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下sanwen.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843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246 大小:37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课件下sanwen.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6页
当代文学课件下sanwen.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6页
当代文学课件下sanwen.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6页
亲,该文档总共2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课件下sanwen.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课件下sanwen.ppt(2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时时期以来的散文创创作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轨迹 一:80年代初期的挽悼散文 二; 老作家的回忆性反思散文(巴金, 孙 犁 ,杨绛等) 三: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散文 三:90年代的大散文、学者散文,女性 散文 挽悼散文 新时期散文的复兴,是由挽悼散文发端的。“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从胜利的欢乐中平静下 来,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开始回顾那不平凡 的岁月,怀念逝去的领袖,亲人和战友,引发 了久藏于心中的无限哀思,这样,挽悼散文就 应运而生了,数以千计的长歌短哭寄托着对饮 恨而逝的仁人志士的怀念和哀思,短短几年就 涌现了那么多忆怀祭悼的篇章,是由泪水而写 成的文章,产生于不

2、平凡的历史时期,是不平 凡的历史时期我国人们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挽悼散文 挽悼散文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悼念老一 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如何为追念毛泽东的 临江楼记,刘白羽纪念朱德的巍巍太行山 巴金怀念周恩来的最后的时刻,陶斯亮 痛悼陶铸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这些文 章借助于悼念,愤怒声讨了四人帮,林彪的滔 天罪行,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热 爱,讴歌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尚情操。 挽悼散文 另一类是悼念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其他革命 同志的,如丁宁悼念杨朔的幽燕诗魂 ,黄宗英悼念上官云珠的星,巴 金的怀念萧珊,丁一岚的忆邓拓 ,楼适夷的痛悼傅雷等,这些文 章

3、既是一篇篇声讨四人帮的战斗檄文, 又是一篇篇沉重的哀思,具有催人泪下 的力量。 挽悼散文 挽悼散文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时期我国人们 独特的情怀,境界高远,情深意切,有力地震 撼着读者的心灵。挽悼散文和以往悼念文章大 多囿于个人悲欢离合,儿女情长的小圈子不同 ,它通过深沉的回忆,悲愤的控诉,触及了我 国社会中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促使人们进行 严肃的思考,探索造成这历史悲剧的根源,社 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及社会改革的必 要性和可能性, 挽悼散文 例如巴金的怀念萧珊,作者不只是 在哀悼含恨死去的妻子,而是用渗着血 泪的文字,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场历 史悲剧中的惨痛遭遇,他把这场遭遇与 整个国家

4、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 使散文所写的日常生活都超越了个人意 义,成为特殊历史年代一个知识分子的 见证。 挽悼散文 在艺术上,挽悼散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哀 诔散文的优良传统,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或挥 泪诉说,真切感人,如薛明悼念丈夫贺龙的 向党和人民的报告等,或以歌当哭,深情缅 怀,如点点怀念父亲罗瑞卿的笑容,或睹 物思人,抚今追昔,如柯岩悼念柳青的创业 诗篇犹待续,千秋遗恨在人间挽悼散文除了 抒写对党,对祖国和人们的深情外,还敢于抒 写长期被视为畏途的人性和人情,尽情地渲染 革命者的夫妻之情,骨肉之情,有力地开拓了 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悲剧情境。 挽悼散文 总起来论,挽悼散文的兴盛是中国特

5、定 时期的文学现象,为新时期散文的全面 复苏奠定了基础。正如散文家袁鹰所说 :以高亢苍凉的旋律,悲壮深沉的色彩 和朴实无华的风格,为我国70年代后期 的散文谱写了第一个乐章。它们将以表 达一个历史年代的人民的心声和开拓一 代文风而在现代文学历史上占有一个鲜 明、突出的位置” 反思散文 与小说界的”伤痕“反思”小说相呼应,散 文家们也开始了对伤痕的抚慰和对历史 悲剧的反思,写出了许多在现实和历史 的碰撞中冷静思索和真诚剖析的散文佳 作,我们把这类散文叫做反思散文。如 丁玲的牛棚小品杜宣的狱中生态 ,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 干校六记孙犁的远的怀念,黄秋 云的雾失楼台等。 反思散文 这一批反思散文

