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普惠性政策。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181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20 大小:9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推广普惠性政策。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一)推广普惠性政策。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一)推广普惠性政策。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推广普惠性政策。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推广普惠性政策。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doc(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报告综合组,张军经过“十二五”以来的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取得了积极成效,部分领域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总的来看,我国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建议国家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抓手,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创新型经济的主导力量和支撑力量。具体建议如下:一、进一步增强政策系统性与协同性。目前,国家层面政府部门间职能、事权较为分散,相关政策间缺乏统筹,导致产业、金融、价格、流通、应用等相关政策缺乏有机统一,部分政策呈现碎片化,政策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如在产业发展导向

2、方面,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均在积极推进,且大多数工作存在同质化问题;在创业投资方面,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型发展基金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且以上基金运作模式基本相似,导致资源较为分散;此外,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也存在此类问题。为此,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资源的统筹协调,明确国家主导战略,确保形成政策合力。二、进一步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确定发展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4个重点方向,涉及面较广。在具体推进实施中,只要是新技术、新业态,基

3、本上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导致产业范围没有具体边界。建议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权威性,以便集中资源、加大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上,应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重点选择对实现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且处于非市场完全竞争阶段的产业领域,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意志;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则交由市场自主发展。三、集中力量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当一部分领域,由于国外技术和标准往往先于我们进入市场,在应用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本土企业想要推广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产品,夺回市场份额,其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

4、。建议围绕关系民生和众多企业利益的关键领域,着眼于国家战略目标,适当采用强制性措施,通过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重大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等培育市场需求措施,切实加大对自主技术和标准应用的支持力度,优先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打破国外公司在某些产业领域的技术封锁和技术垄断,以尽可能多的市场空间来争取技术追赶的时间,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努力推动产业自主发展。四、进一步健全部分产业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目前,政府在部分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落后于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如干细胞领域,目前,我国尚未对该产业予以明确规范,导致目前干细胞及其细胞治疗等相关产业发展存在较为混乱的局面。又如

5、,在基因测序技术和产品方面,国家卫生和计生委采取全国限定数量的方式开展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于一些拥有较强技术水平且有能力开展基因测序应用的企业,在没有明确理由的前提下得不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批准而不能开展此项业务,限制了这一领域行业内的充分竞争与发展。为此,建议国家进一步优化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准入标准、加强监管等方式,促进产业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充分竞争发展。五、正确引导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产业十分火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非常需要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业态,借以提升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但从当前

6、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等战略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先导产业,其核心是制造业的发展升级。因此,在当前电子商务、“互联网+”热之下,政府应深入研究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时,应重点引导发展基于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业态和模式创新。 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方式。“十二五”以来,我国围绕重点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并通过组织实施新型平板显示、信息惠民、蛋白类等生物药和疫苗等重大工程,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以上措施,主要是支持具体“点”上的工程或项目,惠及面不广。建议“十三

7、五”期间更多采用普惠性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实行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认定管理制度,加大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范围,研究制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领域和重点行业实行更为宽松的税收政策等。 七、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从国家层面,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国内企业与国际跨国企业之间,以及国内研究机构与国际先进研究机构、创新协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和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和创新科研团队回国创新创业,提升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水平。比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技术移民制度,加大国际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力度。 八、加强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是制约新兴产业

8、发展的瓶颈,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抢抓技术制高点上实现突破。建议参照当年韩国在消费类电子行业“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模式,选取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核心共性技术,统一组织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国家予以重点支持,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成果可由参与攻关的单位共享。在重大项目组织方面,建议加强中央在重大项目区域布局、引进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避免各地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报告节能环保产业组,李爱仙一、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突出的问题与趋势2015年,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

9、持续加大以及冬季采暖期环境空气质量的恶化和红色预警的增多,节能与环保产业呈现两个不同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放缓,能源需求降低,节能目标相对易于完成,社会各方面对节能的重视、关注和投入程度有所下降,再加上针对节能服务产业、节能产品惠民等鼓励政策的调整和停止,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遇到瓶颈;而环保产业则由于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改进期盼。第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环保互联网等新业态日益受到瞩目,发展势头强劲。而在具有追逐新奇、跟风唯上传统的我国,传统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发展就会被逐渐冷落。有专家强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即将消亡,这也是佐证。如果

