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央.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288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央.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主 页 56个民族 民族的分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族和其他55个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相对于汉族而言, 其他的55个民族在 人口数量上处于少 数,因此,称除汉 族以外的55个民族 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文字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蒙 维 藏 壮 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 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 习惯的自由。 资料 主 页

2、 (1)指出我国 少数民族主要 聚居地区(按 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 在五个自治区 的主要少数民 族 (3)找出居住 在云南、黑龙 江、吉林省的 主要少数民族 总结 :各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汉 蒙 古 回 藏 维 吾 尔 苗 彝壮 京 塔 塔 尔 独 龙 鄂 伦 春 布 依 朝 鲜 满侗瑶 白 土 家 哈 尼 赫 哲 门 巴 珞 巴 基 诺 哈 萨 克 傣 黎 傈 傈 佤 畲 高 山 拉 枯 塔 吉 克 怒 乌 孜 别 克 俄 罗 斯 水 东 乡 纳 西 景 颇 科 尔 克 孜 土 达 斡 尔 仫 佬 鄂 温 克

3、 德 昂 保 安 裕 固 羌 布 朗 撒 拉 毛 南 乞 佬 锡 伯 阿 昌 普 米 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点击相关民族 ) 主 页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4.7 主 页 人口超过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 返 回 资料: 1.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 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 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 2.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在日常 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 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3

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 教活动。 工农业产 值 粮食原油铁路通车里程卫生机构床位 1952年37.9亿元1582万吨 5.2万吨 3787千米 5711张 1992年3053.6亿元5670万吨 1316.1万吨 13143千米 375377张 增长79.5倍 2.6倍 252.1倍 2.5倍 64.7倍 返 回 阿昌族阿昌族没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字,由于长 期与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 兼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因居住地区不 同,分别信仰原始宗教、小乘佛教等。 阿昌族

5、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 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 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 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 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 阿昌族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是一个富有 手工工艺传统的民族,他们惯于在手工 制品上加上各种装饰展现他们的技艺, 不论项圈、耳环、刀鞘、神龛都被他们 装饰得轻巧华丽、和谐雅致。阿昌族人 善于锻铁,几乎家家户户都精于此道, 他们打制的户撒刀(或称阿昌刀)是阿 昌族的一大绝技。“对歌”是青年男女在 劳动之余十分喜欢的活动。 返 回 白族 (白族三月街 ) 白族信仰佛教,崇拜相当于村社 神的“本主”。早在公元1世纪白族 人民就分布在洱海周围。在漫

6、长 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白族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穿雪 白对襟衣,套黑坎肩,下着深色 长裤。女人大多穿白上衣、红坎 肩,或着浅蓝色上衣、黑坎肩, 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 脚穿绣花“百节鞋”。 “三月街”又名“观音街”,是白族 的盛大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 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苍 山脚下举行,最初带有宗教色彩 ,如今成为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 文艺大会。 返 回 保安族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 伊斯兰教。主要生活在积石 山麓和黄河两岸,他们一般 都选择山腰或沿川一带平坦 而向阳的地方安家落户,多 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杂 居。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 ,四周围以土墙,一家一院, 称为

7、“庄廓”。 保安族在族源上与元代的蒙古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服饰一直保留 着包头的习俗。后来他们改信仰伊斯兰教,服饰也发生了变化。保安族男 子喜欢戴表示清洁无染的圆顶无沿小白帽,穿对襟白衫,外套青色坎肩。 保安族女子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妇女一样,喜欢戴盖头,穿大襟、 宽袖、长过膝盖的深色长衫。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饮食上以小麦、玉米为主食,以牛羊肉为副食, 严禁食用猪肉和自死的动物。他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得大 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返 回 布朗族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部分人会汉文、傣文。西 双版纳的布朗人普遍信仰 小乘佛教。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木 结

8、构,与傣族大致相同。 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 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 ,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 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 ,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 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返 回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从事水稻种植,素 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 的布依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已相 当发达。 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 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 布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各具 特色。一

9、般男子穿对襟短褂、长 裤,包头巾,女子穿大襟衣、长 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 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 行盛大的歌会。 返 回 藏族 藏北农牧民的赛马节 藏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 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占有显著 位置。 藏族的主食和饮料主要是糌粑、 酥油茶及肉食、奶制品。藏袍是 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宽体长身、 大襟广袖。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 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 浓厚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 所

