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生积极性展开教学.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13936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学生积极性展开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运用学生积极性展开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用学生积极性展开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学生积极性展开教学.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就指出:“老师讲的课,最主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只有通过思考,而不是接受现存的结论,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并且发展思维能力。”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地加紧活动,甚至可能产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和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料想相反的答案),灵活运用发问技巧,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意义。 “问”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发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可分为“软性问题”和“硬性问题”,也有人将它分为“开发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软性问题如:哪些颜

2、色可以使人有温暖的感觉?电脑当管家可以干些什么事呢? 硬性问题如:这是什么颜色?这个字读什么音?软性问题与硬性问题的区别就在于答案是否固定、唯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非全部都要用软性的问题,而是“软硬兼施”。在教学中硬性的问题,认知性的问题的目的在于奠定学生的基础,儿软性的问题,则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发散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就可用“假、列、比、替、除”等方法来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1假,就是假如,老师提出假设的情境或条件,让学生对这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等组合发问。由于情境是假设的,并不是现实,因此,产生的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这就给学生以充分的遐想空间。 例如:教寓

3、言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提问:假如当时那个农夫没有傻坐在那儿等着捡第二只撞死的兔子,他可能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中的条件跟课文中的恰好相反,是假设的要学生依此合情合理地想象新的结果。有的学生就答:“他的庄稼就不会荒废。”“他就不会被别人耻笑”“他可能从已死的那只兔子中悟出一个道路:做人不能太鲁莽、盲目。因而树立以远大志向,发愤图强,最终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翁。” 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那个农夫的错误与愚蠢,明白了寓言的寓意。 2列,即列举。让学生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如:我们学过哪些描写人物的课文?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些写送别的古诗? 3 比

4、,指比较。让学生就两项或多项资料性或关系比较其异同。比的对象或人、或物、或事、或地。如: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 学完第七册的 颐和园和五彩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颐和园和五彩池都很漂亮但是这两个地方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儿呢? 4替,即替代。用其他的字词、事物、涵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替代也是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课文黄继光中有一句话:“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屡次”在这里是生词,学生未接触过教师就可以提示:“

5、屡次”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呢?学生就想到可以用“多次”、“数次”来替代,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屡次”。 5除,就是指“除此之外”。针对原来的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如:除了黑板上所写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怎样给课文分段? 6可,指“可能”。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如在学习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时,在讲到猎人和“我”被迫夜宿森林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推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除课文中列举的之外,还可能有哪些困难? 7想,就是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比如学完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村庄的昨天与今天的不同,

6、那么也就还可以更进一步引导:这座村庄到今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大家再想象一下,这座村庄明天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8组,即“组合”,就是提供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的各种有意义的资料。如:让学生用几个给出的词语组合成几个意思、结构或语气不同的句子。 9“六W”,是利用英文中之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以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阅读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问题。 10、类,指“类推”。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人作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如比较近义词、意思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句子等。 以上各种策略可能会有重叠、重复之处,不过我们应了解各种策略的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但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适时地运用,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最终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