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402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石潭记柳宗元设计思路: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他以自然简约的笔法创造出丰富深邃的意境,各种景物曲尽奇妙,而且将身世遭遇、思想情感倾注于自然景物之中,耐人寻味。本课教学设计为“活动”和“探究”两个互相联系的过程,通过阅读、思考和互动,欣赏作者细腻入微、生动逼真的手法和以此展现的自然景物的审美特征,体悟探究“有我之境”中“我”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1.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总结和借鉴文言文学习方法。2. 体会、欣赏本文抓住特征状写景物的写法。3. 探究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作者抓住特征状写景物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助景物描写寄寓思想情感

2、的写法。教学准备:1. 让学生利用自习课阅读课文,理解字词,翻译课文。2. 课外复习柳宗元的诗文,查找有关生平、创作的资料。初步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文大家到哪些地方去旅游过?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古代作家观赏自然万物写成的诗词文赋,在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同时,也倾述了他们的心声,很值得我们去追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游历荒野山水,写成了永州八记,可谓落笔不俗,自出机杼。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小石潭记,去探究那妙趣横生的景致中寄寓的丰富意蕴。二、

3、文意疏通活动:与同伴互相读听课文,注意为对方订正读音、纠正停顿。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读出语音的轻重和语气语速。探究: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段应读出好奇欣喜的情感,第二段应读出陶醉的心态,第三、四段逐渐读出失意悲凉的情绪。活动:交流共享译读收获和方法。读译收获包括从本课新积累的字词,如“佩环”“佁然”“翕忽”“悄怆幽邃”等,以及本文语言上的突出特点,如自然凝练、整散相间等。译读方法包括解释词语方法:“语境推断法”,如“为坻”中的“为”字是“是”还是“成为”的意思,就要根据小石潭这个词间环境和“卷石底以出”这个说明去推测;“用法变换法”,如“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空”解释为“在空

4、中”,“斗折蛇形”中的“斗”“蛇”解释为“像斗一样”“像蛇一样”,“凄神寒骨”中的“凄”“寒”解释为“使凄凉”“使寒冷”;“联系法”,如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中的“西”推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西”的意思。翻译语句的方法:“补充法”,如“日光下澈”在“澈”后补充“潭水”;“调换法”,如将“全石以为底”的“以”调到“全石”之前:“意译法”,如将“斗折蛇行,明火可见”翻译为“曲曲折折,或隐或现”。“直译法”,如将“青树翠蔓”翻译成“青葱的树,翠绿的枝蔓”。三、 欣赏探究(一)觅“潭”探求游踪,理清思路。活动: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用线路标注的方式展现寻觅游赏小石潭的过程,说说作者是怎样

5、一步步描写小石潭景致的。要求注明游踪和观察点,画出游赏线路。探究1:结合游赏线路,归纳一下本文写景状物顺序上的特点。明确:以游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的方法,按照小丘篁竹小谭岸势谭之四周的顺序,有声到形,由近及远依次写来。将游踪类游记和方位性游记结合在一起,有条不紊,自然畅达。探究2:有水必有源,柳宗元的钴鉧潭记就是先写潭源,后写潭景。本文却先写潭景,后写潭源,这是为什么?明确:作者是从小丘西行,从石潭的东边走来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而这水声一定是潭源之水撞击石岸滴入石潭发出的清响,但接下去却为什么不先写潭源呢?原来潭源不在潭东,而在西南。作者从潭东行来,立刻被石潭本身的奇

6、景所吸引,于是先写石潭,在饱览石潭奇景之后,这才朝西南而望,发现了潭源。(二)赏“潭”探究景物特征,领悟写法。活动: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课文作赏析,如简笔画勾勒出小石潭的全貌或某种景物;也可以做导游,就课文所写景物写一段景点解说词。要尽量突出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探究:结合简笔画或解说词,说明突出了小石潭及周围景物怎样的特征,并简析作者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和语言去表现这些特征的。引导学生学会确定探究话题或善于提出问题,然后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可以自己独立思考,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小组讨论。示例一:小石潭的特点是清澈。可以分步推进如下问题:小石潭水清的原因有哪些?水又是如何清的呢?用

7、什么写法表现水清的?结果呈现:水清的原因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石岸的地方又从潭底突出若干形态各异石头,周边石上又是青树翠蔓。水如何清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子能投到潭底石头上。表现水清的写法以实写虚(或者衬托),写游鱼却不写清水,实际却写出了水清,写水却不见一个“水”字。就如同大画家只画飞虫,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清水,但是观赏者眼里却出现了天空和清水。示例二:石潭的特点奇异。小石潭的“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结果呈现:小石潭的“奇异”表现:潭底奇特“全石以为底”,只是一块石头;石形奇异近岸处的石头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态各异;景致奇美树蔓青翠,枝叶摇荡随风披

8、拂;潭状奇小“伐竹取道”,方见小谭,有一块石头做潭底,潭中鱼以“头”计算,且其量可数。表现手法和角度: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有色彩形态描写,也有动态静态描写。除此之外,学生探究的内容还应包括“游鱼的怡然自得”“溪岸的曲折”“石潭环境的凄清”等景物特征及其写法和语言特点等。(三)悟“潭”体悟情感,感受意蕴。活动:体会作者游赏小石潭的感受,展开合理想象,在课文恰当的地方补写出相关的心理独白,依据心理独白描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探究1:如果说本文主要是写景,寄情山水,那么最后一段是不是可以删掉?明确:不可以删掉。一方面体现作者山水游记要附记同游者的体式要求,一方面也要表明作者沉醉于小石潭宁静

