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37513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材: 本文选自文选,是魏晋时期的名流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而李密做为亡国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既怕晋帝猜疑,又不愿就职。于是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当时,晋武帝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拢络人心,一方面又对坚决不从者采取高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一味不应,只能招致更大的灾祸。所以李密写此表,既要打动晋武帝,不让晋武帝猜疑;又要为自己的不就职找出充足的理由。因而李密就抓住“以孝治天下”大做文章,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

2、人。曾有人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这是一篇抒情之作的典范。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学习如何表达感情,打动别人。教学设计:运用诵读、点拨和训练的方法,以了解文体特征、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构思艺术、体味语言特色和积累文言知识为重点;突破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构思艺术、积累文言知识的难点,力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抒情和借情说理的方法,体会怎样抒情才能打动人心的手段。学会鉴赏古代优秀作品。本课安排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侧重于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课时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写作特色的梳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用

3、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2、技能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时能准确解释字词、翻译文句的能力。培养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叙事说理,言辞恳切的情感。批判地对待封建时代的忠孝思想。树立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1、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征。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露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感情。3、赏析文章文思缜密,脉络分明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1、准确解释字词、翻译文句。2、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3、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训练法。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4、: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字词知识。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认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2、介绍背景:晋武帝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拢络人心,一方面又对坚决不从者采取高压政策。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而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这是因为李密做为亡国之臣,尚心存疑虑,陷入进退两

5、难的境地,既怕晋帝猜疑,又不愿就职。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一味不应,只能招致更大的灾祸,所以李密既要打动晋武帝,不让晋武帝猜疑;又要为自己的不就职找出充足的理由。于是他就抓住“以孝治天下”大做文章,并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3、文体知识: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文心雕龙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说出了几种奏章的用途。“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有以下三个含义:1、情况;2、衷情;3、情理。课文的题目应该是兼而有之。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范读后进行正音:(括号内的数字为声调)险衅(xin4)闵(min3)凶期(ji1)功茕

6、(qiong2)茕孑(jie2)立洗(xian3)马逋(bu1)慢日笃(du3)拔擢(zhuo2)优渥(wo4)矜悯(jin1 min3)2、指导学生朗读。在上面正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小声读,力求读准字音。然后集体朗读。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如: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最后指名朗读。在学生朗读后,教师根据朗读情况作具体评点和指导。三、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尝试翻译课文。要求:在疑难地方做标记,以备提出问题。 2、解决学生疑难问题。让学生在全班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

7、行讨论。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点拨,帮助解决。(课文翻译略)3、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4、梳理结构:(板书)祖孙相濡之情陈情于事奉诏两难之情悲恻动人当效微命之情乌鸟反哺之情5、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一直流传至今。四、字词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夙遭闵凶(“闵”通“悯”)常在床蓐(“蓐”

8、通“褥”)四十有四(“有”通“又”)(二)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臣之辛苦(三)重点词语:见,(1)看见。(2)及解,见识。敢陈愚见。(3)表被动。信而见疑。(4)通“现”。风吹草低见牛羊。除,(1)清除,去掉。为民除害。(2)任命官职。除臣洗马。息,(1)呼吸。得复喘息。(2)停止。车不停而马不息。(3)子女。晚有儿息。(四)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夙遭闵凶(忧患凶丧之事)猥以微贱(微贱的身份)矜悯愚诚(愚笨的诚心)2、使动用法:具以表闻(使闻)无以终余年(使结束)保卒余年(使终了)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本文行文的构思艺术;把握主题。赏析本文形象

9、生动、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一、检查作业: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后视完成情况略作总结,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二、具体研究、讨论课文:(一)诵读第1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哪一句话是作者陈述的中心?作者究竟有哪些“闵凶”?明确:夙遭闵凶。“闵凶”之一:父丧母嫁。“闵凶”之二:孤苦多病。“闵凶”之三:门衰祚薄。“闵凶”之四:夙婴疾病。2、哪些语句写祖孙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出其凄苦?作用是什么?明确:(1)相依为命:零丁孤苦只靠祖母抚养。刘夙婴疾病得靠孙子侍汤药。(2)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3)作用:生动地表现其身世的悲苦,令人读而生悲3、开头以“险衅”、“闵

10、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达主题蓄势。(二)诵读第2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逮奉圣朝”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叙朝廷征召的殷切;第二层(从“臣具以表闻”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为什么李密的官职递增而他却“辞不赴命”?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而他推辞的理由是“臣以供养无主”、“则刘病日笃”。即以祖母病重,应该由他尽孝为由。3、第二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11、意思?明确:(1)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表明了事态的严重和紧迫。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表明了处境的狼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诉说自己“辞不就职”时的矛盾心理。(3)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子称颂朝廷,并表达感恩之情,表明自己“辞不就职”仅仅是因为祖母无人奉养,别无他意。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了。(三)诵读第3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2、什么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孝情”?什么地方写“忠情”?明确:(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

12、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3、思考讨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明确:(1)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说自己理应得到同情。(2)自陈在蜀国做

13、官的经历,李密深知这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的心迹:做官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打消晋武帝的疑虑。(3)称颂君恩,感谢圣朝对自己的器重,表明他“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求得谅解。(4)以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深深打动晋武帝,让晋武帝明白他“辞不就职”就是因为祖母病重,别无他意,趁势提出了“不能废远”的请求。 5、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什么含义?明确:(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解除晋武帝的猜疑之心。(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以孝治天下”,“孝”涉及于一般,就更应该延及于特殊了。这样,显得理由充足而且冠冕堂皇了。(四)、

14、诵读第4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明确:(1)“愿乞终养”(2)“尽节”、“报养”欲忠孝两全。2、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作者以祖孙二人的岁数作对比,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言之切:“愿乞终养”、“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3)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五)全文综合理解:1

15、、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提示: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亲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是少有的,因而也是可贵的。2、李密“陈情”的方法是什么?(1)陈情于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叙述中来显示,凄婉动人。突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恳切而真挚的感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另一方面极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真诚地表达了对晋武帝宠遇的感激之情、尽忠尽节之心,以消除武帝对自己的疑心。言辞恳切,博得了晋武帝的怜悯与欢心。使提出的请求合情又合理,难怪武帝也为之动情了。(

16、2)阵情于智。李密面对“诏书切峻”、“郡县逼迫”急于星火的危急形势,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采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仿佛面对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武帝无懈可击,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3、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提示:抓住如下两点:(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三、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引导: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陈情表的语言无疑是好的,那么,本文的

17、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提示:(1)本文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就是通过内容上的对立,写出了作者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母孙二人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作者的拳拳之心。(2)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如:“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有力的突出了作者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入情入理,令人感动。“愿陛下

18、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缓急相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答应先尽孝后尽忠的不胜感激之情。四、总结:这篇表文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细地说明了自己多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感情真挚醇厚,令人感动。构思巧妙。对此我们应该认真体会。五、布置作业:1、仿照本文入情入理地述说的方法,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写一段话,诉说自己的心情。(要求: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写;400500字)2、背诵这篇文章。教学后记:本课按照本教案进行了授课,基本上达到了设想的教学目的,在组织讨论、探讨研习时,学生能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气氛热烈,但有些学生是跟着起哄,个别提问时就回答不上;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有难度的知识并没有提出来,表明阅读、思考的时候还不够细心;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作细致的方法指导之外,还要督促学生要认真阅读,纵深思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