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王晓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1003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洁王晓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张洁王晓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张洁王晓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洁王晓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洁王晓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四川省高中历史参评论文标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立意 作者单位 泸州市教科所 泸州高中 作者姓名 张洁 王晓荣 联系电话 18982775338 18982700868 内容提要 核心素养培养的立足点应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又在于教学立意。对此,我们以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专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作一探讨。有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只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才能有民族资本主义的美好发展前景。”此立论值得商榷,第一,该立论失之简单化、绝对化。一些国家虽然独立了,但经济发展却非常糟糕。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这在史料实证方面还有欠缺,在

2、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方面也并非辩证的统一。第二,该立论对近代中国的外贸、外资问题欠缺辩证认识。外资、外贸对华虽有负面影响,然而积极作用也不应忽略,外资、外贸不但在近代中国起了示范作用,也是新式经济的传播者,在管理和技术,制度和观念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第三,该立论对近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欠缺实证性的评价。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根据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去设计问题和提供材料而不应该只是教教材。在这些数据、史料的查找和观点的论证过程中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立意以探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立意为例内容提

3、要 核心素养培养的立足点应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又在于教学立意。对此,以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专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作一探讨。有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只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才能有民族资本主义的美好发展前景。”第一,该立论失之简单化、绝对化。一些国家虽然独立了,但经济发展却非常糟糕。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此立论在史料实证方面还有欠缺,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方面也并不是辩证的统一。第二,该立论对近代中国的外贸、外资问题欠缺辩证认识。外资、外贸对华虽有负面影响,然而积极作用也不应忽略,外资、外贸不但在近代中国起了示范作用,也是新式经济的传播者,在管理和技术,制度

4、和观念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第三,该立论对近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欠缺实证性的评价。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根据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去设计问题和提供材料而不应该只是教教材。在这些数据、史料的查找和观点的论证过程中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习得。当下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以为核心素养培养的立足点应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又在于教学立意。有学者认为,“评价一节高中课,首先看的就是教学立意”。1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立意学者们将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认定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五项内容。其实,历史学科

5、核心素养是否就只有这五项尚待探究,比如 “逻辑推理”是否为一项重要素养?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在搞研究时人们搜集到的证据不可能非常的完备,有的甚至永远也找不到直接证据,那只有通过合符逻辑的推理来解读历史事件;又比如“历史想象力”,实际上后人写的历史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想象的成分,尤其是对人物的主观行为和心里活动的分析描述,因此,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阅读历史作品时应当区分和思考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想象,我们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现场;再比如“批判性思维”是否应该成为核心素养呢?吴伟教授曾说,“归根结底,历史素养培养的还是一种心理品质,只不过是借助对历史的认知和阐释即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

6、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出来。这种心理品质表现为: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即发现和捕捉问题敏捷并且具有批判性思维”。2斯腾豪斯也认为,与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相比,技能和知识信息都是次要的和工具性的。3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希望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加以更多的关注。有关教学立意问题,王德民、赵玉洁在教学立意的概念辨正及操作解读4中有所阐释,在此不赘。但不管怎样,核心素养的培养落脚点应该在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学立意和教学设计。兹以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专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作一探讨,以期引玉之效。有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只有推翻三座大

7、山,实现民族独立,才能有民族资本主义的美好发展前景。”这种观点中学师生耳熟能详。我们翻检了中学教师有关本课的教学设计,大多是如此立意。依“五种社会形态说”来审视此观点也并无不可,但仔细考量似有商榷之处。学生曾问,“是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政府都是坏政府,都应该推翻?”“我们是按老师您的观点还是教科书的观点答题呢?”如果回答是,那么,这是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或历史观呢?如果回答不是,那么,是不是与教科书相抵牾?其实,学生的思维是一种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绝对化的线性思维。郭世佑教授曾指出:“学术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一样,并非只有正确与谬误或好与坏之分,在正确与谬误或好与坏的两极之间,还有