10、,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 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 结实耐用。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 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 返 回 朝鲜族 (制作打糕 ) 朝鲜族自17世纪末开始从朝鲜 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主要从事 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 朝鲜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 平地上,房屋别具一格。屋顶 四面斜坡,屋里用木板隔成单 间,各屋之间有门道相通。屋内设平地炕, 炕底有火道,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 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朝 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 鲜族妇女喜爱的传

11、统运动,摔跤和踢足球则 是男人们的运动。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 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 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返 回 达斡尔族 “达斡尔”的意思是“开拓者”。 达斡尔族的生产以农业为主, 兼营牧业和狩猎。 达斡尔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 山傍水,风景秀丽。他们的 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 齐。他们的风俗是不管谁家建房都全屯动员、大家动手。 达斡尔族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是“阿聂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这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达斡尔族人都在自 家门前点燃牛马粪,祈求来年吉祥兴旺。 达斡尔族人以善于造车而闻名,被称为“草上飞”的北国名车 大轱辘车即出自达斡

12、尔族人之后。由于冬季漫长寒冷, 达斡尔族人民对被称之为“波依阔”(与现代曲棍球运动极其 相似)的体育运动情有独钟。 返 回 傣族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 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 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 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 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 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 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 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 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 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 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 相互祝愿。 返 回 德昂族 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

13、为主,也善于种 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茶叶是 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德昂族还擅 长编织竹器,文化上多受傣族影响。 德昂族人的传统节日多与佛教有关, 最隆重的节日当数泼水节,届时人们 要用“水龙”为佛像洗尘,排成长队, 祝福吉祥,互相泼水共贺新年。 德昂族的妇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对 襟上衣和长裙,配上银项圈、耳坠等 首饰,别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德 昂族姑娘腰间的腰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德昂族信仰佛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一般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除少 数人升为佛爷外,大多数人几年后便可还俗。 返 回 东乡族 东乡族是由14世纪后半叶居住在东乡一 带的许

14、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构成其 族源的成分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 人和蒙古人。 东乡族居住的院落被称为“庄廓”,屋外 是3米多高的土墙,内有空地。房屋除 了门窗及梁檩、椽外,都由泥土制成, 其中最好的“上房”给老人住。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非常重视伊斯兰 教的尔代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过 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东乡族的饮食中,最负盛名的是“拉 拾哈”(即“刀削面”)、“尕鸡娃”和手抓肉。“尕鸡娃”是招待贵宾 的一种菜肴,吃时将鸡的各个部分按等级分为13个部分,分别给 身分不同的人享用。其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要给最受 尊重的贵宾和最年长的老人享用。 返 回 侗族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

15、林 业。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 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 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 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 吊角楼。 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吃新节时,旱 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 斗牛活动。 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 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 、白、紫为主。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 头巾。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 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返 回 独龙族 独龙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但保 留着渔猎的传统。讲究信用、 遵守诺言是他们的道德传统, 历史

16、上,独龙族被誉为不用锁 门的民族,他们始终保持着“路 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而纯 朴的社会风尚。 独龙族人居住的竹楼建在陡峻的 山坡上,称之为“长竹楼”。“长竹楼”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作“皆杷 ”,意为父亲的房屋;另一种称为“皆木玛”,意为母亲的房屋。 独龙毯作为装饰品在独龙族人家里随处可见。这种以棉麻为原料 、用五彩线手工织成的工艺品,既可美化生活,又是当地重要的 经济来源。独龙毯是独龙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白天当披风,夜 晚当被,同时又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信物,还可缝成口袋运粮盛物 。 独龙族传统节日称作“卡雀哇”,是在每年最后一个月由各村寨的 长老们择吉日而定的。返 回 俄罗斯族 中国俄罗斯族

17、是自18世纪起陆续从 俄罗斯迁入新疆等地的,大多信仰 东正教,一小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俄罗斯族人的住房多为土木建筑, 屋顶用麦秸覆盖;城市的住房里都 安有直通屋顶的铁皮大壁炉,农村 则是上圆下方的大烤箱。 俄罗斯族人不仅善于经营农业,而且心灵手巧, 很多人擅长手工业和各种修理业。俄罗斯族人 性情开朗幽默,待人接客讲究礼节。问候、接 吻是他们最普遍的礼节;他们最隆重的礼节是 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来客须用刀子切下一块 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方可进屋,这种礼节多用于迎接新娘和尊 贵的客人,象征友谊和善意。 返 回 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过去世代以狩猎为生,过着漂泊不 定、到处迁徙的生活。从50年代起开始定居

