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八版《卫生学》人类和环境.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925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卫第八版《卫生学》人类和环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人卫第八版《卫生学》人类和环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人卫第八版《卫生学》人类和环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卫第八版《卫生学》人类和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卫第八版《卫生学》人类和环境.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卫生学,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Human and environment,杨新文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3,3,主要内容,人类的环境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节 人类环境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定义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 (Environment)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分类: 按其属性分类: 自然环境(大气、土壤、水、生物)

2、社会环境(经济、文化、人际、社会心理等) 原生环境 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分类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称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人为活动影响所形成的环境,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称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定 义 天然形成的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有益作用 清洁的空气、 通过改造,使其优于原生 水、土壤及 环境,更适于人类生存 适宜的阳光和 小

3、气候 不良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污染,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1)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他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整体。即:生物存在的地球表层。,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4)旧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结核病、HIV、 疯牛病、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2. 化学因素

4、(Chemical factor): 环境中各种天然的与人工合成的有机的和无机的化学物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2. 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1)正常的化学组成是生存繁衍的基础; (2)人为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3)如:有害气体、烟尘、挥发性烃类、重金属化合物、化学致癌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等。,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3.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存在于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3.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一、环境及其

5、基本构成,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 1.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2.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因素所组成的完整体系。,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

6、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二)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1.生态平衡是人类健康的生态学基础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 1.食物链(food chain): 生物之间彼此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链状关系。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food

7、web)。 物质和能量在生物间的转移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转移和逐级放大,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 2.生物富集作用与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指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明显超过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的现象。 该作用的强弱可用生物富集系数Cb/Ce表示。,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 2.生物富集作用与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

8、ification) 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逐级增高其在生物体中的浓度,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明显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称为生物放大作用。,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 ecological balance),污染物发生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条件 该污染物易于为各种生物所吸收 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排泄 该污染物逐渐积累时,对生物体不造成 致命的伤害 存在食物链的关系,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一)统一性 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物质上统一。,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1.人类在长

9、期发展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遗传特征。如地区适应、气候适应、热适应和光适应等均是通过各种生理生化调节,防御系统动员等与不利环境因素保持平衡,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自然环境中有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要充分利用有利环境条件,克服、避免、改造不利的环境因素,与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2.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 现代人类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与环境有关的疾病死亡率约占总死亡率的90%。,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环境因素的遗传易

10、感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环境基因组计划(environmental genome project,EGP)的研究揭示:人群中存在基因多态性,是个体对环境因素的感受性不同的根本原因。表明:人类健康、疾病、寿命的本质就是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因(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11、(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公众造成的危害称公害(public nuisance )。,(一)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pollutants) 。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包括有害气体、颗粒物、重金属及各种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如SO2、CO、NO、铅、苯并芘等。,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其物理、化学、生

12、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了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污染物。 如: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照射下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排入水体的无机汞化合物在底泥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的甲基汞化合物等。,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大量含氮、磷等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使水中的藻类植物急遽增生、大量繁殖,使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 食物链(网)累积

13、,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 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一般具有半挥发性、持久性、蓄积 性和高毒性等特点,可经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在脂肪 组织、肝脏等器官组织及胚胎中积聚,对肝、肾等脏器 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 急慢性毒性,并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致突变和 内分泌干扰作用等。,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1年提出首批控制的 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 (1) 有机氯杀虫剂:DDT、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 (2)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 (3)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如二噁英类和呋喃类。,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14、(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Productive pollutant)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称为“工业性三废”。,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废气 土壤 废水 环境 空气 废渣 水、食品,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2.生活性污染 粪便、污水和垃圾统称“生活性三废”。,环境感观性状的改变 污水 恶臭、蚊蝇孳生、传播 粪便 环境 疾病 垃圾 水水体“富营养化” 白色垃圾,3.其他污染 (1)交通运输工具 噪声、振动以及各种废气,已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电磁波辐射 电力设备、无线通讯、广播电视、医疗设备、家用电器等可产生包括微波在内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已成为最

