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03235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ttp:/ 儿童语言获得新论,第一讲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讲 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 论证 第三讲 语觉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 第四讲 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第五讲 言语能力的先天性与感知性 第六讲 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 继承与发展,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为什么任何民族的四、五岁幼儿都能无师自通地掌握包含数不清的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语言能力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应当怎样去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和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是语

2、言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 迄今为止,在关于“儿童语言如何发生与发展”,即“儿童如何获得语言”的问题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论: 一、后天环境论 二、先天决定论 1、LAD理论 2、关键期理论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四、对两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利弊分析 五、语觉与物种进化,第一讲,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一、后天环境论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所言,人类的任何知识(包括语言)都不可能超越于经验之外。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不仅继承了这种经验主

3、义的观点,而且加以进一步的发挥。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只把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行为是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是由条件反射的形式所组成的过程,是多次重复和强化的结果;而语言不过是“词语的行为” ,所以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一系列刺激反应过程在后天学到的。并认为,儿童是通过重复他听到的话而学会说话,通过父母的夸奖而使儿童说话的能力得到增强。,第一讲,一、后天环境论,事实上,言语行为是相当复杂的,它既受语言交互环境的制约,也受说话人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决不可能归结为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不可能象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控制刺激就可控制反应、预测反应,就可控制和预测人的各种言语行为。许多语言学家通

4、过长期观察与实验也证明,儿童掌握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虽然有时儿童也有重复或模仿大人说话而得到夸奖的情况,但这绝非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途径。在上个世纪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后天环境论”曾一度流行,从目前情况看,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二、先天决定论,目前较有影响的先天决定论主要有两种:LAD理论和 关键期理论 1、LAD理论 同后天环境论相反,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有一种受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获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简称LAD)。为了说明这种机制是如何影响婴幼儿对母语的获得过程,乔姆斯基于1988年提出了一个基于普遍语法(Universal G

5、rammar ,简称UG)的语言获得模型。在此模型中,婴幼儿对母语的获得过程被描述为:,二、先天决定论,1、LAD理论 “语言能力可看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该网络与一个包含开关矩阵的开关盒相联接,这些开关可以在两种状态之间转换。在系统运行之前,必须先对开关进行设置。一旦这些开关 设置成某种允许的工作方式,系统就按其自身的性质工作。不过,取决于开关设置方式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有所不同。这个固定的网络就是普遍语法(UG)的原理系统,开关值就是由经验所确定的参数。开关设置以后,儿童就掌握了一种特定的语言并了解该语言的事实一个确定的表达具有确定的意义,等等。这样,语言学习就是确定普遍语法中待定参数值

6、的过程,就是确定使网络运行所需开关值的过程。除此以外,语言学习者还必须发现语言的词汇项及其特性。语言学习并不是儿童实际在做什么事情,而是处于某种适宜环境中的儿童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二、先天决定论,1、LAD理论 由此可见,按乔姆斯基的观点,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儿童主动地发现并确定普遍语法中待定参数及相关词汇项的过程。儿童是主动生成与发展语言的主人,而不像后天环境论者那样,把儿童看成只会对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的模仿者。儿童对于语言并不是通过一个一个的句子来掌握,而是通过普遍语法体系的一系列规则来掌握(每条规则都管辖一大批句

7、子)只要参数一设定,普遍语法体系就被确定。乔姆斯基认为,这就是所有儿童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各自母语的根本原因。,二、先天决定论,1、LAD理论 LAD理论和后天环境论相比,尽管有上述优点,但目前尚未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主要原因是它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 乔姆斯基关于婴儿先天存在“语言获得机制”的论点是思辨的产物(乔姆斯基并未对此提供脑神经生理学的证据),大脑中是否先天就存在处理普遍语法的神经机制,目前还只是假说,尚有待证实。,二、先天决定论,1、LAD理论 对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重视不够。如上所述,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 是儿童主动地发现与确定普遍语法中待定参数及相关词汇的过程,

8、而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处于某种适宜环境中”,儿童自身就会发生该发生的事情,“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很清楚,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去学习语言(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能让儿童置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二、先天决定论,2、关键期理论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另一种先天决定论是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 1967年伦内伯格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

