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op40》的作品及演奏分析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范文203新版本.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599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op40》的作品及演奏分析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范文203新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op40》的作品及演奏分析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范文203新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op40》的作品及演奏分析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范文203新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op40》的作品及演奏分析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范文203新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op40》的作品及演奏分析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范文203新版本.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XXXXXXXXXX 作者姓名 XXXXXXX 学科方向 XXXX 研究方向 XXXXX 指导教师 XXX 副教授 提交答辩时间 201X 年 X 月 X 日 修改定稿时间 201X 年 X 月 X 日 I 四川音乐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四川音乐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 成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作品或 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四川音乐学院 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名)

2、: 2013 年 3 月 26 日 四川音乐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四川音乐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同意四川音乐学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 施办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四川音 乐学院图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四川音乐学院将 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 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201X 年 X 月 X 日 II 论 文 摘 要 在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众多作曲家之中,只有约翰内

3、斯勃拉姆斯把这个时期的音 乐巧妙地融合进了古典音乐的体裁结构中。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既能听出他家乡的质朴、 庄严以及稳重之感,同时也透露着维也纳的优雅。勃拉姆斯的音乐是在古典派音乐结构中 还蔓延着一股浪漫主义的悲剧哲学气息。浪漫主义作曲家中只有勃拉姆斯一位作曲家把古 典主义音乐时期的精髓保留了下来:“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只有勃拉姆斯的创作如此这般地 靠近贝多芬的音乐,也只有勃拉姆斯用交响模式重新构建了古典主义的所有领域” 。也就是 说在,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坚定且执着地迈向他心中的目的地。勃拉姆斯创造出了极 其精彩的、辉煌的古典音乐艺术,他的音乐既富有古典的韵味,还具有浪漫的激情,两相 融合创造出

4、了一部部精致华美又有着深刻细腻的情感的作品,他把古典主义音乐升华到了 一个新的境界。在他之后,这座大殿也随之轰然坍塌。勃拉姆斯的作品为大众所了解的大 多是他的交响曲以及匈牙利舞曲,但其真正的精华还是在他的室内乐作品之中。勃拉姆斯 的室内乐虽延续了从海顿到贝多芬的古典主义体裁,但在旋律等内容上则又属于浪漫主义。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中,只有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这一首使用了法国号。 在勃拉姆斯还年少的时候他就喜欢吹奏法国号,并以此来安慰他的母亲。在降 E 大调法 国号三重奏 op.40这部作品中,法国号的圆润柔和与庄重大气、小提琴的灵动与激情、 钢琴的流畅与气势,都得到了充分的展露

5、。 本文以勃拉姆斯的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为研究对象,将所查阅到的文献 和关于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文章,以及笔者本人演奏此曲所获的 感悟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本文将从作曲家的生平入手对此乐曲的创作背景展开说明, 并且对其曲式结构加以分析,最后落点在此乐曲的演奏方式上。从而达到对这部作品在理 论层面上的研究及演奏层面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实践分析。论文正文主要分三章进行阐 述,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章、勃拉姆斯的生平和创作 第二章、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作品分析 第三章、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演奏浅析 关键词关键

6、词:勃拉姆斯;法国号;室内乐;作品分析;演奏 III Abstract Among the composers of romanticism in 20th century, Johannes Brahms brilliantly combined romantic lyricism with the musical form of classical period. His music is a manifestation of his hometown-Northern Germany with its simplicity and dignity-and Vienna with its

7、elegance and gracefulness.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Brahms music is also of romanticism with tragic philosophical flavor. He is the only composer of his time that carried forward the essence of romanticism. There is no such a composer like him that is so close to Beethoven in music or reconstructed

8、the classical music with symphonic ideas. He is like a lonely traveler who is walking towards his destination with determination. Brahms has created extremely splendid and grand classical music full of classical lasting appeal and romantic enthusiasm, composing a lot of delicate and profound works i

9、n his life time. He promoted classical music to a new point. After him, the music palace built by him collapsed. His symphonies and Hungary dance music are most well known but his masterpieces lie in his chamber music. Brahms chamber music carried on the classical form from Hayden and Beethoven but

10、the melody and content of his music mark his music romanticism. Of Brahms chamber works, only “Horn Trio in E-flat major op.40” was for horn. Brahms liked playing horn when he was still very young to comfort his mother. This horn trio i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fullness of horn, the passion of