15、为普遍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3)放射性废弃物 医用和军用的原子能及放射性同位素机构使用的各种放射性核素。由于自然灾害或管理疏忽的事故,造成泄露或任意排放,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4)电子废弃物 包括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各种废旧电脑、 家用电器、通信设备、办公设备等。 电子废弃物中含有铅、镉、汞、六价铬、 聚氯乙烯、溴化阻燃剂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特别在以拆解电子废弃物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已形成了以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主要 特征的高污染暴露环境。,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5)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 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主要来

16、源于医用药物和农用兽药的使用,其带来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为广谱的生态毒性和细菌抗药性增高。而环境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和扩散,将会对人类的公共健康和临床用药构成潜在的威胁。,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污染物一经排放,能够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介质。 蒸发/挥发进入空气 吸附进入土壤 溶解进入水体 吸收、吸入、摄食进入生物体,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物理作用 影响迁移 非生物环境 的因素 化学反应 环境条件 生物转化 生物环境 生物蓄积 分解代谢 生物富集,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

17、(二)环境污染物的自净(self-purification)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环境自净能力取决于环境的结构、状态和污染物的性质、数量。,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1.物理净化: 通过稀释、沉降、吸附、蒸发、升华等作用 ,使其在环境中的浓度下降。 环境物理条件 (温度、流量、流速、风速) 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物理特性 (比重、形态、分散度),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2.化学净化: 氧化、还原、水解、中和 化学性状和结构改变 毒性下降或无毒 影响因素: 环境化学条件(pH值、化学组

18、分、氧化还原电势); 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3. 生物净化 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 好气菌CO2、H2O、氨氮等 有机污染物 无害化 厌气菌CH4、H2S、NH3等,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 环境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经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1呼吸道 环境中以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式存在的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1)呼吸道的特点: 表面积大,空气流速慢 肺泡壁薄,毛细血管丰富,通透性强 经呼吸道吸收的污染物不经肝脏转化、解毒 (2)影响污染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分压 污

19、染物的溶解性 血气分配系数 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分散度,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消化道 是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1)特点: 消化道任何部位均具吸收能力,小肠是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以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转运; 可在肠肝循环的过程中反复被吸收。 (2)影响因素:污染物的脂溶性、肠道细菌及肠道蠕动状况等。,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3皮肤 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表皮和皮肤附属器吸收。 (1) 特点: 经皮吸收需通过三道屏障 表皮角质层:主要屏障,可阻止分子量300的物质进入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容许通过 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

20、皮间):阻止少数物质 经皮吸收的污染物,可以不经过肝脏解毒。,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 影响毒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污染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 污染物浓度及皮肤的接触面积 皮肤的完整性 异常的气象条件,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吸收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随血流和体液分布至全身,经代谢后部分排泄,部分贮存在不同器官组织,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1.分布(distribution) 进入体内的污染物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1)运输的形式多样性 (2)分布的不均衡性和

21、选择性 (3)影响因素,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3)影响因素: 时期 早期:取决于不同组织器官血液供应; 中晚期:污染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机体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污染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脂溶性),56,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贮存(storage) 进入体内的污染物由于对组织器官的亲和 力不同或化学性质不同,在一些特定的部位浓 度会较高,此部位即为该化学物的贮存部位。,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靶器官和贮存库 贮存部位就是该化学物质的毒作用部位, 此部位即为该化学物的靶器官或靶组织。 某些化学物质在贮存部位含量虽高,但未 显示出

22、明显毒作用,此部位即为该化学物的贮 库。,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机体长期接触某毒物,可出现该毒物的量在 体内逐渐增多或其引起的损害逐步积累的现象。 物质蓄积:储存在体内的毒物的量逐渐增多 的现象。 损害蓄积:有些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没有检测出其原形或代谢产物,但由其引起的损害逐步积累,最终可能导致疾病。,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 进入生物体的外来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下,发生的一系列代谢变化过程称生物转化过程。 1. 生物转化的形式 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相反应:结合 2. 转化

