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5477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单县中心医院 心内一科徐增政,定 义,1、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2、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有无心脏病,其死亡的时间和形式均无法预料。,病 因,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1、冠心病及其并发症:80%; 其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预测因素:左室射血功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 2、各种心肌病:5%-15%;肥厚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

2、。为冠心病易患年龄前(小于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病 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急性冠脉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64%,仅20%左右为急性心肌梗死。 2、陈旧性心肌梗死。 3、左室肥厚,伴或不伴有急/慢性心肌缺血。,病 理 生 理,1、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 2、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3、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比例较少,常有心脏破裂、心脏流入道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 4、无脉性电活动: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可见于急性心梗时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临 床 表 现,1、前驱期:有或无非特异性症状,胸痛、心悸、气促、疲乏等; 2、终末事

3、件期: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相同,典型表现:胸痛、呼吸困难、突发心悸/头晕,部分病人可无预兆。 多数在猝死前的数小时或数分钟内有心电活动的异常:Eg室颤之前常有室速发作。,临 床 表 现,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脑血流急剧减少(意识丧失), 可表现为肢体抽搐、短暂的叹息样呼吸、大小便失禁。 4、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4-6min)不可逆性脑损害(数分钟)生物学死亡。 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立即心肺复苏、尽早除颤。 心肺复苏之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即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他常见原因为继发感染、低心排血量、心律失常复发等

4、。 “争 分 夺 秒”,时间就是生命,心跳停止3秒钟 -黑朦 心跳停止5-10秒钟-晕厥 心跳停止15秒钟 -昏厥或抽搐 心跳停止45秒钟 -瞳孔散大 心跳停止1-2分钟 -瞳孔固定 心跳停止4-5分钟 -大脑细胞不可逆损害,大量实践证明: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一半人被救活。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心跳骤停的处理,抢救成功的关键:尽早心肺复苏; 尽早复律治疗。 处理顺序: 一、识别心脏骤停; 二、呼救; 三、初级心肺复苏:CAB 1.胸外按压:按压部位、按压幅度、按压频率(30:2)。 2.开通气道:仰头抬颏法 3.

5、人工呼吸:有条件进行球囊辅助呼吸、气管内插管。 无论单人还是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例均为30:2。 4.除颤:有条件尽早除颤。,识别心脏骤停,判断循环:触摸颈动脉搏动 1、颈动脉位置: 气管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 2、方法: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一旁滑移约2-3cm,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凹陷处。,识别心脏骤停,胸部按压: 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或双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界处 定位: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 侧的胸廓肋缘,手指向中线滑动 到剑突部位,取剑突上两横指, 另一手掌跟置于两横指上方, 置胸骨正中,另一只手叠加之 上,手指锁住,交叉抬

6、起。,心肺复苏BLS(CAB),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开放气道时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套或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外伤时),心肺复苏BLS(CAB),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

7、开,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心肺复苏BLS(CAB),人工呼吸 : 口对口: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 “正常”吸气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廓明显抬起,8-10次/分松口、松鼻气体呼出 胸廓回落 避免过度通气,心肺复苏BLS(CAB),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心肺复苏BLS(CAB),球囊面罩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1、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 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2、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 处,向前

8、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3、用右手挤压气囊 挤压球囊的1/22/3,使胸廓扩张,超过1s,心肺复苏BLS(CAB),心跳骤停的处理,四、高级生命支持 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血气分析、中心动/静脉压等。,高级生命支持,1、通气与氧供:尽早气管插管、高浓度吸氧,纠正低氧血症。 院外:面罩、简易球囊辅助呼吸; 院内:呼吸机辅助呼吸。 2、电除颤: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

9、功率下降7%-10%。 对于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除颤无益。 除颤电极位置:右锁骨下、左下外侧胸部。 除颤能量选择:双向波:150-200J;单向波:360J。,高级生命支持,3、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 碳酸氢钠:初始剂量1mmol/kg,在持续心肺复苏过程中每15分钟持续1/2量,根据血气分析调整。 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可重复给药至500mg,维持静滴,日总量2.0g。 美托洛尔:难治性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 阿托品:心室停顿、无脉性电活动、缓慢性心律失 常。 异丙肾上腺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复 苏 后 处 理,1、维持有效的循环 2、维持呼吸:吸氧、机械

10、通气。 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 1.降温,体温33-34为宜; 2.脱水:甘露醇、白蛋白、地塞米松,谨防过度脱水。 3.防治抽搐:无需预防性应用。 4.高压氧疗: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5.促进早期脑灌注:抗凝、解除脑血管痉挛(钙离子拮抗剂)。,复 苏 后 处 理,4、防治急性肾衰:维持有效的循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5、其他: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防治感染,尽早胃肠营养。,预 后,及时评估左室功能; 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

11、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跳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肺复苏不易成功。,预 防,1、受体阻滞剂:冠心病、心梗、心衰、扩心病、长QT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桥等。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心衰、心梗 3、胺碘酮 4、外科手术 5、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1、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 2、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5、避免过度通气,胸外按压时注意以下几点: 1、按压部位正确,保证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避免发生肋骨骨折; 2、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背部和肩部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幅度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3、保证胸廓回弹至原来位置,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4、放松时双手不可离开胸壁,尽量减少中段,中断尽量不超过10s。,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