18、 下来,过着养猎并举、多种经营的生活。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 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他们 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居所称为“仙人柱”, 意为 “木杆屋子”,是用木杆和桦树皮或兽皮搭盖 而成的简易房屋。它类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 庐帐住所,容易拆盖,很适合于游猎生活。 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常 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自 己独特的风格。 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 被称为“猎人的伙伴”。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 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 返 回 鄂温克族 由于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人生产、 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从 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农业,

19、还有的 从事狩猎。 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 族民间传统节日,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 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 作为记号。 鄂温克族的服饰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色, 他们的衣裤鞋帽都用兽皮、兽毛制成, 冬天的服装更选择皮厚毛长的兽皮作原料。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 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鄂 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 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 ,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返 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 棍做立柱与横梁,以茅草盖顶。高山族喜欢 一个宗支同住一处,每个村庄

20、都建有未婚男 子的集体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 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后才可 离开。 高山族常用的衣料是用苎麻自织的“番布”。 高山族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成年男子 喜欢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高山族至今还保留着文 身的习俗,但文身的图案越来越小,越来越隐蔽。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 。其杵舞和长发舞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杵舞源于舂谷 劳动,参加者环绕木臼,边唱边杵击而臼舞。长发舞一般 在月光下进行,跳到高潮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 氛热烈。 返 回 哈尼族 返 回 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每年农历十月 第一个属虎日(或属龙日)为初一, 节期历时1

21、3天。十月年中最具特色的 活动是“街心宴”,它以村寨为单位, 轮流坐庄渴酒。到了下午,还在寨中 摆“簸箕宴”,盛着佳肴的簸箕一个接一个沿街摆 设,长达数十米,谁家吃客不绝证明人缘好。六 月年的节期为3至6天,哈尼语称六月年为“苦扎 扎”,意为度过青黄不接的岁月,驱赶瘟神,确 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过此节时,要举行歌舞 、荡秋千、摔跤等活动。 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半山腰,一般都是有血缘关 系的几个家庭聚居而成。传统住房是由土基墙、 竹木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 圈牲畜,中层住人囤粮,上层堆放瓜菜杂物。 哈萨克族 人称“阿肯”的哈萨克族民间歌手不 仅能演唱民歌,还能熟练地演奏“ 冬不拉

22、”(一种双弦弹拨乐器)。 每年夏、秋时节,草原上都要举行 “阿肯弹唱会”,时间长达七八天或 半个月。 刁羊是哈萨克传统的马上娱乐活动,有分组、 双人和群刁之分。被刁之羊放置场中,骑手们 随号令争先恐后地冲出抢羊,谁抢到羊并将其 放到目的地,谁就是获胜者。刁羊十分动人地 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机智勇敢和娴熟的马上功夫 ,是一场力量和勇气的较量。 返 回 汉族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 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 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

23、节” 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 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 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 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 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返 回 赫哲族 返 回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 生、用狗拉雪撬的民族。在长期的 渔业生产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捕 鱼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技术, 赫哲人还创造了当冰封江面时的干 钩钓鱼法,这是一种独特的在江面 凿冰钓鱼的方法,赫哲族男女老幼 都十分喜爱并精于此道。 赫哲族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穿 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

24、狍皮和鹿 皮制成的。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 妇女的一大特长。 回族 返 回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的聚居 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 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 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根据古兰 经规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驼 等反刍类偶蹄动物,不吃马、驴、骡、狗肉 ,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 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 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妇一般戴“盖头”, 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 回族的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 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

25、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 牲,将所宰牛、羊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基诺族 返 回 基诺族有自己特有的民族习俗、 祭祀礼仪和节日。比如每个基诺 族少年长到15岁左右就要举行成 年礼,并要改装易服穿戴成年人 的衣饰。举行成年仪式时,父母 要送给儿女全套的生产工具和成年人的衣 饰,女孩子还要梳成年人的发式。仪式上, 寨子里的长老带领大家歌唱史诗,讲述传 统的道德规范,讲述劳动和生活艰辛。 “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这是基诺 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 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 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 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