11、violin and the mellifluence of piano. This thesis takes “Horn Trio in E-flat major op.40 “by German composer Johannes Brahms (1833- 1897) as its subject mater, studying and general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references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s learning and performing experiences. This thesis

12、introduces the composers biography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is composition, analyzing its its musical structure and language. A closer study is also given the illustration of this composition ( including performing skills and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erformer so as to reach a theoretical and

13、 practical analysi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Brahms lifetime and Compositions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of Horn Trio in E-flat major op.40 and its Analysis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n the Performing Horn Trio in E-flat major op.40 Keywords:Brahms ; French horn ; chamber

14、music ; musical analysis ; perform IV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勃拉姆斯的生平和创作 2 第一节 勃拉姆斯的生平 2 一、童年时的音乐教育 2 二、勃拉姆斯的音乐活动 2 第二节 勃拉姆斯的创作 4 一、第一时期(汉堡时期) 4 二、第二时期(维也纳时期) 4 三、第三时期(古典的夕阳) 5 第二章 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作品分析 7 第一节 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创作背景 7 第二节 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作品分析 8 一、第一乐章:行板(Andante) 8 二、第二乐章:快板(

15、Allegro) 9 三、第三乐章:沉郁的柔板(Adagio mesto) 10 四、第四乐章:灿烂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11 第三章 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演奏浅析 14 一、第一乐章 14 二、第二乐章 15 三、第三乐章 15 四、第四乐章 16 结 论 17 参 考 文 献 18 附 录 19 致 谢 41 V 绪 论 1.论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此论题的研究带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性质,属深入性的前沿研究课题。这无论对于 自身的演奏或是音乐教学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希望通过该论题的探讨,能对 法国号演奏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6、。由于针对该论题的研究较少,所以从文本、演奏、意义 等方面论述这个论题也算一个突破。 2.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水平及发展趋势简述 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国内各个音乐学院学报、网络资料和“中国期刊论文 数据库”1979-2012 年发表的音乐论文、中国知网()及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 搜索的结果的查阅,国内外目前有关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文献甚少。具体 文章如下: A. 许钟荣 著, 浪漫派乐曲赏析(三) , 古典音乐 400 年 ,锦绣出版设 ,1999 年 11 月版 B. 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 著, 19 世纪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年 4 月

17、版 C. JongKyun Kim,“The Fundamental Unity in Brahmss Horn Trio, Op. 40 ” ,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August 2007 D. Joshua Garrett,“Brahmss Horn Trio:Background and Analysis for Performers” , 1998 除此之外,均为勃拉姆斯生平简介一类的资料。我会在今后陆续寻找整理相关文献, 并加以阅读梳理。 由此可见,专门以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为研究对象的论题甚少, 大多都是对勃拉姆斯的生平及创

18、作风格还有其在浪漫时期所处地位的研究。因此单独以其 法国号的重奏曲为论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随着勃拉姆斯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 应用到演奏与教学当中的趋势,相信对这个论题的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多。 3.利用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本论题将按如下构想展开论证:本文以德国作曲家、钢琴 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为 研究对象,将所查阅到的文献和关于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文章, 以及笔者本人演奏此曲所获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本文将从作曲家的生平入手对 此乐曲的创作背景展开说明,并且对其曲式结构加

19、以分析,最后落点在此乐曲的演奏方式 上。从而达到对这部作品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及演奏层面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实践分析。 VI 1 题目 序 言 西方音乐史上的众多作曲家中没有一位如勃拉姆斯这般矛盾:虽然勃拉姆斯是被世人 所认同的大作曲家大音乐家,但他的某些作品却让普通大众觉得难以理解;勃拉姆斯生于 浪漫派正蓬勃发展的时代,却活在传统的古典主义之中,是这一时期的“复古”者;勃拉姆 斯的感情极其的丰富,却一生都未娶;他有着一颗纯真坦荡的心,但别人却难以和他相 处。勃拉姆斯的音乐能给予我们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他的传记作者保罗霍尔姆 斯所说:“勃拉姆斯以克制、恬淡、超然的性情平衡了他内心深处浓浓的悲

20、情,他用贵族式 的精神,在其所缅怀的形式中融入此种哲学与世界观。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充满了对 对过去精神与光荣的回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孤独的诗意、传统的魅力、怀旧的甜美、忧 郁的光泽以及黑森林里的故事,激发众人对于古典的永久怀念”。 “在音乐创作上,只有极少数的天才才能在几乎所有曲式上都达到这样高超的境界”, 英国著名的乐评家马克汉姆李这样写到,可见勃拉姆斯的创作形式颇为丰富,勃拉姆斯的 作品包含了除歌剧以外的所有其它音乐体裁。其所创作室内音乐作品更是占据了非常重要 的地位。本文所分析的这首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是勃拉姆斯唯一一首写给法 国号的室内乐作品,也是第一首在配器上采用