9、的氛围中,几乎忽略了同游者的存在。而且说明这么多亲朋好友一起游潭却并不热闹快乐,暗示作者内心有着难以排遣的忧愁郁闷。探究2:游览同一个小石潭,为什么作者心情前后会有巨大的变化和差距?明确:一是从写作背景上说,由于作者参与革新失败而被贬荒远的永州,一去就是十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求还无望,归国无期,境遇十分凄惨,内心极度苦闷抑郁。二是从出发点推断,有可能是随着太阳西下,幽静的树木下袭来了许多凉意。三是从行为目的和作者情感主色调上看,作者游览小石潭并非出于闲情逸致,而是试图寄情山水,摆脱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消解忧愁。小石潭幽深宁静的气氛引发了他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一度沉迷其中。然而,他的内心

10、充满着政治失意、壮士难酬的苦闷与怡情山水,超脱尘俗的自得之间的矛盾,暂时获得的快乐和喜悦转瞬即逝,内心的悲凉和苦闷重又翻滚而来。探究3:古人曾这样评价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周澂读柳子厚山水诸记)王国维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本篇课文具体内容为例,谈谈作者创造出了怎样的境界,是怎样做到“心与物化”的。明确:第一,“因景生情”。先从听觉角度写出发现小石潭水声,心生惊喜;接着是从视觉写伐竹取道见到小潭,内心兴奋异常;然后把视角投向下面的由一块大石头做潭底和近岸从水底翻

11、卷出来的形态各异的石头,禁不住心花怒放、拍手称奇;而面对石潭中那从容自得的游鱼时,作者简直是沉迷其中,如痴如醉了。不过,当总观空寂凄寒的石潭环境氛围时,他又油然而生凄凉忧伤之情。作者的心情真可谓“随物以婉转”。第二,“以情写景”。小石潭地处荒僻的野外,根本算不得名潭胜景,游览小石潭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遇,倾注内心深处的情感,才是其真意。因此所写景物便受到作者寂寞、怨愤、抑郁的情感色调浸渍濡染,以至于石潭中的一石、一木、一水、一鱼都成为作者眼里心中的景物了,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青树翠蔓”可以推断,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时间不会在初春、晚秋和冬季,那么“水尤清冽”是说水

12、不但十分清澈,还比较寒凉,不能不说这是作者悲凉心境的一种折射;一个荒山野谷四处可见的小石潭,被作者写成水声“如鸣佩环”、形态奇崛、环境清幽的胜景,我们不能不说是他心灵的创造,而小石潭的清幽无闻、与世隔绝、不为世人赏识,不也正是柳宗元“才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身世遭遇的写照吗?正若清代何焯所说的“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而探望石潭的水源,则是“斗折蛇形”“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与“不可知其源”,字面上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茫远,但已消尽了赏心悦目的明丽的色彩,显得那样险恶诡谲,足见作者暂时的快乐消失后,很快被现实的剧痛唤醒,那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人生的坎坷

13、以及对前途的迷茫又涌上心头。正如作者所言,“升高欲自轷,弥使远念来”。第三,“以景衬情”。课文前两段写“如鸣佩环”的清越水声、“伐竹取道”的行为、潭底潭石的奇异的同时,也间接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惊喜与快乐;而写游鱼的“自得”之态简直就将作者痴迷陶醉的心境衬托的淋漓精致了。第四段写小石潭的“寂静”“凄寒”的环境气氛,不但契合了作者快乐消失后空寂失落的心境,而且将其心情的悲凉衬托得更加深厚而浓重。在这里,悲为起点,乐为归宿;乐为烟云,悲为主流。乐与悲的巨大反差和乐极生悲的变化过程,充分反映了柳宗元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中的块垒无以化解的痛苦与抗争,也再次印证了柳宗元“自放山泽间,其湮厄感郁,一寓诸文”

14、(新唐书柳宗元传)这一论断的恰如其分。四、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活动: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对学习本课的收获作总结归纳或拓展延伸。示例:为小石潭景区入口“题写对联”。如“赏心悦目潭中境,凄神寒骨胸中情”。与作者谈构思。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写景线索:见石潭观潭景望潭源感潭境。一是情感线索:惊喜陶醉悲凉。小石潭记艺术探美。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应、情景交融。浮想联翩“评说文人风骨”。在古代像柳宗元这样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面对坎坷曲折的生命遭遇,往往流连自然山水,吟诗作赋以排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传达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坚韧,寄寓他们对理想不懈追求的愿望。如屈原、陶渊明、杜甫、辛弃疾、李清照五、作业1、课外阅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2、背诵全文3、书面作业:课后“探究练习”三。六、板书 十六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理解词语: 佩环、佁然、翕忽、悄怆幽邃 理解句子: “日光下澈”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明火可见” “青树翠蔓” 理清思路: 觅“潭” 赏“潭” 悟“潭” 体现境界 因景生情 以情写景 以情写景 体悟情感: 惊喜与快乐 凄凉与忧伤 八、反思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