26、就是基诺人欢庆 丰收的“太阳鼓”舞。 京族 返 回 京族人住在海岛上。 过去的房屋全是竹木 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 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 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 饭。现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 三层楼。 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哈节(“哈”就 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 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 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 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 景颇族 返 回 景颇族最大的传统节 日是“目脑纵歌”。它 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 月十五、十六日举行。届时

27、场地中央高高竖 立四块“目脑”图腾纹柱,上面绘有太阳、山 脉和弯弯曲曲的线路,以表示景颇族是传说 中太阳神的子孙,来自遥远的青藏高原。歌 舞时,在被称为“脑双”的领舞人的带领下,男子边舞边挥动长 刀,妇女抖动彩帕、彩扇。舞步刚健明快,队形变化多端,场 面恢宏壮观。 景颇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家 畜。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一家建房,全村相助。待新房落 成,主人鸣枪报喜,全村人便涌向房主家,载歌载舞,向主人 表示祝贺。 柯尔克孜族 返 回 柯尔克孜族属游牧民族,住的是用红 柳、毛毡做成的帐篷。男子和姑娘常 年戴灯芯绒制的圆形小帽,冬天也戴 一种边缘往上卷、左右两边开口的“

28、卡 尔帕克”白毡帽。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好客重礼的民族。相互见面, 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以手抚胸躬身问候。凡有 来客,不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都要热情款待, 如对客招待不周,会受到舆论的指责。 柯尔克孜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 圣纪节、诺鲁孜节等。诺鲁孜节时间为3月22日, 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这一天,是作为新年来 庆祝的。这一天,家家都要做一种叫作“阔确”的粥, 这种粥是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煮成的,相 当于汉族的腊八粥,喝这种粥,预示着一年五谷丰收 。 拉祜族 返 回 拉祜族以黑为美。传统女服为大襟 黑布长袍,长及脚面,在领口、盘 肩、衣袖及衩沿镶红、白蓝三色几 何纹布条,具有北

29、方游牧民族服饰 的特点;男装上身为圆领或对襟黑 布短衫,下身穿裤管肥大的黑布长 裤,头缠黑布包头或戴无檐黑布小圆帽。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 正月,择吉日举行。“扩扎”共九天,分三段。 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 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 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 洁与幸福的象征。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 的一年里交好运。 黎族 返 回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 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 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 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随 后一对对有情人分散到丛林翠竹中或 山间小

30、河边互诉衷肠。入夜,篝火燃 起,人们尽情游戏娱乐。天快亮时, 恋爱中的男女依依异别,互送定情信 物,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 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 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 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 ,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 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 入胜。 傈僳族 返 回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 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 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 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 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 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 谓之刀杆。傈僳族汉子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 勇敢地

31、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爬杆者下来后 ,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 敬。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 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 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根木桩,顶盖 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 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珞巴族 返 回 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 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 装的主要原料。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 带装饰品。他们颈上的串珠,是用一 种青蓝色的石料磨制而成的,每个成 年人都有几串,盛装时可佩戴几十串。 藤

32、网桥是珞巴族人用特有的技术,以 藤索为材料编织而成的。西藏自治区 墨脱县德兴区横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 网桥是历史最久的一座,距今已有300 多年。远远望去,这座藤网桥好像一条 在空中飞腾的蛟龙。 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 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 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 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满族 返 回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 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 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摔跤满语称 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

33、抱住,然后 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 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延佳宴 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 、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 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 。 毛南族 返 回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 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情歌 叫“比”,祝贺歌谓“欢”,歌手称为“近比”、“ 近欢”。此外,还流行“毛南戏”。 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 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 且

34、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的禁忌: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 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 ,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门巴族 返 回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 的人。门巴族有自已的 语言,无文字。多通晓 藏语,通用藏文。信奉 喇嘛教,在一些地区信奉原始巫教。 门巴族好客,凡有客至,全家人携酒到村口 为客人洗尘,并做好米饭、炖肉款待。宴请 客人时,主妇要站立一旁,为客人斟酒,并 保证客人的酒杯总是满的。如客人酒醉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自 己的真诚为客人所接受。客人离别时主家要执酒送到村外。 门巴族人喜爱用羊毛织品氆氇为原料。男子多穿氆氇袍和

