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附中张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2831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大附中张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大附中张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大附中张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大附中张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大附中张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张杰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外贸为视角的考察教学设计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张杰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在史料分析中提升历史认知素养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过鸦片战争一课,已基本建立了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过程的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比

2、较详实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释,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实现归纳教学向情境探究的转变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岳麓版)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再次回顾了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的经济特权,从而导致大量洋货涌入中国,促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在结构上具有严谨性,在表述上具有规范性,在思维上具有顺序性。但是,由于教材具有顺序化展开、高度化概括等特点,因而完全依据教材进行概述的教学不利于基于问题的研讨和学习,学生难以因此展开自主思考的过程和掌握反思探究的方法。于是,我们常常把教材的陈述性

3、序列改造成基于问题探究的程序性序列,把高度概括性的表述转化为现象或数据表述,以利学生根据材料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和交流。这就是以情境激发问题,以问题引导思维,以思维发现新知识和提炼新方法。另一方面,本课选取从外贸的角度来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是因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空中,选取一个切入点,深入分析,以小见大,以求在有限的课堂最大程度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广州一口通商并没有完全遏制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中英贸易呈现出贸易量不断增大的趋势。19世纪头40年,英国对华工业品输出增加,并且通过大量的鸦片输出改变了对

4、华贸易逆差,那为什么英国还要发动鸦片战争呢?鸦片战争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外贸易量加大,特别是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增加。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却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这完全不符合英国对中国市场的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呢? 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沿海沿江口岸城市的兴起;导致部分小生产者破产的同时,造就了买办等新阶层的出现;大量洋纱洋布进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历史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而且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过鸦片战争一课,已基本建立了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过程

5、的认识。因此,本课对第一子目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教学时只采取简单回顾的方式。但本课后面的子目由于涉及较多经济方面的现象与理论,高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应补充史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探求历史知识。高中生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初步的分析表述能力,他们希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创设新的历史情境,给他们充分表达、阐述和分析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逻辑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1、基于问题情境的自主探究,通过问题设置引导教学,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6、。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英贸易的状况,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华贸易量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逻辑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呈现客观史料和数据,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提升历史认知素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培养他们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在前后对比、中外关联中学会客观、辨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形成对历史事物的客观评价,树立开放的

7、世界意识。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华贸易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有利于学生客观、理性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状况和出现的新现象。)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培养学生全面而客观的分析问题,理性看待历史事物,提升历史认知素养,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导入新课“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痛苦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危机的世纪。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强行与中国进行鸦片贸易并

8、最终付诸武力,变成了赤裸裸的侵略,随后其他列强相继而至,竞相蚕食中国,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仲伟民茶叶与鸦片阅读思考启发思考,切入课题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1设问:结合背景知识和广州海关税收入表,谈谈1840年之前广州海关税收上涨趋势说明什么?背景知识:1684年康熙设置粤、江、浙、闽四海关,1757年乾隆下广州一口贸易令。预设答案: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完全遏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税剧增说明贸易量的扩大。2.设问:请分析“闭关锁国”之下英国对华贸易状况。预设答案: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对华贸易量增加明显,成为外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国家。3.设问:以下材料说明什么?中国出口到西欧各国的商品主要以生丝

9、、丝织品、茶叶、瓷器、南京土布为大宗。预设答案:鸦片战争前夕,随工业革命的推进,西欧对华商品输出逐渐由工业品占主导地位,体现了工业时代的特点。而中国对西欧仍然以传统手工业品为主,体现出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4.拓展延伸:大清朝十三行里的“世界首富”伍秉鉴1834年,他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共约2600万元,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四千万两左右,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资产也不过700万元。,2001年被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为上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之一。5.设问:在1834年,伍秉鉴成为世界首富的同时,中国白银却在大量外流,我们在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的学习中,

10、已经明确一个事实,就是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是处于出超地位,那为何会导致以下现象呢?出示材料:材料一:“据统计,嘉庆五年至道光十四年(18001834年)外流白银6亿两。”刘鉴唐:鸦片战争前四十年间鸦片输入与白银外流数字的考察材料二:“在18世纪的100年中,英国因购买中国货物而输人中国的银元达到2.089亿元。”千家驹:东印度公司的解散与鸦片战争预设答案:鸦片的大量输入改变了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林则徐禁烟为什么会引发英国的激烈反应,他们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他们不仅仅要通过战争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他们更认为,开放越多的通商口岸,就越能扩大其工业品在中国的销量

11、。 两次战争,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就是最好的证明。读数据材料,判断趋势及增长程度,分析闭关锁国政策与贸易量的关系。数据分析,合理表达分析数据,结合时间,说出鸦片战争前中欧贸易数量与种类的差别。阅读思考人物与时代的关系。结合已有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给予合理解释和说明。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关注数据变化,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英国对中国贸易的变化和地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数据分析较多,以此增强课堂鲜活度。设置思考题,引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核心目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英国对华贸易1.讨论: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总额为何在1845年后迅速下降,而到1860年又急剧上升呢?出

12、示材料:材料一: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布到最细的紫花布都有,但都是在农家生产出来的,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马克思:对华贸易材料二: 1851年,上海进口货物总值才1631万元,其中鸦片就有1200万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著:上海对外贸易材料三: “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不再纳厘金税。” 1858年天津条约预设答案:1845年: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中国本土产品的成本低廉;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遏制民众购买力;部分英国产品不符合中国国情。1860年:外国商品凭借条约中的低关税

