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数学王昕---2.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23812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数学王昕---2.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数学王昕---2.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数学王昕---2.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数学王昕---2.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数学王昕---2.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教学设计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级数学组王昕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教材的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角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对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又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理论,同时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活动经验和知识技能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有条理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 (1)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对

2、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情感思想目标 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抽象、推理和建模,再把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余角与补角是学好“相交线”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概念及其性质.2、教学难点: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3、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探索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观看一组与平行线和相交线有关的图片,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两种位置关系得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4、(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对顶角1234ACBDO图11.认识对顶角由观察两条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如图1所示)组成1和2的两组边和顶点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对顶角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有公共顶点,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一对角叫做对顶角。图2-12.巩固理解(1) 找出图1中其他的对顶角。(3和4)ACBDO图2-2(2) 如图2-1找出图中的对顶角。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图形抽象成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同时使学生加深对对顶角概念的理解。经过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图2-2中没有对顶角。3.探究性质1234ACBDO图1首先由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对顶角,并让学生设法得出(如学生

5、会通过量角器测量出)1和2的大小关系,再引导学生结合平角定义及等式性质(或等量代换)从几何的角度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4.解决问题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图3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补角和余角1234ACBDO图11.认识补角和余角观察图1中的1和4,由刚才的推导已经得出这两个角的和是180,引入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0FACBDE图4-1150类似的,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巩固理解(1)判断:如图4-1ABC是DEF的补角吗?

6、123ACBDO图4-2如图4-2,点A、O、B在一条直线上,1、2和3是补角吗?(2)解决问题图3的问题还有其他方法 解决吗?(求补角)图3图5-2图5-1如图5-1如何测量比萨斜塔倾斜的角度呢?(小组合作交流)图5-1可简化为图5-2利用余角求出1(即比萨斜塔倾斜的角度)1234ACBDO图6-2N3.探究性质(小组合作交流)图6-1如图6-1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6-1简化为图6-2,ON与DC相交所成的DON和CON都等于90,且1=2,在图6-2中,(1)有哪些角互为补角?有哪些角互为余角? (2)3和4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7、 (3)AOC和BOD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通过小问题串结合小组交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与推理思考的求知欲,在合作中交换想法,获得补角与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解决问题图7-1图7-2结合性质找出图7-2中相等的角有哪些? (三)实践验真知牛刀小试1.2. 如图,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1390 2 3。如果 2 58,那么1等于多少度? 图83. 已知:一个锐角的补角加上20后等于这个角的三倍, 求:这个角的度数。能力提升1.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可以都是锐角吗?可以都是直角吗?可以都是钝角吗?2.同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四)归纳总结,拓展升华(小组交流)通

8、过每位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再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个小组代表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五)课后作业书P40 1、4 , P60 11 ,P166 5 六、教学反思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79年级)的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创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去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共享成功。2.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图形动起来,节省了时间,分散了难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想一想、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快乐的学习。4.在练习的设计上,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不同难度的习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