8、一片宽阔的空间”。5我们认为这对纠正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启迪。二、对本课“只有推翻才能发展”的教学立意的商榷(一)该立论失之简单化、绝对化首先,我们要声明,在一段时期里,“三座大山”的确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总体而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都主要为了自身利益制定政治,经济政策。以阶级分析的角度和特定的历史时段来看,这样的政府应该是反动的政府。然而,任世江教授的观点却值得我们回味,他说:“通常我们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政府、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南京政府,是反动的,这是相对无产阶级革命而言;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来说,他们是进步的政府。资产阶级政权的含义也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即使说

9、它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也是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6可见,提出推翻三座大山应该是有特定语境的。况且,此立论过于简单化、绝对化。有学生问,“只要实现了民族独立,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吗?那么,为什么拉美的海地在19世纪初就独立了,却是当今世界上最贫困、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东亚的北朝鲜与韩国相比经济差距却很大?二战后独立的很多国家经济都非常糟糕?”显然,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要取决于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及相关的社会环境。所以,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此立论在史料实证方面还有欠缺,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方面也并不是辩证的统一。(二)该立论对近代中国的外贸、外资问题欠缺辩证认识由于“帝国主义在政

10、治上的压迫,经济上外资、外贸以其特殊地位挤压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这种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国人对于近代中国的外资和外贸大力批判已是常态。究竟如何看待这些经济现象呢?著名经济史专家杜恂诚教授指出,“一般而言,除去直接的政治和军事侵略,尽管有中外关系不平等的背景,对于外贸和外资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的一面,我们还是要给予足够的评价。”7 经济史学者柯华也认为,就经济活动本身而言,外国资本尤其是没有外国国家背景和特殊目的的在华企业,大部分还是按照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中国进行竞争的。不可否认,在华外资对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形成的压力是必然的。但话又说回来,难道当今中国引进外资、亚非拉国家引进中国

11、资本就不会存在这种压力吗?事实证明,外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客观上是起了促进作用的,并且弥补了中国自身资本不足的困境。值得强调的是,外资不但在近代中国起了示范作用,而且也是新式经济的传播者,在管理和技术,制度和观念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7就拿租界来说吧,它长期以来遭国人愤懑和挞伐。辞海对租界是这样下定义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如旧中国)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9如果从革命史观看,此说不无一定道理,然而,从文明转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却失之偏颇。张鸣教授认为,“租界的存在也给中国最早的民族工商业

12、提供了机会。因为租界是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理,这一套现代化城市样板,上海的华界学租界,其他城市又学上海,先进的经济模式就这样兴起了。10(三) 该立论对近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欠缺实证性的评价一种主流观点认为,近代中国政府“政治腐败、经济无能、助纣为虐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那么,近代中国政府是否一无是处、在经济领域毫无建树呢?笔者查阅了杜恂诚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这是一本主要是为经济学研究生编写的经济学教材,数据较详实,论证也严密)教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总体评价是:第一,经济增长总量总体上呈现缓慢发展。第二,经济结构在不断改善中,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渐渐形成。(注意,中学教

13、材的表述是:“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见人民版必修二第35页)第三,百姓生活水平呈上升趋势,百姓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在逐渐降低。第四,中国在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经济发展,这在外忧内患的环境下尤其难得。11柯华认为,“近代(中国)政府并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危机中的推动作用还是明显的,政府还在市场规范和大量立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公共事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大中学师生也熟知教科书中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春天”、“黄金时期”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的表述,但可能却忽略了政府在其中的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近年的一些高考试题都在涉及这些材料,命题者似乎想