6、,无不真切的表露出这一批文坛老将 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心境,他们在淡淡的倾诉中寄寓着 深沉的痛惜和遗憾,在对历史深刻的剖析和对内心痛 楚的挖掘中,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感和使命感,这些作 品再次显露出老作家们的艺术精神和创作特色。以杨 绛的干校六记为例,虽然也是反思动乱历史,剖 析现实哲理的文字,但“满纸温婉言,不做愤懑语”记 叙的是作者自干校的经历,再现的是一位正直善良的 知识分子的灵魂,它既是优美的散文,又是珍贵的人 生箴言,警策着人们提防悲剧重演。 随想录 巴金的随想录则是集反思散文之大成的代表作。 这部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 无题集等五卷书的五集散文,是“用真话建立起 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7、”只有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 史的重演,随想录被看做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 ,浸透了一代文化巨人对民族、对国家毫不松懈的历 史责任感和对人类至深至纯的爱,这种爱,已经超越 了个人是非恩怨,是建立在民族未来憧憬上的大爱, 包孕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展示着可昭日月的人格 力量。被认为是“与全民族共忏悔的光辉巨著”是中国 现当代散文历史上又一座高峰。 礼赞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 生活在各行各业的历史变革出现的崭新 气息,也反映在散文中,这时候出现了 礼赞时代的散文,如峻青里亦可见一斑。他的苏东坡突围 遥远的绝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等篇目不仅 是对历史的再审视,再描画,更是带有强烈知识分

8、子 主体人格特征的再创造,此外,如季羡林的怀念西 府海棠,林非的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 袁鹰的井冈群雕园,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 李国文的苏东坡饮酒等, 大散文 这样的散文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散 文不再只是对个体或群体生命形态的简 单描述,而是个体,群体历史以致文化 生存形态的交相辉映与完善融合,二是 作者以文化学者的身份介入散文,能够 很好地将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文学创 作结合起来,达到在感性王国和理性王 国之间游刃有余的境界。 大散文 大散文的另一类主题,就是对生命本体 本质意义的求索。这也是当代人个体生 命意识自觉和强化的表现。这类散文往 往透射着较为强烈的理性色彩和哲学意 味,如史铁

9、生的创作。其中心意蕴就是 对生之意义的探问和回答, 大散文 他的我与地坛即是一篇意义指向已经十分 接近终极精神实体且涵义特征极为突出的散文 ,它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生命应该如何走向它 的最终结局死亡,而是应该如何的生,那些 在地坛公园出现的幸运与不幸的人们,给了作 者以生的启示:不能因残疾受人歧视而向死亡 投诚,而要把灵魂和残躯交给支撑自己生的文 学艺术,这篇散文无疑是人的生命意志可以战 胜一切的绝好证明; 大散文 再如张承志的心灵史,他所追索的 ,是一种刚烈粗砺坚韧的文化人格和昂 扬强健的人类主体精神,这种由身体力 行和灵魂跋涉而获得的主体生命意识的 高扬,也非常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其他散 文篇章

10、如清洁的精神无援的思想 等 大散文 这类散文的特征也有两个:一是它们一般都带 有个人经验的痕迹,但这种经验绝对是灵魂的 经历,其写作也正是要将这样的经历所获得的 生命内核剥脱与呈现出来,二是作家多为小说 家和诗人,他们穿越了小说,诗歌与散文的界 限,将小说注重的内涵主题,场景构设以及诗 歌所注重的哲理思考,意象营造注入散文的创 作中,从而形成更为恢弘醇美的散文气象。 女性散文 女性散文,指的是一批从事散文创作的 女作家写出的,表现女性丰富多彩的内 心世界和情感生活的散文。如舒婷对理 想的沉思到石码去以忧伤的明亮 透彻沉默苏叶对人生的感悟画饼娘 闲话,车辚辚马萧萧张抗抗对女 性现实的分析海市我的

11、节日唐 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绘月亮的海 ,女孩子的花 女性散文 叶梦对生命隐秘的惶惑蜜月之轮 创造的快乐,周佩红对“真我”的剖白 空巷呼喊远去梦或非梦 以及筱敏对大爱的认识俄罗斯诗篇 ,对小爱的叹息小人鱼对孤独个 体的审视精卫山鬼等,对美的 形式的思索芭蕾梦等, 女性散文 他们还将这种较深的体验和感性绵延到 形而上的理性之思:关于时间与生命, 存在与虚无,停止与创造,死与生,由 此体现出对女性痛苦根源的挖掘和对女 性个体存在的探究,体现出女性作家独 有的思想锋芒和价值尺度。 学者散文 八九十年代,一些从事人文社科或社会科学研 究的学者,在专业研究之余,创作了融汇学者 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文章

