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北关中学李佳佳.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1924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教学设计北关中学李佳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微课教学设计北关中学李佳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微课教学设计北关中学李佳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课教学设计北关中学李佳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教学设计北关中学李佳佳.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微课课题:水调歌头一轮明月万千情北关中学 李佳佳一、背景分析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设计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二、内容分析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

2、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三、教学目标目标:了解诗词中的意象,感悟意象的作用,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重点:了解诗词中月的意象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难点:通过品位,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分析: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往往是考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

3、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

4、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4、 教学过程环节一:了解意象 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到底是什么呢? 解答: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环节二:走进意象之美思考问题:熟悉的

5、古诗文中有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和故事呢?月亮都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思呢?学生作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怀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思乡环节三:水调歌头中的月 诵读诗词水调歌头在诵读中找到月的意象,感悟作者的情感。思考问题:在本首词中借助“月亮”这一意象对表达诗人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学生分析: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起舞

6、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学生分析:“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学生分析:“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学生分析: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

7、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环节四:关于意象知识的拓展 “我寄愁心与明月”,千百年来“明月”也成了文人骚客失意时表达孤独寂寞心态及寻求慰藉与解脱的最佳对象。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将这种孤独处境中的精神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

8、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5、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比如苏轼笔下的江和月,比如柳,梅,风。请你结合自己学过的古诗词以及课外的诗词,任意选取一个意象,找到至少出现的两个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 答题方向:虞美人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

9、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在分析“莲”的意象时,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很多时候“莲”也就代表了“怜爱”,借以表达了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即通过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六、课例评析 1、全新的教学立足点 古诗词教学课型在日常教学中,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并遵循中考指挥棒这一指向,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感受,而单纯地追求熟于默写这一环节。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

10、说,熟读默写早已过去,而感悟前人的悯人情思,忧国意识当成为初中思维体系的亮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韵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11、“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2、作业设计巩固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古诗词,激发学生积累阅读古诗词的热情,在积累的过程中进而体会作品中的意象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体会诗词的情感内涵。在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视野和诗词鉴赏能力。3、教学效果突出明显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抓住意象这一突破口,跟随作者的情感变化,透过意象阅读作者的内心,对于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感悟较深,尤其在读懂了诗歌内涵之后,学生所表现出的对诗词及诗人的关注与热情,几乎每名学生都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对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领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分析意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了解这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苏东坡,而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情感也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更因为那轮高悬的中秋之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