10、没有改革创新式发展,传统的节能服务产业确实面临较为严峻的存亡考验。第三,节能环保产业给大家的感觉是一块大蛋糕,但大部分人又找不到下嘴的地方。这一方面说明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而且供给侧与需求侧没有实现无缝对接,供给侧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第四,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缺少资金以及收益缓慢,属于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指导、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公众宣传需求等是相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专家讲到,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形成了门类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市场化的条件。但如何市场化和全面发展,确实

11、遇到阻力,需要进一步破解。第五,节能和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置等方面技术的推广,目前政府层面只是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目录,但怎样推行、应用、产业化以及效果如何无从知道;还有,如何评价、选用节能、环保技术,目前还缺乏公正准确的依据,也就是缺乏权威标准的指导,节能环保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需要加强第六,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不同,环保产业相对自成体系,其系统、装备、技术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存在,其发展的数量、质量和效果可统计可测量可验证。但节能产业则依附于其他行业,或者说和其他各个行业交织在一起,除了合同能源管理,其他相关的节能技术与装备的数量和效益无法单独计量统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节能产

12、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七,相较于节能领域,环保产业的扶持发展还不够。节能领域已实施了许多制度和政策措施,如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能效领跑者、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节能量补贴等,2012-2015,国家发改委和标准委联合实施了两期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发布实施节能标准200余项,快速形成强大的标准化支撑;反观环保产业领域,面对巨大的改造提升工程投资,标准支撑和政策出台相对不足。二、相关建议将节能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顶层统筹考虑,加大研究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第一,进一步加强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有关基础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比如,如何准确计量、统计、核算节能产业的

13、数量、价值、效益;是否应单独给出节能产业的统计口径;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等等。第二,进一步加强对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废弃物处置等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标准化的研究和支持。如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技术评价标准,环保服务相关的技术标准,高效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与装备评价标准,环保领跑者标准,等等。建议国家发改委联合质检总局实施环保产业标准推进工程,同时引入团体标准工作机制,系统快速解决标准缺失以及先进性不足等问题。第三,进一步实施鼓励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自主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一是以为依据,实施环保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装备领跑者制度,对于领

14、跑者产品给予激励或奖励;二是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加强供给侧调整创新;三是研究建立针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的全性能标识制度,消除存在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配合以激励高效能装备推广应用的财政或税收扶持优惠政策;五是积极鼓励环保服务业的发展;还有促进节能与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和实质应用的具体措施。第四,探索传统的节能环保产业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在继续发展传统节能环保产业基础上,鼓励发展形成“互联网+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新业态。第五,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的绩效评估。“十二五”已经收官,在“十三五”深入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之时,全面总结梳理“十二五”产

15、业发展的效果效益,系统分析在实施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发展良方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已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但在节能环保产业各项新任务、新政策具体落地和实施前需要绩效评估的强有力支撑。2015年先进环保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报告节能环保产业组,王亦宁一、环保装备制造业2015年发展新特点(一)“变革”是环保装备制造业2015年发展的关键词1.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1)环境治理提高到生态文明的新高度,成为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

16、并在全国、全社会加以推行。环境保护从生产流程的末端向生产全流程覆盖。从工业领域向农业延伸,从生产向生活领域外延。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环境保护成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新的有利手段。(2)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通过执行使得以往由环保部或省环保厅牵头的“环保督查组”升格为“中央环保督察组”,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的环境保护督察。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环境责任领导负责制、监测机构的垂直领导、环境监测第三方提供技术服务等措施的执行使得环境执法力度

17、空前。(3)全国各地区针对不同污染物环境容量已经或即将到达极限。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环境容量。虽然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都曾经面临环境污染问题,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仅仅从人口密度和工业化带来的单位土地面积排放量这一环境排污强度指标来看,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已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的2至3倍,所以,中国正面临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阀值一旦被突破,其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将会是不可估量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

18、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各地政府在贯彻总体方案的过程中对污染企业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环境问题倒逼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装备制造业属于政策导向型行业。在之前的研究中我提到,环保装备的购买和使用对于用户是不见利润的。由于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够,用户采购环保装备长期秉持低价者得之的原则,对环保装备的使用基本是聋子的耳朵,由此导致环保装备市场劣币淘汰良币的问题长期存在。因此,价格规律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动调节市场的功效。环保装备市场得以真正正常运行的关键是严格执法将环境保护的成本内部化,二是减排污染物可以交易使得减排效果给用户带来效益