12、,被称为学者散 文。学者散文并不特别关注文体规范,而将其 作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 实的形式,一般而言,学者散文的表达比较节 制,有的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泛滥, 往往关注的不是“识”而是“情”和“理”。代表性 作家有金克木,张中行等 女性散文 如舒婷的神启苏叶的去老舍茶馆 斯妤的在海边爱情神话。叶 梦的 湘西寻梦,王英琦的我遗失 了什么等,这些都体现出女性散文重 内省,重理性精神思考的特点。她们的 散文以其丰满的悟性,尖锐的理性以及 极富女性特征的审美意蕴,构成了文坛 别样的风景线。 巴金以及他的随想录 从1978年到1986年的8年间巴金写作了150多篇 随笔,总题为随

13、想录。随想录的写作 动机: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 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 。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 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 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 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 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 永远闭不了眼睛” 随想录的主题和文体特点 : 随想录的主题: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 的现实反思,对国民性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批判 的历史反思,是随想录的忏悔主题。随 想录的文体特点:随想录文体特殊,形 式活泼,可以把它当散文读,当议论文读,当 小品读,当杂感读有些还可以当故事读,当 小说读

14、,都未尝不可,而无论我们把它当做什 么来读,都无碍我们接受作者真诚的感情,从 中接受深刻的教益。 随想录的内容特点 随想录的内容特点: 1:真诚,这是随想录最主要的特点 2:内省 3:控诉,也是最主要的内容,作者在控 诉他憎恨的罪恶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巴金在随想录中,不再受所谓技巧的束缚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考虑用什么技巧 ,来表露自己心中的热血与眼泪,充盈在他心 中的热的血和热的泪,连着大街小巷的忧思, 连着人生人世无数正直善良心灵的话语,能够 冲破心灵之外的压力,能够冲破一切虚假的外 壳,自由地流出来,就是胜利,就是成功。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当自己书写

15、的一切和自己的良知完全达 成和谐的时候,艺术就成了良知的象征 ,良知的呼声,此时的艺术就天然地走 向最高的境界。 怀念萧珊解读: 怀念萧珊解读: 怀念萧珊是一篇挽悼散文,是一篇 通过对逝者的回忆,来寄托生者的哀思 的文章,收入随想录内容层次:全 文四节,可分为三个层次:1:简述写作 原由(1节)着重写妻子萧珊在文革中因 作者而遭受精神屈辱和身体受摧残的情 况。 怀念萧珊解读: 2:叙述萧珊因病情不断恶化而离开人世 人世的悲惨过程,以及作者的痛苦心情 (2-3节)。 3:呼应篇首,从朋友,文艺爱好者,翻 译工作者,好人等方面回顾萧珊的一生 ,并表示自己要为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 后一息的愿望(4节)

16、 文本的思想意义 它是巴金对亡妻的真挚而深沉的怀念, 饱含了作者对给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 力的无比仇恨,是一篇充满情感力量的 佳作。巴金满怀深情地诉说着 萧珊生前 的一切,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最后时 光 文章开头写道萧珊不该死,不想死,也 不能死,但竟然死了,“一句话是我连累 了她,是我害了她”,以沉痛的心情点明 了萧珊的死因,因为四人帮的倒行逆施 ,才导致迫害无辜的惨剧,也是四人帮 株连九族的封建法西斯暴行,才使清白 者受到不白之冤 ,像萧珊这样温柔善良的弱女子尚且遭 受这样的荼毒,足见四人帮罪孽之深重 。从而更深刻地激励人们对四人帮和文 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1

17、:写真话,吐真情,饱含人 生感悟,老年体散文的典范 2:叙事平实,明白晓畅,巴金提出:艺 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 巧,文中,正是作者力求以极其自然, 不着痕迹的无技巧状态,来表现对社会 世态,对历史,对人生的理解和审视。 90年代 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余 秋雨的文化散文创作 作为90年代文化散文创作产量最丰、影 响最大因而引人注目的散文作家,余秋 雨的散文创作无疑具有其独特性,这位 学者型的散文作家在专事散文创作之前 ,曾有相当长的时间,从事戏剧艺术理 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余秋雨散文 从80年代中后期起,他在收获杂志 为他开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个 专栏上,发表了他走出

