者不与这位顾客调情(一致性低) 在其他场合这个侍者也与这位顾客调情(一贯性高) 这个侍者也与其他顾客调情(区别性低),41,第四章 态度 评价现实世界,让健康人更健康,42,引言 态度的含义,态度:对社会世界不同方面的评价。 大多情况态度反映在

25、我们的行为中,但也有例外。 (爱吃巧克力的女士) 态度矛盾:通常指我们对同一客体同时持有的正面和负面的评 价,这样,我们对该客体的态度就是矛盾的。 态度一旦形成,通常难以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态度是社会思维形成的重的和最初的基石。,让健康人更健康,43,本章结构,一、态度形成:如何发展、为什么会形成 二、态度与行为的联系: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三、说服的完美艺术:使用信息改变态度 四、当态度改变遭遇失败:对说服的抵制 五、认知不协调:为什么有时行为能影响态度?,44,一、态度的形成,一)社会学习:从他人身上习得态度 定义: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新信息,形成行为或态度的过程。 1、经典条件反射:基于联

26、结的学习 定义: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中,一个最初为中性的刺激通过重复地与另一个刺激匹配而获得唤醒反应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刺激成为其他刺激出现或发生的信号。 例:父母对少数种族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他们的态度 (态度的)阈下条件反射:刺激在个体意识阈限水平以下时发生的经典条件反射。 例:给被试看陌生人照片时,快速闪过正面或负面的情绪照片会对其态度产生影响,45,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持有正确的观点 定义: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导致积极结果或者避免消极结果的反应会被加强。 例:父母通过给与孩子微笑、赞许或拥抱等奖赏来肯定孩子“正确的”观点。 父母的赞同在塑造小孩子的过程中起

27、重要作用,46,3、观察学习:向榜样学习 定义: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 通过观察他人而习得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 例: 孩子常常学会父母所做的而不是父母所说的。,47,社会比较与态度形成 通过与别人观点作比较以判定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是否正确的过程。如果观点一致,则更倾向于认为观点是正确的。 听别人陈述对某个团体的负面态度会消极影响你对该团体的态度。 态度受遗传影响:同卵双生子研究 涉及内体偏好态度(偏爱某一音乐食物等)比本质上认知型更强的态度更多受到遗传影响。高遗传性的态度比低遗传性的态度更难改变,对行为影响更大。 如:当陌生人表达与我们具有形似的高遗传性态度时,我们更喜欢他们

28、。,48,态度的功能,1、知识功能:充当图式,帮助我们解释和加工各种信息 认为支持我们的信息更准确 2、自我表现和自我认同功能 3、自尊功能:认为自己态度正确从而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胜 4、自我防御功能 :顽固的人会过分强调自己反对偏见 5、印象动机功能:通过和别人谈论“正确的”观点而给被人留下好的印象。,49,二、态度与行为的联系,60年代末:发现二者联系很弱 如:不喜欢朋友的衣服还会夸它好看 另外,态度也经常影响行为 不喜欢吃辣椒的你,会在餐桌上点酸菜鱼么? 矛盾-研究态度何时影响行为,50,态度何时影响行为,一、情境: 阻碍表达态度:因为情境制约削弱了态度与行为的联系,阻止了态度在外在行为上

29、的表现。 如:几个好友兴高采烈的聚餐不会因为偶尔一个菜不好而找服务人理论 另外,个体倾向于选择是他们的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场景,故态度本身也会因为被表达出来而得到强化。 情景的压力影响了外显行为反应态度的程度,但是态度也能决定个体是否会进入各种情景。,51,二、态度本身方面的因素 来源:直接的态度比间接的态度更能影响行为 力量(极端程度与强度、重要性、对态度的认识、态度的可及性) 力量越强越容易影响行为 既得利益越大,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就越大。 特异性:态度针对具体客体而不是普遍事物的程度。 特异性越强预测效果越差,52,态度如何影响行为,态度通过两种机制应影响行为 一、当我们可以认真考虑我们态度时

30、,态度的意向就强烈的预测行为。 合理行动理论:认为做出一特定行为的决定是通过理性思考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各种结果,然后作出行动与否的决定。因此这个决定反映了行为的意向,而且对个体的外显行为产生强烈影响 计划行动理论:指出个体除了考虑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以及主观标准外,还考虑有意识的行为控制他们完成某行为的能力。 二、当我们不能进行缜密思考的情况下,态度通过我们对情景的感知而影响行为,53,三、说服的完美艺术,影响说服的因素: 1、信息来源: 某方面有说服力的说服者必吸引力地的说服者更能说服别人 不试图改变我们态度的信息比可以改变的信息更能让我们改变 分心时比贯注时更容易被