19、。自2015年开始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容量倒逼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环保装备市场愈发规范,价格机制正在逐步产生作用,真正技术过硬、有好的治理效果的技术装备及其生产企业逐渐占据市场。(4)走出去处于窗口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逐渐深化和积极推动实施为我国环保装备走出去带来的新的机遇,同时在拓展一带一路商业机会的过程中嵌入环境保护可以削弱沿线国家对中国影响力扩张的负面情绪。欧美国家目前使用的环保设备一般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装运行的,经过三四十年的使用目前已经到了大规模更新的阶段,同时欧美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有设备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环境需求,从全生命周期考虑

20、对于原设备升级改造成本较之新设备可能更高,欧美发达国家环保装备的更新换代进入了窗口期,错过之后我国环保装备想进入欧美市场更加困难。2.行业内部的深刻变革(1)国企进入。今年以来向中国中车、中国石化、中信集团、葛洲坝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投、中国黄金、徐工集团、中冶集团、华菱集团等大批非环保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进入环保行业,已有环保业务的企业不断扩充增强环保投入力度,致使环保装备制造业多年来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的格局发生改变。所有制形式、整体行业企业规模等也在发生变革。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环保装备制造业第一家产值突破百亿的企业。(2)资本转向市场追捧技术型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和P

21、PP等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自2014年以来企业并购持续,并购案例不断增多。全年环保企业并购案例261起,较比2014年增长一倍有余。以往,企业间并购多以产业链整合+异地扩张居多。今年以来受环境执法力度增强,环境容量倒逼因素的影响资本市场对高技术公司热情高涨。2015年新上市环保企业11家,据E20 环境平台的资料显示,今年3 月-到9 月半年的时间里,成功在新三板上市的环保企业一共有22 家。而10 月份以来,又有21 家环保企业或是获得新三板挂牌批准进行公开转让,或是正式提交挂牌申请。这些企业涉及固废处理、污水处理、大气治理以及综合及产业服务等领域。技术型公司的并购案例屡见不鲜,

22、股市对技术型公司的估值与预期也高出其他企业。(3)新标准要求技术方向变革。大气十条、水十条对相关领域污染物减排提出了新的要求,排放标准的新增与修订给污染治理带来的新的机遇。2015 年11 月,环保部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首次进行修订。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了按污水去向分级控制的规定;增加了污染物项目;提高了部分污染物项目排放控制要求;增加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调整了污泥稳定化与无害化控制要求,增加了“细菌总数”指标;取消污泥农用的污染物控制标准限值;更新了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等。在“水十条”的顶层设计下,

23、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对于污水处理行业的管理从以前年度的“增量”转化为“提质”,标准更加严格,为城市污水处理量的提标改造和污泥处理处置吹响号角。环境污染治理行业传统的技术路线无法达到新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单一污染物治理逐渐被污染物协同处置技术路线代替。VOC、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消减任务跟相关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技术转变方向。环境容量与舆论压力使得垃圾填埋技术逐渐退出舞台,焚烧技术逐渐成为配角。“垃圾零废弃”、“蓝色焚烧厂”、“新概念水厂”、超净排放等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技术整合方向逐渐走向前台。(4)新的治理需求引导企业经营范围的转向。VOC、餐厨垃圾、土壤修复等新的治理需求引

24、导企业产业链从纵深向横向延伸,相关并购案例不断增多。相近产业拓展,实现产业链延伸。如桑德环境收购河南恒昌、万忠回收、攸县再生资源、哈尔滨群勤等拓展再生资源业务;聚光科技收购鑫佰利,由监测拓展环境治理业务。市场对环境污染问题整体解决的要求以及PPP等新的商业模式的推动使得企业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其中,经过不断的研发与外延并购,聚光公司业务已涵盖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验室分析系统、安全监测系统及运维服务,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拥有最全产品线。未来公司将构建“从监测检测到大数据分析再到治理工程”的闭环模式,在业内率先搭建集“检测/监测+大数据+云计算+咨询+治理+

25、运维”业务于一体全套解决方案,逐步实现环境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与升级。(二)行业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保装备制造业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表现除了较强的抗跌性。201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亏损额同比增长9.89%、7.82%、-3.1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7%。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亏损额同比增长1%、-1.9%、32.4%,同比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根据网络数据平台WIND数据分析,2011年12月3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环保指数增长200.68%;年化收益为

26、23.38%;2015年,环保产业指数全年取得了64.81%的正收益。同期上证综指涨幅为60.91%、沪深300涨幅为59.05%、深证100涨幅56.23%。环保装备制造业新开工项目2013年同比增长5%、2014年同比增长11%、2015年同比增长33%。二、201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出现的新问题(一)国企进入的盲目性 今年环保装备制造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例如国企进入、烟气超净排放、污水提标污水等都给行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有好的结果,好事要办好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下一些很功夫。其中重要问题之一是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及时发现并纠正新问题。例如国企进入就变出出了一