18、书斋后创作的大 量散文,这些散文分别结集为文化苦 旅和山居笔记,此后又有选本 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和散文新 作霜冷长河等,在“文化散文”创作 中蔚为大观。 余秋雨散文 在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余说:“我站 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 辈差不多的黑眼睛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 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几百年前没有丝 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 大城市里有很多储存古籍的图书馆 ,讲 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步履却 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文化追寻的几个精 神向度 1:是追索一种文化生成的奥秘。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活

19、和精神生活的积淀,一个民族 的文化,总是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总是通过历史遗留物,去追寻一 种文化孕育、萌芽、生长和发展、以及演变的奥秘的 。如他的莫高窟写敦煌佛教文化、抱愧山西 写山西晋商文化等。前者通过审视敦煌洞窟开凿兴建 的历史和洞窟壁画形成的历史,深入地揭示了佛教在 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由历代众多信徒虔诚的心灵所孕 育创造的辉煌的佛教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心底的“一 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的 产物。 后者则通过考察山西境内现存的一些商 号的遗址和它们兴衰的历史,深入地揭 示了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 历史变迁对独特的晋商文化所起的

20、孕育 和催生作用。这类作品更多表达的是作 者对一种文化的赞叹和神往,同时也带 有一种文化寻根的意味。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2:感叹文化的兴衰。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历史积淀 ,在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本身就会经历许 多兴衰境遇,就要经历许多历史风雨的冲刷。 余的散文通过对经历风雨冲刷的文化残存物的 描绘,捕捉该种文化命运变迁的历史宿命,如 他的道士塔写佛教艺术宝库的盗卖和流失 ,风雨天一阁写一个藏书家族的兴盛和衰 落。 前者通过一个道士的无知,揭露的是一 种腐朽的制度和一段屈辱的历史所导致 的敦煌艺术的毁弃,后者通过一个藏书 楼的历史。揭示的是一种历史的变迁和 文明的发展导致一种

21、藏书文化的兴衰。 前者所写的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后 者则是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剧性的 文化奇迹。二者都是对文化兴衰的历史 感叹。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3:是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礼赞。 文化的创造中,那些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 ,如某些明君贤相,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骚 人墨客等,他们的历史活和文化活动所留下的 行迹,又往往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表征。,穿 越这种历史的表征,不但可以领略这种文化艰 难缔造的过程,同时也生动地显示缔造者的思 想个性和精神品质。如一个王朝的背影通 过承德山庄写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都江堰 写太守李冰的德政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4:是对一种文化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

22、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人因其是文化 的缔造者,守护者或传承者而成为在社会人群 中地位比较特殊的一群,他们的命运也因而与 一个时代的兴衰紧密相连。如他的流放者的 土地写清代流放宁古塔的官吏文人。苏东 坡突围写苏东坡流放黄州的经历,都寄托了 作者对中国文化人的人生和命运的无穷感慨。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 5:是发掘一城一地的文化蕴涵。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保存与书中的文人的文化,也有 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民间的文化。尤其是有许多人群聚 居的村墟乡镇和现代都市,更始一种文化最能呈现自 己独特形态的处所,余的白发苏州写苏州的历史 ,上海人写上海人的性格,江南小镇写江南 的民居园林,西湖梦写西湖的文化和传说。

23、,作 家通过考古式的发掘,为现代生活提供一种精神文化 资源。 除了上述几种主题内涵之外,余秋雨的散文还涉及到 回忆个人往事、评说文坛掌故,赏玩自然山水,乃至 独抒一己性灵等诸多方面。,都贯穿着他对描写对象 独特的文化发现和文化阐释。 余秋雨散文的创作追求 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创作追求作为一位有代 表性的散文作家,余的散文创作自有他的创 作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文化的感悟而不重过程和细节的描叙。 余散文创作中所涉及到的描写对象,主要有游 历性的和观赏性的两个类型。余对两者的描叙 都不重具体细节和过程的精细描绘,而是注重 文化感悟。,文中有大量的这种因感悟而导致 的议论和抒情性因素

