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520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38 大小:4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教案.doc(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单元内容概括: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这五篇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组成一个单元,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单元目标:中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中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精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浓厚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沓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有利于开阔视

2、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教学方法: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人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宜朗读,在朗读中悉心揣摩

3、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教学时间:本单元计划用14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各用三课时,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各用两课时。再塑生命用一课时,写作、口语交际与检测共用三课时。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明确文章明暗两条线索的写法特点和作用。3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揣摩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4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2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

4、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课型:教读课。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阅读、熟悉课文。2.归纳分析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理解其思想品质,体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先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二、引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

5、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赞赏。而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鲁迅先生却对他非常尊敬,而且评价极高,说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为什么鲁迅先生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吧。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方法: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四、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一)在东京(二)在仙台(三)离开仙台五、分析理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文章内容

6、较多,题目是藤野先生,我们就先从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起。请学生找出写藤野先生的地方,然后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表现了藤野先生那些高尚品质。明确:写藤野先生的是:第二部分的相识、相交、相别,及第三部分的怀念。而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是“相识”和“相交”两部分。所以本节课主要讨论“相识和相交”两部分内容1学生浏览610段,也可请一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出示投影:学者形象动作行为: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治学严谨语言:抑扬顿挫生活俭朴穿着:模胡旧外套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

7、我们的眼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了解女人裹脚3提问讨论:这四件事反映了藤野先生什么品质?(“添改讲义”部分抓住为什么“很吃了一惊”“不安和感激”讨论;“吃惊”是因为出乎意料,没想到藤野先生会仔细地给他改讲义,增加脱漏的地方,订正文法的错误。“不安”是因为自己没有写好讲义感到羞愧。“感激”是因为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

8、和帮助。“纠正解剖图”抓住“我还不服气”与藤野先生的要求作比较理解;“关心解剖实习”要求学生找出表现态度情感的词语“很高兴”“很担心”“总算放心了”等;“了解女人裹脚”突出语言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来讨论。)课件显示如下: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事 情思想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六结束语: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也许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

9、一回事呢?请大家思考,下节课再讨论。七、作业1.写一段话,从外貌、生活情况、对待工作、对待学生、为人等几个方面,概括地介绍藤野先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的含义。绯红标致落第不逊诘责托词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物以希为贵宛如 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匿名 杳无消息 3.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认真阅读课本上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条注解,想一想文中贯穿着鲁迅

10、怎样的思想。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理解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那些内容与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重点检查注音。方法:教师用投影显示,学生读出正确的字音。绯红标致落第不逊诘责托词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物以希为贵宛如 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匿名 杳无消息 二、讨论几个问题。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这些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提示学生:参看注解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思考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找出文中反映这一问题的相关事件的内容。投影: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

11、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启发学生明确:两件事表达的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要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揭示了这一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为了祖国的富强而下决心弃医从文。鲁迅先生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原本想学了医术回国去救治苦难的国民,又可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但这两件事以后,让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12、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这两件事和弃医从文的改变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2.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的匿名信事件从反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3.文中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反映了什么?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和学跳舞。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13、。(可对文中的比喻夸张反语的讽刺描写做些提示)去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是作者去仙台学医的主要动机。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统领第一层,句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

14、学生所给予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固然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表示,推断为“物以希为贵”,这是作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副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意思是想不到前面说的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一般是不易安睡的,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生活环境的不以为然。“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这段写初到仙台,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受到“优待”。这样写是为藤野先生出场前作准备,为后文要写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起了衬托作用。与藤野先生的告别。这是直接写藤野先生

15、的内容,反映了作者和藤野先生的真挚感情,与前面的相识、相处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里作者直接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高度赞美藤野先生说:“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怀念的行动:装订收藏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可要求学生齐读“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每当夜间”末尾,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文意及修辞方法。对“小而言之”与“大而言之”可请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以加深领会。)三、根据以上分析和归纳,请同学

16、们谈谈本文的中心。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如下: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1.理清全文结构,编写结构提纲。2.思考:(1)为什么作者认为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的一位老师呢?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哪一点是作者最为敬佩和感动的?(2)怎样理解全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与全文中心意思有什么联系?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运用明暗两条线索写作的特点。2.体会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讨论作业1.全文的结构