27、定程度的技术空心化、公司轻装备重工程的问题,同时国企的进入还带来新的行业垄断与保护的问题也应注意解决。在火电厂已经执行世界最严排放标准的情况下超净排放是否有必要,是否在经济可行性方面是否最佳?是否火电厂超净排放后大气问题就能解决?超净排放的政策成本是否过大?这些问题有待商榷。不可否认超净排放对于解决大气污染肯定是好的技术方向,但是个别地方、个别企业为了超净排放短期见效,在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将现有老旧技术进行简单的串联,在验收过程中做手脚,超净排放效果不连续,由糊弄和骗取国家爱超净排放补贴的嫌疑,这种苗头应该及时刹住。市政污水提标后超过一半的污水处理厂将不能达标排放,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技

28、术改造达标排放的化所带来的出来成本平均要2元/吨左右,已经远超处现在污水处理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将直接影响新的污水排放标准执行情况,直接影响水行动计划的执行效果。在国家政策引导下PPP成为推动环保市场发展的新的商业模式今年收到业内追捧。但是,在一些地方PPP模式正在演变成地方政府新的融资工具,政府诚信正在经受考验。(二)环保装备制造业被边缘化2015年是新修订的环境法正式执行的一年,一年来环境执法力度空前,对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然而,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一条关于对环保产业扶植的相关政策则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从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来看,截至11月国家预算内资金共计9500万元占

29、环保装备制造业全年资金来源的万分之7.8%,全年没有债券支持,银行贷款79亿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前十个月同比均为负)。2015年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继续密集出台,其中涉及到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只有15项。已有政策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支持同样也在弱化。强基项目2016年新的支持范围已经不再将环境污染治理列为一个独立领域。(三)供给侧弱(1)企业盈利能力弱。自新环保法出台以来,大量资金投入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根据统计局数据,较2013年相比,2015年纳入统计口径的环保装备制造企业资产投资增长124.4%,但投资大量增加带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利润总额仅增长7.3%。企业营运能力及盈利能

30、力对比详见下表。2015年2013年一般企业最低标准值存货周转率1.541.835应收账款周转率1.321.566总资产周转率0.270.320.8主营业务净利率6.70%7.03%8%资产收益率1.80%2.34%5%由表可见,2015年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均弱于2013年,且各项指数远低于一般企业标准值。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作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急需进行良好的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2)研发投入少。全行业研发投入平均不到1%,其中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3.78%。上市企业营业收入(亿)同比增长研发投入(亿)占营业收入比例碧水源34.4910.08%0.982

31、.84%菲达环保27.842.01%0.843.02%龙净环保60.38.23%2.474.10%维尔利6.5133.77%0.284.24%桑德环境43.762.99%1.212.76%津膜科技5.2437.33%0.397.42%兴源环境7.566.48%0.233.01%中国天楹5.5120.52%0.122.18%聚光科技12.330.76%1.159.32%雪迪龙7.4125.88%0.33.98%平均占比3.78%(3)专利少技术集中度低。根据国家专利局统计数据,2012年在前二十位的环保专利申请人中,国内企业占据四个席位,授权总量为466 件,国外企业占六个席位且占据排名前三位,

32、授权总量达到817 件,可见在节能环保产业中,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较大。2013 年国内企业在总共140 个席位中,仅占34 席,不足四分之一,比国外企业少24 个席位,甚至与国内高校相比也少9 个席位。我国环保企业对国外专利申请重视不够,自身专利布局交流性不强。2012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间发明专利授权的申请人集中度相差较大。节能环保产业的集中度相对其他产业较低(不足10%),表明相关产业发明专利授权的申请人来源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掌握绝对技术优势的申请人团体。2012、2013 年节能环保产业发明专利授权的申请人集中度分别为5.79%、5.50%(2014、2015年没有数据)。(4

33、)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环保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11%左右,低于机械工业平均新产品产值率18.78%近七个百分点。过低的新产品投入环境治理造成供给与需求巨大的剪刀差。三、相关政策意见和建议(1)政策发力要准。以大气污染物减排为例,国家对超净排放给予财政补贴,但当前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点是否还是火电行业?超净补贴能够给大气污染物减排带来多大的效果?工业企业自备电厂污染问题如何解决?工业中小锅炉问题以及煤炭燃烧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问题如何解决?都是当前应思考的问题。(2)增强政策的预见性。从“十五”开始,我国环保装备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回头看一下我们相关政策的出台就会发现政策缺乏预见性