24、要远远大于描写和叙述性 因素。,夹叙夹议也就成了他的文化散文的特 色。 余秋雨散文的创作追求 2:重文化的联想而不重事实的考据。 余的散文创作涉及到的许多对象,都是过去年 代的历史,有些还是争议颇多或悬而未决的问 题,因此需要对历史事实做大量的考订工作, 余的文化散文在事实的考订方面为人所诟病。 也确有一些知识性的失误,但在保证一些基本 事实和主要细节相对准确的前提下,他在创作 中注重的是 由这些事实和细节所引起的文化联 想和文化想象,而不是这些事实和细节本身。 他的散文因注重文化想象而显得自由灵动。 余秋雨散文的创作追求 3:重理性的阐发而不重资料的引证。 余的散文既不重事实的考据,也不重某

25、 些文化事象的确凿无误,而是追求对象 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文化思想的 阐发 。而且这种理性的阐发也不是依靠逻辑 的推演和实证的分析。而是依靠丰富的 文化想象和和文化联想完成的。一定程 度上避免了“掉书袋”倾向。 余秋雨散文的创作追求 4:余的散文重想象和联想,而融合了虚拟性 很强的戏剧和小说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他有些 散文文本具有很强的情节性。,甚至出现带有 一定冲突性的戏剧场面,同时,余散文中重理 性阐发的因素,使其又有了庄子哲理散文的天 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理路和两汉赋体散文 的铺叙夸饰、华美凝重似的修辞方式,他的散 文因而具有内在的理性精神和内在理趣的诗化 特征。余的散文因为其处于一种游

26、动和行走之 中,因此某些散文有随意和散漫之嫌 余秋雨散文的局限性 三:余秋雨文化散文创作局限 1:情感基调的单一 尽管余秋雨曾经在山居笔记台湾版后记九十年代 余秋雨表示“我最怕重复,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从 山居笔记后余秋雨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虽然也进行 过某些(具体 )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他的整个 创作来看,他并没有能有效地杜绝自我重复和重复他 人,他并为能尽可能地绕开在文化苦旅中即已形成 的内容、情感和形式技巧套路。作者总是带着一种无 限感伤和挽掉的情感态度在写散文,缺乏变化。 。 余秋雨散文的局限性 2:文化大师的身份认同 如果说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只是想用唐风宋雨来洗 刷自己的衰老心灵的话

27、,从山居笔记开始,他就 致力于站在一个理性的制高点,执意要对中国传统文 化进行审视和拷问了。“我写山居笔记大多是触摸 自以为本世纪未曾了断的一些疑难文化课题。”“我以 往旅行中留下的一些笔记,又引诱我把已经开始的对 话进行下去。这儿有一种旷古的宁静,这便是对话的 最好环境,就像哈姆雷特在午夜的城头面对他已经死 去的父亲。父亲有话没有说完,因此冤魂盘旋;儿子 一旦经历了这番对话,也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山居笔记小引) 余秋雨散文的局限性 散文最尚空灵和神韵。最忌拖沓和冗长 。余秋雨文化散文从创作主体上来看, 无疑自觉不自觉地认同了自己文化大师 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决定了他散文的 一些明显不足

28、,曾经在战争“炸死了抒情 ”的时代,散文和诗歌都担负着太过沉重 的时代和政治使命,但太过沉重的“文化 使命”意识也会杀死散文的情蕴。 余秋雨散文的局限性 天涯故事也许是余秋雨意欲对与天涯有关 的历史文化故事最关痛痒的部位加以厮磨的具 体表现。但在笔者看来,恰是他对“天涯”故事 的罗列,冲淡了散文之作用于读者最关痛痒部 位的“神韵”。作者先叙述有关“鹿回头”的传说 ,然后追溯战国时期即已开始的祖国南疆和大 陆的来往,再写三国以后征服海南岛的广东冼 姓女子的故事,还有宋时流放海南的官员,东 坡被贬海南的情形,还有黄道婆的纺织故事, 这些故事并非没有内在联系。 余秋雨散文的局限性 但这些故事的连续讲

29、述,却使他在对自己天涯故事“内 存”的恣意释放中,不觉就重蹈了历代文人“逞才使气” 的覆辙,若他在这篇文章中照例用他擅长的小说笔法 和戏剧化场景驾轻就熟地集中讲第一个故事:那位带 着新婚妻子和朋友一块去狩猎的丈夫,在发现妻子与 那位朋友有了拉手的暧昧举动之后,怒不可遏地跳下 车,独自纵马狂奔,心底里充满对妻子和朋友的不界 和痛恨。突然发现前方有鹿,于是奋力追赶,正在举 枪瞄准之际。这鹿停止前进,并回过头。这时,“鹿的 目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悲凉。他木然防下猎枪, 颓然回缰,早已认不得归去的路了”这个故事若到 此嘎然而止,则微型小说般的神韵和空白就自在其中 了, 余秋雨散文的局限性 但余秋雨文

