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1教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1124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1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1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1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1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1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师王世文单位顺化乡列四坝小学课题名称四年级数学上册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1 口算乘法第一课时教案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本节课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得太难,但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经

2、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样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填空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征。第2题是判断,进一步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第3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第4、5题是为学生继续学习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必要的铺垫。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

3、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使学生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 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并且借助了直观图形,得出几组算式,然后观察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这叫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但关键是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要让学生能够正确

4、地表达出来却是教学中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次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之间的关系,观察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并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425

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

6、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

7、=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作业或预习1、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6+64)13 3613+6413 ( ) 13515+6515 (135+65)15 ( ) 10145 10045+145 ( ) 125842 125800+12540+1252( ) 2、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7+8+9)10=710+810+9 ( ) 129+39 = 12+39 ( ) (25+50)200 = 25200+50 ( ) 10163=10

8、063+63 ( ) 98 15= 100 15 + 2 15 ( )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课本练习十四第4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28+7035+352 9965 12(405) 649149 3598 231343423 4、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57+140)4= 57+1404 ( ) 42(28+19)=4228 +1942 ( ) (254)8=25 8 + 4 8 ( ) 5、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b)c+=ac+bc (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32+25)2=

9、( ) A、32+252 B、32252 C、322+252 ac+bc=( ) A、(a+b)c B.、a+bcC、 abc 5、解决问题 街心花园有玉兰树和海棠树各3行,玉兰树每行12棵,海棠树每行8棵。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玉兰树比海棠树多多少棵?自我评价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在

10、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

11、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评议: 单位:姓名: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