31、说服 当听众与说服者态度相反时,最好用两面手段 说话速度快的人比说话速度慢的人更易说服别人 能唤起听众强烈情感体验(尤其是恐惧)的信息能提高说服的效果,尤其是当说服者能提供如何避免恐惧的信息时,说服效果更佳。 2、认知过程:系统加工(信息内容)与启发式加工(心理捷径:专家说得是对的),54,四、当态度改变遭遇失败,抵制说服的因素: 1、对抗心理: 2、预先警告:常常会增加对说服的抵制 3、选择性回避 (避免接触与我们观点向左的信息的倾向,它同样增加我们对说服的抵制程度) 4、当面对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时,会主动提出反驳,增加对说服的抵制 5、偏性同化:总是倾向于把与自己态度不一致的信息看的比与

32、态度一致的信息更不可信。 6、态度极化:把混合证据和混合信息解释为能够加强现有观点的信息,这样能使我们的态度走向极端。,55,五、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指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状态。会导致消极情感产生。 认知不协调常发生于诱导(强迫)顺从情境中。 当我们被外界因素诱导说一些违背自己真实自己态度的 话,做一些与自己态度不一致的事情。 由虚伪诱发的认知不协调是使行为尽兴有益改变的强有力工具。(诱导个体公开赞扬某种行为,然后提醒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按自己说得做),56,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沟通,57,第六章人际交往与沟通,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二人际

33、交往的基础 三人际关系的特性 四人际沟通的概念 五人际沟通的工具 六人际沟通的其它要素分析,58,人际交往的涵义,人际交往有两方面的涵义: 从动态的角度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和物质品的交换,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 从静态的角度看,是指通过人际之间的相互作 用所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即通常所说的人 际关系。,59,人际交往的意义,1)人际交往与社会角色关系 2)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3)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4)人际交往与幸福感 调查: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或什 么样的生活使你感到幸福? 结果:与人交往或亲密的人际关系,60,案例一: “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比什么

34、都重要”,这是美国汽车大王亚卡科管理企业的切 身体验。他说:“我见到过许多比我精明 的人和许多对汽车行业懂得比我多的人, 但我已超过了他们。为什么?是因为我 厉害吗?不,是因为我更懂得与人打交 道的重要性。待人粗暴而轻率的人成功 的日子是长不了的”。,61,案例二:商人首先应是外交家 这是金利来品牌创立者曾宪梓的感受。 中国有句老话,即“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走南闯北、东奔西走在商海闯荡的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即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份人缘多座桥。,62,人际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1 人际交往需要 1)生物基础:印刻、本能。 2)社会心理基础:自我价值肯定需要、确立安全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

35、论) 2 独处需要 这是与交往需要相对的另一种需要。由于此,过多的社会接触不仅不能增进亲密关系,反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情感。,63,人际交往的生物基础,关于印刻与交往的研究 动物实验:人类“狼孩”事例。 关于本能与交往的研究 幼猴喜欢同绒布妈呆在一起、而较少与金属网妈妈呆在一起 小孩喜欢毛绒玩具,64,社会心理基础与交往,1)自我价值肯定:自我价值感、社会比较 2)安全感的确立:生物安全感、社会安全感 3)自我的超越:社会比较范围的扩展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65,条件作用(反射)与交往,大人的出现总与提供温暖和保护联系在一起,逐渐地,通过条件作用,儿童形成了一种对大人的依赖:首先是对

36、母亲的依恋、而后扩展到其他人。 问题:为什么有的小孩会冷漠?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66,人际人性之一:偏好正性刺激 “拍马屁”现象、“闻过则喜”现象 人际不等式: 赞扬者所付出的被赞扬者所得到的 作用: 集体气氛、夫妻关系、儿童教育、领导艺术 赞美的艺术,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67,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人性之二:自我性 思维和行为的目的指向自我 利益相关时为自己考虑多一些:竞争提升、奖金、分房 对人际往来利益判断的失真: 不等式:实际付出小于感觉付出 实际得到大于感觉得到 嫉妒心、幸灾乐祸性、传谣,68,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人性之三:寻求归宿性 远离孤独、归宿于某个社会团体、