23、的主要部位和主要的酶 3. 转化结果具有双重性,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1. 从肾脏排泄 肾脏是排泄环境化学物的最重要的器官。,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62,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影响污染物从肾脏排泄的因素: 毒物的理化特性 尿液的PH值 肾小球的功能,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 从消化道排泄 经肝脏生物转化形成的代谢物可由肝细胞 排入胆汁而进入肠道。一部分可随粪便排出, 一部分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再吸收,重新返回 肝脏形成肠肝循环。,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影响污染物从消化道排泄的因素:

24、 污染物脂溶性 肠道细菌 肠道蠕动,65,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3.从呼吸道排泄 呈气态或挥发性的环境化学物,可经由 此途径排泄。影响因素有: 毒物在空气中的分压 毒物的血气分配系数 肺通气量,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其他途径 毛发、唾液及乳汁等 这些途径虽然不是化学物的主要排泄途径,但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 (1)可作为体内毒物含量的生物标志。 (2)乳汁排泄可造成婴儿中毒。 (3)某些环境毒物在排泄过程中可引起排出器官的损害,因而产生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通常把环境中存在

25、的毒物称为环境毒物。 化学物毒性大小常以引起某种毒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来表达,引起某种毒效应所需毒物的剂量愈小,该毒物的毒性愈大。,(一)致死剂量 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毒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 死亡的剂量或浓度,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1.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 , LD100) 即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 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2.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 , LD01/MLD) 指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 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会出现死亡。

26、 3.最大非致死剂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 指毒物不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最 大剂量或浓度,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实际上应 称为最大非致死剂量;,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4.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指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 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 计算所得到的数值,是估计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 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组的基 础标准。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 性越大,LD50的值就越小。,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

27、及安全限值,(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 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 标可以观察到某种毒物引起机体出现某种有害效应 的最低剂量。 LOAEL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的,所观察到的 有害作用与正常(对照)间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 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 和指标未观察到某种毒物引起机体出现有害作 用的最高剂量。又称最大无作用剂量(ED0)

28、也 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的,可能检测到某些改 变,但被判断为非有害作用。,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四)阈值(threshold) 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产生效应的最低剂量或 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浓度就不会发生某种效 应。易感性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阈值。在评 价有害效应的危险性时,通常用NOAEL或LOAEL 作为阈值的近似值。,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五)安全限值 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职业环 境及各种环境介质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 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低于此 值,可视为相对安全。 常见安全限值有最高容许浓度、可耐受最 高摄入量、时间加

29、权平均容许浓度及短时间接 触容许浓度等。,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各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与剂量的关系,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参数及安全限值,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humans health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1.环境致病因素(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 当环境中的异常变化超出人类正常生理调节范围 ,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严重者可 导致病理性的改变。这种能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环 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2.健康效应谱(spectrum

30、 of health effect) 将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病理 效应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称健康效应谱。,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生物标志(biomarker) 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 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 引起宏观或微观上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是预测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早 期危害和制订各项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暴露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 指在机体内某个隔室中测定到的外来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量(内剂量),或外来因子与某些靶分子或细胞的作用产物(生物有效剂量)。可作为污染物危害

31、监测和鉴定的重要指标;是定性污染物与暴露效应相关联的关键参数。,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即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病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据其改变的程度,可判断为确证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 生理、生化、细胞结构或功能改变的标志物测定有助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伤机制的研究。,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反映个体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的指标。 易感性标志物在发现人群中对环境污染易感个体和制定保护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方面具

32、有很重要的意义。,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1影响人群的广泛性 2毒作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3影响机制的复杂性 4对环境及人类作用的长期性,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 急性危害: 指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致使 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 甚至死亡等。 急性危害多以大气污染事件较为常见。,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慢性危害 指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危害。是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积累或毒物在人体内量的蓄积所致。 (1)慢性中毒慢性危害的主要类型 水俣病(Minamata di

