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6734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精品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9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重难点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3理解可笑的人物所反映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在选拔人才等方面起过推动作用,但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腐朽没落,这一制度也蜕变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精神枷锁。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吴敬梓在他的儒林

2、外史中作了无情的针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段之一范进中举。二、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在此创作了大量诗文与不朽著作,其中包括小说儒林外史。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中举后喜

3、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四、课文精读1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1)家境(2)地位(3)别人的态度(4)典型:胡屠户(5)另有邻人(6)本人态度2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1)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

4、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精彩片段:第5自然段。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2)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噫好了好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在科举制度下,无数个封建知识分子一朝金榜题名,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巨变。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范进是如何变化的。二、分析形象1感知艺术形象。(1)范进形象。根据

5、范进的言行,说说范进对待科举的态度。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的特点。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到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成员。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这样的反常,充分表现了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

6、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2)其他人物形象。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和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2孔乙己与范进。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

7、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1)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2)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

8、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三、小结范进中举的核心是“中举”。“中举”即考取举人的意思。明清时代规定,每隔三年,在京城北京和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叫做“乡试”,录取的称作举人。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一旦名列举人榜,就意味着爬上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从此就可以升官发财,作威作福了。作者通过描写封建士子范进在穷愁潦倒的境遇中,醉心功名,因中举而痰迷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和他在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的鲜明对照,对八股科举制度和封建末世的世态炎凉,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形象地说明了八股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麻醉剂。教学反思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