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例13)》参考教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7000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问题(例13)》参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决问题(例13)》参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决问题(例13)》参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决问题(例13)》参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问题(例13)》参考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13,以及练习十九的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2通过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继续培养学生的“四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与判断能力。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教学准备:情境图、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

2、入教师呈现如下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300200 400600 50004000 700400500300 700900 70004000 1500700教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学生:这些都是整百或整千数的加减法,很容易计算。教师:看来大家对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掌握得很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的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教师板书: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巩固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为学习估算作准备。)二、探究新知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教师呈现第96页例13的如下情境图。教师: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3、问题是什么。教师: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信息和问题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学生:从图中我知道,一部电话358元,一个电吹风218元。问题是“用5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提取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为后面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作好铺垫。)2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解决“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答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想一想、写一写。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好!现在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解决方案?预设1笔算:用358加218,把计算的结果与500进行比较。教师板书算式:358218?教师:为什么用“3582

4、18”?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买两样东西,要花两样东西的钱,所以用加法。358218表示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吹风一共多少钱。教师:你讲解得非常清楚!这样想是对的。可是,358加218很多同学还不会算呢,怎么办呢?预设2估算:电话机358元超过了300元,电吹风218元超过了200元,300200500,所以,358218的结果一定比500大。带500元肯定不够。教师(板书思路):358超过了300,218超过了200,300200500,358218一定比500大。带500元不够。教师:大家听懂这位同学的想法了吗?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用钱数的近似数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带500元

5、钱够不够。教师:你表述得非常正确,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估算”。我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常常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例子。估算很简单,只要把一个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再口算就可以了。教师:那具体到这个估算的方案,它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个问题吗?同桌两人一组讨论一下。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学生:我们认为这个方法能够解决问题。把358看成3 00,把218看成200,都把钱数看少了,看少了后300加200都已经得500了,原来的钱数相加肯定超过500,所以带500元不够,这样就解决问题了。教师:嗯,你把估算的思路

6、和原因说得很清楚。这个同学把原来的钱数都看成了小于它的整百数,再通过口算结果进行了判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教师:同学们对于这个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关于这种估算策略,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把原来的钱数看成小于它的整百数能解决问题,那如果我把原来的钱数看成其他的整百的近似数,能解决问题吗?学生犹豫。教师:看来同学们还不确定,那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这样能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尝试并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汇报。教师:谁来说一说?预设1400200:这样结果是600,但因为一个多看了,一个少看了,所以不好确定能不能解决问题。预设2400300:这样结果是700,因为两个都多看了,也不好确定带500元钱够

7、不够。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在用估算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以及数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估计方法,并且需要判断一下能不能解决问题才行。下面就再请大家在小组内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是怎么想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这种问题不必算出准确结果,用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估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数据特点,以能解决问题为标准,从而培养学生根据需要灵活进行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回顾与反思教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谁来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你觉得自己在哪个方面还应该改进一下?教师:最

8、后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预设1:500元买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的钱不到200元,而电吹风是218元,不够买电吹风。所以带500元不够。教师:这个同学是怎样进行检验的?这种方法合理吗?学生:用减法估算进行检验。500358200,218200,所以不够。教师(追问):你们怎么知道500358结果小于200呢?学生:500减300才得200,500减300多结果一定比200小。教师:很好!你真会推理!感谢你的讲解。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检验?预设2:即使把电话机的钱数看成300元,500300200,剩下的钱也不够买电吹风。所以带500元不够。教师:这个同学又是怎样检验的?他

9、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学生:他们都是用估算来检验的,就是方法上不太一样。一个看成了300,一个用推理判断的。(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一般过程的同时,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懂得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征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多种估算的方法,又使他们通过对比,了解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具体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4小结教师:很好!刚才我们用估算解决了实际问题。并且也知道了在使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且需要判断它能否解决问题。三、基本练习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些实际问题(呈现例13中的“想一想:带700元够吗?”)。教师

10、:还是买这两样东西,带700元够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把358看成400,把218看成300,400300700,近似数比原来的价钱数都大了,才700元,所以带700元够了。教师:解答正确吗?学生:700358300,218300。所以带700元够了。(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仿照例题利用估算解决问题,巩固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四、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设计意图:以两问的形式,既复习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又使学生建立起近似数与估算的联系,为后面完整地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同时,使学生明确用估

11、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找到合适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口算,最后判断能否解决问题。进而达到进一步巩固估算的方法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数感。)2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教师呈现如下题目。教师:谁愿意来当小老师,按照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带领大家一起解答?学生活动后汇报。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把八百多都看成900?(往大看,9009009002700,30002700,往大看了都坐得下,八百多一定能坐下。)(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仿照例题利用估算解决问题,巩固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教师呈现如下题目。教师:这个问题信息比较多,请大家仔细审题。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有5

12、00厘米长的彩带,要包装3盒礼物。已经用了300厘米,还需要240厘米。教师:“用了300厘米”是包装几个盒子用掉的?240厘米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教师:看来大家都很认真地阅读了题目。我们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看懂知道了什么,不要拿过问题来就急于解答,这样很容易出错误。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并解答问题。学生分析解答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回顾与反思。(设计意图:通过认真审题、分析信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教师出示如下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交流时重在体现“回顾与反思”环节,以判断能否解决问题。如下。教师:还可以怎样

13、进行检验?学生:用1500900600,表示即使先有了900把椅子,那么还差600把椅子,叔叔还可以提供700多把椅子,所以一定够了。 教师(追问):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人把九百多看成了1000,把七百多看成了800,可以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不可以,把椅子的数量看大了,但实际的椅子数量要少一些,可能会出现不够坐的情况。这个问题把椅子的数量看少合适,椅子数看少了都够用,实际才一定够用。(设计意图: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追问、讨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有的问题需要往大取近似数,有的问题需要往小取近似数,进一步提高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本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又一次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学们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应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收获可真是不少!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