21、法国号、小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作品,所 以这一重奏作品被视为法国号室内乐作品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曲目。 专业排版,专业论文写作修改 降低论文重复率 制作答辩幻灯片 请联系旺旺 淘宝文交天下友 淘宝搜索 文天下 2 3 第一章 勃拉姆斯的生平和创作 第一节 勃拉姆斯的生平 一、童年时的音乐教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于 1833 年生于德国汉堡,是 19 世纪浪漫主义 乐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位德国作曲家。他出生于汉堡贫民区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 是一个管弦乐队的低音提琴乐手,他的母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勃拉姆斯在 家中排行老二,他的母亲年长他父亲 17 岁,在

22、他出生时母亲已经 44 岁了。勃拉姆斯的成 长也必然会受到父母年龄上巨大差距的影响,特别是他母亲对于他的影响。家庭环境造就 了他严肃的性格和异于其他同龄人的早熟,以及后来他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所产生的情愫 也反映出了勃拉姆斯的恋母情结。在勃拉姆斯童年时父亲就教他吹奏法国号,学习大提琴 和小提琴,从小就给他营造了很好的音乐氛围及专业的音乐教育。勃拉姆斯七岁时就开始 了钢琴的学习,籍籍无名的克赛尔(OCossel)是他的启蒙老师。由于勃拉姆斯家里的经 济状况并不宽裕,所以偶尔他还会去小酒馆里弹钢琴和配乐赚钱以补贴家里的开销。勃拉 姆斯的进步惊人,十岁时便举行了公开演奏,克赛尔察觉出了他的作曲天赋,并

23、推荐他去 跟随自己的老师马克森(Edward Marxsen)学习。马克森以前是贝多芬一位好友的学生, 所以在马克森的启蒙下,勃拉姆斯从小便热爱贝多芬,并得以洞察贝多芬的音乐内涵。 二、勃拉姆斯的音乐活动 1848 年,勃拉姆斯 15 岁的时候举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个人的音乐会。此后他还创作 了一些娱乐性的钢琴小作品。在同一年,奥地利与俄国对匈牙利的暴动进行了镇压,许多 匈牙利人流亡到了国外,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雷门尼(EduardRemenyi)也在其中, 他路过汉堡时结识了勃拉姆斯,从雷门尼那里勃拉姆斯了解并学习到了不少的匈牙利民间 音乐。1853 年,勃拉姆斯与爱德华一同举行了一系列的

24、巡回演出。在演出期间,两人在汉 诺威与另一位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Joachim)相结识。约阿希姆 看出了勃拉姆斯所拥有的非凡天赋,对其才华赞赏有加,称赞其“拥有极高的作曲天赋,以 及一种只有在远离尘世的恬静生活中才能形成的纯真修改,就如钻石一般纯真,好比雪花 一样轻柔”。随即将他推荐给了作曲家李斯特和后来对他影响颇深的德国作曲家舒曼 1。 4 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相识是在魏玛宫廷,他虽然很欣赏李斯特炉火纯青的钢琴演奏技 巧以及他独特的演奏风格,但他却很排斥李斯特及其所代表的“新日耳曼乐派”的创作理念。 他天性便不喜浮夸和盲目的个人崇拜,而雷门尼则与之不同,为了表明自己的

25、立场雷门尼 从此与勃拉姆斯终止了友谊及合作。 同年,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的建议下带着早期创作的作品去杜塞尔多夫拜访罗伯特舒 曼和克拉拉舒曼。舒曼请他演奏了他自己创作的C 大调钢琴奏鸣曲 ,克拉拉在日记中 记下了当时的场景:“他的演奏是那样的娴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感觉这种 演奏是上帝特别订制的”。舒曼对勃拉姆斯的演奏和他妻子的感受一样,他们敏锐的觉察出 了眼前这个造访者所蕴含的极大潜力。后来勃拉姆斯与舒曼一家结下了终生的真挚的友谊, 舒曼更是将勃拉姆斯推荐给了他熟识的乐谱出版商。 当时欧洲的音乐创作分为了两大派系,一派是以魏玛宫廷为大本营,由李斯特所提倡 后来以瓦格纳为代表的“新日耳