13、和子口税等特权,价格低廉,具有优势;增开的11个通商口岸扩大了外货在华的销量。描述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变化趋势,结合材料讨论导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归纳作答。出示材料,设置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理性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英国对华贸易产生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新现象1设问:开埠通商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自通商以来,五洲万国莫不知地球上有此繁盛之区,而上海之名,洋溢乎泰西远东,更无论中国二十二行省矣。然当未通商以前,自元迄于本朝道光中叶,遥遥五百年,上海一县,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中国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李书平:上海三论预设答案:口岸城市兴起,打破了

14、中国传统的南北经济格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经济版图,沿海沿江经济得以发展。2阅读材料,请谈谈如何认识以下现象 材料一:沪地百货阗tin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王韬瀛瑌run杂志材料二:与洋商交易,通语言者,谓之通事;在洋行服务者,谓之买办。周庆云:南浔志拓展延伸:中国第一买办郑观应年轻的郑观应弃学从商,16岁 “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他跟很多同乡一样到上海宝顺洋行做一名学徒,他重新学习英语,而且富有经营谋略,最终被英国太古洋行聘为总买办,位居华人首位,腰缠万贯。 对比阅读:被鸦片战争改变命运的伍秉鉴1842年南京条约废止了一口通商,结束了广州十三行

15、商人的垄断权。年迈的伍秉鉴心力交瘁,抑郁而终。第二次鸦片战争,十三行被焚毁,伍氏家族迅速衰落,然后消失在历史深处。小结:郑观应和吴秉鉴命运的浮沉反应了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人的命运在大时代下正在发生改变,大人物如此,小人物更如此。我们来看看普通小生产者处于怎样的境地。出示材料:材料一: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工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事危言材料二:“没有足够多的新式生产部门可以吸收他们(破产的小生产者)。他们的多数人只能重新挤入密集的农业人口,在更加苛刻困苦的条件下再次组合成自然经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预

16、设答案:部分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一部分被迫改行,促进小农经济解体,而同时又有一大部分人重新回到小农生产,强化小农经济。这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特殊现象。3阅读材料,请谈谈如何认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材料一:中国的小农经济是由植棉与纺纱,即“棉与纺”的结合;纺纱与织布,即“纺与织”的结合;农耕与纺织,即“耕与织”的结合构成的。而这三个结合的分离,就成为反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二: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已” 近代中国手工业史料预设答案:在外货的冲

17、击下,中国传统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与此同时,部分中国劳动者转向或仍致力于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生产,以满足扩大了的国际需求,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下数据就是很好的证明。4伴随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的对外出口商品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反应了怎样的信息?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小结:在鸦片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茶叶、蚕丝一直占据中国出口商品的大部分,当19世纪后期其份额逐渐降低时,其它农产品的出口却在增加,这些都无疑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为,促

18、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5这张图片的信息表明,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的的沿海和沿江地区,最早出现了中国的机器工厂,这一内容将在下节课中重点学习。小结:客观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阅读材料,归纳作答分析材料,发现现象。阅读思考人物与时代的关系结合材料分析部分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活现实,理解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的变化趋势。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后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数据分析,归纳作答。学生看图,形成初步印象通过材料和问题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买办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呼应前面讲到的人物伍秉鉴,关注人物命运即关注历史社会。培养学生理性分

19、析问题,客观看待历史现象。回扣教材,总结归纳。全面而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点到为止,为下节课作铺垫总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开埠之趋向是: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评价:19世纪是一个痛苦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危机的世纪。19世纪是一个蕴育的世纪,一个巨变的世纪,一个转折的世纪。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

20、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材料,形成对鸦片战争的客观评价和对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经济的合理认识。回扣教材,总结提升,凸显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课堂小结板书一、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二、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英国对华贸易三、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新现象1、口岸城市兴起,沿海沿江经济得以发展。2、出现买办阶层,财富分配发生一定变化。3、小农经济出现被瓦解和被强化的双重特征。4、农产品和原料出口增加,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5、客观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思考题: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一个被动开放的进程,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

21、你觉得清政府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他们是否丧失过一些发展的机会? 2.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出口的茶叶和生丝的贸易量逐步减少,你认为其原因有哪些呢?请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3.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讲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你如何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话呢?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1坚持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凸显历史课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通过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辨证地

22、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文明进步的残酷性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2选择从外贸这样一个视角来考察鸦片战争前后乃至19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在较长历史阶段中聚焦一个考察点,通过挖掘史料、深入分析、以小见大,洞察历史。3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整体设计本节课,把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考察置于全球发展进程中,同时注重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前后联系,对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也进行回顾和分析,力求做到在前后关联、中外关联中学习历史。 4注重历史史料的呈现,通过较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5设置情境,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和自主探究,在学生的探究基础上寻找生长点。注重归纳总结,本课在导入和结语环节能够相互呼应,价值观教育得到升华。本课的不足之处和遗憾是:学生发言略显拘谨,部分同学没有获得发言的机会,教师应再精于设计,减少老师讲,增加学生说的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积极引导和评价,与学生的思维要互动,让课堂更具活力和张力。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