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244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兰炼一校 韩雪梅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兰炼一校 韩雪梅【课前准备】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内容,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在美文的品读中感受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2.朗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自然美”。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思考文化传承的现状和意义。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2.揣摩品味语言,深

2、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自然美”。教法学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 、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教学思路: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人物为切入点初步感受云南歌会,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的现状和意义。【教学过程

3、】(一)导入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它美丽神奇,被称为“彩云之南,旅游天堂”。它就是云南!(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他的湘西系列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也正是因为他的文字,神秘的湘西逐渐为人所熟知。(三)疏通字词,检查预习(四)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云南歌会特点的句子,并且思考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

4、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概括文中描绘的三种民歌演唱场景。3.教师总结山 野 对 歌山 路 漫 歌村 寨 传 歌(五)品读课文,赏析研讨1.教师引导: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当时沈从文因为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去云南参加跑马节,想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想到被歌会吸引了。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请同学们从这句话中找出沈从文之所以放弃搜集资料,被云南歌会吸引的原因。2.教师明确“活人”3.品读三个场景中对“活人

5、”的描写,感受歌会魅力。(1)年轻妇女山野对歌学生找出年轻妇女山野对歌的句子,教师引导品读赏析。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然自在,若无其事

6、。教师小结作者如工笔描摹一般刻画出了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美。(2)赶马女孩山路漫歌学生找出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的句子,教师范读并引导赏析。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

7、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教师引导:在山路漫歌场景中,作者在写“赶马女孩”之前,用了更多地笔墨写路途中的景色。这些景色描写与“赶马女孩”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明确: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赶马女孩自然也不例外。(3)传歌人村寨传歌老师出示描写传歌人的句段,并引导赏析。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

8、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村寨传歌”中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4.老师小结作者通过三个场景的描绘,不但表现了唱歌人的无限魅力,更是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触。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云南歌会的人物、环境、民俗的赞美,也是对民族文化美的由衷赞叹。(六)拓展延伸1.欣赏杨丽萍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片段。2.老师引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是云南的人民创造了它,那也可以说是云南的山水孕育了这美妙的艺术。甘肃有哪些地方习俗、风土人情呢?2.学生交流后教师举例出示相关资料3.老师引导:民俗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髓,却面临着一种尴尬处境传承!4.学生交流5.教师小结我们应该从更为宽广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越是世界文化,而越是具有世界的优秀文化,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更加强盛和伟大。所以,作为主人翁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扬民俗之风采,传文化之精华!(七)板书云南的歌会人 景 俗传 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