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马].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566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马].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004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024主张“仁义”和“王道”强调君舟民水的思想家,022光大儒家“仁政” 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亚圣”,举例说明先秦儒学如何“批判暴政”,而汉儒又如何“退而求其次”?,孔子,孟子,荀 况,复习导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三维146),复习导入,孔子、孟子、荀子为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诸子百家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百家争鸣,孔子 孟子 荀子,创始人(仁) 发展(仁政) 改造(礼教为主),系统完整 蔚然大宗,春 秋 战 国,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请阅读教材,找

2、出西汉初年和西汉中期分别实行怎样的统治思想。 1、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背景,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背景:客观上: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适应休养生息

3、政策需要。指导思想,支配地位,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黄老之学是道家中的两派,即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它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它又兼采法、儒、名、阴阳等各家学说。其内容主要包括治身、治国两方面。 稷下道家改造了老子道,指出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把虚静确定为养生根本方法。虚静不仅是养生之道,而且也是治国之道。“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君主根本用不上特别的行为,也可实现平治天下目标。 改编自一源三流:先秦道家的思想分际 阅读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黄老之学从本原上是属于哪家学派?黄老之学主要思想?有什么特点? 2)黄老政治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社会效果

4、?,1)派别:道家学说中两派。“黄”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学说,二者糅合为“黄老之学”。,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把虚静确定为养生根本方法;在治国方面主张”无为而治”。,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为”。,2)影响: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需要; 儒学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新的理论体系。,2、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内容、影响,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汉武帝开了论证会。当时各派纷纷发言,气氛热烈。,如果你是当时的法家或道家或儒家的代表人

5、物,根据当时的形势请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你有理说,讨论,如何从“无为”到“有为”?,田蚡,卫绾,辕固生,窦太后,董仲舒,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大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创新儒学体系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创立三纲五常的 伦理家,北京天坛:明清皇帝祭天、祈谷之地,建筑反映天地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接受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

6、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神的主要用意在于神话君主统治。 史记.封禅书开卷,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1、背景: 1)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需要,而儒学经过一段时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新的理论体系。,2)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

7、事业,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统治思想。,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三纲五常”渊源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常用。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

8、,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内容: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董仲舒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思想文化专制),“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神化君权,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礼),2、董仲舒的新儒学

9、体系内容,最主要的发挥和创新,(1)新儒学“新” ?,形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新儒学体系。,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神学色彩。,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哲学思想主流是唯心主义。,(2)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作 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0、信),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及窦太后崩, 武安侯 田蚡为丞相,绌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 史记儒林列传序 3、请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影响: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思想:儒学成为各

11、级学校必修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探究学习,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激化;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这些都要求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新的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新儒学符合中央集权

12、的要求(根本原因) 大一统的主张;君权神授的学说;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想一想,联 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揉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其他有助于实现这目的的思想,他都会采用。,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用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

13、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汉代教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结论:当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有力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发展。,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

14、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1-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

15、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1)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1)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改变,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2)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新义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

16、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的形成 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 B C D,8.汉武帝问贤良学问,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 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 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 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 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 C 适应了中

17、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D 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应治国,D,C,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练一练,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待时而动” 倡导“因时制宜”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 B C D,3、汉武帝时的思想大一统是由哪种思想实现的( ) A孔子的儒学 B孟子的儒学 C黄老之学 D董仲舒的新儒学 4、董仲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作用的是( )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独尊儒

18、术” C“君权神授” D“制天命而用之”,D,A,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主张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6、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D,D,7、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

19、国传统文化,C,自我测评,1.汉初黄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2.试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谈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以道家为基础,兼采各家学说;二是既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其影响是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董仲舒以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其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同时,认为国家必须“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20、,其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直沿袭了二千多年;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请思考:(1)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现点? (3)据材料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4)这些思想是如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 (5)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新儒学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民号),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

21、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原因: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

22、业的需要。,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儒学独

23、尊束缚了人民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无为而治(道),原因:,表现与民休息的政策,影响 积极 消极,“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汉初,百废待兴。为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吸取秦亡的教训,汉初,汉武帝,一、从“无为”到“有为”,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 3.国力日盛,危机潜伏: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神化君权,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

24、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最主要的发挥和创新,新儒学“新” ?,无为而治(道),原因:,表现与民休息的政策,影响 积极 消极,“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汉初,百废待兴。为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吸取秦亡的教训,汉初,汉武帝,一、从“无为”到“有为”,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 3.国力日盛,危机潜伏: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2)作 用:,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二、“罢黜百家,

25、独尊儒术”,2、内容: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三纲五常”。,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加强君权 (继承发挥仁政民本),维护统治秩序 (提倡孝道,继承礼正名),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神学色彩。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哲学思想主流是唯心主义。,形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 家思想而成。,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

26、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2)作 用:,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 “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儒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探究学习,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

27、,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返回,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