9、guage)。在该书中,他提出一套用于判定是否属于“先天能力”的准则,这套准则包括以下六条: (1)与这种能力相关的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已出现; (2)它的出现并非是有意识决策的结果; (3)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事件激发的,但是必须为能力的发展提供理想的环境; (4)直接教学与强化训练对这种能力的发展影响甚微; (5)这种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与年龄及其它方面的发展水平有关; (6)这种能力的获得有一个“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过了这个关键期要想掌握这种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二、先天决定论,2、关键期理论 伦内伯格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完全符合上述准则,所以是先天的。他把儿童的

10、语言发展看成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能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逐渐成长发育。当和语言有关的生理机能成熟到一定的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界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伦内伯格还指出,在儿童发育期间,语言能力开始时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最后才形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伦内伯格认为,左侧化过程发生在两岁至12岁之间,并强调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之后,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将会造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甚至终生丧失语言能力;如果是

11、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开始或中间阶段(即左侧化完成之前)左半球受损,则语言能力将继续留在右半球而不受影响。这就是伦内伯格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理论”。,二、先天决定论,2、关键期理论 从当前脑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来看,伦内伯格关于儿童发育早期(四、五岁之前)语言能力是受右脑控制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至少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尤其在10岁之前),大脑两半球都具有发展语言的潜在机能,在语言能力发展上两半球是处于竞争状态,这时尚不存在单侧优势。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交往的增加,对言语能力要求愈来愈高,需要相关神经机制的更为精细的调节与控制,加上人类的大脑结构有天

12、生的不对称性瓦达(Wada)等人对胎儿大脑的研究表明,其左半球的颞叶均比右半球略大,而颞叶正是与话语理解密切相关的部分,最后才在两半球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左半球的言语功能优势。,二、先天决定论,2、关键期理论 尽管有这类争议,但是就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而言,我们还是应当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事实上,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现在已不再是一种“假说”,而是已得到许多实验与观察证实的科学事实(关于这个问题,在第五讲还将作更深入的讨论)。,这种理论以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为代表。他认为,婴儿在出生时就对人类言语的声音模式具有特殊敏感性,脑中

13、具有接收、理解和生成言语的特殊结构。但是要使这种结构产生言语功能,还需要有适当的环境和经验的作用。这就是说,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目前,赫布的上述观点已为国际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近二十年来,随着脑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事实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提供证据。以这种理论建立的基础假定大脑中具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为例,迄今为止,发现大脑中确实存在以下四种言语中枢:,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1)言语表达中枢

14、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的额下回(即第三额回)后部。其主要功能是口语表达,这一区域若有损伤,会发生典型的“口语表达性”失语。这时患者不能组成正常的言语,说话缓慢费力,语言贫乏,严重患者缄默无语。多数患者能说出单词,但发音不清,造不出完整句子类似电报语,并有不自主的言语重复。这一言语中枢最早是由法国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布洛卡(Paul Broca)于1861年发现,所以通常也称为“布洛卡区”。 (2)言语感受中枢包括大脑皮层左半球颞上回、颞叶后部以及顶叶在内的广阔区域。其主要功能是言语理解,这一区域如有损伤,患者尽管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话语,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由于这一言语中枢最早由

15、德国神经学家卡尔沃尼克(Garl Wernike)于1874年发现,所以通常也称为“沃尼克区”。,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3)言语阅读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顶叶的沃尼克区后部(角回区)。其主要功能是把语言转换为视觉信息,使人能写下听到的话语;又能把文字信息转换为语音,使人能诵读诗文,从而在书面语的视觉表象与口语的听觉表象之间建立起联系。所以,一般把“角回区”称作是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桥梁”。角回区损伤,视觉表象与听觉表象之间的联系就中断,书面语就不能转换为有声口语,形成书面语阅读障碍过去认得的文字现在读不出它们的音,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患者能说出听到的词,却不能说出看到的词。这种阅读障

16、碍,就是所谓“失读症”,所以,角回区就被认为是“言语阅读中枢”。,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4)言语书写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的额中回(即第二额回)后部。其主要功能是书面语表达。由于人在写字时需要头、眼移动和手的活动,所以这一区域正好处于大脑皮层左半球的头、眼和手的运动投射区内。这一区域若受损,将使患者形成书写障碍造成“失写症”。由于书面语和口语都是内部言语的外部表现(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所以书写中枢和表达中枢(布洛卡区)之间有密切联系:当书写能力有较严重障碍时,说话也往往有些困难;反之,当口语表达有较严重障碍时,书写能力也会轻度受损。事实上,如上所述,言语表达中枢和言语书写中枢二者都在

