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_柴婷婷_《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_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12736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山_柴婷婷_《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_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燕山_柴婷婷_《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_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燕山_柴婷婷_《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_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燕山_柴婷婷_《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_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山_柴婷婷_《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_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公布之后,我对新旧两版进行了对比学习,在认真思索分析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不断实践,不断琢磨,不断体会。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的教学,让我对新课标的很多地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之后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一、注重学生生活价值,提升学生生活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

2、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本教学设计遵循此理念尝试了以下实践。1、本课重视学情调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和谈话调查,对学生的已知(包括知识、能力、技能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使得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为切入点导入课堂,使得课堂亲切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3、把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开放性、启发性问题的设计,适当时机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助学生对已有旧知和新知相碰撞,相融合。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培养学生阅读

3、理解、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中、在这样的“跳一跳摘得到”思维、活动中,学习情绪高涨,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有意义的思考,构建、重组有意义的认知体系。通过以上实践,可以看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品社课堂是才是高效的课堂,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形成系统,让学生得到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是知识结构上,更多的更重要的是能力方面的提升,生活方面的提升。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

4、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从学生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创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通过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之前积累的学习方法,在对比中获取新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中创设了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刺激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通过提取、理解、分

5、析信息和推理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补充材料中,将已学的东北平原的衣食住与黄土高原的衣食住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探究新知。学生探究活动有学生自己确定什么可作为证据并进行收集数据的自由探究,如研读教材;有教师直接给出,学生进行分析高度指导探究,如教师提供的资源。探究问题有学生感兴趣自己提出来的,如为什么以面食为主,为什么住窑洞;有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的,如分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表形成的原因、白羊肚手巾的作用等问题。因为有这样的问题、活动情境,才使优势学生进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弱势学生能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才能最大可能地有利

6、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在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多次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学习变得更为主动、热情,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学习过程的意义。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指出的: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证据。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如何将无限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为何不换个角度思考: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教知识还是教方法?在我看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授渔”的平台,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