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积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99360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膜下积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硬膜下积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硬膜下积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硬膜下积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膜下积液.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海关人民医院,2012年1月30日,内容提要,定义 形成原因 病情特点 临床分型与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定义,硬膜下积液(subdural fluid accumulation)又称硬膜下水瘤,多是外伤后硬膜下腔出现的脑脊液积聚。 硬膜下积液占颅脑外伤的0.5%1%,常发生于一侧或两侧额颞部,以双侧额部为多见。 硬膜下积液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急性少见,在数小时内形成,慢性者可有包膜。,形成原因,脑的表面由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对脑其支持作用。 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对脑具有营养、缓冲震动、调节颅内压和保护作用。而硬模下积液正是由于

2、脑脊液进入硬膜而形成。,病情特点,1、积液多发生于枕部着地,入院时GCS3-12分的原发性颅脑损伤患者。 2、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多见。 3、积液部位多在幕上额颞区或波及邻近部位,多发生受力的对冲部位,发生于幕下者极少见。 4、原发性颅脑损伤较轻者,伤后可无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随着积液的增多而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加深。,临床分型与表现,1、消退型:青壮年多见,一般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仅在早期有轻度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后逐渐好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可以用蛛网膜破裂学说解释,即头部外伤时,外侧裂、视交叉区与蝶骨嵴紧密粘连的蛛网膜撕裂,导致脑脊液流出积聚

3、在硬膜下腔,以后被逐渐吸收减少。 2、稳定型:以老年人占多数,大多患者以头昏、头晕、恶心、呕吐、欣快、淡漠、抑郁、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一般无硬膜下积液相关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长期观察此型可转变为消退型或演变型。 3、进展型:小儿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有轻偏瘫、失语、精神异常,婴幼儿可有类似脑积水表现,若合并脑实质损伤,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病理征。 4、演变型: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10岁以下小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这可能与小儿、老人的硬膜下腔较大有关。常发生在积液后22100天内,保守治疗过程中,积液可转变为水瘤,包膜形成后发生包膜出血而导致慢性血肿,常发生在积液1

4、个月以后。而早期手术打断了积液转变为水瘤及包膜形成的过程,故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易发生在手术治疗的病例中。,临床分型与表现,1、消退型:青壮年多见,一般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仅在早期有轻度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后逐渐好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可以用蛛网膜破裂学说解释,即头部外伤时,外侧裂、视交叉区与蝶骨嵴紧密粘连的蛛网膜撕裂,导致脑脊液流出积聚在硬膜下腔,以后被逐渐吸收减少。,临床分型与表现,2、稳定型:以老年人占多数,大多患者以头昏、头晕、恶心、呕吐、欣快、淡漠、抑郁、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一般无硬膜下积液相关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长期观察此型可转变为消退型或演变型。,临床分

5、型与表现,3、进展型:小儿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有轻偏瘫、失语、精神异常,婴幼儿可有类似脑积水表现,若合并脑实质损伤,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病理征。,临床分型与表现,4、演变型: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10岁以下小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这可能与小儿、老人的硬膜下腔较大有关。常发生在积液后22100天内,保守治疗过程中,积液可转变为水瘤,包膜形成后发生包膜出血而导致慢性血肿,常发生在积液1个月以后。而早期手术打断了积液转变为水瘤及包膜形成的过程,故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易发生在手术治疗的病例中。,诊断,1、头部外伤史。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 3、影像

6、学检查可确诊。CT表现为额颞顶部新月状低密度区,常进入纵裂前部,脑组织受压,CT值为010Hu。,鉴别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 血肿T1和T2一般为高信号,积液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即可鉴别。,治疗一非手术治疗,1、慎用或不用脱水剂,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2、应用神经营养药、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高压氧治疗等,以期改善脑血循环和代谢,为脑组织的膨起复位缩小硬膜下间隙提供可能。,治疗一手术治疗,A、原则: 消除积液的脑受压; 消除积液产生的原因; 消除积液囊腔。 只有符合上述三项手术原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积液的复发,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治疗一手术指征

7、,B、手术指征: 临床上有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或有癫痫发作者,无论积液量多少,均应采用手术清除积液,解除压迫。 幕上积液量25ml者,幕下8ml,即使未出现神经系统压迫,也应采用手术治疗,以利于病情恢复。 占位效应较重,有明显的颅高压症状,影像学检查(CT或MRI)示脑室、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移位10mm者。 婴幼儿额前间隙大于6mm者。,治疗 一手术方式,C 手术方式: 穿刺引流术。 对前囟未闭的患者采用普通静脉7号套管针,经皮前囟侧角穿刺持续引流。 合并颅内血肿,严重脑挫裂伤,有脑疝征象者,应及早开颅清除血肿和积液,去骨瓣减压。 体内分流术:体外引流后虽然临床症状改善,但积液未减少或拔引流管后

8、积液又增加或临床症状又加重者。,治疗 一手术效果,D、手术效果在于: 排液引流后有效地降低了颅内压力,阻断了因颅内高压所致的搏动性作用增强的恶性循环。 清除了蛋白质含量很高的不容易被吸收的液体。 硬膜下腔引流有利于脑组织的渗出液流出脑的表面,而不致渗入组织间隙促成或加重脑水肿。,治疗一手术注意事项,1、预防气颅: 切开硬膜立即置管,避免脑脊液流出,过多气体乘虚而入; 置管后不急于放液,待封闭切口后接引流瓶密闭引流,否则因切口未封闭仍有颅内进气可能; 引流管接引流瓶前不能抬高而应夹闭,否则气体有可能从引流管进入颅内; 更换引流瓶注意夹管并保持低位。,治疗一手术注意事项,2、预防脑损伤: 引流管应严格偏向硬脑膜方向,不要贴附脑组织,以免插管或拔管时损伤脑组织。,治疗一手术注意事项,3、术后要注意补充等渗液,引流管抬高15cm,维持正常颅压,必要时取平卧或头低位,有利于脑组织复位。,感谢诸位同仁,再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