17、左半球的额叶部分,前者在额下回,后者在额中回,彼此互相邻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这两个言语中枢之一有损伤时,会对另一中枢的功能产生影响。 上述四个言语中枢,正好是和“说、听、读、写”四种言语能力相对应,可见,唐纳德赫布所提出的关于人类大脑“具有接收、理解和形成言语的特殊结构”的观点已得到脑神经解剖学的支持,所以是比较科学的、可信的。,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唐纳德赫布所提出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理论,虽然有其科学性,并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是尚未能科学地阐明儿童获得语言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它还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任何

18、民族的四、五岁儿童都能无师自通地掌握包含数不清的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乔姆斯基的LAD理论虽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LAD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人脑中先天就存在处理普遍语法的神经生理机制”,这一关键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能得到证实。从而使人们对LAD理论始终抱有怀疑。其它几种理论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有些优点还比较突出,但是又还无法解释上述核心问题,更不能直接用来指导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的创新探索实践。为此,我们必须在全面总结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努力提出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来解释上面所提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运用这种新的理论去指导我

19、们的第二语言教学的创新探索实践。,四、对两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利弊分析,在上述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中,有两种理论特别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思索:一是乔姆斯基的LAD(天生语言获得机制)理论,二是唐纳德赫布的先后天相互作用理论。 乔姆斯基的LAD理论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对上述“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无师自通地基本掌握包含数不清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作出较合理解释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所强调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是指具有以下两方面言语功能的脑神经机制(即 “言语中枢”): 1、能够分析与把握涉及各种语言范畴和语法规则的普遍语法(UG),普遍语

20、法有尚待确定的一组参数,一旦参数被确定,即表现出言语能力; 2、能对语言信息作出评价。,四、对两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利弊分析,在LAD这两方面言语功能的基础上,乔姆斯基断定,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就是为普遍语法确定参数(也就是为语言范畴和语法规则赋值)的过程。当儿童听到某一句话(也就是可以用来确定普遍语法中待定参数的言语输入数据)后,其LAD首先根据普遍语法框架的要求对该句话的语法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用评价能力对该假设进行评价,如果评价获得通过,表明某种普遍语法结构的参数已被当前输入的语言信息所确定(某种语法规则已被赋值),于是,当前听到的这句话就被正确理解表明该儿童具有这种语言能力;反之,如

21、果评价未能通过,表明儿童对这句话的某些词语可能没有听清楚,或是说话方的表述有误,从而使普遍语法的参数不能正确设定(即相关的语法规则未能正确赋值)。,四、对两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利弊分析,由于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大脑中天生就有分析与把握普遍语法的言语中枢,只需把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听到的各种句子,作为言语输入数据,经过LAD评价功能的评价与验证,即可掌握相关的语法规则。由于这种语言学习方式不是基于一个一个具体句子的学习,而是基于语言范畴和语言规则的学习(而范畴和规则是有限的),所以它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加上LAD是先天遗传的,所以能够“无师自通”。这就比较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上述关于儿童语

22、言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所有其他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都是基于一个个具体句子的学习,由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句子集合都是无限的,要让幼儿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熟练地记住这么多不同句子的千变万化用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都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上述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乔姆斯基的LAD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具有上述两方面言语功能的言语中枢,至今尚未得到脑神经解剖的证实,所以LAD理论目前还难以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四、对两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利弊分析,唐纳德赫布的先后天相互作用理论也认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但是这种言语中枢只对言语信号敏感可以接收、理解和生成言语信号

23、,因而有利于儿童对言语能力的获得。这种理论的优点是,赫布所说的具有接收、理解和生成言语功能的言语中枢,已基本上被当代的脑神经解剖学所证实。尽管有些言语中枢在大脑皮层中的准确定位及范围还有争议,其核心部分及主要区域学术界还是有一定的共识。正因为如此,这种理论目前才能在国际上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关于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这种理论也是建立在对一个个具体句子的掌握上。由于句子的无限性和语法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尽管这种理论有专司“听、说、读、写”的四类言语中枢,在脑神经机制上为儿童学习语言提供生理基础和功能支持,仍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何四、五岁小孩能在短短几年内无师自通地掌握如此复杂的本民族口头