30、化大师的身份认同不由自主 地让他用前述系列故事填充了读者的想 象性精神空间。因此,作者的“厮磨”带 来了文章的琐碎,“越俎代庖”了读者的 思考。 3:余的散文作为”一种“行者散文”,难 以规避散漫随意,缺乏剪裁的局限。 余秋雨散文的局限性 余的散文因为其处于一种游动和行走之 中,因而就难免要六下许多行色匆匆, 行程断断续续的痕迹这种痕迹一方面 表 现在他的某些散文作品思虑不深、了无 新意,往往流于一些记性的观感和泛泛 的议论。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另有某些 作品缺乏必要的剪裁构思,行文随意, 篇章 散漫,都影响了他的散文创作的整 体艺术质量。 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与读者情感的交 流和对话而具

31、有文学魅力的 。过于沉重的文化 负载,文化说教意味的强烈显现 造成了余秋雨 散文与读者某种程度上的疏离,大量议论性的 文字使用。居高临下的俯视视角,非对话的导 师式语调, 使得余秋雨散文走了一条与文学历 史上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说教式创作殊途同归的 道路,最终拒绝了读者也拒绝了艺术本身,余 秋雨文化散文中呈现出来的文化说教倾向恐怕 也得警惕和规避当代“十七年散文”相似的命运 。 前者通过一个道士的无知,揭露的是一 种腐朽的制度和一段屈辱的历史所导致 的敦煌艺术的毁弃,后者通过一个藏书 楼的历史。揭示的是一种历史的变迁和 文明的发展导致一种藏书文化的兴衰。 前者所写的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后 者则是

32、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剧性的 文化奇迹。二者都是对文化兴衰的历史 感叹。 后者则通过考察山西境内现存的一些商 号的遗址和它们兴衰的历史,深入地揭 示了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 历史变迁对独特的晋商文化所起的孕育 和催生作用。这类作品更多表达的是作 者对一种文化的赞叹和神往,同时也带 有一种文化寻根的意味。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 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 就能“哗”的一声奔涌而出,无疑正是在 这些历史文化蕴涵极为深厚和丰富的山 山水水间,追寻古代文人的足迹,肤觉 古代文化的沉淀,通过这种追寻和发掘 ,寄托自己的文化关怀,又给读者以文 化启迪。他的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趋

33、向 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散文中。 进入新世纪后,余秋雨又借香港凤凰卫视组织 的“千喜”之旅和“欧洲之旅”,将自己的精神漫 游和文化探询的足迹,拓展到中东、南亚和欧 洲各地,陆续出版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 疆等新的散文作品集。,在探索了中华文明 之后,又相继对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进行 了深入的文化探询。表现了这位作家创作方面 的最新成就和持久不衰的旺盛的创作生命。 余秋雨及其风雨天一阁 1:余秋雨其人(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 学校教授,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 2:文化散文的创作: 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 千年一叹引起广泛反响,作者在反顾中 ,询问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 当

34、代中国人的精神标高 文化苦旅的评析 2:文化苦旅的评析 文化苦旅初版于1992年3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 反响,在出版后3年内,就重印了8次,达26万册,此 书的出版,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文学界的盛事,或称 他的散文为写作上的勇敢行径(王安忆:重大的心 灵情节新民晚报1993,4,15),或说他的文章 颇多创建(蒋孔阳:与我心有戚戚焉,新民晚 报1993,4,15),或认为有着文起八代之衰”的筚 路蓝缕之功(郝雨:在世纪的高度完成最后的跨越 20世纪末文化散文的重要收获理论与创作 2001年第1期,p51-57, 文化苦旅的评析 近年来,也有一些尖锐的批评,把其成 功称为商业作秀或炒作,或认为其见

35、识 浅薄,说的都是一些文化常识,而且语 病,常识性错误也不少,也有越过文学 评论范畴,要其为“文革”中的行为忏悔 的(周冰红等编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 的文化散文,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 文化苦旅的评析 文集的思想主题: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国 内讲学和考察中写成的系列散文。他在自序中 写道:“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 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之所在,说明我心底 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 文化苦旅正是对这种人文山水的书写,其 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探询文化灵魂和人生 哲理,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 人格构成。 文化苦旅的评析 文集的取材: 1:在蒙昧的历史途程

