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330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五常二中 张 弘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4、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 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 导入: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1、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_主要著作有_ 和_.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 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了解

2、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点拨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

3、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出示习题,学生概括分析: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分析、借鉴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

4、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导练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思考练习与归纳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对下面例子加以简单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言对所要说明的道理加以概括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感

5、情务求凝炼,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例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说明的道理三: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2、深入体会作者“

6、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2、 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3、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4、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以

7、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二、 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

8、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

9、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4、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5、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 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小结: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我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 探究发现 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四、品味提升 1、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5、 总结全文六、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