35、绛红 色的长袍。妇女习惯在背上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不论男女都 系一条约2米长的红氆氇腰带,男子们腰间都挂一把砍刀。 蒙古族 返 回 蒙古族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身长 宽大,右衽,高领长袖,在骑马放牧 时能护膝防寒,晚上能当被盖;长长 的袖筒冬天可护手持缰,夏天可防蚊 叮咬;宽宽的腰带在骑马时可保持腰 板的挺直和稳定。 蒙古族能歌善舞。舞蹈节奏欢快,动 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 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 情、粗犷的气质。传统的舞蹈有“马刀 舞”、“筷子舞”、“安代舞”等。 每年7、8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 收

36、的娱乐节日。 苗族 返 回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 色彩艳丽。苗族妇女 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 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 最。较有代表性的传 统“盛装”,仅插在发 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 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 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 杂物。 仫佬族 返 回 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丰 富多彩,有三月三的 婆王节(又称花婆节) 、四月八的牛神节、五 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 十五的中秋节(也叫走 坡节),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 庆的“依饭

37、节”。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 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 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饰,其服饰素雅大方,一般只 在衣袖、裤脚上用小条的刺绣点缀。如今仫佬族服饰已与汉 族类同,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民族服装。 纳西族 返 回 纳西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尝新节、 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具 特色的要数棒棒会,又称老会。每 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 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 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 歌舞表演。 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 文艺的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 京盘”、“纳西族

38、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 民族特色的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传 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 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怒族 返 回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 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 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 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 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 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 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 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族的朝山节( 也称为“鲜花节”)。节日当天,全村寨人 聚在一起前往当地的钟乳洞,接洞中钟乳 石滴下的水,这水被称之为“仙奶”。回家 后,“仙奶”被洒入种子中,

39、以祈愿来年的 粮食获得丰收;也有把“仙奶”倒入醋、酒 中的,以求得身体安康无病。 普米族 返 回 普米族热情好客,每有亲友、客人 来访必请上坐,奉上酥油茶、炒面、 水果,主人要频频向客人敬酒,客 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四色礼”,即 一支鸡腿、一块猪膘肉、一瓶茶叶、 一瓶苏里玛酒,这是普米人赠给贵客最好的 礼物。 按照古老传统,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 的孩子举行成丁礼。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 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 猪膘和粮袋,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 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 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从此以后,孩子 就可以作为成人能加各

40、种社交活动了。 羌族 返 回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 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 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 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 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 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 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 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 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 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 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 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 撒拉族 返 回 撒拉族人在服饰上与回族人大致相同。 成年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女 子头戴盖头。

41、另外,撒拉族妇女还喜 欢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物。 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 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 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 肉,油炸蛋糕、做“比利买海”、“木丝日”等。按 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 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过去撒拉族人多以驴、马、骡等牲畜作陆上的交 通工具,靠羊皮筏子或木筏摆渡,现在仍能看见 勇敢的撒拉族人驾驭着羊皮筏子乘风破浪,往返 于滚滚的黄河之中。 畲族 返 回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 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 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节日 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 日吃什么

42、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 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 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 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 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 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 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水族 返 回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 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 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 (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 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 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 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端节主要活动为 祭祀和

43、赛马。 水族民间有尊老习俗,凡遇老人生日, 晚辈儿女要特意缝制自制白布长衫和白 布头帕敬献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人死实行土葬。死者系妇女,要由娘家验看后才能人 殓合棺。停枢期间设堂开祭,请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塔吉克族 返 回 塔吉克族重礼节,热情好客。进餐时 注重传统礼仪,长辈和客人坐上座, 其他人围坐一圈。对来访的宾客或要 求投宿的过路人,不论相识与否,都 热情欢迎,竭诚款待。通常是要选一 只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满 意,才牵出去宰杀、烹煮。用餐时主人首 先向最尊贵的客人呈上羊头,而客人割一 块肉吃,再把羊头双手送还主人。 塔吉克族人的服饰有着鲜明的高原特色。 男子服饰较为朴素