36、中艰难跋涉的知识分子 群体,如陶渊明,李白,范仲淹等 2:镌刻着历史人物足迹的文化名城,风景名 胜等空间存在,如阳关雪,庐山白 发苏州柳侯祠等 3:凝聚着某种浓郁文化内蕴,已成为某种象 征符号的物象,如风雨天一阁牌坊, 庙宇笔墨祭等。 文化苦旅的评析 四:文化苦旅的艺术创新: 1:开创了新时期游记散文,风物散文的 新风气,作者屏弃了传统散文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等单一的表达方式,和移步 换景,卒章显志的结构模式,游览过程 的交代退居其次,而让位于对历史的重 新审视和人格精神的创造。 文化苦旅的评析 2/;鲜明的思辩色彩,启蒙意识和厚重的 历史感,作者将主体精神融入了对历史 人物,历史事件和风景名

37、胜的书写中, 表现出鲜明的思辩色彩,启蒙意识和厚 重的历史感,打破了新时期散文创作单 一的政治历史反思性言说,和传统的记 人,叙事,议论的散文形式规范,为中 国当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 范本和可贵的创作经验。 文化苦旅的评析 二: 文化苦旅的评析:文化苦旅是余 秋雨第一部文化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 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 论述,第二部分是回忆性散文。文化苦旅 是个含有双重象征意义的书名,一方面,指整 个中国文化历史的悲壮历程,民族文化精英们 差不多都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去创造的,它的 衰落和遗忘更是悲剧性的。另一方面,它指作 家心路历程的举步维艰,作家太热爱我们民族

38、 艺术的辉煌业绩了,他对他们兴衰存亡历史规 律的探寻,同样也是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 三:山居笔记的基本内容 山居笔记的内容,始于1992年,成于1994 年,历时两年多在总体计划上,此书是以直接 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 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里,作者背 负着生命的困惑,却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 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 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现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 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这便构成了 山居笔记的基本内容。 风雨天一阁简析 四:风雨天一阁简析:风雨天一 阁追述了天一阁悲呛的藏书历史,歌 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反 映了民族精神史的沧

39、桑,文题以“风雨” 修饰“天一阁”,敷设了全文的色调,结 构了全文的材料,隐喻了全文的主旨。 风雨天一阁简析 风雨天一阁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1:写我与“天一阁”相遇 2:描述天一阁的创建人明代的范钦及其家族 与藏书楼有关的故事,由此表达了如下的思想: 以挽救将坠的人文精神为己任,当时,正是商 业大潮席卷全国,许多人都在担心人文精神的 失落,作者以难能可贵的态度,写下了此文, 再本文的开头部分,作者写了自己有机会到天 一阁来的气候环境,以及自己的感慨,表达一 种膜拜的心态。 风雨天一阁简析 2:描述了关于文化和文人的悲剧命运,文中 ,重点介绍了天一阁的创始人及其传人,作者 把藏书家复杂的藏书动

40、机,简化为怀着隐秘使 命,犹如一个地下工作者,认为范钦具有基于 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能够做到“矢志不移, 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赞扬范钦具 有一种冷峻的理性,能够提炼自己的文化良知 ,并能转化为一种清醒的社会活动,文章最后 几句,是对一些文化人格不健全的专家学者的 批评 文中的几种笔法 五:文中的几种笔法: 1:用“现代进行时态”来描述“过去完成 时态”的历史,使人物和历史极具现场戏 剧感,开头,作者在高屋建瓴阐述文化 传承需要的人格特征之后,用较强的现 场说故事的方式,让范钦出场,尔后, 作了此种方法的描述 阁简析 一 文中的几种笔法 2:适时介入所描述的事件中进行评述, 作者介绍了

41、风雨天参访天一阁后,作者 笔锋一转,自然地将自己近年关注的“健 全人格的文化良知”的命题纳入文中给予 阐述,然后再用范钦的“顶撞皇亲”“严嵩 不敢加害”等轶事作为佐证。 3:博引以及联想式的评述,是第三种笔 法 史铁生以及他的我与地坛 一:生平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 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 延安插队,三年后即作者21岁时因病双 腿瘫痪时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 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后停薪留职回家 。 史铁生简介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 夫人,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记忆与印 象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礼