26、曼乐派”;一派以莱比锡为大本营,由舒曼和门德尔松为领 导者,后又推崇勃拉姆斯为首。这两大派别都视自己为贝多芬的继承者,不同的是, “新日 耳曼乐派”倡导在贝多芬所创立的形式上夸大其音乐语言,而舒曼这一派更注重的是在理性 的曲式结构和感性的浪漫中达到一种平衡。 早年间舒曼创办了新音乐杂志 ,肖邦是舒曼为这本杂志所介绍的第一位音乐家。 当勃拉姆斯拜访舒曼时他已经封笔十余年之久。他们见面一个月后,也就是 1853 年 10 月, 舒曼再次提笔盛赞勃拉姆斯,在新音乐杂志上发表了新的道路一文。文中对位音 乐家大加赞颂:“他注定要将时代精神用最为高尚与最为理想的方式表达出来,未来他一定 会登峰造极,不是渐

27、进的,而突然的,就如同罗马女神密涅娃一样突然从天神朱庇特的头 中头中跳出一样欢迎他成为一名勇敢的斗士”。 后人常将这些极为溢美的言辞看做舒曼有先见之明的佐证。但实际上事情并非完全如 此。舒曼虽然完全的洞察到了勃拉姆斯所蕴含的音乐潜力,并且深刻地指出了勃拉姆斯的 音乐独具的特质以钢琴来构思开始,而以管弦乐队来完成。但对于当时这位还未曾出 版过作品的年轻作曲家来说,这种极端的赞美确实过份了。勃拉姆斯天性便不喜与人争论 和个人崇拜,他原本是去向舒曼求教,希望得到舒曼的指导和帮助,而他却毫无准备的被 推向了两个乐派斗争的中心,成为了他们争论的焦点。 1854 年,在勃拉姆斯还未从舒曼的溢美之辞所引起的

28、争论中完全解脱出来之时,便牵 扯进了舒曼去世的悲剧当中。克拉拉当时正怀着孕,勃拉姆斯便担负起了照顾她和她七个 孩子的重任。克拉拉是勃拉姆斯所崇拜的女性,不知从何时起勃拉姆斯便对她产生了恍惚 的情思,这段时期勃拉姆斯处于强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他既沉醉于克拉拉舒曼的魅力 之中,另一方面又对舒曼的才华十分敬仰,感激她所提供的帮助。这种压抑的情感与微妙 1英温迪汤普森:音乐家插图百科 ,袁海苧译,希望出版社,2007 年 7 月版,第 158 页 5 的感觉,在其 1858 年所创作的d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充满压抑与张力的引子当中有 非常集中的反应”。1856 年 7 月 29 日,舒曼与世长辞,

29、之后克拉拉一直孀居,勃拉姆斯把 她当做良师益友,她时常鼓励他就像当初她鼓励舒曼一样,尽管“爱情欢迎他们,但他们的 灵魂却退缩不前”,他对克拉拉的这份感情远远超过了友情,成为了他生活的中心,也影响 了他之后对女性的态度勃拉姆斯虽有一些亲密的女性朋友,他也对其他女人产生过爱 慕之情,甚至订了婚,但最后依然退却了,终生未娶。从此以后勃拉姆斯便放弃了浪漫主 义的激情飞扬,而回到了古典主义的理性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庇佑。 第二节 勃拉姆斯的创作 勃拉姆斯的创作几乎涉及到了全部的音乐体裁, “勃拉姆斯堪称各种曲式的作曲大师, 唯独缺少歌剧(他从未尝试谱写) ,他避免标题音乐,以古典的形式写作,然而他的本质属

30、于浪漫主义”。1他坚定的走在自己“反潮流”的创作之路上,与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浪漫主义 中流行的标题音乐格格不入。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期: 一、第一时期(汉堡时期) 1848 年至 1860 年为勃拉姆斯的创作早期。舒曼辞世后勃拉姆斯便回到了汉堡居住, 他这时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舒曼的影响:旋律清新明朗、乐观向上;音乐色彩丰富多 变,充满着朝气和热情。这一时期,他在德特默宫廷担任乐团的首席和指挥,同时还教公 主弹钢琴,并创作了D 大调小夜曲等管弦乐作品,此间还曾指挥女子合唱团,并为其 写了一些合唱作品。勃拉姆斯在汉堡期间创作了不少的室内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德意 志安魂曲 。这部作品