44、,一般内穿衬衣、外套 袷袢,袷袢是一种长袍,与维吾尔族的袷袢相似;妇女 的服饰比较讲究,装饰中最为别致的是她们头上的小花 帽,上面有用各色丝线绣的漂亮花纹,其特别之处是带 有可上下翻动的帽沿,两侧有可以翻起的帽翅,很适合 高原气候冷热骤变的特点。 塔塔尔族 返 回 塔塔尔族人能歌善舞。舞曲在民间歌 曲中占重要的地位,流传很广。在新 疆,不管哪个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 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 唱塔塔尔族民歌、跳塔塔尔族舞蹈。人们称塔塔尔 族人是新疆兄弟民族喜庆日子和文艺活动中的明星。 塔塔尔族的饮食风味独特。用大米、奶酪、杏干做 砀烤饼“古邦底埃”和用南瓜、大米、肉做成的烤饼“ 伊特白里

45、西”是最受青睐的风味食品。在节日或宴请 宾客时,塔塔尔族人还善于做种各色味俱全的欧式 点心。塔塔尔族人吃饭不用手抓,也很少用筷子, 他们的习惯是用勺子。如果去参加维吾尔、哈萨克 族的宴请,他们都要随身带一把小勺。 土家族 返 回 社巴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届时,男女老少唱起“摆手歌”,跳 起模仿农事活动、卫国征战的“摆手 舞”,祭祀祖先,祈祝新手。土家族 还有赶年节,那天是腊月二十九,比传统的 春节提前一天。 土家族人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 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 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 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傩戏是集戏剧

46、、说唱、诗词、音乐、舞蹈为 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其舞蹈造型夸张,唱词通俗风 趣。它与土家族“梯玛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 傩文化现象,至今还存活在湘西许多偏远山乡,被人 文学界与史学界誉为“活化石”。 土族 返 回 热情好客是土族自古以来的风尚, 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这种风尚最突 出的表现。主人在客人到来之前就 拿着酒壶、酒杯在大门口等待,待 客人下马或下车,先敬“下马三杯酒”;客人进 门时又敬“进门三杯酒”;待客人脱鞋上炕、盘 腿坐下时再敬“吉祥如意三杯酒”;当客人离去 时还要喝“出门三杯酒”和“上马三杯酒”。 土族人每家都有一个庭院,土语叫“日麻”,方 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

47、为平顶,院 子当中有一圆槽中间高竖“玛尼旗杆”,其顶端 是一个木刻吉祥物,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 的蓝白布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如 今圆槽大多已成为种植花草的花坛。 佤族 返 回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 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 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 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 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 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 主人不敬。 佤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木鼓是佤族人民神圣的器物,现已成为民 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木鼓舞”粗犷 豪放、节奏铿锵,表现了佤族质朴的民风。 维吾

48、尔族 返 回 维吾尔族人喜欢穿被称为“袷袢” 的长袍。妇女多穿连衣裙,外套 对襟背心,未出嫁的女子梳数十 根发辫,出门时以花彩帕或白布 蒙头,再用网巾遮面,加戴帽子。 维吾尔族人喜欢戴一种叫“多帕”的小花帽,花 帽的种类依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而 有所不同,花帽的图案姿态各异,色彩绚丽。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赛乃姆”是人们 喜爱的舞蹈,通常是一人独舞或两人对舞,其 他人围坐在四周后天手喝彩,场面热烈欢快。 维吾尔族舞蹈轻盈优美,通常以旋转、快速、 多变著称。 乌孜别克族 返 回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喜爱歌 舞的民族,他们的传统音 乐内容丰富,有民间歌舞、 说唱音乐、古典套曲等许 多种

49、;歌必有舞,乌孜别 克族舞蹈优美轻快而富于变化,多旋转动 作,舞姿舒展,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 乌孜别克族对养育子女特别重视,孩子出 生时,除了举行隆重仪式,请知识渊博有名望的长者起名, 并在孩子出生第11天大宴宾客以示祝福外,还要在出生40天 时举行“洗礼”。这一天,他们把孩子放在由清真寺取来的装 有一把土、一枚金首饰的大澡盆里,让亲友、邻居家请来的 40个小孩儿陪着他,用木勺舀水淋在头上,边淋边祝福孩子 健康幸福、前程似锦,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锡伯族 返 回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 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节” 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人们清晨起 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 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上 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 穗病,保证丰收。 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 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 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 需要好的箭法。如今,锡伯族人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