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2009.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6843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200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200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200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2009.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2009.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概论,整体教学安排,社会心理学概论 自我 社会认知 决策与判断 性别差异与情感 态度改变与沟通 精神分析,跨文化心理 社会性与心理健康 群体互动与影响 管理心理学 产品设计心理学 影视赏析 考试(不占用课堂时间),推荐阅读,社会性动物,阿伦森著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著 思维的版图,尼斯贝特著 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著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著 心理资本,路桑斯著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 管理行为,西蒙著 公司政治,中信出版社 设计心理学,唐纳德诺曼著 情感化设计,唐纳德诺曼著,自我,乔纳森布朗著 亲密关系,莎伦姆著 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著 我和你

2、:人际关系的解析,孙大强译 艺术与物理学,伦纳德史莱因著 激荡三十年,吴晓波 我母亲/我自己,南希弗莱迪著 爱情笔记,德波顿著 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著 24重人格 倚天屠龙记 天龙八部,推荐欣赏,追风筝的人 独自等待 奋斗第一部 学徒第三季 即刻启程 飞越疯人院 罗生门 活着 面纱,楚门的世界 舞出我天地 放牛班的春天 死亡诗社 坏女孩 肖申克的救赎 海角七号 幸福终点站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本讲主要内容,社会心理学家为什么要选择那样的问题,以那样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特点:它现在处于何处,将走向何方? 社会心理学家用以回答社会诸方面问题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含义,社会心理学研

3、究什么?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定义,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 美 奥尔波特(Allport,1969),内涵:,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 问题一:什么是科学? (1)具有一套价值准确性、客观性、怀疑性、开放性 (2)可以用于研究广泛领域的问题的一些方法 问题二:为什么社会心理学要采用科学取向?社会心理学不就是常识吗? (1)许多常识互相矛盾 (2)人的信息加工特点,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原因,主要包括: 他人的行动和特征 认知过程 环境变量:物质世界的影响 文化背景 生物因素 一种

4、解释:以吸烟为例,别人的行为: 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和思想的重要因素,情人节的社会影响,主动为女友买礼物 被女友暗示被动买礼物 被环境暗示买礼物 铁公鸡:装傻充愣,就是不买!哈哈!,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 (1)个体过程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 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 态度以及态度改变:态度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 归因问题:产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理论。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东西方归因差异的兴趣使得这一领域又

5、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这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关心的问题,现在人们把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消费以及决策问题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人们也用它的原理来处理大众传播问题。 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一直就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 人格与社会发展: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传统领域 应激和情绪问题:主要针对人们如何处理生活情境中的种种紧张源,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去消除其影响。,(2)人际过程 这个领域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 侵犯和助人行为 人际吸引与爱情: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爱情则是一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发展人际关系提供指导。有意思的是,从80年代以来,心

6、理学家开始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众和服从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把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社会交换,看起来是对人的一种讽刺,但是霍曼斯(Homans)和蒂鲍(Thibaut)等人确实证明人的交换性。 非语言的交流: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常常用非语言的线索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体态以及语气等都是这个领域的课题。 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性别差异的基础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有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心理学家去关注。,(3)团体过程 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

7、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这是产生于60年代的课题,90年代奈斯彼特(Nisbett)和彭凯平(Peng Kaiping)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就是这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拥挤与环境心理学:随着人们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考虑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人口过快增长所引发的人口爆炸,人们对资源的过分消耗所引发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多都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人类必需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我们所处的团体和组织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团体运作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研究一直被社会心理学所重视

8、,组织结构、团体与组织决策以及团体领导等问题都包括在这一领域内。 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健康心理学,当今社会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问题,紧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给他(她)更好的第一印象? 当我们想象在不同情况中“可能发生什么”时,会发生什么? 假如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成某件事情,就可能增加实际的成功机会吗? 近年来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已经改变?它们还在变化吗? 我们更愿意与那些喜欢我们或者与我们自我认识一致的人恋爱吗? 人可以做到足够理性来达到自己的愿望吗? 天气热会增加攻击性吗?这种关系有极限吗?当天气非常热时,攻击性有可能减少吗? 公正其实是“盲目”的吗?在审判中,陪审员受审判当事人的外貌、种族及性别

9、的影响吗? “超女”之所以如此火爆,是满足了人们哪些社会心理需求?,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特征,认知研究的影响 应用研究增强 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 生物因素的潜在作用和进化论观点备受关注,谁是帅哥?,几个著名的心理实验,阿希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 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 感觉剥夺实验,阿希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

10、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

11、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设想一下,自己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罗森塔尔实验,“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他在实

12、验中发现的 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

13、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延迟满足: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

14、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 延迟满足-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

15、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 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

16、为出色。,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注意力和观察力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注意才能构成有效的观察。 在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村夫,后面追着一个黑人,手中挥舞着手枪。两人在会场中追逐着,突然“砰”地一声枪响,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不过二十秒钟。 在与会者的惊慌情绪尚未平息的时候,会议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求做关于“注意”的实验。,结果,在上交的四十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只有一篇错误率少于20%,有十四篇的错误在20%40%之间,十二篇的错误率在40%50%之间,十三篇的错误在50%以上。

17、而且许多报告的细节是臆造出来的。虽然每个人都注意到两人之中有一人是黑人,然而四十人中只有四人报告说黑人是光头,符合事实。其余有的说他戴了一顶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高帽子。关于他的衣服,虽然大多数都说他穿一件短衣,但有的人说这件短衣是咖啡色的,有的说是红色的,还有人说是条纹的。而事实上,他穿的是一条白裤,一件黑短衫,系一条大而红的领带。,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 注意分指向、集中、转移三个阶段。 指向:把意识活动朝向一定的客体; 集中:意识活动深入到所了解的事物中去; 转移:主动地把意识活动从这一客体转向另一客体。,心理学家的注意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自觉目的

18、,也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 它主要是由于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这也造成了心理学家的失误。,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成见是误导的前提。但是注意是有选择性的,无论是谁,都会存在成见。也都可能被误导。 阿伯特卡米洛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不管你给他出一个多么复杂的难题,他都能立即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亲自考一考这位著名的心算家。许多人知道了都前来观看。,心理学家早已料到,根据心算家已形成的心算动力定型,通常只会去注意计算车厢内的乘客数的多少,也就是说他只会对车厢乘客人数的增减感兴趣,产生有意注意(有预期目的,需要作一定的

19、意志努力的注意),而对列车所停靠的车站数却忽视了。于是,他故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出题,以更好地引起心算家对车厢乘客数的注意(有意注意),使他无暇注意到还会有另外一个答案。心算家果然上当,被心理学家难住了。,心算家为什么答不出主考人的问题呢?这位心理学家又是怎样把心算家难住的呢?原来心理学家巧妙地利用了注意的规律和特点,钻了心算家的空子。 注意是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人们注意某项活动时,心理活动就指向、集中于这一活动,并抑制与这一活动无关的事物。,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 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 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 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