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5257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吉安十三中 葛小明学情分析吉安十三中虽说是一所城区中学,但因为地处城郊结合部,大部分学生还是来自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窄,学生知识积累不够丰富,自学理解有一定困难。但初中学生比较好动,思维也比较活跃,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特点,好争辩。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知他们对刚学的这门历史课感兴趣,比较喜欢听故事、看视频,而且有着较强的表现欲。针对这些特点我采取了创设情景的教学模式!教学分析本课例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的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这是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

2、骨文、中国古代历法成就和伟大诗人屈原。了解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总结出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由图片 、文字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直观性;让学生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课下收集青原乡土史和查阅屈原的作品,达到延伸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是本课重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夏商历法、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设计本课是思想史的内容,课

3、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成就。让学生走出课堂获取知识信息,再回到课堂认证知识,掌握知识再运用知识,并结合青原乡土史,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本课内容:通过采访了解青原的珍贵文化:净居寺、富田文天祥墓以及青原多彩的民风民俗,培养动手及合作能力,了解到获取历史知识途径的多样性,体会作为青原人的自豪。通过课堂小品扁鹊行医表演,感受扁鹊医学的高明。归纳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作了如下安排: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甲骨文、 月食、日食等

4、图片文字资料 ,制作教学课件。(2)搜集有关24节气的民间谚语。(3)搜集端午节的民风民俗。2课堂活动过程教师活动: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导入新课。2、写出“日、月、上、下”等字,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已使用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3、布置“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4、布置学生对天文、历学和医学成就的内容进行归纳。用剪好的月亮、太阳两张硬纸模型,以黑色遮白色,帮助学生理解天文。要求学生写出二十四节气,不完整亦可。5、医学方面由师生共演小品扁鹊行医。6、讨论“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你对屈原知多少”?7、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学生活动1、阅读“文字的演变”及观看二

5、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了解甲骨文的由来。2、在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现代的汉字。3、学生完成“动脑筋”。4、阅读占卜和甲骨文。5、讨论“你对天文知多少”?6、小品表演扁鹊行医,分别说出小品中哪种诊断是“望、闻、问、切”?7、讨论并归纳:在本地,有哪些民风民俗过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节”在门旁插艾蒿,都是过端午纪念屈原的方式。)8、简单了解一下“钟鼓之乐”。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史和经济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华文化经历勃兴、 昌盛 、辉煌 、灿烂的历程,它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文化的

6、第一站 中化文化的勃兴(一)。(课件显示课题)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先秦时期的文化。那么先秦时期聪明的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呢?(出示本课的三个子目录,让学生先初步整体了解本课大致内容。)教学片段主题一:文字的演变师:世界因为有文字而精彩,人类因为有文字而文明,文字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是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关于文字的起源曾经有个美妙的传说仓颉造字。那么文字倒底起源于什么呢?下面我们先一起来体验一下考古的乐趣。师生互动:出示导言方框中陶尊和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让学生猜出刻画符号的意思,使学生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猜的结果可以是多元的)老师强调这些符号,虽然还不能称其是文字。但

7、它已经具有汉字的结构形状,与汉字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国较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一文字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让学生带着疑问快速浏览关于甲骨文的有关知识)师生互动:学生看完后出示甲骨图片,引导学生答出关于甲骨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朝代书写材料、得名、书写方式、地位等)设疑: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出示部分甲骨文字,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上的甲骨文字对应的汉字分别是什么,用了什么造字方法。解决 “动脑筋”以助于老师解读课文中难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体会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

8、的基本形式,从而得出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以突破难点。问:这一失转多年的文字是谁发现的呢?(学生看小字内容找出答案)问:这一发现有何重大意义?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自由卡内容,从甲骨文记载了商朝人的许多活动情况,是我们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文字材料,这一发现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领会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老师进行提升:同学们,从学者王懿荣在药材堆中探索出了震惊历史学界的文字之秘的这件事,你是否受到某种启示?想一想这与他的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分得开吗?所以我们在坐的每一个同学,要想有所作为,得养成善于观察和勤于动脑的习惯。过渡: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跟甲骨文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那么甲

9、骨文后我国又出现了哪些文字呢?学生看书总结得出结论:金文,大篆。出示金文、大篆的图片,简介有关知识。设疑:从甲骨文到大篆,字形的变化趋势怎样呢?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观察 “马字的演变”,引导学生从线条的复杂程度和形状的象形程度两方面的寻找突破口,分析得出:团块逐渐被线条所代替;线条由曲折、复杂变得平直、简单;形状由具体变得抽象,象形的程度减弱等。问:你发现先秦文字的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得出“三变”:书体变:甲骨文金文大篆(结合实际:隶书 楷书等)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结合现实(纸电脑)书写方式变:(刻写铸刻书写打印)过渡:先秦时期聪明的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同学

10、们回想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珍贵的文化呢?学生四人一组自主探究,结合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上汇报交流。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善于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本节课教学始终抓住主题,抓住重点,围绕教材主题“中华文化的勃兴”展开,结合本地珍贵的文化与多彩的民风民俗,让学生感受自己家乡的文化内蕴,从而增加对自己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在讲解史实时注意了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讲解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本节课执教的过程中,课件制作还需增加动感和交互性。小品表演中应由学生自由发挥,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学生。学生收集的资料也不够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