34、、持续性。每个环境热点问题出现以后相关装备政策才出台。每个环境热点问题所带来的市场与机遇都会有一至两年的空窗期,而这个时期恰恰被国外装备占领,环保需求带给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最大红利总是被国外企业占有,国内装备制造业行业总是处于模仿、追赶的地位。政策执行的效果一般要持续三年以上,当政策效果发挥最大时,相关行业技术装备往往已经过剩。(3)贯彻环保法二十一条。尽管环保装备制造业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但是环保装备使用的社会效益依旧大于经济效益,就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依然需要政策扶持和引导。因此,建议加大新环保法第二十一条的执行力度,真正给予环保装备制造业政策倾斜、支持。加快推进环保装备的政府采购、对环保装

35、备制造业全行业给予税收减免。(4)环保产业未来收益稳定,引导社保基金等进入环保领域发展壮大环保产业金融发展。目前,因为各种污染治理费的收取,新兴环保产业具有未来收益稳定的优势,因为环保产业天然垄断的特性,一旦进入营运期,收益就很稳定,市场风险较小。例如一个污水处理厂群,一旦通过招投标拿到政府的特许经营,就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风险。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从未来收益角度分析,新型环保企业的风险反而比有市场竞争性的其他产业风险小,其风险主要集中在最初的建设期,在这一阶段,环保企业除了未来营运的长期合同之外一无所有,却要求巨额资金的融通,恰好适合社保基金等资金体量大,投资追求稳定、长期汇报的资金进入。

36、(5)国家以企业股权质押等方式直接对企业节能减排提供资金支持,以支持节能减排支持企业脱困。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三期叠加、经济进入新常态,低速增长或将长期持续,实体经济面临问题严峻。国家不宜直接减免企业税负,可以通过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方式为实体经济减负。国家以企业股权质押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污染物减排所需资金,通过约定国家和企业间可以以赎买或股权出售等形式回笼国家对企业污染物减排投资。同时对于企业污染物减排的投入还可拉动部分基础建设投资。(6)构建适合环保行业发展特点的融资平台。环保产业在运用PPP模式时,必须建构可以集合各种融资手段和工具的融资平台,而且这个融资平台专门为PPP项目服务并伴随其整个

37、项目生命周期。根据环保产业的特点,构建PPP环保产业基金就是环保产业运用PPP模式的基础。2015年节能服务业发展专家咨询报告节能环保产业组,戴彦德“十二五”是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飞速发展、走向成熟、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节能服务产业从“十一五”期末的起步阶段,到“十二五”期末的最具市场化、最具成长性、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朝阳产业,不仅在我国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项目投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既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属于科技服务业的节能服务产业,更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提质增效、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之一。一、发展现状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是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五年。这五年,在政策

38、给力、企业努力、平台得力的大环境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初步建立,节能服务从业队伍快速壮大、节能服务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节能服务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节能服务融资渠道持续开阔、节能服务体系构建日臻完善,合同能源管理已然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一)合同能源管理不断丰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大力宣传和有力推行,让广大用能单位普遍知晓,其以节能效果为基准的定价原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不断传播的同时,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一是合同能源管理商务模式不断丰富创新。在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

39、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的基础上,节能服务公司根据节能技术、资金渠道和目标客户的具体情况,不断分析总结,吸纳先进做法,构建最适合的商务模式开展节能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十二五”期间,节能服务公司围绕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点,与BT(建设-移交)、BOT(建造-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EPC(工程总承包)等多种商务模式相结合,取其优势,针对不同客户构建最佳合作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二是合同能源管理概念在环保和节水领域引入和推广。由环保部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拟仿照合同能源

40、管理模式,在环保领域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概念,推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为创新节水工作机制,水利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借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结合水资源管理特点,探索实行“合同节水管理”。2015年,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共同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二)节能服务从业队伍快速壮大“十二五”是我国节能服务从业队伍蓬勃发展、愈发专业的五年。到“十二五”期末,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总数达到5426家,比“十一五”期末的782家,增长了近6倍;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0.7万人,比“十一五”期末的17.5万人,增长了近2.5倍。(三)节能服务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十