33、sease)和痛痛病 (Ita Ita disease),就是环境污染造成慢性中毒 的典型案例。,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非特异性损害 由于环境污染物长期低浓度的作用,使暴露 人群抵抗力下降,一般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病 率增加,劳动能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等。 是环境污染物慢性危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 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 癌症是世界首要死因,全世界每年有约700多万人死于癌症。据估计80%9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90由化学因素引起。在所有的癌症中有19%由包括工作环境在内的环境因素直接引起。,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34、1)致癌因素 化学因素:在对人具有肯定的致癌作用的80余种因素中。除7种是病毒和物理因素外,其余为化学性致癌物,占90%左右。 物理因素:环境中的放射线物质;中短波紫外线的长期照射等。 生物因素:一些真菌毒素,病毒等。,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致癌物分类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已确 认的人类致癌的物质、混合物及接触环境有108 种,其中包括存在于环境中的多种形式的化学物 质和物理因素,该机构将已评价过的物质、混合 物或接触环境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划分为四类。,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

35、人类致癌物,即对人致癌证据充分者。 2)对人类很可能或可能是致癌物 第2A类: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 致癌性证据充分; 第2B类: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 致癌性的证据不够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 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3)现有证据尚不能就其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 4)对人类很可能不是致癌物。,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4遗传毒性(genotoxicity) 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DNA)和遗传过程 的改变。,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突变的类型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又称点突变(poin

36、t mutation),指DNA 的碱基配对或碱基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可能 导致基因产物的功能改变。,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指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可分为染色体型 畸变和染色单体型畸变。 3)基因组突变(genomic mutation) 指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也称为 染色体数目畸变。,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突变的不良后果: 体细胞突变: 肿瘤 衰老、退行性病变等。 生殖细胞突变: 不孕、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 畸形或遗传性疾病,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toxic

37、ity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1)生殖毒性 指外源性化学物对雄性或雌性动物生殖功能或生殖能力造成损害的能力。其毒性作用可发生于雄性、雌性的任何时期。表现为性功能障碍、不育、不孕、性发育异常、生殖器官和内分泌功能异常、不良妊娠结局等。,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发育毒性 指外源性化学物能导致机体发育异常的有害作用。包括孕前、孕期、产后直至性成熟期暴露于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个体发育损害效应。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 发育个体的死亡。 胎儿的组织、形态、结构异常。 子代发育迟缓。 子代器官或/和系统的功能缺陷。,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致畸作用 环境因素对生

38、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对 胚胎发育过程的干扰和对胚胎的直接损害,使 人类发生出生缺陷形成先天畸形的过程。是生 殖和(或)发育毒物的共同或单一作用的表现 形式。,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某些环境污染物可使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发生 障碍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包括对体液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对自然杀伤细 胞的影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环境化学物主要是 多卤代芳香烃类及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金属类毒物 、某些农药、某些药物等。,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化学物作为致敏原进入体内可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具有免疫

39、原性的物质(抗原),然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在机体再次接触到致敏原时,则发生超敏反应。环境化学物可以引起型超敏反应。,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自身免疫反应 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免疫系统的细胞或 产物与机体自身抗原发生反应。过度的自身免疫 反应可导致慢性炎症、组织破坏和(或)功能紊 乱,即自身免疫性疾病。 氯乙烯、二噁英(TCDD)、六氯苯、二氧 化硅、某些金属等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7干扰内分泌功能 某些环境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及其后代引起健康效应,这类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

40、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EEDs其定义为: “对机体内天然激素的产生、释放、运输、代谢、消除、结合、功能发挥以及维持体内平衡稳定和机体发育过程产生干扰作用的外源性物质”。,102,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分类 天然的 按其来源 人工合成 雌激素干扰物 雄激素干扰物 按作用机制 甲状腺素干扰物 糖皮质激素干扰物 生长激素干扰物等,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健康危害 已被证实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有邻苯二甲 酸酯类、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 类、双酚化合物类、植物和真菌激素、金属类 等。 主要与生殖障

