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304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执教:房山区良乡小学 白露红评析: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鞠淑芳 教学设想:“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对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好基础。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结合新课程理念,本课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力求做到以下两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

2、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61-63页。 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3、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

3、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教学难点: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份学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 认识克1、 出示1枚2分硬币并感觉其质量。师述:我们每人桌上都有1枚2分硬币,现在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得象什么?2、 简介天平及砝码。师述: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要用一种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课件出示天平,简介天平和砝码。板书:克(g)3、 课件演示称量1枚2分硬币的过程。4、 再次感受1枚2分硬币的质量。师述:请同学们闭上眼,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再

4、次感受一下它有多重。5、 师述:1枚2分硬币约重1克,那么,2枚呢?3枚呢?10枚呢?100枚呢?200枚呢?500枚呢?800枚呢?900枚呢?让学生随教师的提问推理感受其质量。教师将900枚硬币放入袋中,在台秤上称量,验证900枚硬币的质量是否接近1千克,并随着硬币的不停放入,让学生感受质量越来越重,继续追问并放入硬币:999枚呢?1000枚呢?板书:1000克 。告诉学生:1000克也可以记做1千克。千克是相对于克而言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板书:1000克=1千克。追问并填空:1000克里面有( )个1克。 1千克里面有( )个1克。 1000个1克是( )克。 1000个1克是( )千克。

5、现在我们就来认识1千克。 二、 认识千克并学习单位换算1、 导入:1000克比1克重多了,称这些较重的东西,平时常用什么秤?你在哪儿见过?2、 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讲解盘秤的使用方法。师问:kg是什么意思?师述:1kg就是1千克。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1公斤等于2斤。1斤就是多少克?1斤就是500克。3、 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小组合作学习。称组内物品(教师给每个组准备称好的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1袋花生米等粮食作物、1袋苹果等水果、1袋沙子等质地不同、体积不同的物品,每个组都有4本数学书),感受1千克。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 以千克作单位,估算出组内物品、4本数学书各是多少千克?(取

6、整千克数)(2) 称一称。(3) 把称得的结果写在标签上。(4) 组长把标签贴在包装袋上。(5) 拎一拎物品,边拎边说说质量,并感受其质量。(6) 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汇报。 物品不同,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都是1千克。三、 克与千克的比较: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板书:较轻的物体以克作单位。 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千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较重的物体以千克作单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再一次感受并区分各种标有质量的物品:如2千克的洗衣粉、50克的果冻等。趣味区分练习,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教师拎起一袋苹果,问:“这袋苹果以什么作

7、单位?”(生答:千克)教师继续问:“谁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袋橘子有多少千克?”指名估算。放在台秤上称一称,估算正确的奖给一个橘子,并针对其估计结果给与激励性评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算一算,1千克有几个。教师继续问:“这一个橘子以什么作单位?”(生答:克)追问:“请你估算一下这个橘子有多少克?”教师依照板书小结。四、 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 3( ) 230( ) 500( ) 350( ) 2( )2、填空: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4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3、趣味练习:小强写给爷爷的信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40克,每天

8、早晨能吃掉60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教师随着学生的辨析改正。4、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1) 1克的白糖比1千克的白糖重。( )(2) 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的盐轻。( )五、 拓展性练习:5、拓展性练习:课件出示不常见的秤,扩展对称的认识。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过程与方法等不同方面小结。评析: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小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同时,知道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了解用称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学生尽管

9、在购物中对质量问题有所接触,但毕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对于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把握,精心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与1千克这两个质量观念的建立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获得了重要的行为体验和积极的心理体验。1、在体验中建立概念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建立,不同于长度单位的建立,不能靠观察得到,而要靠肌肉感觉,靠体验形成。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和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建立概念

10、。比如1克概念的建立:教师从让学生掂一掂1枚2分硬币开始,学生感受到它的质量很轻很轻,就像一片叶子;紧接着让学生看一看,用天平称量的结果,这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然后,让学生闭眼再次把1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中,感受1克的质量;此时,教师又告诉学生( ) 粒黄豆、( )粒花生米、( )粒大米的质量就是1克,让学生再次感受1克。当学生对1克的质量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1克的观念,猜一猜硬币的质量,一小捆2分硬币的质量,推算、感受50枚、100枚、500枚、1000枚硬币的质量,从而把克的认识扩展到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000克。尤其巧妙的设计是,随着教师不断地往袋子

11、里投放2分的硬币,学生感受到,袋子里硬币的质量越来越重,1000枚硬币的质量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既巧妙地引出了新的质量单位1千克,使学生开始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的学习,又十分自然地让学生接受了1000克=1千克这个事实,从而理解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回忆这个教学过程,学生是在一系列感受、体验、观察、思考、推理活动中,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念,扩展了对克的认识,建立了1克与1千克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好地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2、在体验中感受数学在认识克与千克、建立联系、辨析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时,教师深入学生的生活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有趣的、有用的,深入学生

12、的内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比如:教师拎起一袋橘子,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哪个单位,估一估大约有几千克,数一数有多少个,算一算1千克橘子大约有几个,掂一掂一个橘子大约有多少克。刚刚建立起1克与1千克观念的学生,看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1袋子橘子,凭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经验,立即选择了千克这个较高级的单位,估出了它的质量,检验了估计的结果。材料的有趣和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后就可以利用1千克橘子大约有几个或1个橘子大约有多少克来处理生活中的买水果问题了,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有用。尤其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小明写给爷爷的信”这一趣味练习,学生不仅

13、在笑声中辨析、巩固了两个质量单位,还使学习了近40分钟的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放松。3、在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情感与态度,还要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比如: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过程,获得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总之,本节课,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不仅有动手实践的行为体验,更有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的心理体验;不仅有自己的直接体验,更有分享的同学的体验。很好地实现了有效的数学学习。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执教: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 白露红评析: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鞠淑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