37、拥有一定的社会人际网络 自我力量的加强 希望情感被共享 相伴性,69,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人性之四:情绪的人际转移性 将自己的情绪转移给他人的特性 对负性情绪的转移予以理解:被伤害时、亲人之间 对正性情绪的转移予以利用:求爱、加薪、酒桌上的公关,70,人际人性之四:情绪的人际转移性 踢猫效应” :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

38、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71,人际人性之四:情绪的人际转移性 不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避免泄愤连锁反应。人的不满情学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

39、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72,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人性之五:他人尊重性 显示欲:关注被冷落者、消除嫉妒心、调节他人行为 他人评价:面子 攀比性:比他人强,73,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人性之六:个别性 个性上的独特性、情感上与归属性相对的独立性 个性上的独特性:魅力所在、能力所在、学会与独特性相处 情感上的独立: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上的静土、有自己的隐私、独处的机会 不同性别的差异性 人际之间的距离感(刺猬取暖),74,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人性之七:两性相吸性 三种不恰当的态度: 看到他人的两

40、性相吸现象时感到不愉快 不能接纳自己对其他异性的渴望 将与异性的一般接触夸大化 作用: 缓解不良情绪、 部分满足被压抑了的欲望 调节人际氛围和个人行为,75,了解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人性之八:喜新厌旧性 得到后的失落感 情感的曲线 七年之痒,76,人际沟通至少具有以下特点:,1、沟通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不说话,一举一动也传递了信息。 2、沟通双方都是主体。 3、沟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没有结尾的动态过程。,77,沟通的方式及类型,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做游戏)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不同的网络沟通,78,

41、沟通的意义,1 沟通是人类相互理解的桥梁 2 沟通提供身心发展所必需的信息、促进心理健 康 3 沟通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4 影响人的智力和社会心理发展 名言: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沟通之后 我们每人都有了二种思想。,79,身体语言与沟通,眼睛动作与沟通 四肢动作与沟通 腰、腹部动作与沟通 坐姿与沟通,80,眼睛的动作语言与沟通,1)视线接触的时间:应占30-60%。 2)若几乎不看对方,那是企图掩饰什么的表现。 3)眼睛闪烁不定,是一种反常的举动。 4)瞳孔放大并有神彩,表示人们处于高兴、喜 欢、肯定等情绪状态;瞳孔缩小并暗然失色,表 示人们处于痛苦、厌恶、否定等情绪状态。 5)目光接触

42、的次数越多、每次接触保持的时间 越长,意味着彼此的关系越密切、相互的接纳性 越高。,81,眉毛的动作语言,1)眉毛上扬表示人们惊恐或惊喜,所谓“喜上眉 稍”。 2)眉角下拉或倒竖,表示人们愤怒、气恼或不 满,所谓“剑眉倒竖”。 3)皱眉往往表示人们困窘、不赞成或关注、思 索。 4)眉毛迅速地上下跳动,表示人们兴奋或激动。,82,四肢的动作语言与沟通,1)手臂交叉放在胸前,同时两腿交叠,表示不愿与人接触。 2)用手或铅笔敲打桌面,或在纸上乱涂乱画,表示对对方的话题不感兴趣。 3)握手时力度大,表明此人好动、热情,凡事比较主动,也使人感到此人有坚定的意志、倔强的性格;手掌向下握手,表示想取主动、优

43、势或支配地位; 4)摇动足部、或用脚尖拍打地板,或抖动腿部,表示焦躁、不安、不耐烦或为了摆脱某种紧张。 5)触摸:表示亲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爱情是从身体接触开始的。,83,腰、腹部的动作语言,1)鞠躬、弯腰表示谦逊或尊敬之意。 2)腰扳挺直,颈部和背部保持直线状态,说 明此人情绪高昂、充满自信、自制力较强;相反, 双肩无力地下垂,腰部下塌,反映疲倦、消极或 失望等情绪。 3)双手横叉腰间,表示胸有成竹,对自己面 临的境况已作好精神上或行动上的准备。 4)轻拍自己的腹部,表示有风度,同时也反 映出经过一番较量之后的得意心情。,84,注意问题,文化背景不同,体态语言的含义差异很大。 例如,“竖起大

