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677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8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肖会舜 676970,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人可能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 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因比博士

2、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一、文化界说,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1、“文”、“化”与“文化”的界说,“文”的本义,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花

3、纹”,例如“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下),“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引申为外表、装饰之义,例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又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例如“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再引申出“美”、“善”、“德行”之义,例如“礼减而进,进而为文”,郑玄注曰:“文犹美也,善也”(礼记乐记郑注)。,“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成”、“教化”。 例如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问),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下)。,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

4、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思十分明显。,在西汉以后,“文”与“化”终于合成了一个完整的词,如刘向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铢。”(说苑指武),但“文化”的意思仍然是“以文教化”。东晋束皙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的王融也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化的含义依然是“以文教化”或

5、“文治教化”,是与“武力征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化”的概念,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的西方外来词,其含义与我国古代的含义不尽一致。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基本含义指的是“耕作”,后来引申出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等多种含义。英文的“文化”一词是culture,最初有改良土壤、栽培植物等含义,并由此引申出教育、修养、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尚等意义。,17世纪德国学者S普芬多夫就曾对“文化”一词作过界定: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可见,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是先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开始,再

6、进而引申到精神生活领域的。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与我们对“文明”一词的理解比较接近。(孔颖达对“文明”释之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者,即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文明;“照临四方”者,即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再扩展到用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柯亨1952年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从符号文化文化学派的立场出发,认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2、对“文化”的现代

7、理解,当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在深入、广泛的研究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如下的共识:,1)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天道”(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人类在探索“人道”的过程中,便创造了文化。,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并在不断地改造着人,因此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同时也是改造人类自身的活动。,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

8、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在其进步与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分化出精华与糟粕。 4)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类的文明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是人类合理、科学地顺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与人类自身素质持续提高过程的统一。,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联系,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就是从“大文化”的角度来表示了自己

9、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文化”。“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之为“小文化”。,1871年,号称“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的“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可谓是对“狭义文化”较早的经典定义。,1973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对“文化”的定义做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

10、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国的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国现行教科书中所采用的文化概念(或定义),一般采用的是“狭义文化”的概念。,1、文化的分类,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规范性文化,非规

11、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

12、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2、文化结构,关于文化结构,有多种的划分方法,这里仅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1)物态文化层。该文化层是由人类所加工于自然而创制的各种器物所构成,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层构成了整个文化构成的基础。物态文化首先表现为“文化”创制的各种器物,如各种生活用品、工艺品、建筑、道路、交通工具等,同时还表现为工艺技术等“物化的知识力量”。,2)制度文化层。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

13、会实践活动中所创立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以制度的方式将人们的行为方式固定化、程式化。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礼仪制度,都是制度文化的体现。,3)行为文化层。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行为所构成。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那一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4)心态文化层。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所构成。该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该文化层又

14、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两个子层次。(社会意识形态是经过加工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又可以划分为基层意识形态例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例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社会心理,潜藏在大众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结构”。,3、文化的作用,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传递功能 教化功能 社会功能,传递功能,早川一荣语言、意义和成熟:“人有超肉体的遗传途径,这就是文化。” 文化作为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形成社会的遗传密码,遗传基因,不断的复制,使社会得以进化,并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风貌。,教化功能,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成特

15、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过程。,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作用愈加重要。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功能,党的十六大报告

16、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1)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

17、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因此,人类历史上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文化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2)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社会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们解决这些矛盾常常采取多种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这是因为,法律、理想、道德、礼俗、情操等文化因子,内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那样做”的意蕴。所以,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

18、聚、润滑、整合作用,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3)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4)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

19、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人作为文化的单元,不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原理相互感通,相互认同,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文化的这种渗透力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它能够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 三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文化是十年后的经济” 1993年,美国哈

20、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在该文中亨廷顿指出,随着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巨变,文化是未来社会冲突的重要根源,文化圈的作用凸显,文化作为政治和经济资源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重视,已成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从文化力的独特视角对伦理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透视。 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中,已经把文化力的建设问题提升为一个影响人类进步的普遍问题。,亨廷顿教授以加纳和韩国作比较研究,认为加纳之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与韩国存在巨大的差距,是因为韩国人珍视的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的文化价值观为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21、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加纳的落后恰恰就是在文化价值观上缺少这种力量。,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这三个小概念组合而成。 1、“中国”的概念 关于“中国”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主要指的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随着“大一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中国”的内涵亦随之拓展;到了元朝,就把自己所统辖的广大地域都称为“中国”,明清亦沿此称谓。,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的主体,它是中国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总称。“中华”的得名,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古时,“中”本指“四方之中”,“华”本指“光辉灿烂”,用于族名,蕴含有文明发达之意。因此,“

22、中华”的本意就是居于四方之中的文化昌明的民族。这诚如元人王元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2、“传统”的概念,所谓“传统”,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指的是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世代传承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等。但是,“传统并不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蕴含了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它总是把那些世代承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顽强

23、地向后世遗传。,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文化传统是在民族或群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并通过群体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它既是历史的,现实的,又是将来的。之所以说它是历史的,是因为它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说它是现实的,是因为它通过社会生活的潜移默化而被人们所接受并身受支使;说它是将来的,是因为它是未来的基因,控制着未来文化的定向进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历史过程中或随机涨落,或保持稳定,在不断的变异中转化、扬弃、突变,使传统得以从过去走至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未来。,3、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难以一一介

24、绍。我们依据上述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三个小概念的诠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1840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承传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李

25、政道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前途的。”,思考一下: (1)现代化是否一定排斥传统文化? (2)现代化是否等同于西方化?,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没有一个是在完全排斥和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实现的,事实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两方面,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纯属精华或糟粕,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有对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过程。,波士顿大学的Peter Berger 提出了“两种现代化”理论。除了西方式的现代化,还有东亚的现代化,前者的根源在基督教,后者的根源在儒家思想。,“文化转型”,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转型”的过程。“转型”,必须以传统

26、文化为依托,发掘出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或赋予传统以新的意义。如基督教“新教改革” 。,“旧教”过于强调对“彼岸”来世的追求,引导人们放弃对“此岸”今生的现实希望,因而使人产生消极、怠惰、无为的生活态度。,“新教”主张以“勤勉、节俭、天职”为特征的生活态度,并承认竞争、赢利、从事工商业业是神加以赞许的。,五、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 2、时代性(历史性) 3、民族性 4、地域性(地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 简言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不要数典忘祖。,2、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从而开阔文化视野,更好地对外开放。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从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3、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1)史论结合、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书本与实际的结合典籍研读与社会体验相结合; 3)批判与继承、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