41、二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保持连续五年持续增长,是我国采用市场机制推动全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显示,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836.29亿元增长到3127.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19%;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0年287.51亿元增长到1039.5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31;“十二五”累计合同能源管理投资3710.72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2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亿吨。(四)节能服务综合能力显著提升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节能服务公司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不断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增强自身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商务模式,构建最佳合作方式;不断拓

42、展服务领域,保持增长后劲。节能服务公司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朝着正规化、专业化不断前行,从根本上明显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节能服务整体水平。一是节能服务专业化建设不断加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是节能服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十二五”期间,节能服务公司愈发重视专业团队的打造,更加注重行业内企业发展经验、项目运作心得、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更加注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经理、财务经理、节能量评估师等方面的人才培训,有条件的企业针对自身情况邀请权威专家开展专业内训,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节能服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节能技术是节能服务开展的核心,具有技术创

43、新能力不仅可以使节能服务公司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领先地位,更为推动节能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共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1.4万余项,获得国家和地方创新成果奖励的项目1200余项。三是节能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服务于既有建筑、工业企业、道路照明灯等领域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同时,在新建项目、分布式能源、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利用、瓦斯发电、港口游轮、西气东输等领域不断拓展。(五)节能服务融资渠道持续开阔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日益明晰和节能服务产业连续数年的持续增长,各类金融机构的进一步认可、各种融资手段的有机结合、节能服务

44、公司商务模式的创新、节能服务产业内部资源的高效整合,使节能服务公司在融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节能服务产业投融资全新局面。“十二五”期间银行信贷、融资租赁、企业债、上市及增发等方式融资超过1500亿元。一是能效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在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和能效信贷指引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银行结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长和节能服务公司轻资产、无抵押的特点,不断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向节能服务公司全面推出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五大板块、十大创新产品”和绿创未来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2.0;北京银行针对节能服务公司,力推金融服务拳头产品“节能贷”,解决企业“轻资产、融资难”

45、的问题。二是企业并购重组热潮不断。并购重组为资金实力较强的公司快速进入节能服务产业创造了条件。上市公司依托资金优势和良好的融资渠道,或兼并拥有优秀节能技术的企业提升综合节能服务水平,如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并购上海腾隆变配电设备管理有限公司,延伸绿色公用工程业务,拓展节能集成业务;或入股拥有市场份额的企业扩展新的服务业务,如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北京华盛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纵向拓展清洁能源业务;或通过并购和分拆业务方式构建子品牌,如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购上市公司天立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并无偿受让“热装式节能密闭电石炉”相关专利及其工艺包,打造电石领域专业化节能服务公

46、司。三是组建节能基金方兴未艾。“十二五”期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基金、广东粤财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中能绿色基金、河北省节能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山西省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南京合同能源管理基金、四川自贡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宜兴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无锡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贷款风险池资金等各类基金先后组建和运营,创新了节能环保投融资机制,丰富了节能融资渠道,有效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四是多种融资渠道助推企业发展。融资租赁、股权交易平台、私募债等持续加大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关注,新三板、未来收益权质押、碳债券、节能量交易、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新的融资方式为节能服务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推

47、动了节能服务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天壕普惠”和“碳银网”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通过整合产业、金融、互联网优势资源,将为节能服务产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六)产业联盟共享平台层出不穷产业联盟的有效构建,不仅减少同类企业的无序竞,而且实现互相间的整合与合作,实现整体作战、合作共赢。“十二五”期间,应运而生的产业联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以合作为目的构建联盟。发挥联盟成员间资源和能力互补优势,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如上海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联盟、湖南省节能服务产业联盟、陕西节能服务产业联盟等。二是以技术为核心构建联盟。促进联盟成员间自主创新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如电机及系统节能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48、深圳市三网融合节能技术创新联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纺织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撑联盟等。三是以产业为主线构建联盟。通过联盟凝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成员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进而提升节能服务产业的技术、融资和商业创新能力。如中关村现代节能服务产业联盟、中国节能环保金融联盟等。二、发展问题虽然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国家财政扶持政策停止5月12日,财政部印发通知废止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给众多节能服务公司带来困惑,疑惑国家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力度是否在减轻。是否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很不明朗,导致节能服务公司观望情绪渐浓。同时,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清算最后一批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项目。节能服务公司在各地区申报项目过程中,很多地区节能服务公司反映申报难的问题,比如:异地项目不给报,之前已经收集完项目不再收集,甚至有的地区不作为根本不收项目。之前申请奖励的过程中,申请财政扶持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严重挫伤了节能服务公司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