24、语言? 可见以上两种理论均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有没有可能在吸收以上两种理论的优点而摒弃其不足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呢?,五、语觉与物种进化,众所周知,人类有文字的历史虽然只有几千年,而有口头语言的历史,却要比这长得多。由于口头语言不像书面语言,可以通过文字的记载去考证,而语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无法通过考古去发现,所以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口头语言,至今还是个谜。有些语言学家根据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动物学家的研究提出“人类只是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四、五万年前,才开始掌握有声语言。” 但我们认为,人类开始有口语的历史恐怕要比这早得多。如上所述,人类大脑中有专司“言语表达

25、”的神经中枢(也称“布洛卡”区)和专司“言语理解”的神经中枢(也称“沃尼克”区),这正是与口头语言直接相关的言语中枢(这两大言语中枢自19世纪后半叶被发现以来,随着现代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其范围有所扩展,定位也比原来准确,但其核心部位并未改变)。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和黑猩猩(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目)的大脑相比较,二者重量相差不多,结构也很相近,其主要区别就是人类有专司词语功能的高级言语中枢,而黑猩猩没有(黑猩猩顶多具有专司手势语的“低级言语中枢”,而没有布洛卡区和沃尼克区这类高级言语中枢)。可见,高级言语中枢是在由“猿”发展到“人”这一过程的最后阶段才形成的。要想在大脑中通过世代的种族遗传进

26、化出一种全新的、功能如此复杂的神经中枢,如果没有上百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在人类进化史上,四、五万年是很短暂的,不足以形成如此复杂的神经结构。,五、语觉与物种进化,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言语中枢是上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物种的进化决不是盲目的,它必定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实现某种功能(就像进化出视觉神经中枢是为了形成“视知觉”以便观察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物理形态、进化出听觉神经中枢是为了形成“听知觉”以便感受辨别客观世界的各种不同声音一样),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去探究人类进化出高级言语中枢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它最终要实现的到底是什么功能?如果仅仅用这两个言语中枢的名称(“言语表达”中枢和“言

27、语理解”中枢)所表示的功能来回答,即为了实现“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功能,固然没有错,但是这样做只是涉及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还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实现“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的目的是什么?,五、语觉与物种进化,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这里,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实现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人际交流,为了沟通彼此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要辨识对方所说每一句话的实际含义,即要弄清“是什么”、“怎么样”、“做什么”、“谁做的”、“怎么做”等语义关系。换句话说,实现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弄清话语中的语义关系。当然语义关系是要通过语法关系、语法规则来体现的,而且同一种

28、语义关系,可以用几种、几十种甚至几百、几千种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规则来体现,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拥有几千种不同的民族语言各民族的语言形式、语言结构、语法关系和语法规则虽然彼此有很大差别,但是,所有语言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却是完全一样的,这正是各种不同语言可以进行互译(例如中译英或英译中)的客观基础。总之,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其语法关系、语法规则千差万别,而语义关系只有一种。所以,人类言语中枢进化的最终目标只能朝向对语义关系的辨识,而不是朝向语法关系的辨识。,五、语觉与物种进化,通过世代遗传,不断进化而形成的先天性语言获得机制(即言语中枢)其核心功能应当是辨识“语义”,而非辨识“语法”(乔姆斯基理

29、论的缺陷正是在这里因为世上并不存在各民族之间可以通用的“普遍语法”)。如上所述,人类进化出视觉神经中枢是为了形成“视知觉”,以便观察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物理形态;进化出听觉神经中枢是为了形成“听知觉”,以便感受客观世界的各种不同声音。那么,根据脑神经进化的规律,我们有理由推断,人类大脑之所以要进化出言语中枢是为了形成“语义知觉”专门用于感受与辨识语义关系。如果这一推断成立,那么,人类将不止是只有五种感知觉,而是有六种感知觉增加一种“语义知觉”。其中前五种是其他动物也具有的,只有这第六种“语义知觉”(可简称之为“语觉”)为人类所独有。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讨论这第六种感知觉到底是否存在。,END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