14、纠正一些观点以引导当下的历史教学,这不能不引起中学教师的重视。柯华还特别指出,“这些鼓励性的产业政策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博弈的结果,会反映出复杂的利益诉求,如果只是片面否定一切,就是无视历史的复杂与真实,这会偏离我们所追求的历史真相”。12即便是对人们深恶痛绝的晚清政府,马勇先生也认为,“事实上,自从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进入近代以来清政府的统治者们确曾意识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危机,确曾致力于模仿并采用西方的设备和制度,以便恢复和加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显而易见,中国如果在这条道路上持续走下去,政治体制的变革也迟早要提上议事日程。”13马勇的见解看起来有悖于传统的革命史观,对很多中学师生看来似乎离经叛

15、道,但经济数据就是如此,核心素养也要求史料实证嘛!二、关于本课立意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和细节上。基于此,对本课我们应该设计哪些问题、提供哪些材料更能达成目标呢?笔者以为应该根据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去设计问题和提供材料而不应该是教教材。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第一,政府为什么要变革或者叫做一定程度的变革经济体制、调整经济政策?第二,政府调整政策法规本质的作用是什么?中学教材提到,“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为什么这些法令会提高资产阶级的热情?实质上是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自由。陈志武教授对改革开放使中

16、国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解读非常精辟,他说,“改革与开放都是围绕自由,是放开约束”。 14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亚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扩展人类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主要手段”。15这证明了“自由促进发展”也是硬道理,这与我国当今提倡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第三,是什么精神支撑国人努力发展经济?是救亡图存、实业救国的精神,是企业家们的社会担当,是产业革命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引领着近代中国企业家的创业,在当下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政府审批,也是在给国民发展经济的更多自由吧!第四,近代中国教育怎么样?对当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经济学家认为,

17、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近代的教育。可以断定,“近代中国大规模学习和模仿西方技术、制度和思想对生产率的提高更是意义重大”。16中国留学生带回了大量的西方先进知识开国内风气之先,这与当时政府一定程度的开放密切相关。同时,当时国内新式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虽然中央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并不给力,但地方和私人的努力做了一定的补救。如阎锡山对山西教育的促进,西方教会主办的高等教育 ,晏阳初和其他人士倡导的大众教育都是典型的事例。署名康鹏的作者发表军阀也有远见民国时期不遗余力办教育的地方实力派的文章,其中提到,刘文辉、张作霖、韩复榘,甚至臭名昭著的贿选总统曹锟等都对地方教育曾给予相当的重视

18、,还得出“民国时期小学教师最低工资竟是县长工资的两倍”的数据。17以我们曾经的历史思维来看很难接受这些信息。其实,我们研究历史会发现,人性是复杂的,历史是诡谲的。从核心素养的培养来看,脸谱化的人物教学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来看,重视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也是必由之路。我们还必须强调并反思,日本与中国几乎同时起步追求现代化,但我们却远远落后于日本。其重要原因一定与日本的教育发展大大高于中国有关。日本在1872年就开始了义务教育,日本1940年的校生人数占人口比例24,同期美国才21,而中国仅约3.07。18近代中国多次败于日本这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可以相信,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应该胜于一

19、些空洞大言的定论,相信在这些数据、史料的查找和观点的论证过程中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习得。我们探究近代中国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和思考经济发展仍然缓慢的因素,意在黑暗中发现些许光亮,也关注光亮之下的阴影,以论从史出、证据说话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养,这也可以看作是撰写拙稿的目的吧!【参考文献】1任世江: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历史教学2011年9期。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年第2期。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5-176页。4王德民、赵玉洁:教学立意的概念辨正及操作解读,历史教学(上

20、半月刊)2016年第2期。5郭世佑:历史虚无主义的实于虚,炎黄春秋2014年5期。6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年,第201页。 7杜恂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1页。8同7,第343页。9辞书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10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第94-95页。11同7,第324-325页。12同7,第34-349页。13马勇:重寻近代中国,北京:线装书局,2014年,第144-145页。14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5页。15亚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2页。16同7,第334页.17康鹏:军阀也有远见民国时期不遗余力办教育的地方实力派,传记文学2012年第1期,第93-99页。18 同7第337页注释。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