44、拇指”在不同国家具有完 全不同的意义; 1)在我国表示“真棒”、“一流的”; 2)在英国或澳大利亚表示 “想搭车”; 3)在希腊则表示“滚开”。,85,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的功能 有效的自我表达(有话会说,刘墉) (陌生人或不太熟的人:找到对方的兴趣所在; 发生争论时该怎么办:1、与人争论保持冷静;2、避免在工作中抬杠) 有效地倾听(倾听规则:1、弄清自己听的习惯;2、不要逃避“倾听”责任;3、集中注意力;4、边听边记;5、努力理解对方的言语和情感;7要努力表达出理解;8、要倾听自己讲话;9、要以相应的行动回答对方的要求),86,有效地倾听,听的第一个要领:多听。 听的第二个要领:善听。 听的

45、第三个要领:恭听。 注意力(训练方法:方言) 记忆力(训练方法:复述) 理解力(训练方法:推测),87,倾听技巧,1)保持目光接触;2)适当点头和表现赞许的表情; 3)避免分心的因素,如不要看表、不要玩弄笔等; 4)适当提问;5)适当释义:如“你的意思是”; 6)避免打断对方;7)抱有一定的目的或理由去倾听; 8)暂停判断,忌下评语,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表达的信息本身。 9)抵御干扰因素,如噪音; 10)在说话和听话之间转换自然; 11)当信息带有感情色彩或不大清楚时,应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所接受的内容。,88,人际空间与沟通,人员密度与人际空间要求 人际距离与沟通 性别差异与人际空间要求,89,

46、人员密度与人际空间要求,讨论: 1 当阅览室人员稀少时,比你后进来的人紧挨着坐在你的旁边或后边,你有什么感觉? 2 当阅览室人员很多时,比你后进来的人紧挨着坐在你的旁边或后边,你有什么感觉? 3 当公共汽车上的人员拥挤时,人们的眼睛一般看哪?,90,人际距离与沟通,公众距离: 350-750厘米及以上。这是公众沟通应保持的距离。 社交距离: 125-350厘米。这是正式场合人们之间所保持的距离。 亲近距离: 50-125厘米。这个距离给人以分寸感,其长度正好可以握手交谈。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 15-50厘米。这个距离的近端能使人感受到对方的体味、气息;远端能促膝谈心。具有排

47、他性。 亲密距离就是所谓的个人空间或称自我空间。,91,人际空间要求的启示,1)可以根据人际空间距离的大小来判断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 2)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掌握好合理的人际空间距离,既不要过远也不要过近。 3)要尊重他人的自我空间,防止冒失地闯入而导致对方的不悦或误解。,92,人际空间与沟通的性别差异,男性同伴同处在一间小屋里时间稍长会感到焦虑不安,脾气更加暴躁,冲动性和侵犯性都有所增加; 而相同数量的女性同处在一间小屋里却能融洽相处,亲密无间。,93,沟通的其它要素分析,沟通双方的心理因素:如沟通动机、社会地位、心理选择性、心理状态等。 沟通背景:时间、地点、场合等。或:心理背景、物理背景

48、、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94,第9章 社会影响及特殊社会影行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95,目录,一、从众 二、顺从 三、服从权威与强制性教化 四、亲社会行为:助人 五、侵犯行为:攻击,96,一、从众,从众: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符合既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社会影响。一般是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所致。 作用:大多情况下是非常有用的,它是社会规则的体现。 许多人都会接受来自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社会压力。,97,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大从众倾向越大 群体规模越大从众倾向越大 指令性规范比描述性规范影响力大 规范聚焦理论指出与我们相关且我们很在意的规范才会影响我们行为。,98,从众的理论基础:,规范化的社

49、会影响: 渴望被人喜欢 害怕被人拒绝导致嘲讽压力 渴望正确:信息社会影响 我们倾向于将从众行为合理化 当从众压力很大时,许多人至少短期内会抵制它们,因为他们渴望保持自己的个性与驾驽自己的能动性,99,二、顺从,定义:直接向别人提出请求的社会影响。 基本原则: 友谊/喜爱 承诺/一致性:登门坎与低球技术 缺乏:表演难以获得与最后期限 互惠:门面效应与并非全部策略(买送策略) 社会认同 权威 激将法:使用一个不同寻常的活引人注意的请求是对方难以拒绝 取悦他人,100,三、服从权威,毁坏服从:你会接受权威的命令而去伤害一个无辜的人 社会心理学基础: 1、权威人士减轻了服从命令人对其行为的责任 2、权威人士经常有明显的身份标志有助于提醒人们遵守规范 3、权威人物命令在逐渐增大,使这种服从得以坚持下去 4、环境变化快,来不及做出选择,101,抵制毁坏服从: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