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4841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共的十年对峙一 南昌起义(1) 背景1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2 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2) 经过1 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2 起义成功后,部队整编,准备南下3 途中损失严重。部队一部分由朱德、陈毅领导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3)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二 土地革命(1) 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八七会议1召开:1927年8月7日,汉口2内容清算错误: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思考:左倾?右倾?左倾: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

2、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右倾: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确定方针: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起义:决定秋收时节在

3、湘赣边界发动起义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2) 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1起义受挫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放弃进攻思考:进攻长沙受挫教训?2转入农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 土地革命1范围:革命根据地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3影响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4) 工农武装割据1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2意义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5) 根据地的建设1经济建设努力

4、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2军事斗争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朱毛领导红军粉碎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33年,朱德、周恩来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经验,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三 红军长征战略大转移(1) 背景1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失利2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2) 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开始长征2初期失利三个月,损失过半,仅剩3万多人,岌岌可危3转折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

5、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B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在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思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4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红四、红一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3) 历史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思考:长征精神主要内容?a主要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b主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显著特征就是革命英雄主义3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