42、拜日命若琴弦往 事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与地坛解读 我与地坛解读: 一:主题意蕴:文章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 难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与 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上,在 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 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的挫折和苦难,探寻生 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以及工作的价值,进而 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表现了作 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我与地坛解读 二:结构与线索:作品写于1989年5月,改定 于1991年1月,全文共1万三千余字,分为七节 。 1:写作者在地坛前静坐,面对自己的人生挫 折,进行思考 2:写自己的母亲,体会到自己对这个

43、生他的 人,有活着的责任。 3:写他在地坛前看到的时间的特质和色彩, 描绘得异常的美。 4:写和自己同时在这园子里活动的人,进而 联想到和自己同命运的人 我与地坛解读 5:写一个弱智的小姑娘,明白了命运的 无常 6:写作者总在想着“活着干什么”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铺垫,一步步看清了生命 是件什么事情。 7:临到终结,生的问题想透了,“死”的 问题又来了。 我与地坛解读 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 1:作者与地坛的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 作者以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有一些 禅意的笔触,描绘了古老而又充满生机 的地坛自己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 写地坛,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同呼吸共 命运的隐秘的精神默

44、契。 我与地坛解读 2: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 观察、描写和思索,在这条线索里,作 者写了与地坛有关的给予他生存启发的 几个人物,如同面对地坛勃勃生机时的 情怀一样,面对园子里的人们,他以一 个富有同情心的健全的身心充分感受到 了生活的意义和无限机趣。 我与地坛解读 我与地坛的三个问题和几种思想: 三个问题是:要不要死去?为什么活? 我干嘛要写作? 1:关于命运,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已 被投入某种生存境况之中。 2:世界是建立在差异之上,不幸的意义 在于使幸运成为可能 我与地坛解读 3: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生命的意义就 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 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静而又激

45、动地欣 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艺术特点:1: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 至终饱含情感,辟出专章写景,叙事, 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我与地坛解读 2:结构自由洒脱,似乎无心于章法,率 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但各章之间难 以见到起承转合的痕迹,许多章节开头 的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 通过嵌入而组合的,但是整篇作品读下 来又让人感到生气灌注。 3:小说手法的运用。 唐敏和她的女孩子的花 唐敏和她的女孩子的花 唐敏(1954-?)原名齐红,山东沂水人 ,生于上海,1979年开始创作,主要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诚走向和平, 中篇大姥山妖氛散文集:女孩子 的花纯净的落叶青春缘等 女孩子的花解读

46、女孩子的花解读 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是80年代女性散文的 代表作 背景:1980年代,中国大陆女性意识开始新的 启蒙与觉醒,文中展开了一个女性敏感而独特 的内心世界,对生儿生女的独特看法,用一种 极美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女孩子的珍爱以及对 生男孩的渴望 女孩子的花解读 二:结构层次:全篇由五个部分组成: 1:关于水仙花的美丽传说 2:表达了生男孩的愿望: 3:解释对女孩子的珍爱 4:梦见“女孩子的花开放了,却因我不 喜爱而自尽了 5:写女孩子的花开放了,结局却一如梦 中的可怕 女孩子的花解读 本文的中心意象:本文所谓的”女孩子的花“相 传是由一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 花 中心意象

47、:百叶水仙,作者赋予水仙花以女孩 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或者说是年轻女性的 象征,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它的 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它的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 一样的性格,都是青春女性的绚烂生命,人生 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作者以百 叶水仙为由头,抽象出哲理性的思绪。 女孩子的花解读 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困惑。渴望被人理 解,又隐隐感到女性的自身复杂几乎无 法被人理解,惧怕不被人理解,而朦胧 感到这种惧怕终将成为现实,作者借助 于水仙花这个触媒,深刻入微地写出了 女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对爱的渴慕 与无奈,受到伤害时的痛苦与刚烈。 女孩子的花解读 艺术特点:具有强烈的女性特点,作品 是在三八妇女节时写的,因此具有特别 的意义,她自文中展示女性敏感而独特 的内心世界,用一种极美的叙述表达了 对女孩子的关爱之情。我们可以从中体 会到女性作家灵敏的直觉和细腻真切的 情感,她以女性的眼光审视女性的内心 ,带有强烈的女性特征,一颗女儿心温 情脉脉地注视着女性的内心。 女孩子的花解读 诗化的境界,纯美的语言 内容表现了女性内心细腻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