41、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 代谢紊乱及某些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公害病是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 疾病。属于一类特殊的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公害病的特点: 1)人为活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引起。 2)多数为连续性的环境污染。 3)有一定患者数,且往往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4)可能流行时间长,还可能累及胎儿;也可以是急性中毒性疾病。 5)患同一公害病的个体其症状与体征相似。 6)开始发病时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106,五、环境污

42、染对健康的影响,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我国政府颁布的法定职业病为10类115种。,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由病原生物引起,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污染可以引起此类疾病发生,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疾病暴发流行。,108,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4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 由通过摄取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一类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也涉及化学物

43、质污染食品后导致的急慢性中毒。环境污染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Factors influencing toxic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损害受许多因素影响,概括为体内和体外两方面因素。 体内因素指个体的易感性,体外因素包括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及暴露条件等。,(一)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 1. 化学结构: (1)醇类毒性:丁醇戊醇乙醇丙醇 (2)饱和程度:乙炔乙烯乙烷 (3)烃类中,H被卤族元素取代的数目或其他基团取代的数目。 CCl4 CHCl3 CH2Cl

44、2 CH3Cl CH4,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2. 物理特性: (1)分散度 (2)溶解度 (3)挥发度 液态物质在空气中的饱和蒸汽浓度 20下毒物蒸汽的饱和浓度 吸入中毒危险指数 = 小鼠吸入2小时LC50,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二)剂量或强度 剂量: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的数量,一般用mg/kg 表示。 强度: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强度,其单位各异( 如分贝、焦耳等)。 污染物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与剂量和强度有 关,不同的剂量可引起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这种关 系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表达。,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

45、ip) 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化学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个 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这种变化的程度可 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称之为量效应。 2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 强度生物学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用 发生率来表示。,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化学物可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剂量-反 应关系。 (1)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 这类物质进入人体后,在体内蓄积达到一定剂 量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反应,其反应强度随进入体 内化学物的剂量而变化,表现出三种类型的反应曲 线,即S型曲线、抛物线及直线。对于这类物

46、质主要 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限量。,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2)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 当环境中这类物质含量过少或过多,导致人 体摄入过少或过多都会使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 ,引起一系列有害效应。因此,对于这类物质不仅 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还要研究和制 订最低供给的限量和最适摄入量。其剂量-反应关 系曲线则呈现出一种V型曲线或U型曲线。,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3)“hormesis ”效应 有些有毒物质在低剂量时产生兴奋(刺激) 效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效应,称为 毒物的低剂量兴奋效应(

47、hormesis)。其剂量-反 应曲线为倒U型曲线。 毒物兴奋效应广泛存在于各种种属、多种化 学物及不同的效应类型(肿瘤、生殖、生长、寿 命等)。,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三)暴露时间 在一定剂量或强度条件下,暴露(或接 触)时间长短或暴露频率对作用的后果具有重 要影响。 1.对作用后果和有害效应的影响 2.决定了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水平,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四)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物常常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经常与其他化学、物理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同时或先后暴露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化学物联合作用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

48、素,1.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多种化学物质的联合效应的强度为各单独作用 强度的总和,此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此种类型的联合作用常见于一些化学结构近似 或属同系的化合物,或对机体的毒作用机制相似、 靶器官部位相同的化学物。,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2.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 两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强度远远超 过各单个物质作用强度的总和,称为协同作用。 如:四氯化碳与乙醇都是肝脏毒物,同时接触 两种化学物的肝毒性明显大于二者单独接触所致肝 毒性之和。,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3.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

49、nt action) 又称增效作用。指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 并无毒性,另一化学物对机体有一定毒性,当 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毒性增强。,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4. 拮抗作用(antagonism joint action )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 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其机制可以是功能 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拮抗或受体拮抗。一些解 毒剂的作用原理可认为是化学拮抗作用。,125,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五)个体易感性 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生化功 能状态、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等,均可影响人 体对环境异常变化反应的性质及强度。 通常把在同一接触水平下,对环境有害素 特别敏感的人群称易感人群。,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六、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 非遗传易感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生活 习惯、暴露史、心理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