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193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注:此歌产生于北魏时期。敕勒族民歌,本为鲜卑语,后译为汉语。,北朝民歌欣赏,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习目标:,1、阅读P114,找出北魏建立以

2、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并找出当时北方各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原因? 2、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影响? 3、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4、阅读P116,找出什么是北朝?,淝水之战,位于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洞口向西南,洞深92米,高27米,分为三个相连的洞厅,极为神秘而幽静。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时的刻石,记载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北祭祖。石刻的内容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所记北魏祖先居住的“石室”旧墟,并证明这一带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嘎仙洞,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北魏在征服中

3、原过程中,开始注意吸收汉族地主进入政权。上谷的张衮、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汉族豪强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崔玄伯的儿子崔浩,更是受宠一时。到拓跋焘即位后,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国大纲,并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到439年,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北方的统一,4世纪后期(386年),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民族融合趋势,胡床,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

4、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平城,洛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北魏平城遗址,为什么从平城迁出?,1、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3、定都平城,都城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补充),为什么迁入洛阳?,1、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

5、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 2、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3、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迁都洛阳对洛阳有什么影响?,1、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3、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6、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概念分析: 1、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都没有过的新民族。(阶级社会不可能)。 因此,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过程,一般是指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或是少数民族的农业定居过程。,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7、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孝文帝诏书,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改易服饰,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刘,贺,陆,穆,元,楼,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动脑筋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

8、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知识结构示意图,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但是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开始分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

9、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北朝的更替,南北朝的并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号入座,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东晋,宋,齐,梁,陈,复习,统,一,分,裂,南 朝,北 朝,三国两晋南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