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第2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9562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0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参与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第2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教师参与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第2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教师参与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第2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参与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第2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参与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第2讲.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师参与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段俊霞 ,第二讲 教育研究的设计,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研究者在正式开始研究之前的“运筹”,是“施工蓝图”。简言之,研究设计就是为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制定出的周密的、科学的整个研究工作计划和安排。,研究方案的拟定,为了明确研究的范围和目标、规划研究的程序和进度,研究者需拟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拟定,标志着研究者构思阶段的结束。,一、研究方案的要求,(一)研究什么 当人们阅读一份研究方案时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这个课题要研究什么?因此,研究者必须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让别人了解,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要有合适的标题,标题最好能涉及研究

2、的对象、问题、方法; 其次,要明确提出研究问题,让别人了解研究问题的性质; 第三,要列举研究的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让别人了解研究的重点; 第四,要界定研究的变量及关键名词,让别人了解研究的范围。,(二)为什么研究,首先,要说明研究动机; 其次,要提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要列举研究的具体目标。,(三)如何研究,首先,要说明研究的方法与实施程序,其中包括研究对象及其取样、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工具的选择与编制、收集资料的程序、资料分析的方法等; 其次,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研究人员的组织、研究进度的安排、研究经费的预算等。,(四)有何成效,首先,研究者必须在研究

3、方案中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 其次,要有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格式撰写研究方案,以上四个问题是必须要具体回答的。掌握了这四个基本要求,研究方案中才不会遗漏必要的信息和内容,才能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当研究方案完成后,我们也可以按是否清楚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来评价研究方案的优劣。,二、研究方案的内容,研究方案有很多种形式,拟定研究方案不必局限于特定格式,只要达到上述四个基本要求就可以。 通常来讲,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研究题目、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提出研究假设、进行文献检索以及拟定研究计划等内容,(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要求简洁,准确,能够

4、反映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课题名称,读者就能大致了解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一般而言,课题名称包括三个要素: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二)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是对课题研究价值和作用的总体设想。,(三)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在课题中,要明确所选研究对象的范围,此外,研究者在研究计划中还应该界定主要的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描述,主要包括研究的总体范围、样本数量、取样的方法等。,(四)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六)研究进度 (七)成果形式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九)现有基础 (十)经费估算 (十一)参考文献与附录,课题申请书的撰写,例谈,论文的撰

5、写,例谈 理论论文 案例反思 教育叙事,教育叙事 研究内容:教师 学生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 教育生活 教师自转,写作原则及策略,题材鲜活,有趣,具有真实性 (请你平移到讲台上来吧) 情节曲折,具有跌宕生动性 (每个学生都值得欣赏) 主题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语言亲切感人流利优雅 遭遇学生短信骚扰后,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区分;,教育叙事 教育案例 让读者有所感 让读者有所知 强调情节及矛盾冲突 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 艺术加工 忠于现实,开题报告的撰写,略,第四章 行为一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研究报告的撰写 调查报告的撰写,强化就是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强化 当条件刺激不被

6、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乎少刺激的效应。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

7、(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恐惧实验,第二节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饿猫开迷箱实验,桑代克认为,学

8、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

9、励的练习才能增强。,3.效果律。动作之后的结果影响行为的重复性 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他们把学习看作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或联想。并且,我们还看到,他们之间存在区别:一种观点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同时出现进行的(巴甫洛夫和华生);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桑代克)。,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通常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一、斯金纳的实验斯

10、金纳箱(Skinner box) 二、反射学说 任何刺激-反应都单元看作是反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一种应答性行为,因为它们是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而操作性行为由于一开始不是与已知的刺激相联系,因而是自发的行为,,与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作两类:一是应答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相应,又称刺激性条件反射),强调刺激对引起的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二是反应型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反应:,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紧跟随以

11、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行为及其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就是有机体把强化和所发出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斯金纳认为操作学习与反射学习是不同的。反射学习是,SR的过程,而操作学习则是(S)一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

12、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频率。,强化: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奖励或惩罚都属于 (一)强化物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对婴儿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再如分数,也是在受到教师的注意后才具有强化性质的。,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Principle),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

13、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有,强化的程式 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 连续式 间隔式,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四、行为的学习,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 写作教学,为塑造技术。 1。链式塑造(ch

14、aMng) 当学生迅速从成功迈向成功时,使用塑造非常有效。这就要求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兰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强化。这一过程称之为链式塑造(chaining),其步骤如下:,(1)选择目标,越具体越好。(终点行为) (2)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起点行为) (3)列出一系列阶梯式的步子,让学生从他们目前状态迈向新的目标。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步调划分) (4)对学生的每一进步都予以反馈,材料越新,学生要求的反馈就越多。(即时反馈),2逆向链式塑造(reverse chaining) 应用于教学中的另一种塑造形式是逆向链式塑造,就是“倒序”教授复杂的技能,我们还是以作文的例

15、子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没有总括句的段落,要求学生补充,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段落。 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要求学生加上一个佐证材料和总括性句子。 再后,只提供一个主题句,要求学生写出几个佐证材料和总括句。,二、消退与维持,1消退 消退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举手回答问题 见面问好,2维持 维持就是行为的持续。抵制消退对维持行为也是很重要。一旦形成某一个行为,对正确反应的强化应变得不那么频繁或不大可预测(变化间隔式和变化比率式强化)。,(三)先前刺激 1线索(cMeing) , 先前刺激也就是线索,因为它告知我们什么行为将受到强化,什么行为将受到惩

16、罚。线索表现为许多形式,它暗示我们,什么时候应当改变我们的行为、什么时间不应当改变。,2分化(discrimination) 分化就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分化就是利用一些线索、信号和信息,这些线索、信号和信息暗示什么时候行为更易得到强化。,3概括化 在某一种条件下学会的行为向另一情景概括化的问题,所谓概括化就是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景移到另一情景或任务中。很明显,概括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景或概念中发生, 与动力及未能识别两种情境的相似性,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

17、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二、交互决定观( 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三、观察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 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容谁、观察什么,(二)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

18、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三)复制过程(reproduction processes)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则就不能继续,四、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社会学习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因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件事,强化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因为它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1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2.自我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