31、从 1854 年开始创作,直至 1868 年才完成,其间他经历了母亲的逝世。 这部作品的技法高超,意义非凡,他从圣经中摘取了关于死亡与复活、悲痛和沉思等词句。 德意志安魂曲首演于布莱梅大教堂,这次首演影响极为深远,此部作品使勃拉姆斯足 以在古典主义作曲家中建立鼎足而立的地位。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女低音狂想曲 、三首 钢琴四重奏、 d 小调钢琴协奏曲 Op.15 、三首钢琴奏鸣曲、三组歌曲 Op.14,17,19、 钢琴变奏曲 Op.21 、 管弦乐小夜曲 Op.11 、 管弦乐小夜曲 Op.16 、 弦乐六重奏 No.1、2,Op.18 等作品。 二、第二时期(维也纳时期) 1862 年,勃拉姆

32、斯听从了克拉拉的建议离开汉堡去了维也纳发展,他通过指挥以及自 1 牛津音乐词典 6 己的创作和演奏很快便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建立起了自己的声望,勃拉姆斯的创作在这一时 期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一部分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时期完成的。勃拉姆斯在这个城市 也找到了令他醉心的生活宁静悠闲、朴素自然、平和文雅。然而,勃拉姆斯并非稳定 的处于这种祥和宁静的精神状态中,他脑海里依然盘桓着交响曲的创作。在第一部交响曲 创作之前他创作了好几部管弦乐作品,1874 年海顿主题变奏 Op.56的完成给了他完成 交响曲创作的信心。他于 1855 年开始起草第一交响曲 ,历时 20 年才完成,这部史诗一 般的作品被后人称为“

33、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说法。第一部交响曲完 成四个月后,具有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的第二交响曲也宣告完成,这是勃拉姆斯少有 的一部拥有明朗和优美气息的作品。1879 年,在约阿希姆的帮助下,勃拉姆斯创作了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此曲以吉普赛风格作为结尾表达了对约阿希姆的敬意,这部作品已经 被列入了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后他还创作出了一大批重要的作品:降 B 大调第二 钢琴协奏曲 、 第三交响曲 、被认为是古典交响曲挽歌的第四交响曲 、 女生卡农合唱 曲 Op.113 、 钢琴四重奏 Op.25 、 钢琴四重奏 Op.26 、 钢琴五重奏 Op.34 、两首管弦 乐序曲学院节日

34、Op.80 、 e 小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以及本文所要分析的法国号、 小提琴、钢琴三重奏 Op.40等室内乐作品等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的深度或是在创作 的广度上来看均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三、第三时期(古典的夕阳) 这一时期勃拉姆斯的作品更多的侧重于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1890 年,他完成了 G 大调弦乐五重奏 Op.111后决定不再作曲,他认为自己已创作了足够多的作品。然而 和迈宁根单簧管演奏家理查德缪菲德的偶然相识,使他迷上了单簧管,随即便为这件乐器 创作了两首重奏作品。1893 年,创作了两首钢琴小品 Op.118 和 Op.119。第二年,他又创 作了两首单簧管奏鸣曲 Op.120,N

35、o.1,No.2。勃拉姆斯的晚年生活舒适平静且怡然自得, 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民谣的整理与改编以及室内乐的创作,在他编订完了 49 首德国民谣小品 后便打算终止创作了:“这一切就像一条蛇衔住自己的尾巴一样,也就是说,象征的故事 已经说完,圆圈也闭合了起来也许此时是该画下休止符了” (给克拉拉的信) 。 不幸的 是,舒曼克拉拉在 1896 年的 3 月突发中风,这使他非常担心,随即他创作了四首严肃 的歌 Op.120 ,此作品的词句都摘录于Bible ,内容虽都与死亡相关,但结尾均升华为对 爱的肯定。不幸的是克拉拉在 5 月 20 日再度中风,逝世于法兰克福,她的死击倒了勃拉姆 斯。在极度悲痛中他谱