17、提纲第一部分(13段):在东京的见闻感受,写出了去仙台学医的直接原因。第二部分(435段):在仙台学医的经历。第一层(4段):写去仙台途中的见闻。第二层(5段)概述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第三层(623段):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交。第四层(2431段):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促使“我”弃医从文。第五层(32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惜别。第三部分(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及藤野先生精神对“我”的鼓舞。2.藤野先生有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有高尚的品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品格中,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是最使作者敬佩和感动的。3.最后一句,其中“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

18、、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全句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一句,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将怀念之情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二、理解文章两条线索的写法特点。要求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进行讨论。主要是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两条线索写法的认识。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叙事线索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这是明线。另外,全文还以强烈

19、的爱国主义贯穿全篇,这是暗线。三、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可让学生回顾全文,质疑发问,进行讨论。然后作适当补充。体会下列语句或加点词语中的含义。1.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大”和“小”怎么理解?)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第1个分句与后边能构成因果关系吗?是作者本人的意思吗?)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什么意思?什么感

20、情?)说明引导学生揣摩本文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或感情色彩,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是语言训练。本文可揣摩的语句很多,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找出来揣摩分析,提出几个句子作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或体会就够了。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五、板书设计:一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我”的爱国思想交往交往的缘起藤野先生 交往的经过(线索)别后的怀念教学后记: 本文是名篇,又是比较难教读的一篇课文。难在它内容十分丰富,可教学的东西多。课文长,给读书带来困难,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读全文。但又不能不读书,办法是结合研讨的具体问题,进行局部的朗读,要读读议议,不能架空分析。2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

21、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教学难点利用换位思考的方

22、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激情导入: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

23、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三、资料助读。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顺弟16岁这年春天,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胡适的父亲),当时胡传已经48岁,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比顺弟大好几岁,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就续娶了个填房。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小胡适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然而,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

24、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于是,顺弟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四

25、、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新词。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明确: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2)请用“母亲是一个的人,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表现了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和儿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五、理清本文层次。提示:1.写“我”童年时的身体、

26、性格、特点;(14)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58)3.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9)六、本课时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二、问题探究。出示问题: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明确: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2文章标题为“我的母亲”,然而前面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看似与课文内容没多大联系?这是为什么?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

27、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三、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明确: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明确:说自己“

28、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明确: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四、拓展延伸。朗读散文。母亲肖复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

29、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30、,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31、”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

32、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

33、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

34、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感叹:读罢全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竟感动得泪流满面,彻夜难眠。 文中的养子受后母大多的呵护和关爱,而他却如此执拗而冷漠地对待后母,以至于他觉得“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位母亲是生活的强者,她有一种风骨,一种品味一种神圣的母爱所支撑的耐心。她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关

35、怀和体贴挥霍在你面前,你心中。要你承受,这细微。偷偷摸摸地吞嚼你的五脏六腑,总有一天你会蓦然觉得无地自容。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向缺乏心存感激的心态。我们的互动互助欣慰多数人都认为是应该这么做的。人际关系中任何一个举动,比如文中的母亲的付出,她可做可不做,也就是说可以付给你,也可以付给别人。做了就是一种支付。我们应该学会这种谦让为人的品质。思考:同学们,读了这篇散文,我们都很有感触,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也是人间一个永恒的话题。请你用一句名言、一首诗歌、一副画、一曲歌,来表达对母亲浓浓的爱吧!五、板书设计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

36、和 感谢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亲情,激起了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对关心家庭,关心父母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3我的第一本书课型:自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4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5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6理解

37、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重、难点: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出示课题、作者二、课前热身1了解作者;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温厚:温和宽厚。小组内分工合作,定时完成,做在作业本上,当

38、堂订正。抽一人即可,要留足时间。三、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整体感悟。1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划分文章的结构。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二)再读课文,揣摩、理解研讨课文内容。(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再读课文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39、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真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尽量活跃课堂气氛。(三)、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

40、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部分先抽一学生回答,然后视情况适当点拨。四、深入理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五、小结与拓展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六、布置作业本课练习

41、题七、板书设计:我的第一本书生命中父子情最初的快乐同学情与梦幻童年乐趣教学后记: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感悟。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体会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学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3学习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语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2通过自己探究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以及欲扬先抑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

42、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 长髯(rn)鬈(qun)发黝(yu)黑滞(zh)留 愚钝(dn)禁锢(g) 轩(xun)昂犀(x)利 侏儒(r) 酒肆(s) 尴尬(gng)锃(zng)亮甲胄(zhu)粲(cn)然 盎(ng)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

43、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入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

44、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

45、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