36、写了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 Op.122 ,由管风琴演奏,在终曲的旋 律中将他的悲恸宣泄到了极致,这部作品成为了勃拉姆斯的绝笔之作。克拉拉去世后勃拉 姆斯的身体状况也日渐变差,被查出了肝癌。在当年的 4 月 2 日,照顾他的人给他喝了一 杯酒,他说“酒的味道很好,谢谢你”,之后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醒来却说不出话,一 颗泪珠含在眼中面容十分安详,他就这样与世长辞。维也纳为勃拉姆斯举行了自贝多芬之 7 后最为隆重的葬礼,他被安葬在了维也纳中心公墓在他敬仰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旁。在 勃拉姆斯最后的岁月里,他已经成为了人人都十分敬重的大师。他也看到了浪漫主义音乐 的结局,看到了欧洲音乐传统的继承者们,看

37、到了这些作曲家的音乐中已然萌芽出了一种 属于未来的音乐。 8 第二章 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作品 分析 第一节 勃拉姆斯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创作背 景 大众所知晓熟悉的大多是勃拉姆斯创作的交响曲和匈牙利舞曲,但其创作的真正精华 还在他的室内乐创作之中,室内乐的创作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极为出彩的一个版块,而 且也是室内乐创作的发展史中非常杰出的一部分。室内乐的创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 比例,是勃拉姆斯的器乐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他的室内乐作品在创作形式上延续 了古典主义时期从海顿到贝多芬的曲式结构,而在其内容上则是纯粹的浪漫主义,他巧妙 的使古典的

38、韵味与浪漫的激情两相碰撞融合,创造出了精致华美同时又蕴含着深刻内在情 感的作品。室内乐是所有音乐形式当中非常适合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灵魂世界的音乐形式 之一,尤其是对于这位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古典主义独行者,在漫漫生命之旅上孤守一生 的勃拉姆斯来说,室内乐是他表达自己独特个性和思想以及倾诉他诗意般的情感世界的最 佳方式。忧郁和怀旧,同时又弥漫着甜美和光泽,这是勃拉姆斯的室内乐给听者的总体感 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倾心之作,每一首乐曲都是灵魂之声,每一首都值得我们用心去 聆听、用心去感受。勃拉姆斯惯于运用钢琴去搭配其他各种音色不同的乐器,为了得到不 同的音响效果的色彩组合,他很多的大型作品就是在他早

39、期和中期的室内乐作品中萌芽出 来的,其中包括了钢琴与小提琴的奏鸣曲、 e 小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 ,还有几首单簧 管的重奏等等。在这众多的善于表达内心世界的乐器之中,自然也有勃拉姆斯最喜爱的乐 器之一法国号。法国号的音色华丽而高贵、温暖而庄严,他从小便喜欢吹奏法国号, 并且以吹奏法国号来安慰他的母亲,法国号在他的创作当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对法 国号的偏爱,我们从他的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中也不难发现。不过,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 品中取用法国号的却只有这首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 ,但作品中洋溢的美妙悠远 的音色与深邃的抒情性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曲调中的无限的哀愁、热情以及无尽的感动

40、也是令世人难以忘怀的。在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这部作品中,法国号的圆润 柔和与庄重大气、小提琴的灵动与激情、钢琴的流畅与气势,都得到了充分的展露。值得 9 一提的是,这首室内乐作品的组合形式十分特别,在这首作品之前,以这三种乐器组合的 重奏是几乎没有的。 1864 年时勃拉姆斯的母亲病危,他回到他的家乡,他父母的婚姻此时也出现了问题。 1865 年 1 月,勃拉姆斯的弟弟阿弗里茨发来电报告知母亲病重,遗憾的是当他赶到父母家 里的时候,他母亲克里斯蒂安己经停止了呼吸。母亲的离世给了勃拉姆斯沉重一击,他的 痛苦无处宣泄,只有通过音乐才能释放自己的伤痛。在勃拉姆斯的母亲离世的这一年,他

41、 谱写了这部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 ,此曲中采用了一个慢板乐章娓娓道出了他面 对母亲去世的悲痛心境以及对母亲的哀悼之情。 降 E 大调法国号三重奏 op.40的谱写也 激发了勃拉姆斯对德意志安魂曲的创作灵感及更深层次的启迪(安魂曲是在这部重奏 之前开始谱写但一直未完成的) 。这部作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创作的无从考证,不过据 资料记载,勃拉姆斯想谱写这首曲子,是缘于在 1857 年后的三年里在多特蒙德认识了法国 号演奏家奥古斯特科特斯,他的演奏使勃拉姆斯对法国号之美甚为着迷,于是决定谱写此 重奏。从勃拉姆斯亲自对狄特里希(AlbertDierich)透露的话中,即可了解到曲中柔和的 牧歌情调源于他 1864 年在巴登巴登附近山上的森林散步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